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工心脏瓣膜

人工心脏瓣膜

人工心脏瓣膜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794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2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77452篇;相关期刊172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北京生物医学工程、中国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首届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产品质量控制国际研讨会、2009年第十五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等;人工心脏瓣膜的相关文献由1256位作者贡献,包括虞奇峰、秦涛、D·迈蒙等。

人工心脏瓣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2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77452 占比:99.59%

总计:77769篇

人工心脏瓣膜—发文趋势图

人工心脏瓣膜

-研究学者

  • 虞奇峰
  • 秦涛
  • D·迈蒙
  • N·贝尼舒
  • 王海山
  • B·费尔森
  • L·达唐金
  • N·古罗维奇
  • S·V·阮
  • T·莱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庆荣; 邱克劲; 张洪亮; 陈阳; 赵轩铖; 鲁炳呈; 昌仁操; 张昱昕; 高润霖; 吴永健
    • 摘要: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评价新型人工介入心脏瓣膜系统SinoCrown^(TM)(北京乐普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4头4~5月龄健康实验用白猪,平均体重为(44.39±2.56)kg,通过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置入SinoCrown^(TM)瓣膜,分为急性组(n=5,术后即刻处死)、慢性组(n=3,术后饲养3个月)、长期组(n=6,术后饲养6个月)。三组动物分别于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血液、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病理学等检查,评估SinoCrown^(TM)瓣膜置换效果。结果:SinoCrown^(TM)在14头白猪中均成功释放,即刻器械成功率100%。急性组3头(2头因术前评估不足而死亡)、慢性组3头、长期组6头白猪均按照研究方案完成主动脉瓣膜置换和随访,无不良事件和异常死亡发生。6个月随访时,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SinoCrown^(TM)瓣膜开闭自如,形态位置良好,有效瓣口面积、跨瓣压差等指标良好,未见明显钙化、增生、狭窄和赘生物等;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病理学检查示:白猪的心脏、脑、肝、脾、肾脏标本未见明显病理改变,SinoCrown^(TM)瓣叶未发现炎症和钙盐沉积,未见病理性排斥。结论:动物实验表明,SinoCrown^(TM)瓣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好,可有效替代原生主动脉瓣正常工作。
    • 龙相君; 宋波; 宋年朋; 赵茂茂; 刘岩; 蒲增惠
    •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PVE)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病原微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2008—2018年10年间收治的17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IE)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74例IE中有14例为PVE,其中男性4例,平均年龄(58.07±16.64)岁。14例中晚期PVE病人9例,占64.3%。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瓣膜赘生物7例(50%),其中累及主动脉瓣4例、二尖瓣3例,且PVE组与自然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NVE)组赘生物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0,P<0.05)。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12例,85.7%)、心脏瓣膜杂音(11例,78.6%)、心力衰竭(9例,64.3%)为主。11例(78.6%)病人血培养阳性,早期PVE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例(60%),晚期PVE致病菌为链球菌3例(50%),NVE致病菌为链球菌63例(73.8%),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在3组中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0.526、9.360,P<0.05)。有2例PVE病人死亡,病死率为14.3%。结论PVE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死率较高。早期PVE致病菌以葡萄球菌为主,晚期PVE和NVE致病菌以链球菌为主。考虑PVE时,建议反复进行血培养及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尽早诊断,以改善病人预后。
    • 刘丽萍; 郑哲岚
    • 摘要: 目的探讨左室纵向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离散度评价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人工心脏瓣膜(PHV)置换术后患者70例为瓣膜置换术后组,并分为主动脉瓣置换(AVR,25例)、二尖瓣置换(MVR,24例)和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DVR,21例)三个亚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得所有患者左室17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LPS)、整体纵向应变峰值(GLPS)、17节段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TPLS)及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离散度(PSD).结果瓣膜置换术后组在LAD、LVMI、LVDd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FS、LVEF与对照组比较相对降低(P<0.05);瓣膜置换术后各组各切面各节段GLPS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S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瓣膜置换术后组PSD与LVDd、LVMI呈正相关(r=0.4543,r=0.36217,P<0.05);与FS、EF、GLPS绝对值呈负相关(r=-0.3662,r=-0.4085,r=-0.4985,P<0.05).结论左室纵向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能直接准确反映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左室收缩功能和收缩同步性,能早于传统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亚临床表现.
    • 吴梅; 夏娟; 程冠; 马小静
