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伊格尔顿

伊格尔顿

伊格尔顿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79篇,主要集中在文学理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103篇;相关期刊253种,包括贵州社会科学、黑龙江社会科学、理论学刊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伊格尔顿的相关文献由31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伟、柴焰、阴志科等。

伊格尔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4 占比:8.3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4103 占比:91.54%

总计:4482篇

伊格尔顿—发文趋势图

伊格尔顿

-研究学者

  • 王伟
  • 柴焰
  • 阴志科
  • 段吉方
  • 王进
  • 肖琼
  • 李子芯
  • 姚文放
  • 朱彦振
  • 李君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向光辉
    • 摘要: 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一书,整体而言,是对以往美学共同体的冒犯,批判了一直以来西方美学界所遵循的康德式理性法则与尼采式非理性法则,试图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美学在美学共同体中的核心地位。同时,经过对Aesthetic作词源学的考察,揭示出这一概念天然带有的矛盾二重性,以及它和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的特征;在这个基础上,伊格尔顿通过自己广阔的文化史视野,勾画出另一种美学史的图景,达到了重构美学史的目的。
    • 王伟
    • 摘要: 2003年,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布莱克威尔出版公司(Blackwell Publishers Ltd)出版了一部讨论悲剧的著作Sweet Violence:The Idea of the Tragic。对这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来说,该书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是凭借这本凝聚着他中老年时期巨大心血的书,他“第一次成为所谓的比较研究学者”;二是这本书标志着他终于“克服了某种唯物主义者的羞怯”,坦率地去讨论他关注的神学问题;。四年之后,该书中译本《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以下简称《甜蜜的暴力》)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随后引发了国内伊格尔顿文艺思想研究者的热情关注。
    • 邢建昌
    • 摘要: 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对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具有某种示范性。伊格尔顿认为,唯有唤起新、异感觉的文本才有资格称为“文学事件”。策略即符号化策略,表现为形式和内容边界之间连续不断的运动。历史、现实、意识形态等作为策略化过程中的潜文本存在于文学的世界里。策略使文学摆脱了外在世界的纠缠,获得了自我指涉性。伊格尔顿的探讨说明:真正的理论不是对文学的剥夺,而是文学性的发现。理论与文学相互追逐、相互嬉戏、相互生成,共同丰富了文学的世界。
    • 张春晖
    • 摘要: 一、《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的主要观点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一书,是一本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指导下的文学批评理论、方法论的书。伊格尔顿出生于英国普通工人家庭,少年时期便已接触到社会主义理论。他就读于一家普通的中学,后来进入剑桥大学,卑微的出身使其难以融入上流社会,开始以平民身份挑战贵族阶层。此时,马克思主义席卷欧洲,试图解放传统政治秩序。这种思潮对当时备感压抑的伊格尔顿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在这种背景下,伊格尔顿对文学批评进行了反思,并在《文学理论导读》一书里提出:“文学理论一直不可分割地与政治信仰和思想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理论并不是一种依靠自身理性探究的对象,而是用来观察我们时代历史的一种特殊观点。”所以,在伊格尔顿看来,所谓纯粹的文学理论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是一个神话。所谓的纯粹文学是想以文学的语言对文学作品做出文学批评,而对其他非文学性的批评都排斥和放弃。伊格尔顿指出,这种论述的前提是文学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本体,但实际上文学没有任何本体,它和世界上的诸多理论都是相互联系的。
    • 房玉柱
    • 摘要: 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身体美学思想.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一方面是作为权力话语的身体,这种身体是一种话语霸权,在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的国家尤其如此,身体在国内可以统一人心,国外是输出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身体又是一种政治想象,在资产阶级革命未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是如此,身体是对理论专制的反叛.而介于二者之间的是美学意识形态的身体,一方面身体具有审美性,另一方面具有意识形态性,而这种身体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文学当中.
    • 张巧
    • 摘要: 维特根斯坦经常被视为一位保守主义者,伊格尔顿认为这源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本身的保守性.通过对《哲学研究》第120节和124节的解读,伊格尔顿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实际上赞赏了那些极具形而上学性的大众话语.显然,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批判出于伊格尔顿主观预设了日常语言的本质是平庸的,并剥夺了其政治潜能.然而,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文本细读将发现,伊格尔顿的过度解读偏离了文意.同时,日常语言并不是平庸无为的,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正好为日常话语交往的政治性提供了有效辩护.
    • 房玉柱
    • 摘要: 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一书中包含着丰富的身体美学思想。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一方面是作为权力话语的身体,这种身体是一种话语霸权,在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的国家尤其如此,身体在国内可以统一人心,国外是输出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身体又是一种政治想象,在资产阶级革命未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是如此,身体是对理论专制的反叛。而介于二者之间的是美学意识形态的身体,一方面身体具有审美性,另一方面具有意识形态性,而这种身体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文学当中。
    • 张萍; 林藩(评)
    • 摘要: 一、阅读路上的别样释解阅读是什么?阅读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布鲁姆在他的《阅读ABC》中这样看待“阅读”的作用:“文学作为一种自发的值得珍藏的力量,它的功能恰恰是激励人类继续生存下去;它纾解心灵压力,并给他给养,我的意思确切地说就是激情的养分。”这种“激情的养分”如果说对人类具有普泛的有效性,那么对于一个语文教育人的“阅读”,则更多关涉到学生的审视自我、主体、生命成长等更具哲学意义的命题。这种“自我”的省思氛围,是一种雕刻时光般对岁月思考所留下的缓慢刻痕。真正的阅读,似乎也因为这种与岁月和历史的缓慢的对话而有了更高的价值。伊格尔顿在《文学阅读指南》中告诉普通读者,看似深奥的文学分析也“可以是快乐的”,这堪称是一种快乐的阅读哲学。
    • 郭玉生
    • 摘要: 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现实批判的立场,吸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思想,认为文学运用仪式、表演、修辞、话语等多种手段,建立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实践关系.一方面在言语行为中实现了自身的目的,即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最高的善,另一方面通过读者不断体味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言语行为,对社会产生道德效应,修复人类生存处境.因此,文学成为了在言语行为中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事件,而道德性是构成文学共相的主要特征.文学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应对和处理现实问题的策略,道德意义在此具有关键作用.伊格尔顿高度评价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怜悯"与"恐惧"的悲剧观念,但他不同意亚里士多德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理解德性,认为应该从马克思的观点出发,揭示德性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呈现,具有互惠性.基于此,伊格尔顿运用精神分析学说阐述了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悲剧的伦理功能.
    • 王栋
    • 摘要: 特里·伊格尔顿在作品《勃朗特姐妹——权力的神话》中针对勃朗特三姐妹的小说展开了批评分析.但限于篇幅,论著中关于艾米莉·勃朗特作品的批评仅有寥寥数语,而剩下的关于《呼啸山庄》的批评更是存在部分"矛盾性"论述.因而借助伊格尔顿的批评观,通过对小说叙述的"中国套盒"模式、"神话"背后的权力之争以及作恶造善的"替罪羊"意象展开分析,可以重新挖掘《呼啸山庄》中的文本意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