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热学

传热学

传热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734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科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9篇、会议论文86篇、专利文献7747篇;相关期刊333种,包括中国电力教育、中国现代教育装备、高等建筑教育等; 相关会议65种,包括第一届中国(石家庄)国际特种功能涂层技术论坛、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4年学术年会暨2014年第十九届全国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传热学的相关文献由1529位作者贡献,包括凌长明、陶文铨、王补宣等。

传热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9 占比:7.54%

会议论文>

论文:86 占比:1.02%

专利文献>

论文:7747 占比:91.44%

总计:8472篇

传热学—发文趋势图

传热学

-研究学者

  • 凌长明
  • 陶文铨
  • 王补宣
  • 刘彦丰
  • 张敏
  • 郭晓娟
  • 刘登瀛
  • 周继军
  • 唐爱坤
  • 徐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秀俊; 刘璐; 刘彦丰; 李斌
    • 摘要: 基于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方法和网络交互式数据可视化技术,开发导热实验虚拟仿真软件。软件包括平壁、圆筒壁、球壳、等截面直肋、二维矩形区域5个仿真实验模块。其中二维矩形区域温度场以含内热源、非稳态和4个边界均对流传热为基础进行模拟,软件可分析导热体几何尺寸、物性参数、内热源和热边界条件等对温度场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稳态与非稳态的概念、等温线的特点等内容的理解。软件在线开放的使用可对传热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 曾润忠; 张佳; 胡文韬; 金晨
    • 摘要: 为研究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在太阳辐射、环境温度及其他自然因素影响下的温度场分布及演化特征,基于昌吉赣高速铁路丰城段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现场实验开展研究,通过传热学的基本原理构建轨道板温度场解析解模型,研究轨道板内温度场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CRTSⅢ型轨道板上表面与环境温度变化基本同步,下表面与环境温度变化之间存在约2 h滞后;轨道板距上表面约0.12 m的区域内温度波动大,其温度梯度曲线变化最为明显,轨道板下方区域越靠近板底面的温度变化越小,相应的温度梯度曲线也较为平缓;由现场实测数据显示昌吉赣高速铁路丰城段CRTSⅢ无砟轨道板的最大正负温度梯度均出现在夏季,分别为93.3°C/m、-44.1°C/m,对比实测数据,本文所建的温度场解析解模型计算的最大正负温度梯度分别为93.8°C/m、-43.9°C/m,二者计算结果较为接近;基于本文模型,综合考虑不同地区所在省份的差异性,提出了不同地区轨道板正负温度梯度建议值。
    • 马衍坤; 刘静; 唐明云; 赵敖寒
    • 摘要: 为使基础课程的思政教育更具系统性,本文提出了以“四个面向”为基础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以“四个自信”为导向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理念,明确了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路线。从国家科技发展的四个重大领域中,结合课程知识体系从八个角度挖掘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库。教学设计明确育人目标,并以典型案例驱动教学,有机导入思政元素,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以“传热学”课程为例,介绍了基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教学设计的应用方法。
    • 王海; 王军锋; 康灿; 王爽; 唐爱坤; 屈健
    • 摘要: 新工科建设引导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传热学》双语教学是高校加强新工科建设、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重要途径。该文从教材选取、教学模式、方法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了《传热学》双语课程教学改进的实践方法以及如何获得良好授课效果,对于进一步开展新工科建设国际化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 张庆; 马尚尚; 史洪伟; 卓馨; 王红艳; 王贵志
    • 摘要: 传热学是能源动力类专业研究热量传递的核心课程。通过以应用实践为导向的专创融合课程建设,提出专创融合教育机制协同、专创融合师资力量打造、专创融合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以及创新实践辅助专创融合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探索高校传热学课程双创教育及实践模式,为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及“双创”意识的卓越工程师人才的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 谢新奇; 赵鑫博; 商佳棋; 李双; 陈颖; 步红丽
    • 摘要: 传热学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旨在介绍传热学在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典型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针对新能源专业的传热学教学痛点,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路径。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为主体、以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核心、以传热学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目标,建立“三阶+三化+一中心”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为新能源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 胡艳鑫; 王长宏; 黄金
    • 摘要: 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有机结合“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发挥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的协同作用,实现工科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与价值体系塑造的同向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将思政教学与热能动力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传热学》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设计了“一个中心,两个目标,三项内容,四个方法,五个环节”的《传热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从学生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立足《传热学》的知识逻辑和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情感共鸣与自主选择原则”,切实推进《传热学》课程思政建设。
    • 宫明龙; 刘凤芳; 梅瑞斌; 张亚辉; 郝爱民
    • 摘要: 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是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一些专业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如何把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引入课堂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传热学课程为例,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根据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思政元素融入点,实现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谢果; 徐永; 陈云良; 陈建野
    • 摘要: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未来新能源产业迫切需要掌握专业知识且更具广阔视野的人才,这给高校能源专业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热学作为能源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结合新能源知识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和未来竞争力。本传热学课程采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的渐进启发式教学模式,首先激励学生构想新能源未来发展和前沿技术,逐步引导学生运用传热学知识剖析新能源行业的经典案例,再通过课程设计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新能源产业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基于此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传热学知识,并增强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及动手实践能力,为其未来从事相关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 姚玉; 吴逸飞
    • 摘要: “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工程技术学科,是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学位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该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经典的传热学理论,没有体现出航空类专业的特色。为此,结合专业特点,提出调整教学内容、增加航空特色和课程思政、更改考核方式等方法,从而提高学生使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启发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积极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