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伏羲

伏羲

伏羲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60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4篇;相关期刊351种,包括周易研究、天水行政学院学报、思想战线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十八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庆阳市岐黄文化学术年会、2014国际宝玉石高层论坛、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伏羲的相关文献由566位作者贡献,包括童威、杨国栋、李强等。

伏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8 占比:97.51%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1.82%

专利文献>

论文:4 占比:0.66%

总计:603篇

伏羲—发文趋势图

伏羲

-研究学者

  • 童威
  • 杨国栋
  • 李强
  • 杨波
  • 闫振录
  • 霍志军
  • 吴晓东
  • 李建成
  • 燕垒生
  • 王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周甲辰; 张飞
    • 摘要: 伏羲既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文化符号。他以一系列发明创造率领先民走出蒙昧,开创人类早期文明;他道德高尚,制乐作曲,教化民众;他崇尚和谐,善于思考,一画开天。伏羲文化是一种活的文化,曾长期引领与影响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政德文化的最远根脉与重要基因。
    • 席辉
    • 摘要: 对人文始祖的追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羲皇故里天水的太昊伏羲祭典有着悠久的历史,该祭典仪式将传统祭祀礼制与陇右地方文化嵌套结合,得到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成为当地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文化实践。基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围绕天水太昊伏羲祭典的遗产现状,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筛选标准,探讨与衡量其价值内涵;通过梳理名录,运用已入选名录的典型祭祀仪式类项,比较天水太昊伏羲祭典,获知其列入名录的可行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操作指南,对天水太昊伏羲祭典保护工作提出要求,助力天水太昊伏羲祭典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 裴回
    • 摘要: 琴,亦名丝桐、瑶琴、七弦琴,至近代才称“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拔弦乐器。古琴乃“丝附木上”,是“乐”的繁体字“樂”最原始的形象。传说,古琴本为五弦,由圣王伏羲所造。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弦,成为七弦琴。桓谭《新论·琴道》则谓神农造琴:“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以上种种不必作信史观,却可见中华文化赋予了古琴“圣王之器”的文化意象。
    • 吴晓东
    • 摘要: 从日月神祇名称与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对应来建立一个日月神祇名称系统,可通过这个系统来推导兔、蟾蜍、桂、乌与日、月的语音关系:古人把太阳与月亮都视为天的眼睛,都称为眼,后来"眼"的原始音再分化出"日""月"来.在"日""月"漫长的语音演化过程中,"月"与"兔""蟾蜍""桂"同音,而"日"与"乌"同音,语音的雷同为神话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再综合其他外部因素,便产生了月亮里有兔、蟾蜍、桂而太阳里有乌的神话来."眼"的原始音演变分化出的不同的音正好与第一人称代词的音相同,构成一个小系统.
    • 洋洋兔(编绘)
    • 摘要: 春龙节,又叫春耕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意思是说,二月二,龙王能降雨,粮食就能丰收,大仓满了,小仓多得往外流。人们会在这一天剪头发、祭龙王、炒糖豆、吃春饼。那么这一传统节日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最早源于伏羲时期,伏羲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鼓励百姓发展农业生产。后代的帝王都会在这天举行盛大仪式,号召百官亲自耕种,预示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元朝时将"龙抬头"明确下来,后来沿袭了这一节口,同时庆祝活动也越来越多。
    • 黄彤彤
    • 摘要: 伏羲、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在考古出土材料不断丰富的今天,该方面的研究已经使用了多学科的方法。文章认为伏羲与女娲最初各有其独立起源且各自独立传承,但在认识发展过程中,二者逐渐融为一体成为“对偶神”。女娲、伏羲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始祖”与“人文始祖”,在古书《山海经》等史籍中为人首蛇身形象,而于宋以后逐渐人形化;其间从汉代到隋唐,是其形象与内涵发展演化的重要时期,而“人首蛇身相交,各自单手执物,对称分布构图”的特征形成,与该文化在不同地区的流传、不同地域文化交流和信仰的变迁密切相关。
    • 张素英; 刘建红
    • 摘要: 女娲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创世女神.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制笙簧"和"置婚姻,合夫妇"等传说广为流传.传说河北涉县的娲皇宫是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一年一度的女娲公祭活动在涉县举办多年.从女娲神话的历史演变、女娲神话与太行山东麓的地域渊源、涉县女娲神话的特色及文化价值等方面可以看出,女娲神话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 温涛
    • 摘要: 从目前考古发现的材料入手,分析佩戴山形冠人物的演变,从而阐释山形冠作为主神形象标识的含义。山形冠作为主神形象的标识,经历了从太一到伏羲再到东王公的发展。东汉中期开始山形冠作为对偶神男性主神的重要标识,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
    • 黄彤彤
    • 摘要: 伏羲、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文章认为伏羲与女娲最初各有其独立起源且各自独立传承,但在认识发展过程中,两者逐渐融为一体成为"对偶神".女娲、伏羲作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始祖"与"人文始祖",在古书《山海经》等史籍中为人首蛇身形象,而于宋代以后逐渐人形化,这是人类认知进步的结果.
    • 王立刚
    • 摘要: 中国文化中有两种神秘的图案,称为"河图""洛书"。先秦文献中多次提到"河图""洛书",比如《论语》中,孔子悲伤地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意思是凤凰不飞来了,河图也没有出现,我这一生也就这样了。早期中国人对《周易》的注解《系辞》中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黄河与洛水一带出现了"河图""洛书",这是圣人用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依据。汉代传说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伏羲据此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夏禹据以作洪范九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