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六维力传感器

六维力传感器

六维力传感器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489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556761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燕山大学学报、计量学报、光学精密工程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4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等;六维力传感器的相关文献由863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永生、姚建涛、宋爱国等。

六维力传感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6761 占比:99.97%

总计:556911篇

六维力传感器—发文趋势图

六维力传感器

-研究学者

  • 赵永生
  • 姚建涛
  • 宋爱国
  • 许德章
  • 王志军
  • 王勇
  • 李映君
  • 刘正士
  • 刘俊
  • 秦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曹彤; 郜夯; 刘达
    • 摘要: 六维力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负载的连接方式、连接强度等一些因素会出现一个厂商无法在他们的生产过程中进行补偿的传感器的安装误差。针对这个传感器的安装误差,提出了一种能够有效计算该误差的方法。首先根据机器人及传感器、末端工具的连接结构进行分析,推导出传感器安装误差的计算方法,然后利用机器人进行多次测试,分析得到的数据并绘制曲线,与其他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明显提高六维传感器的测量精度。
    • 刁子健; 张寿明
    • 摘要: 随着六维力传感器与机器人的结合得到广泛应用,对六维力传感器信号采集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但现阶段对六维力传感器信号检测存在很大空白,且现有的检测方法精度不高且不稳定。针对此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TCP/IP协议的六维力传感器信号采集系统。自主设计了基于Visual studio 2019平台下,C#语言编程的上位机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人机交互性强的目的。该系统以数据采集卡为基础,首先完成对信号的低噪声放大处理及数据采集工作,实现信号的多通道采集,然后采用遵循TCP/IP协议的以太网通信方式,只需简单设置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IP和端口地址,即可通过上位机软件将采集到的数据信号以实时曲线的形式反馈给用户。该系统方便携带,经软件模拟仿真和对比实验,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行、实时性高、操作简单。
    • 黄树新; 高海涛; 朱松青; 韩亚丽; 江王磊
    • 摘要: 机器人基座六维力传感器常受到安装精度和机器人重力影响而出现测量误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利用DH法建立机器人位姿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基座六维力传感器静态重力补偿算法。针对算法中需要采集大量机器人位姿数据的问题,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样本空间以减少位姿采集数量。最后以六自由度协作机器人为例,利用6因素5水平的正交实验表获取机器人典型位姿,搭建数据采集平台,实现补偿算法所需数据的采集,求解该机器人的基座六维力传感器静态重力补偿矩阵。实验表明,该补偿算法能够有效得到基座六维力传感器测得的误差值。
    • 宋逸; 段晋军; 相立峰; 李晨; 姚举禄; 戴振东
    • 摘要: 多维力传感技术是工业智能化发展重要支撑技术之一。本文研制了一种中等量程的轮辐构型的电阻应变式六维力传感器,其量程为:切向力±300 N、法向力±600 N、力矩±25 N·m。传感器外圈和中心台通过4组特设的应变梁连接。每组应变梁包括一对处于两侧的“L”形梁及一根居中的扁平梁,能够从结构上降低维间耦合。进一步通过贴片及组桥方案设计从理论上消除了各方向间的耦合。静态标定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的维间耦合小于1%、测量精度不低于1‰、过载系数超过300%、非线性度低于0.3%。瞬态冲击法动态测试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本文将该六维力传感器用于机械臂抛光打磨过程的力学测量和反馈控制,取得了优异的效果,证实了传感器的可用性和优越性。该传感器将促进中国六维力测试技术发展、助力现代工业智能化进程。
    • 王晨; 高波; 杨旭
