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优势树种

优势树种

优势树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0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227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技术与市场、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七届北方七省(市、区)植物学学术论坛、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等;优势树种的相关文献由50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青川、喻理飞、喻阳华等。

优势树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2 占比:4.1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4227 占比:95.76%

总计:4414篇

优势树种—发文趋势图

优势树种

-研究学者

  • 杨青川
  • 喻理飞
  • 喻阳华
  • 张倩媚
  • 程雯
  • 赵勇
  • 钟欣平
  • Dennis Otieno
  • 丁海波
  • 严令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相洋; 许燕; 杜英东; 冯兆忠
    • 摘要: 以南京市和北京市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小时气象观测资料和G95光温模型算法对中国南北典型城市南京和北京地区2015年森林天然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排放总量进行估算.研究发现,南京市总BVOCs排放主要来自湿地松、栎树类和杨树,北京市主要优势树种BVOCs排放量最高的是栎树类、杨树和油松.从排放总量来看,北京市森林BVOCs排放量是南京的2~3倍,分别为72114.1和28025.3t/a,但南京市单位面积BVOCs排放通量是北京市的1.6倍.两市各类BVOCs排放量季节变化均呈单峰型,即夏季排放最高,冬季最低,春秋季排放量相差不大.南京市的中龄林和近熟林为主要BVOCs排放源,北京市BVOCs的主要排放源是中龄林和幼龄林.总BVOCs排放量在各龄级的比例主要由其叶生物量决定,但各龄级内部优势树种类型不同也一定程度地影响BVOCs排放.
    • 王大岭; 张骁; 杨奇; 张雪莹; 巩佳琦; 董慧
    • 摘要: 本文利用三岔子林业局2018年森林资源调查小班数据库,对乔木林小班森林生态功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岔子林业局森林生态功能指数平均值为0.60,森林生态功能评价良好。不同林分类型森林生态功能由强到弱分别为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纯林。不同龄组森林生态功能由强到弱分别为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幼龄林。优势树种蒙古栎、春榆和白桦的小班森林生态功能较好。
    • 王浩; 胡东阳; 张咏; 张永福; 许慧敏; 姜俊
    • 摘要: 侧柏和油松是北京山区典型的针叶优势树种,因其具有耐干旱瘠薄、生长周期长、成林稳定性强等特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京荒山造林绿化中被广泛应用。经过多年的造林经营,侧柏和油松人工林已经成为北京山区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林分面积分别达到231万亩和145.5万亩,分别居全市各种林分面积的第一位和第四位,对北京山区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 李宁
    • 摘要: 为了客观地反映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辽宁省森林生态连清数据集、森林资源“一张图”数据集和社会公共数据集为基础,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养分固持、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防护这7项功能18项指标对辽宁省13个主要势树种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为辽宁森林科学管理、合理经营提供了依据。
    • 江常春; 梁希妮; 田磊; 卢品; 雷祖培; 蔡焕满; 陈伟杰; 王云泉; 陈建华
    • 摘要: 为探究大尺度下木本植物的种间联结性,在对九龙山、乌岩岭、百山祖、括苍山、古田山等13个浙江省常绿阔叶林固定样地调查基础上,选择重要值较大的16个优势树种,利用χ2检验、方差比率法、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对物种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选样地26个30 m×30 m样方内共有木本植物267种,隶属于53科119属,样地群落内物种整体关联性表现为显著的正关联;16个优势种组成的120对种对的χ^(2)检验中,有41对显示出极显著或显著的关联性,其中36对表现出正关联性,占显著关联对数的87.8%,占总对数的30.0%,5对表现为负关联性,占显著关联对数的12.2%,占总对数的4.2%,反映出浙江省常绿阔叶林群落目前发展态势较为稳定,群落趋向正向演替;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的灵敏度高于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研究结果揭示了浙江省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种间联结关系,即大尺度下优势种种间正联结性更强,群落整体呈现显著的正关联,群落内物种关系趋向于正向共存,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群落间物种相互关系的尺度效应.从长远看,将为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动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黄华蓉
