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黏结

黏结

黏结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580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建筑科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09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城市建设、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第二届冶金工程科学论坛、2000年辽宁省暨沈阳市工程结构学术会议等;黏结的相关文献由140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其言、王建军、王海川等。

黏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28.45%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1.03%

专利文献>

论文:409 占比:70.52%

总计:580篇

黏结—发文趋势图

黏结

-研究学者

  • 徐其言
  • 王建军
  • 王海川
  • 陈鹏
  • 孟庆民
  • 春铁军
  • 李家新
  • 李正一
  • 李裕文
  • 林奉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卓艺; 雷婷
    • 摘要: 新疆是全国煤炭资源的富集区,开采出来的煤炭通过制样并经煤质化验分析后,按照中国煤炭分类标准,根据分类参数指标进行煤种判断。黏结指数就是其中一种指标,用于烟煤的分类。本文通过对比标准GB/T5447-1997和GB/T5447-2014在技术上的变化,分析影响黏结指数测定的因素,给出了提高试验准确性和试验效率的建议,对试验人员具有借鉴指导作用。
    • 马明辉
    • 摘要: 用PU(聚氨酯)结构胶黏结附件到汽车安全玻璃上,已经变成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基本要求,因为整个黏结工艺过程所用化学品种多,过程控制条件敏感,间接的影响因素多,如果黏结结果不合格会造成整车在行车过程中附件脱落,影响驾驶者的正常驾驶,造成事故。本文基于PU胶的黏结系统原理,分析影响黏结结果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客户及成本的要求,针对分析出来的因素进行过程条件和过程控制方法的设计,以保证汽车玻璃成品的安全性。
    • 曾锦波; 卜文平
    • 摘要: 硅锰合金矿热炉烟气具有高温、高粉尘、高黏结性,富含CO,余热回收设施易堵塞通道,目前缺乏有效的余热回收方法。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硅锰合金矿热炉出口烟气成分、烟尘形成机理,提出余热回收方法,分析了回收效果和经济效益,以推进企业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减少碳排放。
    • 杨伟湘; 卢惠冰; 洪楠锐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在纳米混合树脂复合材料口腔固定修复中对黏接强度、失效率及界面破坏情况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由纳米混合树脂组成的复合材料,将其切割为大小为25 mm×13 mm×4 mm的试件共91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1组(Gluma通用黏接剂系统抛光)、A2组(Gluma通用黏接剂系统抛光、磨砂)、B1组(TBFⅡ黏结系统抛光)、B2组(TBFⅡ抛光、喷砂)、C组(抛光样品)、D组(喷砂)与阳性对照组,各13个。测试树脂复合材料口腔固定修复后剪切黏结强度(SBS),分析其失效情况,采用电子显微镜对样本进行扫描,测定表面轮廓指标[包括轮廓算数平均偏差(Ra)、最大轮廓峰深度(Rp)、轮廓均方根偏差(Rp)及最大轮廓谷深度(Ru)]。结果与C组相比,D组修复黏结强度明显较高;与C组、D组相比,A1组、A2组、B1组、B2组黏结度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与B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B1组抛光后表面黏合失效率明显较D组高,抛光A1组黏合失败率高于C组及B1组,D组、B2组表面内聚破坏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表面粗糙度,C组Ra、Rq、Rp更高,Rv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混合树脂复合材料口腔固定修复采用抛光处理,与喷砂相比不易发生食物残渣堆积,与Gluma通用黏接剂相比,TBFⅡ修复黏结性更强,处理黏合失败率低、界面破坏率高。
    • 朱德举; 任京华; 郭帅成
    • 摘要: 为了研究界面改性和温度对织物增强混凝土(Textile Reinforced Concrete,TRC)界面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环氧树脂、硅烷偶联剂及纳米二氧化硅(SiO2)对纤维表面进行处理,并通过电镜扫描和拔出试验测试处理后纤维微观形貌和TRC试件在25°C、100°C及200°C下的宏观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纳米SiO2浸渍和环氧树脂涂层均明显改善碳纤维束在水泥基体中的界面黏结性能.纳米SiO2颗粒能浸入纤维束内部,改善内部纤维丝与基体间的应力传递,同时纳米SiO2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凝胶,提高其黏结性能.硅烷偶联剂处理可以增加纤维表面粗糙程度,提高纳米SiO2在纤维表面的附着量,从而进一步提升纤维与基体的界面黏结强度.在100°C和200°C下纳米SiO2浸渍的碳纤维束界面强度显著高于环氧树脂浸渍的.本研究将为TRC力学性能设计和热稳定性提升方法提供参考.
    • 强盛; 郭嫣; 陈琳; 张北波; 钱现; 薛涛; 崔威威
    • 摘要: 将3种不同性能的织物运用层压复合工艺黏结在一起,使其具备多种功能.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因素下层压织物的性能,得出最优的层压工艺为温度150°C,时间80 s,压力2.0 N/cm2,TPU热熔胶粉30 g/m2和20 g/m2,交联剂KH550浓度2%,浆点法上胶,浆点距离4 mm.结果 表明这种新型织物的各项性能较为优异,可以满足汽车座套纺织品的要求.
    • 杨洁
    • 摘要: 为了研究黏结不锈钢复合板是否可用来制作电梯门板、壁板等部件,对该板材的力学性能、环境适应性、加工工艺、门板和壁板的机械强度进行了测试.测试表明,该板材的拉伸强度与碳钢板的相当,门板和壁板的机械强度较碳钢或439不锈钢门板和壁板弱,但仍满足使用要求;温度和湿度对黏结层影响较小,但盐雾的侵蚀使黏结力显著降低;通过调整设备参数,加工工艺满足要求.因此,该板材用来制作电梯的门板和壁板具有可行性,但应对切边采取保护措施以防黏结层腐蚀.
    • 杨加栋
    • 摘要: 以聚四氢呋喃二醇、端羟基聚丁二烯、液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为基础原料,研究了—NCO含量和多元醇组分对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影响,并探讨了聚氨酯弹性体材料与玻璃微珠复合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的界面黏结性能,通过大量的实验测试,采用半预聚体法合成了聚氨酯弹性体海管节点保温材料,形成了材料配方,其中多元醇(-OH)组分与异氰酸酯(—NCO)组分比例为100:68,材料导热系数0.191W/(m·K),材料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最高长期使用温度可达115°C,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6°C.
    • 李海坤; 王超; 易斐宁; 徐彦磊; 王立辉; 朱琳
    • 摘要: 通过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考察了热水浸泡(老化)后热收缩带热熔胶的降解情况,测试了热熔胶在不同温度和经不同时间老化后的吸水率,分析了老化后热收缩带剥离强度与破坏性质、吸水率、热熔胶降解之间的关系,及导致热收缩带补口防腐蚀层失效的关键因素.结果 表明:热收缩带黏结失效与其热熔胶降解关联不大,但与剥离试验中破坏性质和热熔胶高温吸水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发生内聚破坏和热熔胶高温长期吸水率低的热收缩带具有更好的长期黏结稳定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