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形成

骨形成

骨形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81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9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130778篇;相关期刊288种,包括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国际骨科学杂志、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5全国小儿泌尿外科学术会议、2014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暨“西湖国际”口腔医学高峰论坛、第十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重庆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年会等;骨形成的相关文献由208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苏民、杨帆、陈南春等。

骨形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9 占比:0.49%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30778 占比:99.49%

总计:131444篇

骨形成—发文趋势图

骨形成

-研究学者

  • 陈苏民
  • 杨帆
  • 陈南春
  • 张令强
  • 徐又佳
  • 李灵芝
  • 汤亭亭
  • 陈克明
  • 陈祥和
  • A·R·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金玲; 黄夏荣; 屈萌艰; 黄福锦; 尹林伟; 钟培瑞; 刘静; 孙光华; 廖阳; 周君
    • 摘要: 背景:运动训练有维持骨量、改善骨密度的作用,但其对老年骨质疏松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老年骨质疏松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将16只24月龄老年SD大鼠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老年模型组和运动训练组,每组8只;将8只3月龄青年SD大鼠作为青年对照组。3组大鼠在饲养笼中自由活动,其中运动训练组大鼠进行跑步机运动干预8周,训练结束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水平,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大鼠股骨和第4腰椎骨密度,Micro-CT检测并分析大鼠胫骨和第5腰椎的骨微结构及参数,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股骨骨髓组织中骨形成蛋白2、Runt相关转录因子2、Osterix、过氧化物增殖激活受体γ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老年模型组比较,运动训练组大鼠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水平升高(P0.05);胫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升高(P0.05);第5腰椎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有升高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骨小梁间隙降低(P<0.05);股骨骨髓中骨形成蛋白2、Runt相关转录因子2与Osterix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过氧化物增殖激活受体γ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②结果表明,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老年骨质疏松大鼠的骨量、骨微结构,促进成骨分化,抑制成脂分化,其机制可能与骨形成蛋白2/Runt相关转录因子2/Osterix信号通路有关。
    • 陈柏豪; 何琪; 杨均政; 潘兆丰; 肖嘉聪; 黎淼; 黎少聪; 曾嘉旭; 王海彬; 郑稼; 张濛
    • 摘要: 背景:机械敏感离子通道蛋白Piezo1参与骨科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在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见系统报道。目的:分析机械敏感离子通道蛋白Piezo1在股骨头坏死发病及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为临床早期预防及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中文检索词“股骨头坏死”“Piezo1”“骨形成”“骨丢失”“血管新生”“炎症反应”以及英文检索词“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Piezo1”“bone formation”“bone loss”“angiogenesis”“inflammation”在中国知网、PubMed等平台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1032篇,最终根据入组标准纳入92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Piezo1可以通过细胞外环境的力学机械刺激,影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分化与增殖,从而参与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展过程;(2)Piezo1能够介导炎症途径来调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和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发展进程;(3)结果表明,在不同诱因导致的股骨头坏死疾病中,Piezo1能通过不同方式参与该疾病的病理进展过程,Peizo1有可能成为预防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新靶点。
    • 王景; 熊山; 曹金; 冯林伟; 王信
