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冷冻干燥

冷冻干燥

冷冻干燥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3365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4篇、会议论文170篇、专利文献137410篇;相关期刊595种,包括真空与低温、制冷学报、干燥技术与设备等; 相关会议95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等;冷冻干燥的相关文献由7244位作者贡献,包括华泽钊、徐璐、陈光明等。

冷冻干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4 占比:1.00%

会议论文>

论文:170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137410 占比:98.88%

总计:138964篇

冷冻干燥—发文趋势图

冷冻干燥

-研究学者

  • 华泽钊
  • 徐璐
  • 陈光明
  • 张绍志
  • 徐漫
  • 刘宝林
  • 周新丽
  • 陶乐仁
  • 张慜
  • 徐成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叶旭文; 顾勇; 陈亮
    • 摘要: 背景:椎间盘退变机制复杂,炎症通路激活、炎症因子泛滥、活性氧过度积累等均可加速椎间盘退变进程。姜黄素是从中药材姜黄中提取的天然药物,具有抑制炎症、抗氧化应激等药理作用。目的:探讨负载姜黄素的缓释微球局部注射延缓大鼠椎间盘退变的疗效。方法:①采用微流控技术制备负载姜黄素的甲基丙烯酸酰化明胶缓释微球,评估其体外释药和降解情况;②将缓释微球与未载药微球分别与髓核细胞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细胞为对照,将3组细胞分别培养于正常环境和氧化应激环境(加入H_(2)O_(2))中,通过CCK-8、活/死染色实验评估细胞的活性与增殖情况,qRT-PCR实验检测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③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退变组、未载药微球组、姜黄素组、缓释微球组,每组6只,在大鼠尾椎7-8和8-9节段经皮穿刺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未载药微球组、姜黄素组、缓释微球组退变的椎间盘内注射对应的溶液。4周后,通过影像学与组织学观察椎间盘组织结构改变。结果与结论:①缓释微球可缓慢持续释放姜黄素,至28 d时释放姜黄素总量为(84.11±2.71)%;在含有胶原酶的PBS中,缓释微球质量逐渐减小,至第5周时消失。②CCK-8和活/死染色实验显示,在正常环境下,缓释微球不会影响髓核细胞的增殖活力;在氧化应激环境下,相比未载药微球,缓释微球可维持髓核细胞的增殖活力。qRT-PCR实验显示,相较于正常环境,氧化应激环境激活了髓核细胞中多种炎症因子mRNA的过量表达;在氧化应激环境下,相较于未载药微球组与对照组,缓释微球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mRNA表达降低,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的mRNA表达升高。③动物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未载药微球组4周后的影像学与组织学评估与退变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姜黄素组的椎间隙高度及MRI评分在第1周时较退变组和未载药微球组虽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在第4周时其影像学与组织学评估均不如缓释微球组。④结果表明,姜黄素缓释微球能够抑制H_(2)O_(2)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其机制与抑制核因子κB通路、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 何冠宇; 徐宝山; 杜立龙; 张同星; 霍振鑫; 申力
    • 摘要: 背景:纤维环是椎间盘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持椎间盘力学及生理功能的关键,因此构建模拟天然纤维环结构的生物支架对于组织工程修复椎间盘至关重要.目的:以天然丝素蛋白为原料构建取向微通道纤维环支架,评估其作为椎间盘纤维环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以聚己内酯为原料,通过熔融纺丝技术制备60°取向叠交叉模板,灌注浓度为15%的丝素蛋白溶液,液氮塑型后使用冷冻干燥机进行冷冻干燥,使用三氯甲烷洗脱沥滤聚己内酯材料,取向微通道纤维环支架制备完成;同时制备普通的丝素蛋白支架作为对照,表征支架的微观形貌与力学性能.将第3代兔纤维环细胞分别接种于两种支架上,通过死活染色及CCK-8实验分析细胞在支架上的存活能力与增殖能力.将两种支架分别植入大鼠皮下,4周后取出支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 与结论:①体视显微镜与扫描电镜显示,取向微通道支架表面有大量规则通道排布且深入支架内部,对照支架表面只有少量裂缝;两种支架的孔径为(152.0±9.3) μm,取向微通道支架、对照支架的孔隙率分别为(89.0±3.3)‰(73.0±2.6)%;②微通道支架、对照支架的压缩模量分别为(2.65±0.11),(3.05±0.13) MPa,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死活染色与扫描电镜显示,细胞在两种支架上生长增殖良好,在对照支架表面黏附生长,在取向微通道支架可通过微通道迁移至支架内部且分泌大量外基质;CCK-8实验显示,取向微通道支架可促进细胞的增殖;④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取向微通道支架通道内可见大量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对照支架仅表面可见大量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成分;⑤结果表明,取向微通道丝素支架能够模拟天然纤维环的结构,拥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细胞可沿通道生长入支架内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构建纤维环支架合适的生物支架.