    • 摘要: 对韶关市公益林乔木层的优势树种和龄组的碳储量、碳密度和碳汇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韶关公益林乔木林碳储量为190.06 Tg,固碳总量优势树种以阔叶林为主,龄组以中幼林为主;平均碳密度为34.73 t·hm^(–2),随着龄组增加,树种的碳密度普遍呈增加趋势;公益林乔木林碳汇量为23.90万t·a^(–1),以中幼林的碳汇为主。提高阔叶林和中幼龄树种的单位面积蓄积量,是增加公益林有机碳储量和碳汇功能的主要途径。
    • 傅贺菁
    • 摘要: 应用稳定碳同位素法测定福建长汀水土流失区马尾松与木荷的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以指示两种植物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从而探究了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势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策略及竞争能力。结果表明:马尾松叶片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随着生境生态恢复程度的提高显著增大,且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性;木荷叶片δ^(13)C值和WUE随着生境生态恢复程度的提高显著降低,且在时间尺度上具有更大的可塑性。马尾松与木荷种间水分利用策略的不同,可能来源于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在生物学特征方面的差异。
    • 刘月; 董灵波; 及利; 许丽颖; 张德鹏; 杨立学
    • 摘要: [目的]通过了解不同干扰类型下紫椴次生林林分的结构特征,探讨不同干扰类型对林分结构及优势种群结构的影响,为退化的天然次生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黑龙江省尚志市次生林小九林场林区长期未经人为干扰的林分(未择伐林分)和经过择伐经营后恢复的紫椴次生林林分(择伐林分)为例,对其物种组成、径阶结构、林分结构、优势种群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1)两个林分优势树种组成有一定差异,未择伐林分中重要值在前三位的为紫椴、色木槭和蒙古栎,而择伐林分中为紫椴、色木槭和槺椴.稍耐荫树种槺椴代替先锋树种蒙古栎的优势地位,因此择伐经营促进了林分的演替进程;2)优势种群径阶结构两个林分差异较大,未择伐林分中,紫椴、色木槭和蒙古栎q值分别为1.207、1.271和1.066,紫椴、色木槭在林分中径阶分布合理,蒙古栎径阶分布不合理.择伐林分中紫椴、色木槭和槺椴q值分别为1.191、1.211和1.066.色木槭径阶分布合理,而紫椴和糠椴q值较小径阶分布不合理;3)通过结构参数三元分布可知,两个林分中呈随机分布、极强混交且优势状态的林木最多,分别占总林木株数的3.89%和5.62%.择伐经营的林分林分空间结构更加合理.4)两个林分优势种群空间结构差异明显,紫椴在未择伐林分中处于中度混交、均匀分布且优势状态的林木较多,比例为4.7%,在择伐林分中处在高度混交、随机分布及优势状态的林木株数比例最大,为6.3%,紫椴在择伐林分中种群空间结构更合理.色木槭在未择伐林分中处于中度混交、均匀分布且劣势的林木较多,比例为5.1%,在择伐林分中处在中度混交、随机分布及劣势状态的林木株数比例最大,为9.2%,色木槭在未择伐林分中种群空间结构更合理.未择伐林分中蒙古栎处于随机分布、极强混交且劣势的林木较多,其分布频率为0.12.择伐林分中糠椴处在弱度混交且均匀分布和极强混交且随机分布状态林木最多,其各优劣势林木株数大致相同.[结论]未择伐林分林分及种群结构是自然演替的结果,择伐经营措施对择伐林分有一定影响,其不仅促进了次生林演替的变化,而且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整体林分的空间结构,但对于不同优势树种的影响却有所不同.结构参数三元分布对林分空间特征具有更直观、精细的表达.由于两个林分中优势种群存在空间结构不合理和径阶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应采取适当的人工经营措施,促使林分向合理的方向进行演替.
    • 杨青川
    • 摘要: 为研究凤城市森林的碳储量,通过森林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对森林资源变更数据按优势树种和不同林龄组的碳储量和碳储密度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凤城市森林碳储量最大的树种是柞树,不同林龄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近熟林和过熟林;碳储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近熟林、中龄林、过熟林、成熟林和幼龄林.
    • 霍小红
    • 摘要: 指出了盐碱地治理是实现高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传统治理手段通常以降低盐含量、加强盐渗透等物理手段为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盐碱地的治理成效.柽柳作为高原干旱盐碱地区重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不仅对盐碱地具有良好的治理效果,同时能以其观赏性、药用性等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用与价值.故在盐碱地区大力发展柽柳造林技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柽柳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繁殖方法等方面,对柽柳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园林景观价值以及繁殖方法和定植管理进行了探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