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压下率

压下率

压下率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冶金工业、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85959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鞍钢技术、河北冶金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特种粉末冶金及复合材料制备/加工第一届学术会议、2015年全国中厚板生产技术交流会、2014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等;压下率的相关文献由48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勇、刘相华、朱苗勇等。

压下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85959 占比:99.81%

总计:86121篇

压下率—发文趋势图

压下率

-研究学者

  • 张勇
  • 刘相华
  • 朱苗勇
  • 林启勇
  • 王国栋
  • 祖国胤
  • 刘战英
  • 迟秀斌
  • 于九明
  • 王桥医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俊鹏; 黄华贵; 孙静娜; 李金蕊; 苑振革
    • 摘要: 为阐明锂离子电池极片辊压过程微观结构演化与宏观变形力学量化行为,通过分析变形区内极片涂层和集流体形貌特征。结果表明:辊压方向上活性颗粒密实度显著增加,将辊压对极片涂层的影响总结为碳胶相压缩、活性颗粒破碎及融合为二次颗粒。集流体整体未发生减薄,由于石墨硬度小,负极铜箔表面高度起伏均在600 nm以内,正极部分活性颗粒嵌入表面,最小涂层厚度时,正极部分活性颗粒嵌入表面的深度为2μm。同时,将活性涂层压缩简化为平面变形问题,利用微分单元法和压缩变形本构模型,将变形区分成若干个微元并进行受力分析,依此推导变形区压力分布及轧制力计算公式,构建单位轧制力与涂层厚度、压实密度的关系模型,该模型可为实施AGC厚度精确控制及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 林媛; 王红霞; 张文康; 王士嘉; 孙颖; 王一德
    • 摘要: 组织和织构是影响无取向硅钢性能的重要因素。为改善产品性能,研究了冷轧压下率(71.7%~87.0%)对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组织、织构、磁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冷轧压下率的增加,退火晶粒平均尺寸先减小后增大;高斯和立方织构强度减弱,γ纤维织构增强,α纤维织构转变为较强的α^(*)({h,1,1}〈1/h,1,2〉)织构,并随冷轧压下率的增加而增强,同时其峰值逐渐向{111}面移动;工频铁损P_(1.5/50)、高频铁损P_(1.0/400)和磁极化强度J_(5000)同时降低,屈服强度变化不大,表面硬度逐渐增加。当冷轧压下率由84.7%增至87.0%、厚度减至0.30 mm时,高频铁损降幅是工频铁损的11倍,表面硬度增幅变大。以上研究成果对硅钢减薄后织构及组织的优化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 闫伟; 周世龙; 邓宗吉
    • 摘要: 主要研究薄铝硅镀层(AS80)热成形钢在不同压下率下热处理前后铝硅镀层结构、基体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冷弯性能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经轧制后,轧硬态镀层厚度减薄率与设定的轧制压下率相近,随着轧制压下率的增大,镀层厚度减薄趋势变缓;随着压下率增加,硬相Fe-Al-Si合金层出现不连续以及破碎现象;在同一热处理条件下,不同压下率下铝硅镀层总厚度变化不大,同时铝硅镀层不连续以及破碎现象得到一定修复。热处理后基体组织为全马氏体,试验钢力学性能显著提高。
    • 郭庆; 余伟; 韩盈; 夏梓崴
