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退火温度

退火温度

退火温度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6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2篇、会议论文213篇、专利文献147200篇;相关期刊426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155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研讨会等;退火温度的相关文献由3807位作者贡献,包括史文、李麟、王华等。

退火温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2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213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47200 占比:99.27%

总计:148285篇

退火温度—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璐; 朱乾科; 陈哲; 赵晓霞; 张克维; 姜勇
    • 摘要: 用单辊旋淬法制备了Fe_(76)Ga_(5)Ge_(5)B_(13-x)P_(x)Cu_(1)(x=0,3,5,7)合金带材,并研究了退火温度对合金晶化行为、结构演变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元素替换B元素后,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有所降低,但是提高了二次晶化相的热稳定性。同时,P添加一方面细化了纳米晶尺寸,降低了合金矫顽力,P含量为7%(原子分数)的合金在在425°C退火后矫顽力最佳为1.77 A/m;另一方面,P的价电子向残余非晶相中的Fe转移,降低了Fe的磁矩,使得合金饱和磁感应强度降低。此外,P含量高于5%(原子分数)时合金带材表面接近表层位置的晶粒以(200)晶面平行于带材表面存在,而合金内部仍以(110)晶面平行于带材表面存在。
    • 孙航; 褚晓红; 唐梦霞; 高鹏飞; 邝春福; 赵征志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双相钢的性能,通过合理的化学成分设计,在实验室研发了1500 MPa级Nb-Ti微合金化的高伸长率冷轧双相钢,并且利用连退模拟试验机、扫描电镜等设备,系统研究了退火温度和过时效温度对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拉强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840°C时可达到1650 MPa。当温度继续升高时,组织中开始出现回火马氏体,抗拉强度略有下降。随着过时效温度的升高,组织中的回火马氏体含量减小,淬火马氏体含量增大,温度继续升高后,还有部分贝氏体生成,因此伸长率总体上不断增大,在380°C时抗拉强度可达1520 MPa,伸长率达到8.3%,获得最佳力学性能。
    • 张琦; 叶伟; 孙芳莉; 萧生; 杜鹏飞
    • 摘要: 具有高介电常数的Bi_(1.5)Zn_(1.05)Nb_(1.5)O_(7)薄膜存在氧空位和陷阱缺陷,因此,使用Bi_(1.5)Zn_(1.05)Nb_(1.5)O_(7)作为栅绝缘层的ZnO-TFTs具有高的界面费米能级钉扎效应和低的电学性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器件性能,本文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制备了以Bi_(1.5)Zn_(1.05)Nb_(1.5)O_(7)为栅绝缘层的ZnO-TFTs,同时,详细研究了300°C、400°C、500°C和600°C等退火温度对ZnO-TFTs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Bi_(1.5)Zn_(1.05)Nb_(1.5)O_(7)栅绝缘层和ZnO-TFTs的性能先升高后降低,在退火温度为500°C时,Bi_(1.5)Zn_(1.05)Nb_(1.5)O_(7)栅绝缘层和ZnO-TFTs的性能都得到了显著提高,电容密度从165 nF/cm^(2)升高到222 nF/cm^(2),开关比从103升高到105.
    • 董宏坤; 李汪龙; 付秋明
    • 摘要: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由纳米片组装而成的分级结构In_(2)O_(3)微球,在350~450°C下对其进行了退火处理,并制备了相应的气敏传感元件,研究了退火温度对In_(2)O_(3)微球结构和气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In_(2)O_(3)的晶粒尺寸随之增大,而其比表面积随之减小。在140°C的最佳工作温度下,350°C退火处理制备的气敏元件对0.01%质量分数正丁醇气体的灵敏度高达82.3,且具有良好的气体选择性和较快的响应速度,进一步讨论了退火温度对分级结构In_(2)O_(3)微球气敏性能的影响机制。
    • 陈泓业; 李伟刚; 王滕; 李超