    • 摘要: 目的:评估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测定二叶式人工机械瓣术后患者左心室能量损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4月于亚洲心脏病医院复诊的因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而行二叶式人工机械瓣置换术术后的患者27例(病例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VFM技术对等容收缩期(IVC)、快速射血期(RE)、等容舒张期(IVR)、快速充盈期(RF)、心房收缩期(AC)的左心室各节段(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能量损耗(Energy loss,EL)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在快速射血期和等容舒张期,病例组左心室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EL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而在等容收缩期、快速充盈期及心房收缩期病例组左心室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较对照组EL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VC、RE、RF、AC期基底段EL较心尖段EL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FM技术可定量测量二叶式人工机械瓣术后患者各个节段的每个时相的左心室能量损耗。
    • 李慧慧; 陈诗萍; 魏岑; 秦思瑜; 高晶; 王璐
    • 摘要: 该研究采用医用聚酯为原料设计制备一种具有力学各向异性的涤纶基人工心脏瓣膜.采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案探讨纺织成型工艺的不同结构参数对于涤纶基瓣叶厚度、渗透性能及力学各向异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医用涤纶复丝(150D/48f)为经纱,(150D/48f)为纬纱,织物经密400根/10 cm,纬密600根/10 cm,组织结构为2上2下斜纹组织时,涤纶基瓣叶的性能最为接近生物瓣叶的要求.
    • 王泽华; 刘英慧
    • 摘要: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高危老年患者的治疗手段之一,而TAVR术后瓣膜血栓形成是该术式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经导管植入瓣膜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本文概述了瓣膜血栓形成的机制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产品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瓣膜血栓形成的研究现状,并着重分析了产品设计及其临床应用过程中影响瓣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因素,最后就瓣膜血栓形成风险控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 王泽华; 刘英慧
    • 摘要: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高危老年患者的治疗手段之一,而TAVR术后瓣膜血栓形成是该术式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经导管植入瓣膜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本文概述了瓣膜血栓形成的机制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产品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瓣膜血栓形成的研究现状,并着重分析了产品设计及其临床应用过程中影响瓣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因素,最后就瓣膜血栓形成风险控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 成忠莎; 柏晓玲; 谢贵华; 张永春; 易一乐; 韦清; 杨曾桢
    • 摘要: 目的 构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决策辅助内容.方法 依据患者决策辅助国际标准,结合课题前期研究结果,初步拟定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决策辅助内容,经2轮专家咨询最终确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决策辅助内容.结果 2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5%、95%,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47和0.944,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1和0.12,重要性赋值均数分别为4.05~4.95分和3.50~4.85分,最终形成了包含"人工心脏瓣膜相关信息、"决策依据"、"决策前测评"3个一级条目,13个二级条目,46个三级条目的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决策辅助内容.结论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决策辅助内容可靠、合理,为帮助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走出决策困境,促进医患共享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 王泽华; 盛恒松; 滕颖影
    • 摘要: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9号)已于2021年6月1日实施,新条例明确强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遵循风险管理、全程管控、科学监管、社会共治的原则.本文以心脏瓣膜类器械为例,通过分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该类产品的监管要求,并以此作为借鉴提出我国对此类产品的监管措施,以期为高风险器械的科学监管提供思路.
    • 徐顺; 钱智勇; 薛思源; 姜泽宇; 高越; 王垚; 侯小锋; 邹建刚
    • 摘要: 目的 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4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尝试行HPSP且术前存在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置换的人工心脏瓣膜类型、手术并发症、临床随访资料、起搏参数(阈值、R波振幅和阻抗)、QRS时限(QRSd)和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超声心动图数据.结果 共纳入32例尝试行HPSP且术前已置入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其中8例尝试希氏束起搏(HBP),7例成功,24例尝试左束支起搏(LBBP),均成功,总成功率96.88%(31/32).HBP组的起搏阈值明显高于LBBP组[(1.22±0.78)V对(0.47±0.13)V,P=0.04],感知显著低于 LBBP 组[(6.63±4.97)mV 对(13.09±7.12)mV,P=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6.21±10.61)个月,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保持稳定.宽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 HPSP 后 QRSd 较术前明显缩短[(152.59±19.79)ms 对(132.34±12.78)ms,P=0.004],窄 QRS 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 HPSP 后 QRSd 较术前明显延长[(94.43±7.38)ms对(122.53±10.86)ms,P<0.001];两组患者的LV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63±9.20)ms对(75.13±13.80)ms,P=0.41].HPSP后患者的心功能及心脏大小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行HPSP成功率高,是可行的,且HPSP可以维持心脏的电同步性,从而保护这类特殊患者的心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