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原代细胞培养

原代细胞培养

原代细胞培养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4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肿瘤学、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1920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七届中南地区实验动物科技交流会、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基础医学教育分会、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基础医学教育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大会、第27届广东畜牧兽医科技大会等;原代细胞培养的相关文献由797位作者贡献,包括党云飞、孟新展、张家华等。

原代细胞培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1920 占比:99.92%

总计:162055篇

原代细胞培养—发文趋势图

原代细胞培养

-研究学者

  • 党云飞
  • 孟新展
  • 张家华
  • 张猛
  • 徐晓雁
  • 方圆
  • 李家乐
  • 李立森
  • 沈玉帮
  • 王沈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益东; 明江; 张宇; 廖一飞; 徐卡娅
    • 摘要: 目的采用木瓜蛋白酶联合DNA酶法提取24 h内新生SD大鼠皮层神经元,改进体外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24 h内新生SD大鼠,剥离脑血管膜分离出大脑皮层,采用木瓜蛋白酶和DNA酶顺序消化、纯化后,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为神经元接种液,4 h后更换为预热的含有B27的Neurobasal-A神经元培养液,连续培养7 d。分别以1×10^(5)、5×10^(5)、1×10^(6)细胞/mL接种于L-多聚赖氨酸浸泡后的6孔板内,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取培养7 d后的神经元,采用β-Tubulin免疫荧光法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抗体免疫组化法鉴定神经元,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2抗体(MAP2)免疫荧光法鉴定神经元纯度。结果神经元以密度为5×10^(5)细胞/mL接种最为合适,接种24 h后,皮层神经元部分贴壁;接种3 d后,贴壁细胞逐渐增多,神经元突触进一步生长并延长,交联成稀疏网络;接种7 d后,神经元仍大量生长,胞体丰满,并形成更为紧密的神经元网络系统。经β-Tubulin免疫荧光法和Neun抗体免疫组化法鉴定,提取培养细胞为神经元,并经神经元标志物MAP2免疫荧光法鉴定神经元纯度为(91.06±1.51)%。结论采用24 h内新生SD大鼠分离大脑皮层,经木瓜酶与DNA酶顺序消化,可提取到优质皮层神经元。
    • 李珮婷; 李刚; 柳丽丹; 黄珊; 李俊; 吴唯
    • 摘要: 目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来源甲状旁腺。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提取10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甲状旁腺原代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显微摄像、细胞计数研究其形态学变化及生长特性,用细胞免疫荧光、q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原代及传代甲状旁腺细胞甲状旁腺素(PTH)、钙敏感受体(CaSR)和神经胶质细胞缺失因子2(GCM2)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对所得细胞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本研究成功提取甲状旁腺原代细胞,其细胞PTH免疫荧光结果为阳性,细胞增长曲线显示甲状旁腺细胞体外分散培养的群体倍增时间约为71.61 h。P2代细胞分泌PTH较P0、P1代细胞减少(P<0.001)。P1代细胞和P0代细胞间PTH(P=0.572)和GCM2(P=0.892)的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H(P=0.572)和GCM2(P=0.892)的蛋白表达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P1代细胞的CaSR mRNA(P=0.017)和蛋白表达(P=0.006)均较P0代甲状旁腺细胞减少。结论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的甲状旁腺细胞一定程度上具有与在体细胞相似的细胞生物学特性。
    • 姚敏怡; 王明建; 刘雪; 阳勇; 高静
    • 摘要: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癫痫样放电海马神经元铁死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孕期为19~20 d的SD大鼠胎鼠的海马神经元,建立无镁诱导的癫痫细胞模型,随机以不同的培养液进行培养,正常培养液(A组)、无镁细胞外液+0.5 mmol/L VPA(B组)和无镁细胞外液(C组),采用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活性,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谷胱甘肽(GSH)、铁离子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C组原代海马神经元的细胞活性、GSH含量以及SLC7a11、Gpx4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9.844~262.900,P<0.05),其中C组较A组显著降低(q=5.992~19.480,P<0.05),B组较C组显著升高(q=4.610~32.190,P<0.05)。A~C组原代海马神经元的ACSL4蛋白表达及MDA、铁离子含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6.050~81.770,P<0.05);其中C组较A组显著升高(q=7.150~14.540,P<0.05),B组较C组显著降低(q=4.991~16.580,P<0.05)。结论铁死亡可能参与癫痫的病理生理过程,VPA可通过抑制铁死亡和提高细胞活性对癫痫细胞模型起神经保护作用。
    • 刘潇一; 张春梅; 张磊; 许振; 魏琦; 蒋海峰; 董婷玉; 杨雪枝; 严尚学; 常艳; 魏伟
