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脉瘤样骨囊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3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2476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全国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国中青年颈椎病专题论坛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相关文献由671位作者贡献,包括屈辉、崔光彬、张勇等。

动脉瘤样骨囊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2476 占比:99.55%

总计:52715篇

动脉瘤样骨囊肿—发文趋势图

动脉瘤样骨囊肿

-研究学者

  • 屈辉
  • 崔光彬
  • 张勇
  • 张德钧
  • 郭炜
  • Espinosa I
  • Jensen K C
  • Lee C H
  • 于学林
  • 何小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其昌; 张佳楠; 杜宇; 晏铮剑; 陈亮
    • 摘要: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良性骨肿瘤,可继发于各种骨病变,也可原发于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占70%,约10%~30%可累及脊柱。脊柱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治疗当前尚不存在“金标准”,本文对其近20年来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郑晓慧; 袁普卫; 李小群; 朱峰峰; 拓振合; 王占魁
    • 摘要: 骨纤维结构不良属于骨良性肿瘤性病变,以骨纤维变性为特征。动脉瘤样骨囊肿因局限性病损,且外周有骨膜反应骨沉积,类似于动脉瘤样膨胀而得名,但两者结合较少见。动脉瘤样骨囊肿因其发病率低,临床易误诊。目前病理学检查为其诊断的主要手段,影像学检查可为其在确诊前提供较高的诊断依据,手术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笔者收集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9月诊治为骨纤维结构不良伴动脉瘤样骨囊肿并采用股骨病灶刮除及取髂骨植骨手术治疗的患者1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这一少见疾病的影像学、病理学、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 毛晓芬; 杨波; 刘会毅; 周元敏
    • 摘要: 目的探索罕见骶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12月收治1例罕见的骶骨原发性ABC病例,经过完善的X线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全身骨显像、正电子计算机发射断层扫描(PET-CT)等影像学系列检查后,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监控下穿刺活检、超选择性血管造影、骶骨肿瘤靶动脉介入栓塞后手术病灶刮除、异体松质骨植骨治疗,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系统分析其影像学诊断价值。结果X线见右侧骶1~骶3椎体骨质结构模糊。CT、MRI均显示骶骨ABC病灶呈局部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局部骨皮质变薄,部分缺损,内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欠清,部分突向椎管,病变累及相应椎体右侧附件;MRI还显示病灶呈混杂短T1长T2信号影,内见条片状长T1短T2信号影,呈蜂窝状改变,可见多发小液平征象,增强扫描示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斑片状轻-中度强化区,病灶突向椎管右份,累及椎体右侧附件,相应周围骨质可见骨髓水肿。全身骨显像显示骶骨近右侧骶髂关节处异常团块状高浓度放射性浓集灶;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成像(SPECT/CT)融合(骨窗)图像示骶骨右侧病灶见不规则骨质破坏区,边缘骨皮质变薄并部分中断。PET-CT检查提示右侧骶管异常扩张,并见软组织肿块形成,病灶侵犯骶2、3椎体右侧及右侧骶神经根,局部压迫马尾神经;相应部位见局灶性放射性浓聚影,放射性分布不均。DSA显示动脉期右侧骶外侧动脉远端及髂腰动脉无名分支远端可见丰富迂曲、增粗的肿瘤血管。随访16个月,症状体征消失,未见肿瘤复发、扩散,无神经功能障碍,早期疗效较好。结论骶骨原发性ABC的影像学检查对术前诊断有重要价值。
    • 黄志龙; 田庆华; 颜碧从; 吴春根
    • 摘要: 1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1个月前于外院检查出右髂骨占位来我院就诊,外院CT提示右髂骨散在不规则骨质破坏,考虑转移病变可能大。患者2014年行小肠间质瘤切除术。外院经各项影像学检查后(图1),2020年10月21日行CT引导下右髂骨翼病变穿刺活检术,术中未取出明确组织成分,抽出淡黄色、略黏稠液体,病理提示,少量纤维素样均质物.
    • 吴金龙; 崔宜栋; 王刚; 孙玉亮; 裴艳涛; 许庆家; 朱磊
    • 摘要: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是病因未明的侵袭性良性骨肿瘤,常见于骨盆、脊柱附件及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发病率为1.4/10000,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临床诊断和治疗选择常存在分歧,早期无特异性的症状表现,晚期可出现疼痛症状,以酸痛为主,具有一定的侵蚀性破坏.
    • 王婧轶; 刘潺湲; 李小明
    • 摘要: 目的:探讨CT直方图分析技术在鉴别骨巨细胞瘤(GCT)和动脉瘤样骨囊肿(ABC)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63例GCT和31例ABC的CT平扫图像。由两名具有3年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通过CT图像评估肿瘤的形态特征,并对肿瘤整体绘制感兴趣区(ROI)获得直方图特征。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针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构建临床模型、直方图模型及联合模型,并分别与低年资和高年资放射科医生的诊断效能进行了对比。结果:骨巨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年龄、3个形态特征(病变位于膝关节周围、生长模式、具有液-液平面)及7个直方图特征(平均值、第90、95百分位数、不均匀性、峰度、熵、标准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具有液-液平面、峰度及标准差被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临床模型、直方图模型、联合模型和低年资医生、高年资医生的AUC值分别为0.785、0.777、0.880、0743和0.863。结论:CT直方图分析技术在鉴别骨巨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中具有重要价值,联合临床特征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联合特征模型的效能显著优于低年资医生,并可于高年资医生相媲美。
    • 王赵洋; 高宜川; 徐雪山; 刘冰洁; 张明生
    • 摘要: 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ismal bone cyst,ABC)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良性骨肿瘤,通常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可呈气球样膨胀出骨外。患者通常无明显外伤史,自觉无痛或有轻度压痛,其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均具有个体差异性,且影像学表现也各不相同。目前认为ABC是由于基因易位重组所引发的疾病[1],因此对于ABC的基因学检查尤为重要。
    • 张海静; 熊晓亮; 郝婷婷; 赵银龙
    • 摘要: 1病例简介男,61岁,主诉:左腕部疼痛伴活动受限1年余。体格检查:左前臂及左手肿胀明显,触压痛阳性,腕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受限。腕关节CT检查(图1A)提示骨巨细胞瘤可能性大。^(99)Tc^(m)-MDP三相骨显像SPECT/CT检查(图1B~D)提示骨巨细胞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腕关节病变切除术中见桡骨远端明显增大,骨皮质变薄,骨膜下肿物剥离后行病理检查,提示骨巨细胞瘤局部呈ABC表现(图1E)。最终临床诊断为骨巨细胞瘤继发ABC,随访至2021年6月未复发。
    • 摘要: 成人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的颅脑MR表现多模态影像在眼眶淋巴瘤诊断及恶性程度预测中的作用基于人工智能的CT影像预测肺腺癌浸润性:Meta分析基于冠脉CTA减影质量与斑块定量参数的相关性研究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直肠癌病理因素中的应用直方图分析鉴别骨巨细胞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基于定量CT对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分析研究 基于VW-MRI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相关性研究.
    • 廖太平; 杨琴; 张春银
    • 摘要: 目的探究动脉瘤样骨囊肿在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中的影像特征,以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5月在我院行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并且术后病理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患者,总结其在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上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在我院行全身骨显像及断层融合显像且术后病理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患者共24例,原发19例,继发5例,大多为青少年,病变主要分布于四肢长骨,也见于肋骨及骨盆骨,病变部位主要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伴相应部位骨代谢增高。结论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较好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特征及骨代谢情况,有助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定性诊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