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692篇,主要集中在人口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16篇、会议论文74篇、专利文献2036篇;相关期刊1802种,包括瞭望、人口学刊、西北人口等; 相关会议63种,包括第六届城市社会论坛——中国人口地理格局与城市化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胡焕庸线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北京农业经济学会2015学术年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人口增长的相关文献由3736位作者贡献,包括穆光宗、朱国宏、张世普等。

人口增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16 占比:63.15%

会议论文>

论文:74 占比:1.29%

专利文献>

论文:2036 占比:35.56%

总计:5726篇

人口增长—发文趋势图

人口增长

-研究学者

  • 穆光宗
  • 朱国宏
  • 张世普
  • 本刊编辑部
  • 李仲生
  • 胡焕庸
  • 陈剑
  • 刘毅
  • 周天勇
  • 周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纪志佳
    • 摘要: 以重庆市29个区县为研究单元,系统研究了2009—2019年重庆市人口规模与粮食生产的时空分异特征,从学理层面进一步识别与探讨影响"人-粮"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与互动机制。结果表明:近10a来,重庆市人口总量和粮食产量总体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两者的时序变化差异特征明显,人口增长和粮食产量变化不具有完全的协同一致性;2009—2019年重庆市粮食生产能力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不同区县间人均粮食产量存在明显差距,多数地区人粮关系矛盾突出;空间尺度上,人均粮食产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整体呈现渝东南地区(412.93kg)>渝东北地区(400.43kg)>主城新区(395.63kg)的空间格局特征;重庆市人口与粮食空间格局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农业发展、人口规模、国家政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秦和平
    • 摘要: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清代四川涉藏地区人口持续增长,乾嘉年间约35万,光绪年间约50万,说明四川涉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清代四川涉藏地区人口为什么能得到发展?与在安定环境中民族(族群)交往交融有密切关系:明末清初青海“西海”蒙古南下川西牧区,与原牧民交往,通婚交融,牧业人口得以增加;清朝建衙门驻戍兵,退役官兵留驻涉藏地区,组建家庭,繁衍生息;种植玉米、土豆等作物,增多了食粮,促进人口增长,便利移民进入,交往通婚,带来发展。由此可见,民族交往交融之重要性。
    • 宋国鹏; 张述清; 朱大明; 阮理念
    • 摘要: 对于昆明市人口呈不均匀的增长趋势,传统的灰色预测方法并不能取得很好的预测效果。将小波变换与DGM(2,1)模型相结合,利用小波变换去除原始序列中的噪声,将非光滑的原始序列转化为相对光滑的新序列,然后通过DGM(2,1)模型对新序列进行预测,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预测效果。以2006—2014年的昆明市人口数据为基础,预测2015—2019年5年昆明市人口数据,并和传统GM(1,1)模型、DGM(2,1)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小波DGM(2,1)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0.15%,DGM(2,1)模型为0.79%,GM(1,1)模型为0.96%,小波DGM(2,1)模型精度高于DGM(2,1)模型和GM(1,1)模型;小波DGM(2,1)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与平均绝对误差都低于GM(1,1)模型和DGM(2,1)模型。由此,以2006—2019年昆明市人口数据作为原始序列样本,用小波DGM(2,1)模型预测2025、2035年人口为723.07万人、766.56万人。
    • 余国庆
    • 摘要: 以色列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之一。近年来以色列的人口持续保持增长,总人口增长速度已超过大部分阿拉伯国家。以色列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除了海外犹太移民因素外,较高的生育率是保持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以色列成为世界发达国家中为数不多的收入与生育率成正比的国家之一,没有陷入高生育率的“逻辑悖论”。以色列建国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提高生育率的社会、经济和人文关怀措施。以色列人口的持续增长,对于维护其犹太民族国家特性,保持在中东和世界的战略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 苏炳南
    • 摘要: 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主要体现在:一是人口增长速度持续下降,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人口绝对数量的减少;二是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人口问题存在的原因除了已知的人口学和社会学因素,背后还存在着经济学因素。作为决定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的出生率是由育龄妇女和所在家庭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后理性决策所决定的,而这种决策显然和经济因素有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孩子的抚育成本一直在持续上涨,而年轻夫妻的生育意愿却呈现下降趋势,两者的合力导致了生育率的持续下降。生育率的下降对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政府需要采取行动来降低孩子的抚育成本,防止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并尽可能地让生育率有所回升。短期来看,生育率的持续下降趋势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政府还要采取合适的政策打造人才红利,以此填补逐渐消失的人口红利。