    • 摘要: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方便、重复性好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原代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体外提取、培养及鉴定的方法。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出猕猴肾脏,利用两种不同孔径的纱网(介于100目到200目之间)分离出肾小球,设置不同浓度(0.1、0.2 mg/ml)Ⅵ型胶原酶消化肾小球,同时在这两个浓度基础上设置不同消化时间(10、15 min),将消化后的肾小球接种到细胞瓶中,观察不同消化条件下GMCs的生长状况。显微镜下观察GMCs的结构,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GMCs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Nephrin蛋白的表达。利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后观察GMCs生物学特性,CCK-8法和高内涵细胞成像系统法分别检测GMCs活力和增殖情况;Transwell法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GMCs迁移能力。结果利用0.1 mg/mlⅥ型胶原酶消化10 min搜集到的肾小球贴壁较多,肾小球细胞生长状态较好。原代培养的肾小球3 d贴壁,7 d开始移出不规则形状或星状的细胞,经21~35 d GMCs逐渐铺满瓶底。GMCs中α-SMA蛋白阳性,Nephrin蛋白阴性。10 ng/ml TNF-α体外刺激能显著增强GMCs的增殖与迁移能力。结论利用胶原酶消化法(0.1 mg/mlⅥ型胶原酶消化10 min)成功建立了GMCs的分离及培养的方法体系,为之后更好模拟人类肾脏疾病提供合适的细胞模型。
    • 张聪聪; 王晓; 程乃萱; 杜杰
    • 摘要: 目的:构建原代小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衰老模型。方法:取24h内出生的乳小鼠心脏组织,使用酶消化法分离获得心脏成纤维细胞,通过形态学和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心脏成纤维细胞。分别使用阿霉素(DOX)(10 nmol/L)和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5ng/mL)刺激心脏成纤维细胞48h后换正常培养基72h,采用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使用β-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评估衰老细胞比例,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的方法检测细胞中衰老标志分子P16和P21以及衰老分泌表型相关基因(Il1b,Il6,Ccl2)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分离提取的心脏成纤维细胞呈梭状或星形的扁平细胞,Vimentin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与对照细胞相比,使用DOX和TGF-β1刺激后,成纤维细胞中EdU阳性细胞比例均显著减少,β-半乳糖苷酶阳性的衰老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qRT-PCR的结果显示诱导衰老的心脏成纤维细胞中衰老标志分子P16和P21的表达显著上调,同时衰老分泌表型相关基因Il1b,Il6,Ccl2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结论:使用具有心脏毒性的化疗药物DOX以及促纤维化性细胞因子TGF-β1均可成功建立心脏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衰老模型。
    • 吴思; 路一平; 王馨艺; 孙峥嵘
    • 摘要: 目的探讨一种高效、可重复的宫颈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4例正常宫颈组织和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并分别采用Ⅱ型中性蛋白酶联合0.25%胰蛋白酶-EDTA(中性蛋白酶联合法)及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后进行原代培养。通过CD326、P40以及Ki-67+P16双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来源。结果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原代培养14 d,汇合度可达70%~80%,传代可至4~5代,且荧光染色CD326、P40均表达强阳性,P16表达弱阳性,Ki-67仅在个别细胞核中表达;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原代培养14 d,汇合度可达70%~80%,传代可至5~6代,荧光染色CD326和P40均表达强阳性,P16表达阳性,Ki-67广泛表达于细胞核。结论Ⅱ型中性蛋白酶联合0.25%胰蛋白酶-EDTA分离法及5%FBS的KFSM培养基可高效、多次重复原代培养正常宫颈上皮细胞;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法及5%FBS的KFSM培养基培养可高效、多次重复原代培养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
    • 葛京京; 徐红霞; 谢丽霞; 杜凯丽; 桑明; 孙晓东
    • 摘要: 目的:建立人浆液性卵巢癌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为浆液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实验模型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和差速离心法分离培养人浆液性卵巢癌细胞,培养至第3代的浆液性卵巢癌细胞用于实验.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卵巢癌细胞形态表现,绘制并分析细胞生长曲线.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人癌抗原125(CA125)、配对盒基因8(PAX8)和人附睾蛋白4(HE4)表达情况,对所培养原代细胞进行鉴定,同时检测胚胎干细胞同源转录因子Nanog和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的表达情况.药物敏感性检测分为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5-FU)(0、0.625、1.250、2.500、5.000 mg·L-1)组、紫杉醇(PTX)(0、0.0625、0.1250、0.2500、0.5000 mg·L-1)组、替莫唑胺(TMZ)(0、0.125、0.250、0.500、1.000 mg·L-1)组、卡铂(CBP)(0、0.625、1.250、2.500、5.000 mg·L-1)组、阿霉素(DOX)(0、0.125、0.250、0.500、1.000 mg·L-1)组和褪黑素(MLT)(0、0.625、1.250、2.500、5.000 mg·L-1)组,其中0 mg·L-1组为对照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结果:原代浆液性卵巢癌细胞接种4 h后开始贴壁,培养8~10 d生长融合成片;连续传代后细胞形态均一,生长迅速,细胞接种后2~7d为线性增长期.