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陆相盆地

陆相盆地

陆相盆地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06831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四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陆相盆地的相关文献由371位作者贡献,包括蔡雄飞、刘招君、张文昭等。

陆相盆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6831 占比:99.85%

总计:106988篇

陆相盆地—发文趋势图

陆相盆地

-研究学者

  • 蔡雄飞
  • 刘招君
  • 张文昭
  • 李长安
  • 顾延生
  • 伊海生
  • 孙平昌
  • 柳蓉
  • 章泽军
  • 金若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钟凌林; 钟康惠; 秦覃; 严钊; 杨雄; 何智远; 张洪杰; 彭杰; Johan De GRAVE; Stijn DEWAELE; 周慧文; 何兴杰; 韩文文; 龚晓波; 杨海锐; 董随亮; 常宇鹏; 李开智; 窦杰; 李林; 何明峰; 刘毅龙
    • 摘要: 雅鲁藏布江洋俯冲及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导致了强烈的大陆岩石圈挤压变形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研究青藏高原内部破碎带构造-沉积演化,对理解相关变形如何向欧亚大陆腹地扩展传递至关重要。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发育一系列白垩纪—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保存了关于该时期高原内部构造-沉积演化的丰富信息。针对该类盆地的构造性质和形成机制有走滑拉分盆地、断陷盆地、前陆盆地3类不同观点。若要检定上述观点,需要开展如下工作:(1)查明盆地基底与充填建造变形特征;(2)结合构造背景探究其演化机制。鉴于此,本文对该带内尼玛盆地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与构造分析,结合前人成果,对盆地构造背景、构造性质和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1)尼玛盆地基底为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形成的软碰撞缝合带内的变质岩与海相沉积岩。基底断裂为近东西走向,倾向或南或北的逆冲断裂。(2)盆地充填建造为上白垩统—新近系多旋回河湖相沉积。其变形样式主要为轴向近东西延伸的非对称褶皱,局部卷入基底断裂变形。多幕次变形自边缘向盆地中心前展式递进发展。(3)盆地可以划分为盆北掀斜隆起、南部推覆扇状隆起两处主要剥蚀物源区、中部基底断片掀斜隆起一处次要剥蚀物源区,以及北部叠瓦状压陷区与南部对冲压陷区两处主要构造沉积单元,其构造格架可以概括为"三隆夹两坳"。(4)尼玛盆地肇始于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导致的南北向地壳缩短。其后,雅鲁藏布江洋北向俯冲与印度-欧亚碰撞所致南北向挤压,导致盆地基底断裂发生周期性活动,伴有多旋回磨拉石建造与递进变形。简言之,尼玛盆地为软碰撞缝合带之上发育的山间压陷盆地。
    • 刘招君; 孙平昌
    • 摘要: 近10年来,油页岩勘探开发和成矿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作者在前期研究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概要总结了中国陆相油页岩的形成环境和成矿机制.总体表明,油页岩易形成于相对较高的O2和低CO2浓度的大气背景下,具有4个主要成矿期次;盆地内构造和古气候协同控制油页岩的矿床规模,补偿环境易于形成深水油页岩,而过补偿环境沉积浅水油页岩;深水油页岩沉积于半深湖和深湖环境中,湖底均处于贫氧—缺氧的状态,生物生产力为控制油页岩品质的关键因素,有利条件的持续时间和低含氧区范围决定油页岩矿床的规模;浅水油页岩沉积于湖沼环境中,富营养化和浊水藻型湖泊是沉积油页岩的前提,湖泊自身恢复和古气候调节作用导致油页岩厚度小、横纵向非均质性强;部分地质事件,缺氧、火山活动和热液、海侵,有助于提高生物生产力和形成缺氧环境,促进油页岩沉积.基于油页岩形成环境归纳,总结出深水和浅水油页岩成矿机制.进一步结合中国大陆区域构造演化,认为中国油页岩时空分布主要受控于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
    • 陈作; 刘红磊; 李英杰; 沈子齐; 许国庆
    • 摘要: 北美海相页岩油采用长水平段水平井密切割体积压裂技术和"工厂化"施工技术等手段,已获得规模化商业开发,而国内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起步晚,总体处于试验与示范阶段.为促进我国页岩油的勘探开发进程和页岩油开发技术的发展,总结分析了北美海相页岩油和国内陆相页岩油储层的基本特征、储层改造技术现状和特点,从中得到了诸多启示,从而针对国内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储层的特性,提出了强化基础与机理研究、进行多岩性偏塑性储层穿层压裂技术及复杂缝压裂技术攻关、研发多功能压裂液和压力敏感智能支撑剂、研究排采和CO2注采技术及进行压–驱–采一体化攻关的建议,以期提高我国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的开发效果.
    • 尚德淼; 吴捷; 贾宝; 荣根