    • 摘要: 背景:骨缺损与骨愈合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临床开始使用靶向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3来治疗特定骨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目的:总结白细胞介素3与骨代谢之间的关系,了解白细胞介素3在成骨中的作用机制,为新的成骨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21年3月)及中国知网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21年3月),检索与白细胞介素3在成骨相关代谢中的作用机制相关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Interleukin 3,bone metabolism,osteoblast,osteoclast,bone formation,Mesenchymal stem cells,Vascularization",中文检索词为"白细胞介素3,骨形成,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代谢",初检得到中英文文章896篇,按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56篇文章进行综述分析.结果 与结论:①与其他细胞因子不同,白细胞介素3具有多谱系靶向潜力,在造血系统中起重要作用.②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3可以直接作用于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其成骨分化.此外,也有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3可以刺激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合成,正向调节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虽然白细胞介素3通过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抑制作用产生对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的影响,但未发现白细胞介素3对Runx2和β-catenin途径产生的效应.③破骨细胞吸收骨会造成骨流失,早期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3产生促进破骨细胞的作用,而近期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3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显著抑制c-Fms,并下调PU.1和c-Fos表达,从而产生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④因此,文章深入综述白细胞介素3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以期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借鉴或参考.
    • 王景; 熊山; 曹金; 冯林伟; 王信
    • 摘要: 背景:骨缺损与骨愈合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临床开始使用靶向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3来治疗特定骨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目的:总结白细胞介素3与骨代谢之间的关系,了解白细胞介素3在成骨中的作用机制,为新的成骨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21年3月)及中国知网数据库(1979年1月至2021年3月),检索与白细胞介素3在成骨相关代谢中的作用机制相关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Interleukin 3,bone metabolism,osteoblast,osteoclast,bone formation,Mesenchymal stem cells,Vascularization”,中文检索词为“白细胞介素3,骨形成,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代谢”,初检得到中英文文章896篇,按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56篇文章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与其他细胞因子不同,白细胞介素3具有多谱系靶向潜力,在造血系统中起重要作用。②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3可以直接作用于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其成骨分化。此外,也有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3可以刺激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合成,正向调节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虽然白细胞介素3通过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抑制作用产生对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的影响,但未发现白细胞介素3对Runx2和β-catenin途径产生的效应。③破骨细胞吸收骨会造成骨流失,早期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3产生促进破骨细胞的作用,而近期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3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显著抑制c-Fms,并下调PU.1和c-Fos表达,从而产生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④因此,文章深入综述白细胞介素3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以期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借鉴或参考。
    • 金昱彤; 祁琳; 牛芯蕊; 王继达; 于爽; 李佳颖; 边育红; 王越
    • 摘要: 目的以小鼠原代成骨细胞(mouse primary osteoblasts, MOB)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红景天苷(salidroside, SAL)对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法对提取的原代细胞进行鉴定,MTT法检测不同浓度SAL对MOB的增殖作用,RTPCR、Western blot、ELISA技术,研究SAL作用MOB的分子机制。结果将提取的细胞进行ALP染色后出现黑褐色沉淀,表明确为成骨细胞。SAL能够促进MOB的增殖,并上调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iopoietin-like protein 4,ANGPTL4)及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加入HIF-1α阻断剂YC-1后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SAL通过激活HIF-1α/VEGF、ANGPTL4、IL-6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
    • 杨国柱; 阮世纳; 潘翠萍; 钟佳贤; 曹祺; 李青南