    • 摘要: 冷轧纯钛的典型织构类型是以{1123}为主要织构组分的棱锥织构。棱锥织构属于非对称织构,会使得纯钛板材呈现明显的力学性能各向异性。对纯钛板材进行多道次冷轧变形和再结晶退火处理,然后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试织构极密度及取向变化。结果表明:纯钛冷轧后主要存在的织构类型为(1213)、(0112)和(0111)棱锥织构。经580°C/2 h退火,遗传了冷轧后主要的棱锥织构类型,其中(0112)和(0111)织构的极密度随压下率变化较退火前明显减小,而基面织构虽然强度高但组分少,加剧了纯钛板材的各向异性。
    • 闫伟; 周世龙; 邓宗吉; 计遥遥
    • 摘要: 研究了压下率对不同铝硅镀层厚度(AS40、AS80、AS150)热成形钢热处理前后镀层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轧制后,轧硬态镀层厚度减薄率与设定压下率相近;随着压下率增加,硬相Fe-Al-Si合金层出现不连续以及破碎现象,镀层最外层Al-Si层相与基体有直接接触现象。经热处理镀层与基体相互扩散,AS80和AS150镀层不连续以及破碎现象得到修复;AS40镀层因Fe-Al-Si合金层破碎严重,镀层不连续及破碎现象依旧明显,不适宜开展变厚度轧制。
    • 吴永强; 付文; 王开坤; 杨艳
    • 摘要: 为解决传统锻压工艺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液芯锻造成形的新工艺.以船用曲轴钢S34MnV为研究对象,在DEFORM-3D中进行了2道次液芯锻造工艺压下过程模拟,得到了钢锭不同截面的特殊点受力状态及不同压下率、坯壳厚度、压下速度对液芯锻造S34MnV金属流动变形规律的影响.同时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备出多层梯度物理模型,验证DEFORM-3D软件中有限元模拟预测的正确性.
    • 刘超
    • 摘要: 针对莱钢4 300 mm宽厚板产线在实际生产中130 mm特厚钢板探伤不合格的问题,从金相组织、化学成分、工艺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受到连铸坯厚度限制,连铸坯压缩比过小,加之粗轧阶段轧制道次较多,压下率不足,导致连铸坯内部疏松、缩孔等缺陷难以轧合.通过对连铸坯成分、铸坯缓冷、中间坯倍数、控轧控冷、轧后钢板缓冷等工艺进行调整,探伤合格率得到明显提高.
    • 王斌; 宁新禹; 李方坡; 李海军
    • 摘要: 基于"温度-形变"耦合控制的高渗透差温轧制技术,通过DEFORM有限元软件研究了差温轧制过程中轧制前强水冷与轧制压下率对铸坯芯部缩孔压合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梯度是金属变形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增加水冷时间等工艺条件可以提高铸坯芯表温差,获得较大温度梯度,有效提升轧制变形渗透性;在提高铸坯温度梯度的条件下,通过增加单道次轧制压下率可以进一步提高铸坯芯部金属流动性,促进孔洞压合,改善铸坯内部质量.
    • 关军
    • 摘要: 针对某冷连轧机在生产极薄规格板材过程中出现的轧机振动问题,对比分析了不同轧制规格和轧制工艺下轧机振动的临界速度,明确了提高失稳临界速度的途径,提出了一种新的轧制压下负荷分配原则——轧制稳定性原则,为了保证轧机第4#、5#机架稳定轧制而不发生振动,第4#、5#机架的压下负荷分配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这个范围可以通过系统失稳临界速度的计算得到。针对极薄规格板材高速振动问题,通过将第4#机架压下率降至32%,第5#机架压下率增至25%,并降低第4#机架轧制速度后,冷连轧轧机镀锡板轧制速度从1225 m/min时轧机发生振动提高到1799 m/min时轧机无振动。
    • 王龙; 阮金华
    • 摘要: 在自制的高能脉冲电流在线加热复合装置上进行了不锈钢/碳钢压力复合工艺研究.依据实验结果确定了高能脉冲电流的主要参数,分析了高能脉冲电流辅助下不同工艺参数对不锈钢/碳钢复合的性能的影响.结果 显示采用电流密度为20A/mm2,电流频率为8000Hz,通电时间为5s,加热母材温度为630°C,压下率为(30~35)%的工艺为理想的工艺制度.在高能脉冲电流辅助不锈钢低碳钢压力复合成形过程中得到较为合理的电参数,下一步应用高能脉冲电流加热技术与轧制工艺结合,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合理实验装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