    • 刘超远; 高田芳; 黄伟
    • 摘要: 背景:自动物体提取胶原蛋白并经冻干工艺得到胶原蛋白海绵,可赋予材料良好的临床止血性能,同时可实现在机体中的自身降解,但所提取的胶原蛋白也存在携带病毒及体内免疫原性风险.经过酸酶结合工艺处理去除胶原端肽、并灭活病毒,实现材料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目的:规模化生产制备胶原蛋白海绵,并对其进行免疫原性及病毒灭活有效性的整体生物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酸酶结合法从牛跟腱中提取胶原蛋白,经冷冻干燥工艺得到胶原蛋白止血海绵.将1,4片胶原蛋白海绵分别埋植于Wistar大鼠腹部皮下,埋植1,4,8,12周后对大鼠体征、血常规、T淋巴细胞增殖、免疫球蛋白含量等指标进行检测.取3批次的牛跟腱粉碎后中间体样品,分别浸泡于伪狂犬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猪细小病毒和猪脑心肌炎病毒液中,检验酸酶结合法处理的胶原蛋白海绵对病毒灭活的有效性.结果 与结论:①于无菌车间规模化提取胶原蛋白,经冷冻干燥后得到胶原蛋白海绵,并完成内外包装和辐照灭菌的生产全过程;②埋植1,4片胶原蛋白海绵大鼠的生理体征、血常规、NK细胞杀伤活性、T淋巴细胞增殖状态及免疫球蛋白含量等指标均表现正常;③酸酶法工艺灭活的3批次牛跟腱粉碎后中间体样品均无可以检测到的病毒,可使病毒滴度下降4个logs以上;同时,对未能检测到的病毒滴度样品进行了敏感细胞接种盲传3代,结果未显示细胞病变;④免疫原性和病毒灭活检测表明,所制备的胶原蛋白止血海绵有着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 何冠宇; 徐宝山; 杜立龙; 张同星; 霍振鑫; 申力
    • 摘要: 背景:纤维环是椎间盘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持椎间盘力学及生理功能的关键,因此构建模拟天然纤维环结构的生物支架对于组织工程修复椎间盘至关重要。目的:以天然丝素蛋白为原料构建取向微通道纤维环支架,评估其作为椎间盘纤维环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以聚己内酯为原料,通过熔融纺丝技术制备60°取向叠交叉模板,灌注浓度为15%的丝素蛋白溶液,液氮塑型后使用冷冻干燥机进行冷冻干燥,使用三氯甲烷洗脱沥滤聚己内酯材料,取向微通道纤维环支架制备完成;同时制备普通的丝素蛋白支架作为对照,表征支架的微观形貌与力学性能。将第3代兔纤维环细胞分别接种于两种支架上,通过死活染色及CCK-8实验分析细胞在支架上的存活能力与增殖能力。将两种支架分别植入大鼠皮下,4周后取出支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与结论:①体视显微镜与扫描电镜显示,取向微通道支架表面有大量规则通道排布且深入支架内部,对照支架表面只有少量裂缝;两种支架的孔径为(152.0±9.3)μm,取向微通道支架、对照支架的孔隙率分别为(89.0±3.3)%,(73.0±2.6)%;②微通道支架、对照支架的压缩模量分别为(2.65±0.11),(3.05±0.13)MPa,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死活染色与扫描电镜显示,细胞在两种支架上生长增殖良好,在对照支架表面黏附生长,在取向微通道支架可通过微通道迁移至支架内部且分泌大量外基质;CCK-8实验显示,取向微通道支架可促进细胞的增殖;④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取向微通道支架通道内可见大量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对照支架仅表面可见大量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成分;⑤结果表明,取向微通道丝素支架能够模拟天然纤维环的结构,拥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细胞可沿通道生长入支架内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构建纤维环支架合适的生物支架。
    • 刘超远; 高田芳; 黄伟
    • 摘要: 背景:自动物体提取胶原蛋白并经冻干工艺得到胶原蛋白海绵,可赋予材料良好的临床止血性能,同时可实现在机体中的自身降解,但所提取的胶原蛋白也存在携带病毒及体内免疫原性风险。经过酸酶结合工艺处理去除胶原端肽、并灭活病毒,实现材料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目的:规模化生产制备胶原蛋白海绵,并对其进行免疫原性及病毒灭活有效性的整体生物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酸酶结合法从牛跟腱中提取胶原蛋白,经冷冻干燥工艺得到胶原蛋白止血海绵。将1,4片胶原蛋白海绵分别埋植于Wistar大鼠腹部皮下,埋植1,4,8,12周后对大鼠体征、血常规、T淋巴细胞增殖、免疫球蛋白含量等指标进行检测。取3批次的牛跟腱粉碎后中间体样品,分别浸泡于伪狂犬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猪细小病毒和猪脑心肌炎病毒液中,检验酸酶结合法处理的胶原蛋白海绵对病毒灭活的有效性。结果与结论:①于无菌车间规模化提取胶原蛋白,经冷冻干燥后得到胶原蛋白海绵,并完成内外包装和辐照灭菌的生产全过程;②埋植1,4片胶原蛋白海绵大鼠的生理体征、血常规、NK细胞杀伤活性、T淋巴细胞增殖状态及免疫球蛋白含量等指标均表现正常;③酸酶法工艺灭活的3批次牛跟腱粉碎后中间体样品均无可以检测到的病毒,可使病毒滴度下降4个logs以上;同时,对未能检测到的病毒滴度样品进行了敏感细胞接种盲传3代,结果未显示细胞病变;④免疫原性和病毒灭活检测表明,所制备的胶原蛋白止血海绵有着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 吴春玲; 张添鼎; 张璐璐; 万静宜; 张雷