    • 摘要: 目的观察护骨胶囊灌服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ONFH)大鼠股骨头坏死的改善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56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4只和模型组52只。空白对照组正常饮食,模型组给予脂多糖和甲强龙联合注射诱导制作ONFH模型。造模完成后,随机取4只处死,观察股骨头形态学变化,以出现骨坏死、骨小梁断裂和骨髓细胞脂肪化为造模成功。将模型组剩余48只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护骨胶囊基础剂量组和护骨胶囊双倍剂量组各16只,护骨胶囊基础剂量组给予护骨胶囊0.486 g/(kg·d)灌胃,双倍剂量组给予护骨胶囊0.972 g/(kg·d)灌胃,模型对照组给予10 mL/(kg·d)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空白对照组于药物干预前全部处死,其他三组分别于干预42 d和60 d后各取8只大鼠处死,心脏取血,检测血清骨形成标志物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和骨吸收标志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水平;取右股骨头,脱钙、切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股骨头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干预42 d和60 d后血清BALP、TRAP5b、PINP、CTX浓度均升高(P均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出现股骨头坏死特征,包括关节软骨结构紊乱,骨小梁断裂、坏死和吸收成碎片,骨髓造血细胞缺失,脂肪细胞融合成空泡状;软骨下骨出现淤血,骺板处软骨细胞柱出现水平断裂。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护骨胶囊基础剂量组和护骨胶囊双倍剂量组组均表现出骨坏死减轻的特征,如关节软骨结构趋向正常,软骨下区骨形成增强,骨小梁变粗,骨坏死修复吸收,软骨下骨淤血明显减少。骺板处软骨柱结构恢复,水平断裂现象减弱或消失。护骨胶囊双倍剂量组的股骨头骨坏死的形态改善明显。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给予护骨胶囊灌服能够改善股骨头内部紊乱状态,修复骨坏死,促进骨形成,调节骨代谢,对股骨头坏死有改善作用;使用较大剂量的护骨胶囊干预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 田琳琳; 冯正平
    • 摘要: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是反映骨骼细胞活性与骨基质代谢水平的生化产物,是在骨骼重建过程中释放于血液或尿液中的生化标志物,包括骨形成生化标志物、骨吸收生化标志物和骨转换调节剂,能较骨密度更早反映全身骨组织的动态变化。其具有敏感性好、特异度高、重复性好、非侵入性、经济适用等特点,是成为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评估疗效、预测骨折风险的重要指标。目前,BALP、P1NP、CTX等指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一些新的标志物如CXC、GSN、ANXA2等在国外已经有一定研究,但国内临床相关研究较少,其能否作为有效指标反映全身骨组织的动态变化仍需进一步研究,笔者对一些新的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 任明诗; 丁羽; 李子涵; 刘波
    • 摘要: 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在骨骼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功能失衡会导致系列骨疾病,如骨质疏松症和骨硬化症等。近年来研究发现,成骨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可调节破骨细胞的募集、附着、增殖和分化等,从而影响骨吸收;而破骨细胞来源的活性物质也可调节成骨细胞的形成、生存、分化和矿化等,影响骨形成。该文总结目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产生的活性物质,分析其作用,为药物调节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动态平衡提供新思路。
    • 师毓惠; 敬泽慧; 杨发满
    • 摘要: 目的 研究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4、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表达水平与骨密度(BMD)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82例,根据BMD的T值将研究对象再分成骨质疏松组(n=26)、骨量减少组(n=27)、骨量正常组(n=29)。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患者腰椎1~4、双股骨颈BMD,并记录年龄、身高、体重、腰围、病程、体重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钙(Ca)、磷(P)、甲状旁腺素(PTH),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3组RBP4、BMP2、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结果 3组RBP4水平比较: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均P<0.05)。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知:(1)RBP4与PINP呈正相关(r=0.425,P=0.000)、与β-CTX呈负相关(r=-0.287,P=0.009)、与腰椎、股骨颈、髋部、前臂BMD均呈正相关(r=0.259,0.377,0.346,0.291,均P<0.05),与BMP2无相关性(r=0.002,P=0.855);(2)BMP2与β-CTX呈正相关(r=0.229,P=0.038)、与腰椎、股骨颈、髋部、前臂BMD均呈负相关(r=-0.313,-0.293,-0.225,-0.324,均P<0.05),与PINP无相关性(r=-0.133,P=0.238)。结论 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血清RBP4升高,骨形成增加、骨吸收减少,对骨密度有保护作用;血清BMP2升高,骨吸收增多,BMD下降,易出现骨质疏松。
    • 王信; 黄蓉; 肖殷
    • 摘要: 骨免疫系统(Immuno-skeletal interface,ISI)是指骨骼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共享的细胞和细胞因子的集中化作用,其在维持骨稳态和调节骨重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骨科生物材料在植入体内后会不可避免地引发宿主免疫反应,且炎症程度会直接影响植入物的性能,特别是骨诱导性。因此,材料表面的润湿度、所带离子电荷量、拓朴结构等理化性质,可显著调控机体的免疫细胞,以构建不同的免疫微环境,进而实现对成骨过程的动态调控。巨噬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生物材料与骨免疫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其如何通过免疫调控介导骨形成的潜在机制,旨在为今后临床研发新型的、具备骨免疫调节性能的功能性先进材料提供一种崭新的设计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