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刚度比

刚度比

刚度比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3年内共计1229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8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11920篇;相关期刊201种,包括城市建设、工程地质学报、陕西建筑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分会第六届线路专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等;刚度比的相关文献由22730位作者贡献,包括周长城、汪晓、赵雷雷等。

刚度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8 占比:2.91%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11920 占比:96.92%

总计:12299篇

刚度比—发文趋势图

刚度比

-研究学者

  • 周长城
  • 汪晓
  • 赵雷雷
  • 杨腾飞
  • 邵明磊
  • 王凤娟
  • 于曰伟
  • 崔俊宁
  • 冯万盛
  • 谭久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金映丽; 张横霖; 闫明; 孙自强
    • 摘要: 针对准零刚度系统受冲击载荷作用时相对位移响应较大的问题,提出限位式准零刚度隔离系统.分析了限位式准零刚度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其冲击激励下的动力学方程,采用龙格库塔法进行仿真计算,研究了限位器参数(刚度比、阻尼比)对冲击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限位式准零刚度隔离系统能有效降低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相对位移响应,通过匹配合理的限位器刚度及阻尼参数,可有效提高其抗冲击性能.
    • 张强
    • 摘要: 在坡屋面结构设计中不同的建模形式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甚至出现异常结果,为此需对计算结果进行相应判断。通过对两种不同坡屋面建模方式下计算结果的对比,得出不同建模方式对坡屋面结构计算结果的影响。
    • 王理军; 沈晓东; 姚开明; 卢哲刚
    • 摘要: 针对衢州未来社区大悬挑超限住宅,通过YJK在小震下的整体分析及SAUSAGE在大震下的损伤分析,以及SAP2000的楼盖舒适度分析,论述了住宅结构大悬挑采用桁架悬挑的可行性,可为后续的施工图设计和类似工程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 岳庆霞; 沈振锟
    • 摘要: 为研究顶升纠倾托换结构的受力性能及其与上部结构间的关系,对典型6层框架结构与不同高度托换结构进行整体受力分析,利用力学分析计算得到上部结构与托换结构的刚度,并与Abaqus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采用上部结构与不同刚度托换结构的组合模型,模拟得到顶升位移为6‰和8‰时不同刚度托换结构的整体受力情况,结果发现:上部结构受力主要集中在底层框架柱,且随着托换结构刚度的增加,上部结构和托换结构的应力先减小后增大,并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当托换结构刚度与上部结构层均刚度相近时,结构整体受力最合理。依据上部结构与托换结构的刚度比值进行纠倾设计,可以减小整体结构在顶升过程中的受力,提高结构顶升的安全度。
    • 解琳琳; 王心宇; 李爱群; 苗启松; 閤东东; 孙海林
    • 摘要: 层间隔震技术是提升地铁上盖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为识别影响该类结构关键设计指标的控制因素,从而指导该类结构的精细设计,依托一大底盘-双塔楼地铁上盖层间隔震工程案例,考虑了3种塔楼方案和4种隔震层方案,设计了12个分析案例。基于精细模型分析了塔楼、隔震层和大底盘相对刚度比和隔震层屈重比对9个关键设计指标的影响规律,包括塔楼和大底盘的中震减震系数、大震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楼面绝对加速度,以及隔震层的大震位移、极大面压和极小面压,识别了影响各设计指标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对于塔楼,减震系数和楼面最大绝对加速度的控制因素是隔震层刚度和屈重比,减小两者可以取得更好的控制效果,增大塔楼刚度也会存在一定的控制效果,但相对有限;增大塔楼刚度和减小隔震层刚度及屈重比可以一定程度控制塔楼最大层间位移角,当两者达到一定程度后控制效果均趋于稳定。对于大底盘,塔楼和隔震层对其设计指标影响相对较小。对于隔震层,隔震层刚度及屈重比是大震隔震层位移的主要控制因素,其减小会显著增大该位移;塔楼刚度是极大面压的控制性因素,刚度的增大会带来重力的增大,从而带来极大面压的增大;增大塔楼刚度和减小隔震层刚度均可显著控制支座中的拉应力,其中塔楼刚度的增大效果更为突出。该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为地铁上盖层间隔震建筑的抗震性能控制和设计提供参考。
