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冲击性能

冲击性能

冲击性能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508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2篇、会议论文146篇、专利文献222736篇;相关期刊317种,包括机械工程材料、上海金属、轻合金加工技术等; 相关会议131种,包括第36届全国聚氯乙烯行业技术年会暨“新中化工杯”论文交流会、第十一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第三届炼油与石化工业技术进展交流会等;冲击性能的相关文献由4117位作者贡献,包括A·布尤、刘智、李伟等。

冲击性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2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146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22736 占比:99.66%

总计:223504篇

冲击性能—发文趋势图

冲击性能

-研究学者

  • A·布尤
  • 刘智
  • 李伟
  • 李敏
  • 李晖
  • 杨忠久
  • 王浩
  • 黄飞
  • 于元章
  • 何俊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建川; 李红俊; 李静; 张继永
    • 摘要: 夹杂物对高强钢性能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对冲击性能偏低试样断口形貌及夹杂物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试样断口形貌以脆性断裂为主,并在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区存在的B类、DS类以及大尺寸TiN夹杂,夹杂物破坏了基体组织连续性,促进裂纹萌生,是导致冲击性能恶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精炼、连铸工艺和化学成分进行优化,使材料冲击性能和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
    • 宋宏图; 胡玉堂; 刘洋
    • 摘要: 以我国高速铁路现场移动焊接接头冲击性能试验数据为基础,结合数理统计理论与数据挖掘方法,采用SPSS软件分析并验证了接头冲击性能的分布规律;以K-S检验为主要方法,结合直方图、箱型图和Q-Q图为辅助判断手段进行接头冲击性能正态分布检验;提出了考虑数据分散性的冲击性能综合评价指标建议。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现场移动焊接接头试样(每个接头取14个冲击试样)冲击吸收能量数据较接头整体冲击吸收能量(14个冲击试样试验值取平均)分散性大,接头轨头、轨腰和轨底3个部位冲击吸收能量平均值分散性较接头整体平均值分散性大,仅采用平均值作为判据无法反映冲击性能分散性;接头整体冲击吸收能量概率密度曲线基本呈正态分布特征;接头整体冲击吸收能量数据分布规律符合正态分布;在需要对接头冲击性能分散性提出要求时,可设定试样冲击吸收能量最小值限值,以提升对冲击性能分散性的控制。
    • 周军; 邱绍宇; 邱日盛; 曾文; 陈勇; 肖军; 王浩; 潘钱付; 杨灿湘; 卓洪
    • 摘要: 铁素体马氏体(F/M)钢是铅冷快堆堆芯的主要候选材料之一,提高Si含量可提高其抗腐蚀性能,但影响其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为研发兼顾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的高Si含量F/M钢,本文对Si含量(质量分数为0.34%、0.61%、0.80%、0.98%和1.20%)对9%Cr F/M钢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室温下通过正火(1050°C,0.5 h,空冷)+回火(760°C,1.5 h,空冷)热处理制备的F/M钢均为全马氏体组织。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随Si含量的增加而增加。Si含量对钢的组织及冲击性能的影响可分为两个阶段,当F/M钢中Si含量为0.34%~0.80%时,其组织、冲击性能变化很小;Si含量为0.98%~1.20%时,F/M钢中的第二相尺寸、数量增加,沿马氏体板条界面析出少量的Laves相,F/M钢的冲击韧性降低。本研究9%Cr F/M钢中Si元素的最优添加量应低于0.8%,使钢在保持较高强度的同时兼具良好的韧性。
    • 沈明; 李少雨; 钱航; 张阳
    • 摘要: 研究了不同浓度淬火介质对45钢组织、淬硬层深度及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淬火介质浓度的升高,淬火后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减少,马氏体板条尺寸更细小。45钢的淬硬层深度随淬火介质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加,但试块表面硬度和距淬火表面10 mm处的冲击性能则随淬火介质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当淬火介质浓度为10%时,45钢表面硬度和冲击性能达到最高。
    • 黄艳华; 吕亚平; 樊凯; 童攀; 张鹏
    • 摘要: 该文研究了退火温度、退火时间、冷却方式3种因素对Ti-4.5Al-3Mo-1V钛合金管材室温强度、塑性、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方式对合金的室温强度、塑性、冲击性能影响最显著,而退火温度、退火时间对合金室温强度、塑性、冲击性能的影响均较小且两者的影响程度基本相当。当冷却方式为空冷,退火温度为930°C,退火时间为1 h时,合金可获得最优的室温强度、塑性与冲击性能匹配。