    • 摘要: 我国的陆相盆地页岩油储量丰富,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其勘探开发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微观的动用机理还是宏观的开发方法都有许多的研究空白需要被填补.充分调研并概述目前我国陆相盆地页岩油研究进展,论述了超临界CO2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独特优势.超临界CO2压裂起裂压力低、形成缝网结构复杂,注入油藏的超临界CO2可与原油发生混相、萃取等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采收率,当油藏中含水时还会与岩石发生溶蚀作用改善油藏孔喉结构.
    • 赵芸; 张昌民; 朱锐; 冯文杰; 赵康
    • 摘要: 分支河流体系(DFS)是基于对全球700余个现代沉积盆地中冲积河流沉积体系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新术语,它是指河流从某一顶点开始进入盆地并呈放射状展布的沉积体系.通过梳理10 a来相关学者对全球范围内现代及岩石记录中DFS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分支河流体系的概念、规模、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DFS的形态和分布是构造和气候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构造活动是DFS发育的前提和决定性因素;DFS研究应注重其近端、中段、远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接关系,以建立DFS沉积模式;最后总结了 DFS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分支河流体系概念的提出及沉积模式研究,拓展了认识大型河流沉积体系的思路,使冲积扇沉积学、河流沉积学和沉积体系研究不断得以深入,对进一步认识中国陆相盆地的沉积体系及指导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 谭平1
    • 摘要: 从1995年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被引入国内以来,经过理论研究与探讨后,进入应用研究为主的阶段,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该理论对于陆相盆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识别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其应用关键。在陆相高精度地层格架的建构中,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具有准确、实用的特点。然而此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向定量化、模式化发展。
    • Barbara M.N.Teiseira1; 丁兰英(翻译)1; 王冉(翻译)1; 张生(译审)1
    • 摘要: 阿根廷西部三叠纪张性库约盆地(Cuyo Basin)最北部的露头揭示,其底部为粗砾岩,上覆地层为向上变薄并变细的硅质碎屑红层段,夹凝灰岩和富含微生物的碳酸盐岩(Cerro Puntudo组),红层之上不整合覆盖了另夕套粗砾岩(El Relincho组),以往人们把它们解释为两次裂谷事件的产物。对岩相组合、叠置样式、古流向和物源区开展了综合分析,其目的是采用源-汇分析方法来研究裂谷沉积作用。除了传统的陆相盆地控制因素之外(例如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和气候条件),本次还考虑了可能的水系样式(drainage pattern)演变,以便区分孤立的与完整统一的沉积中心发育阶段。U-Pb锆石分析资料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佐证,并揭示Cerro Puntudo组中凝灰岩夹层的物源是火山岩基底,年龄为256.8 ± 3.5Ma(二叠纪/乐平期),其沉积作用的年龄为249.8 ± 2.5Ma(早三叠世),这是对前人确定的这个地层单元顶面年龄243.8 ± 1.9 Ma(中三叠世)的补充。根据地层叠置样式解释出了三个演化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厚层块状富含漂砾-火山物质的砾岩为代表,这是冲积扇沉积的典型特征,说明边界断层发生了强烈的构造活动(第一次裂谷事件)。这些特征说明,地表坡度陡且可利用空间大,它们控制了重力流和碎屑流沉积的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的分散。古流向为东,说明大致南北向的正断层位于西面,而沉积物供应来自近源的火山岩物源区。第二个阶段以明显向上变细且变薄的岩相为代表,其中包括河流相和沼泽相(具有成土特征的叠层石)沉积,说明过渡到了构造静止期。这些岩相组合是在沉积速率较低、构造起伏不大且可容纳空间较小的背景下发育的。第三个阶段以El Relincho组浅绿色磨圆度高的粗粒复成分砾岩为代表,这套砾岩不整合削截CerroPuntudo组。这些砾岩被解释为常年辫状河流系统的产物(古流向为西北),说明水系重新组合,这主要是气候变化和构造再活化的结果,前人称之为第二次裂谷事件。气候变化影响了沉积物的输送,并导致沉积中心在区域上连通并发生溢流。在这个最后阶段,根据物源分析结果推断源自科迪勒拉前山(东南面)不同物源区的沉积物沿着西北向的河流轴线搬运,说明沉积中心是开放而且连通的。本次研究给出了库约盆地北部新的地层对比结果,并认为在第一次裂谷事件过程中,半干旱气候盛行,发育了互不联通的孤立沉积中心(第一个和第二个阶段),而在不整合面之上出现了第二次裂谷事件(第三个阶段),沉积中心相互连通。根据我们的源-汇分析结果,这样的古地理变化导致库约盆地一线原本分开的半地堑出现溢流并横向连通。而构造再活化可以更好地解释新一轮的砾岩沉积,气候向更潮湿的条件转变导致以往分开的沉积中心通过轴向水系连接在了一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