    • 摘要: 空间复合力测量是空间感知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六维力传感器作为主要的空间复合力测量装置,被广泛应用于火箭发动机推力测试、航天器对接等领域。目前,轻量化已成为六维力传感器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但由于其设计指标多且各项指标间存在相互制约,故采用理论推导、数值仿真及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利用螺旋理论建立Stewart式六维力传感器在理想条件下的力映射模型,通过求解综合性能目标函数来确定其各向同性度理论最优时的结构参数。然后,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构建Stewart式六维力传感器仿真模型,并对其初始样机的质量、刚度、强度和灵敏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上、下加载盘主要结构参数对传感器质量、刚度和强度的影响,进而对加载盘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并设计了一种具有正四面体特征的半球形减重结构,实现了传感器的轻量化设计。最后,对优化后Stewart式六维力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多目标参数优化结合数值仿真、实验验证可有效提高设计效率和降低设计成本;所设计的减重结构可有效改善Stewart式六维力传感器的质量分布和提高其质量利用率,优化后传感器的质量减小了17.65%且综合性能优异。研究结果可为六维力传感器的轻量化设计和综合性能优化提供参考。
    • 蒲明辉; 胡世通; 罗祺; 潘海鸿
    • 摘要: 提出了一种新型电容式六维力传感器,理论分析垂直极板电容边缘效应原理和变极距型平行极板电容效应原理,设计了结合两种电容效应原理的新型电容式力传感器结构。进行静态标定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将获得的数据采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线性解耦求得六维力传感器解耦矩阵。并根据求得的解耦矩阵对六维力传感器进行解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传感器各维力/力矩F_(X)、F_(Y)、F_(Z)、M_(X)、M_(Y)、M_(Z)的Ⅰ类误差分别为0.19%、0.66%、0.10%、0.14%、0.39%、0.32%,Ⅱ类误差最大值为0.47%,即该传感器维间耦合小,可解耦。验证了该结构的可行性。
    • 屈震龙; 相立峰; 李晨; 王周义; 戴振东
    • 摘要: 针对传感器安装、封装过程产生的装配应力影响其性能的问题,以一种圆柱型多梁电阻应变式六维力传感器为例,通过有限元仿真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分析其装配过程对多传感器的影响。研究发现:有销存在时,应从销附近的螺纹开始加载,并按照对角原则选择加载螺纹;充分考虑接触区域摩擦系数的影响,接触面摩擦系数大可能有利于减小装配应力;减小接触面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小装配应力的影响。
    • 杨超; 肖小平; 田云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航空、汽车工业、机器人应用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六维力传感器以其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这些领域。但六维力传感器由于精度高、研究难,在设计和标校方面上受到诸多约束。该文首先介绍六维力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领域,然后提出正交并联式六维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建立传感器的数学模型,最后对正交并联六维力传感器进行静态标定,有效减少传感器的实际测量误差。
    • 甘俊; 付荣豆
    • 摘要: 针对六维力传感器维间解耦困难、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十字梁优化的六维力传感器结构。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优化前后的结构进行了静态力学分析,研究了优化前后的弹性体结构在单维力下弹性体结构的应力应变情况,并利用路径映射方法确定了各弹性梁的最大应变位置,并对结构进行维间耦合分析。同时,通过组桥电路设计对传感器进行进一步的解耦。通过仿真实验对比显示,在单维力作用下,优化后的十字梁弹性体的各维应力应变之间的维间耦合度较小。验证了该改进型的六维力弹性体结构具有耦合度低、精度高的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李根; 李鹏程; 吴超; 沈烨
    • 摘要: 航空航天装配领域,利用安装在机器人末端的六维力传感器来感知外力是实现工业机器人柔顺装配的关键技术之一,而负载的存在会干扰对外力的感知.针对工业机器人末端负载的重力补偿,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重力补偿优化算法.此方法以误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建立了最优解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求解,最终可以在不使用测量仪器的情况下,估计力传感器安装偏角,提高重力补偿精度.同时设计了特定的机器人测量姿态来减少系统误差.试验表明,优化算法可以补偿任意角度的力传感器安装偏角,与补偿前相比,各方向最大重力补偿误差及平均重力补偿误差都有所减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