    • 李宗权; 张胜兰; 杨稳
    • 摘要: 蜂窝夹层结构因优异的耐撞性能和吸能能力,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和船舶等领域。然而,蜂窝夹层结构在服役过程中很容易遭受到各种速度的冲击,这些冲击可能会导致蜂窝夹层结构性能的下降甚至损坏。因此对蜂窝夹层结构进行试验以及仿真分析,研究蜂窝夹层结构的抗冲击性能以及冲击过程十分重要。本文从蜂窝夹层结构冲击试验及仿真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试验研究中总结了低速冲击和高速冲击的试验方案,包括摆锤冲击试验、落锤冲击试验以及空气炮试验。在仿真方面,从蜂窝夹层结构的建模、材料的损伤失效、冲击过程以及结构参数对冲击性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汇总分析。最后对蜂窝夹层结构的冲击试验及仿真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 高会娜
    • 摘要: 针对传统体育器材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脆性大、耐冲击性能差的问题,提出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VATRM)制备用于体育器材的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借助电子万能试验机和落锤式冲击实验机研究了该复合材料的横向拉伸性能和抗冲击性能。结果表明:当纳米二氧化硅质量分数为1%时,纳米二氧化硅/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横向拉伸性能最佳,断裂伸长率为0.5%;横向拉伸强度为41.7 MPa,拉伸模量为79.9 GPa,比纯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横向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分别提高124.2%和12.5%。经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的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最大冲击力为2216 N,比纯环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最大冲击力提高了37.2%左右。
    • 刘扬; 娄春华; 周永丽; 姜思雨
    • 摘要: 以尿素为原料采用热剥离法制备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与X射线衍射共同证明目标产物制备成功。将g-C_(3)N_(4)与环氧树脂E51混合制备多功能E51/g-C_(3)N_(4)(CNE)复合材料。热重分析表明,与E51相比,CNE复合材料的失重10%温度和失重50%温度以及残炭量增加,热稳定性提高。动态热机械分析测试表明,CNE复合材料在室温的储能模量低于E51,而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E51。冲击性能测试表明,g-C_(3)N_(4)质量分数为3%时,CNE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比E51提高了43.5%。电导率测试表明,g-C_(3)N_(4)质量分数为4%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从E51的3.7 S/cm提高至11.3 S/cm。微型燃烧量热测试表明,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较E51明显减小,阻燃性能提高。
    • 贾志欣; 刘立君; 李继强; 王少峰; 彭河
    • 摘要: 通过采用正交编织的连续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预压料(PCM)与短切玻纤增强的片状模塑料(SMC)组合使用,制备了盒子制件,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并分析了原因。结果表明,PCM料与SMC料组合模压制品拉伸强度为各向异性,弯曲强度较均匀;与只用PCM料和SMC料制件相比,拉伸强度平均值约为单用SMC料的1.5倍、单用PCM料的1/3;弯曲强度平均值约为单用SMC料的2倍、单用PCM料的1/3。玻璃纤维分布取向和聚集程度是导致不同位置试样力学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相比单用PCM料,SMC料与PCM料组合使用具有成本低、综合力学性能各方向差异性小的优势,为实际生产制品时组合用料提供了依据。
    • 宋雪旸; 王萍; 李媛媛; 阮芳涛; 曹叶; 张岩
    • 摘要: 为了探究织物组织结构、铺层角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工艺,设计并制备不同织物组织结构(平纹和2/2↗斜纹布)和不同的铺层角度(0°、45°、90°)共计6种碳纤维/聚酯增强层合板和1种碳纤维增强层合板,对所有样品进行弯曲和摆锤冲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聚酯纤维的加入有效改善了复合材料的韧性;相比斜纹、平纹组织具有更多的交织点,表现出优异的能量吸收能力;铺层角度的不同导致材料在不同方向上两种纤维含量的不同,造成在特定方向上刚韧性表现不同。研究结果表明聚酯纤维的加入可以在降低材料成本的同时改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