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CA125、PAX8、HE4、Nanog和Oct-4均呈高表达.药物敏感性检测,卵巢癌细胞对5-FU、TMZ、CBP和MLT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相对应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5-FU组、TMZ组、CBP组、MLT组及0.0625和0.1250 mg·L-1PTX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细胞存活率随药物浓度升高逐渐降低.结论:成功建立了人浆液性卵巢癌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该细胞对5-FU、TMZ、CBP和ML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该结果对浆液性卵巢癌患者术后化疗药物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 杨曼; 谭薇; 刘畅
    • 摘要: 目的:体外分离新生SD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建立新生SD大鼠RGCs体外原代培养方法及高糖模型.方法:取15~20只出生1~3d SD大鼠的视网膜组织,分离纯化RGCs进行原代培养.甲苯胺蓝法及免疫荧光细胞染色法进行鉴定.细胞连续培养48~72h后,随机分为6组并分别加入含不同葡萄糖浓度5.5、20、25、30、35、40mmol/L的培养基培养24、48、72h,采用CCK8法及TUNEL凋亡检测法分析各组细胞存活率及凋亡率.结果:离体纯化原代培养的RGCs具有典型的细胞形态且生长良好,细胞之间呈小片状融合聚集生长,轴突相互交错成网络状,胞体周围可见细胞光晕.甲苯胺蓝着染细胞胞质中可见结构清晰的尼式小体,神经元率达95%以上.RGCs特异性抗体Thy-1、Brn-3a定体外纯化培养细胞,阳性率达90%以上.CCK8检测发现随着时间及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各组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在不同葡萄糖浓度干预细胞24h时,各分组之间OD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OD值大小无差异(均P>0.05);随着时间延长,35、40mmol/L葡萄糖浓度干预RGCs 48h,30、35、40mmol/L干预RGCs 72h时的OD值较正常对照组OD值明显降低(均P<0.05).TUNEL检测发现随着葡萄糖浓度及时间的增加,RGCs凋亡率增加.其中葡萄糖浓度为30、35、40mmol/L培养RGCs 48、72h后RGCs细胞凋亡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有差异(均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RGCs体外原代培养方法能获得典型且纯度较高的RGCs,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体外纯化培养的RGCs存活率降低,凋亡率增加.35mmol/L葡萄糖浓度干预RGCs 48h可为有效诱导RGCs建立高糖模型最佳干预浓度及时间.
    • 李茜茹; 盛熙晖; 倪和民; 王相国; 邢凯; 苏月; 李博宇; 苏运泽; 王春伟; 郭勇; 肖龙菲; 齐晓龙
    • 摘要: 本研究旨在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牛胎盘滋养层细胞,并探究外源hTERT基因对细胞生长及功能特性的影响.利用联合组织块培养法、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原代牛胎盘滋养层细胞,利用脂质体转染pc1-neo-hTERT质粒,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又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胎盘催乳素(Placental Prolactin,PL)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horionic Gonadotropin,CG)等的表达.结果表明:研究中培养获取的原代牛胎盘滋养层细胞90%以上可表达特异性角蛋白CK7,转染质粒后细胞可连续稳定传代15代以上,且CG和PL的分泌量与原代细胞相比无显著差异,证明转染质粒对细胞主要功能及生长特性没有明显影响,细胞可用于后续实验.
    • 余真妍; 杨洪宾; 纪帅帅; 刘阳; 霍强
    • 摘要: 目的 体外培养C57BL/6小鼠关节软骨细胞,建立符合骨关节炎实验需求的凋亡模型.方法 采用两步酶消化配合机械吹打法分离C57BL/6小鼠关节软骨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分别观察5代软骨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甲苯胺蓝、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软骨细胞,CCK-8法分别检测5代软骨细胞的活力情况,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分别检测5代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mRNA的变化.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0,5,10,20μmol/L)的星形孢菌素及200μmol/L H2 O2作用24 h,通过检测细胞凋亡率,选择合适的浓度,并利用AOEB法进一步验证10μmol/L星形孢菌素的促凋亡作用.结果 体外培养的C57BL/6小鼠关节软骨细胞,第1代类圆形,第2代三角形,第3代三角形及短梭形,3代后软骨细胞主要呈长梭形且形态不规则,胞核增大,胞质边缘模糊化.经甲苯胺蓝和Ⅱ型胶原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为软骨细胞.与第1代软骨细胞相比,第4代和第5代软骨细胞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均P<0.05).与第1代软骨细胞相比,第4代和第5代软骨细胞的Ⅱ型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均P<0.001).与H2O2阳性对照相比,10μmol/L星形孢菌素作用软骨细胞24 h凋亡率为(63.97±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OEB结果显示,与正常细胞相比,10μmol/L星形孢菌素作用软骨细胞后,凋亡早期细胞核质体呈绿色,细胞形状不规则;凋亡晚期细胞,核质体呈橙色,细胞核碎裂成点状,大小不一.结论 本研究成功培养了C57BL/6小鼠关节软骨细胞,10μmol/L星形孢菌素作用3代内软骨细胞24 h建立凋亡模型最适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