    • 摘要: 以油莎豆粕为原料,采用均匀试验法进行焙焦工艺优化,同时采用超声波辅助水提法,并结合单因素试验设计及正交试验法优化速溶粉提取工艺参数。研究结果显示,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时间60 min、超声功率20%,超微粉碎时间40 min和料液比1:30,此时油莎豆粕固形物提取率最高为35.47%。试验成果为进一步开发油莎豆速溶咖啡提供工艺基础。
    • 曾悦; 陈超; 胡冬妮; 冯钰; 附青山
    • 摘要: 以苝二酰亚胺衍生物(PDI)、葡萄糖酸内酯(GdL)为原料,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得PDI凝胶,经液氮冷冻、低温真空冷冻干燥及炭化处理,获得微-纳米尺度片层炭材料。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综合热分析仪以及孔径分析仪等仪器对炭材料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且通过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以及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手段对其构建的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不同浓度GdL溶液对制备得到的炭材料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GdL溶液为10 mg/mL时所制备的炭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及丰富的孔隙结构,其比表面积为585.04 m^(2)/g。该片层炭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5A/g的电流密度下的放电比容量达到106.6F/g。在2 A/g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0圈后库伦效率约为100%,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 秦庆雨; 李宇宇; 李文虎; 高冰; 韩鲁佳; 刘贤
    • 摘要: 含有丰富蛋白资源的辣椒叶长期作为农业废弃物被掩埋和焚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同时辣椒素作为优质的天然生物抗菌物质因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限制了其开发与应用。基于微胶囊技术方法以植物辣椒叶中提取的蛋白质为壁材,辣椒素为芯材,采用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叶蛋白辣椒素微胶囊,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激光粒度仪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不同干燥方式下叶蛋白、辣椒素及其微胶囊的理化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胶囊在不同干燥方式下微观结构差异显著,喷雾干燥下微观结构呈球状,结构完整,而真空冷冻干燥下呈片状结构,形态不一;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得到的微胶囊均呈弥散衍射型特征峰,证明了辣椒素被完全装载到叶蛋白中,且在样品制备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晶体;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不同干燥方式下辣椒素包埋过程均没有产生新的化学键,其未与叶蛋白发生化学反应;热重分析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得到的微胶囊热稳定性均有所提高,且叶蛋白的热稳定性低于辣椒素,保证了辣椒素的成功释放;粒径分析表明喷雾干燥法所制备的微胶囊粉末D_(90)为70.2μm,明显小于真空冷冻干燥方式下的微胶囊粒径,更易于包埋物的释放;微胶囊包埋率在喷雾和真空冷冻干燥条件下分别为90.38%和85.43%,表明喷雾干燥法对制备叶蛋白辣椒素微胶囊具有优异性。
    • 张群
    • 摘要: 随着果蔬休闲食品的快速发展,干燥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冷冻干燥(Freeze-drying,FD)过程是在真空、低温环境下进行,不会破坏热敏性物质,且还抑制了酶的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可以较好地保留新鲜果蔬的色、香、味、形及营养成分,可制备出高品质的果蔬冻干制品,但传统果蔬冻干加工普遍存在高成本、高能耗、低产率等突出问题。为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需进一步优化或者采取更有效的联合干燥技术以达到高品质、低能耗的要求。
    • 王家东; 刘晓媛; 靳志强; 王荣荣
    • 摘要: 采用不同加工方式将小米制成即食粥和面条,借助拟体外消化模型和扫描电镜,对比消化过程中两者的淀粉消化特性和微观结构变化,探讨加工方式与方便小米制品消化特性和微观结构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米面条的淀粉水解速率低于即食小米粥;以白面包为参照,计算对比2组样品的预估血糖生成指数(estimated glycemic index, EGI)发现,即食小米粥的EGI为73.99,高于小米面条(EGI=59.63)。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经消化处理的小米面条,其微观网络结构被酶解程度明显低于即食小米粥,这与即食小米粥和小米面条的消化动力学特性对应。相较于即食小米粥的煮制,小米面条的加工方式可有效降低其餐后EGI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