    • 许刚; 郑沐辰; 王亚星; 李静
    • 摘要: 研究目的: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发展的演化趋势,区域和规模差异,并比较二者异速发展的测度方法。研究方法:采用城市土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和异速增长模型测度全国、省域和城市3个层面二者之间增速差异。研究结果:中国自1990年以来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2006年以后该趋势放缓,2020年该趋势初步扭转。2006—2020年,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东北多数城市在城市人口负增长情况下,城市土地仍在扩张。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程度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是唯一反映土地城镇化连续变化趋势的指标,是监测土地城镇化趋势的首推方法。虽然全国层面土地过快城镇化趋势初步扭转,但各省、各城市差异明显,城市人口密度下降速度超过同期水平的省市是未来政策调控的重点对象。
    • 原新
    • 摘要: 人口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人口负增长是人口转变的动态过程,其“拐点”是一个时间段而非具体时点,体现在人口数量从增到减、老龄化由浅至深、老年抚养比反超少儿抚养比、乡村社会转向城镇社会、人力资源优势升级为人力资本优势等方面。对于人口负增长,应科学认识,提前部署,积极应对,不断发掘新机遇,主动直面新挑战。
    • 刘显; 徐悦悦; 孙从建; 陈伟; 李皎; 张齐飞
    • 摘要: 探明陕甘宁青地区水资源与粮食安全的耦合特征,不仅有助于促进区域水资源及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且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水资源负载指数及水足迹方法,通过分析区域水资源自然属性以及配置、粮食消费对水资源的需求等维度,系统分析了该区域水资源与粮食安全的耦合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6年,区域水资源总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水资源负载指数由3.9增加到13.1,相应的负载等级由Ⅲ级上升到Ⅰ级,说明不具备进一步开发的潜力;(2)农业生产的水资源被挤占,农业用水比例由78.6%(2004年)减小到76.1%(2016年),而区域粮食安全对水资源的需求数量在提高;(3)区域居民膳食结构由口粮性向动物性产品转变,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粮食和水资源的负担;区域粮食消费水足迹由2000年的79.7 Gm^(3)增长到2016年100.1 Gm^(3)。依据研究结果从区域种植结构优化潜力、节水灌溉技术和虚拟水贸易的层面提出提高区域蓝水、绿水利用效率,减少灰水数量的措施以便更好地缓解区域水资源压力,促进粮食生产和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 陈相利; 李树枝; 祝培甜
    •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地关系逐渐成为影响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世界城市区域研究报告》对全球50万人口以上城市用地和人口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1年,全球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城市人口密度整体下降,城市用地扩张和人口增长区域差异大。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与全球趋势一致,整体上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城市规模以土地扩张为主。
    • 邵川
    • 摘要: 人口规模是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舒适的城市有助于吸引人口的持续流入。基于全国107个城市人口数据,以近十年的城市人口年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验证近十年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不同层面城市样本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1)全部城市样本,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城市舒适度、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与空气污染浓度。(2)胡焕庸线以东城市样本与全部城市样本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大同小异,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系数较全部城市样本有显著提升。(3)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区域拥有不同的区域发展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因而各区域样本城市人口增长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城市舒适度、城镇居民相对可支配收入以及空气污染浓度;中部与东北城市样本的人口增长与城镇居民相对收入水平呈正相关;西部地区城市样本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是城市舒适度。(4)中心城市样本不同于其他层次的城市样本,除了城市舒适度之外,城市财政支出因素成为影响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表明中心城市所拥有的优质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我国构建消费中心城市需要在提升城市舒适度、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提升城市环境承载力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各区域构建消费中心城市存在政策差异性,东部城市要从提升城市舒适度、提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以及降低空气污染浓度等方面综合施策,中部与东北地区城市要着重提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西部城市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提升城市舒适度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