    • 聂净虎; 郝贵强; 张永园; 韩星
    • 摘要: 以人字支撑钢框架中拉链柱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支撑竖向不平衡力取值和拉链柱传力模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分段式拉链柱设计方法。并对按此方法设计的某10层拉链柱人字支撑钢框架结构进行了大震下的有限元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受压支撑延性系数的竖向不平衡力SRSS组合值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较为接近;拉链柱自下而上逐层传力及竖向不平衡力按构件刚度比进行分配的假设在分析结果中得到了验证;时程分析得到的拉链柱最大轴力均小于设计轴力,且偏差在20%以内。可见,按此方法设计拉链柱既有一定安全储备又不过于保守,是较为合适的。
    • 龚子松
    • 摘要: 连续梁拱组合桥兼顾了梁桥与拱桥的特点,结构体系新颖,受力复杂,造型优美,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现详细介绍徐海路沭河大桥和城南大桥的总体布置、主要构造、施工方法、可为同类桥设计、研究、施工提供有益参考.并对两座桥的设计参数及受力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包括边中跨比、拱梁刚度比、拱梁荷载比、拱梁弯矩比及结构体系的界定等.根据拱梁的抗弯刚度比,连续梁拱组合桥可分为刚拱柔梁、刚拱刚梁和柔拱刚梁3种组合体系,不同组合体系结构设计方法不同,主梁、拱肋可根据不同体系的传力特点和拱梁荷载分配比进行优化设计.连续梁拱组合桥边中跨比变化范围较大,设计灵活,可适应不同环境、景观需求.
    • 聂前锟; 熊海贝; 卢玉超
    • 摘要: 历次震害表明:带有底部薄弱层的结构在地震中损毁严重,特别是建造已30年或更早的建筑,根据现行地震设防及抗震要求,其安全性令人担忧.针对既有建筑底部薄弱层的抗震性能,基于增量动力法对13个不同底部薄弱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易损性量化分析.研究表明,在同一地震动强度下,刚度比为0.7和0.5的结构,其破坏概率分别是刚度比为1的标准框架的1.5倍、2.5倍;由于材料性能退化,建设周期为10年、30年和50年的结构,其破坏概率会比新建结构高4.5%、16.9%和42.2%.此外,对采用防屈曲支撑加固、FRP加固和角钢加固三种常用加固方法加固后的结构地震易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方式均能有效降低结构超越极限状态的概率.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带有底部薄弱层的既有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抗震分析及加固.
    • 高鑫; 王文娟
    • 摘要: 针对深埋长大隧道传统复合式衬砌结构在遭遇高水头地下水威胁的问题,研究了双层叠合衬砌方案,该方案采用"结构一分为二、两道防水设防"的设计理念,既能克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困难,又可以解决二次衬砌结构渗漏水的弊病.文章以青岛地铁1号线过海隧道为工程依托,借助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对双层叠合衬砌的合理组合形式及力学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叠合衬砌内力分配与内外层结构刚度比有关,刚度越大则内力越大,当内外层结构刚度比为0.716时,tA=0.95 m和tB=0.85 m为最优叠合衬砌厚度组合;隧道结构各控制截面的风险排序为仰拱>拱脚>拱顶;叠合衬砌在外水压力作用下,内外层衬砌变形是相互协调的,仰拱结构变形对刚度比、外水压力量值均较拱顶、侧墙更为敏感;叠合衬砌组合形式是受结构承载力控制而不是受变形控制;最优叠合衬砌组合在外水压力小于1.2 MPa时,结构安全性同样受承载力控制.
    • 蒋科卫
    • 摘要: 针对某高位转换超B级高度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特点,对转换层刚度比、转换结构性能目标、框支柱剪力分担比例、框架倾覆力矩、转换框架的有限元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建议按框支柱承担竖向荷载比例调整剪力分担比例、按框架和剪力墙承担的底部弯矩比例来复核底部倾覆力矩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可供类似项目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