    • 摘要: 为获得单Ti成分IF钢的再结晶温度范围,并以此制定合理的现场生产工艺,利用真空箱式电阻炉模拟现场罩式退火设备,结合硬度曲线法,最终找到实验材料的再结晶温度约为650°C,并探究了退火温度、保温时间及冷却方式等工艺参数变化对材料力学性能影响,获得了本实验Ti-IF钢的最佳工艺参数为710°C退火+8 h保温+缓冷方式,为下一步工业化试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高志超
    • 摘要: 钢卷温度均匀性是影响钢卷退火后产品性能的重要因素。基于不锈钢全氢罩式炉工程设备,介绍了一种保障钢卷温度均匀性的试验方法,实验证明罩式炉退火能力和退火产品性能符合相关技术要求,为退火工艺制度优化、提升炉群生产能力提供参考。
    • 刘青松; 裴英豪; 施立发; 夏雪兰; 程国庆; 祁旋
    • 摘要: 为探索退火温度对薄规格3.0%Si无取向硅钢组织及电磁性能的影响,借助多气氛连续式退火炉模拟不同退火温度对冷轧0.25 mm厚度3.0%Si无取向硅钢电磁性能、组织以及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从850°C提高到975°C,铁损P_(1.5/50)与P_(1.0/400)均逐渐降低;退火温度超过950°C时,铁损P 1.5/50基本稳定在1.47 W/kg左右,退火温度超过975°C时,铁损P_(1.0/400)逐渐增加;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111}〈121〉、{111}〈110〉等难磁化织构强度增加速度高于{001}面织构,磁感B 50降低。综合退火温度对磁感和铁损的影响,温度为975°C时可以获得较好的电磁性能,临界晶粒尺寸为125μm,工业化生产中最佳退火温度在950~975°C之间。
    • 范庆科; 孟庆华
    • 摘要: 为开发出高能量密度镍氢电池负极材料,采用真空感应熔炼的方法制备了La_(0.79)Mg_(0.21)Ni_(3.95)储氢合金,对比分析了铸态和退火态储氢合金的物相组成、显微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铸态和800°C/24 h退火态La_(0.79)Mg_(0.21)Ni_(3.95)储氢合金中都只含有LaNi5和(La,Mg)_(2)Ni_(7)相;升高温度至900°C及以上时,储氢合金中形成了不同含量的(La,Mg)5Ni19和(La,Mg)_(6)Ni_(24)相。900°C/24 h退火态储氢合金的可逆吸放氢性能要高于950°C/48 h退火态储氢合金。铸态和退火态储氢合金都在前3周循环过程中到达了最大放电比容量,950°C/48 h退火态储氢合金中主要为(La,Mg)_(6)Ni_(24)相,其具有较高的循环稳定性。铸态和退火态La_(0.79)Mg_(0.21)Ni_(3.95)储氢合金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活化性能,高倍率放电性能(HRD1500)从高至低的顺序依次为950°C/48 h、950°C/24 h、900°C/24 h、800°C/24 h、铸态;储氢合金的HRD1500与氢扩散速率(D)和交换电流密度(I_(0))的变化趋势相同,950°C/48 h退火态储氢合金具有最大的HRD1500,这主要与合金电极中含有61.8%(质量分数)的(La,Mg)_(6)Ni_(24)相、具有较高的D和I_(0)有关。
    • 魏庆庆; 陈冬梅; 刘海涛
    •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索了0.5%Si无取向硅钢冷轧后退火温度对其组织、织构演变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从675°C提高到725°C时,再结晶率逐渐增加,725°C时完全再结晶。随着退火温度从725°C升到850°C,平均晶粒尺寸从18.2μm增加到40.2μm。随着退火温度从675°C提高到850°C,P_(1.5/50)从10.5W/kg降低到4.6W/kg。当退火温度从675°C提高到725°C时,由于再结晶率增加,磁感逐渐增加。当退火温度从725°C升到850°C时,不利的{111}取向晶粒面积分数由35.8%增加至40.4%,有利的{001}和Goss取向晶粒面积分数由14.8%降低到12.8%,从而使B;从1.76T降低至到1.74T。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退火温度以获得较低的铁损与较高的磁感。
    • 许亦琳; 辛天骄; 郑赟喆; 高兆猛; 郑勇辉; 成岩
    • 摘要: 新型氧化铪基铁电薄膜由于其优越的极化特性、良好的尺寸微缩性以及与新型CMOS工艺的高度兼容性,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采用原子层沉积方法(ALD)制备的Hf_(0.5)Zr_(0.5)O_(2)(HZO)薄膜,经过快速热处理(RTP),在上下电极的应力作用下会产生铁电性。本文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HZO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内容包括:沉积态的HZO薄膜为非晶态,经过快速热处理后,薄膜晶化;对比快速热处理温度为500°C和600°C的电容结构器件单元性能,发现600°C退火后HZO铁电器件的剩余极化更大,矫顽电场更大;对500°C和600°C热处理的器件截面进行结构分析,发现500°C热处理后会有四方相和正交相出现,热处理温度600°C时出现单斜相和正交相。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