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
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

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1-11

主办单位: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会议文集: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语气副词"并"的多重功能属性造成了对其语法意义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通过比较"并"的不同功能,可以看出这些不同功能源出于"并"的"申明"语义功能,即申明对前文所形成或存在的某种推断的否定.汉英两种语言对译调查表明,这种语用推理否定在英语中并无类似的专用功能词语.目前一些辞书的解释说明及出例都存有不同程度的问题.此类虚词教学更应注重上下文及语言背景知识的衔接和推断,把握核心意义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词语用法的关键.rn 汉语很多词语都具有多功能性的特点。作为实词有较为具体的词汇意义,而在特定的句法环境和条件下又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虚词功能。对于学习者来说,其虚化的功能和意义往往都难以掌握。这类词语的意义和功能像是立体的三棱镜,从不同角度可以观察到不同的影像,得出不同的认识和结论。rn 就刻画词语语法意义的特征而言,找出核心意义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手握线索,按图索骥,体味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异,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意义,从而达到最终理解掌握和恰当运用词语的学习目标。rn 此外,不同词语往往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重点应因词而异。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还需考虑到不同语言间语词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对应关系。而不同语言之间的语用表达形式主要取决于上下文语句或背景知识之间的语用推理,往往很难找到具体的对应成分。教学时就更应注重上下文语言背景的说明和解释。这也正是本文主张从意义角度刻画,而不是以语气或口气为切入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 摘要:本文在反思学者有关文化教学原则的界定之后,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中,文化教学应遵循服务性原则.在内容的选择与方法的使用上,文化教学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汉语教学相契合.其中,文化价值取向教学的适度引入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与应用,从而推进语言教学模式的创新.体演文化(Performed culture)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主要是行为文化,创立者认为行为文化是外语学习的重点,因为“外语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反复灌输语言和社会中的那些默认的、符合文化规范的行为方式”。
  • 摘要:通过对云南大学2010级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班的46位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情况和就业意愿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获得了全面提升,愿意继续从事汉语教学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专业硕士培养中,还应增强学生理论与技能相融合的能力,创造更多国外实习机会,加强针对"可赴任国"的能力培养,注重"化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经验的传承,更新就业观念和拓宽就业渠道.
  •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教师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充分发挥导入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认知语境,增加学生的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激活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并与新知识产生某种关联,从而顺利过渡到每堂课的教学任务之中.rn 本文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考察教师课堂导入情况,结果显示,课堂实际导入情况与调查问卷基本一致.目前来看,课堂导入行为已经成为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普遍具有课堂导入意识,对于导人的作用也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学生也大都希望教师进行课堂导人。课堂导入一般占课堂总时长的5%左右,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变学生的认知语境,增加学生的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并与新知识产生某种关联,从而顺利过渡到每堂课新的教学任务之中。但是,在导人方法的采用上,部分教师的方法还是略显单调,有些学生较为期待的方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少看到,而且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关注。 教学上的研究成果应该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完善课堂导入行为,争取达到最佳关联的效果。
  • 摘要:文章对中国小学汉字教学与对外汉字教学进行比较,从量化标准、学习要求、学习主体等多方面展开比较,总结出二者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提出对外汉字教学应该思考的几个问题.小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虽然都要学习汉字,但目的根本不同,前者是把汉字能力作为语文能力的根本和基础,而后者只是作为汉语书面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小学教学施行“先语后文”模式,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多用“随文识字”模式,更符合外族人学习汉语基本规律。
  • 摘要:日语母语者学习汉语阳平和上声是一个突出的难点.为了帮助日语母语者更好、更快地习得这两个声调,基于成人感知系统具有可塑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本研究提出一套包含适应性声调知觉训练和高变异声调知觉训练两个阶段的声调知觉训练方法.初步的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改善日语母语者对于汉语单音节阳平和上声的感知偏误问题.
  • 摘要:汉语普通话阳平和上声是日本学习者学习的难点,根据语音产出与感知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的理论,日本学习者的感知模式应该与汉语母语者有不同的特点.本文综合比较了平均音高、拐点位置和声调环境对中日被试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平均音高和拐点位置变化条件下,汉语母语者对阳平和上声呈现出明显范畴化的感知模式,而日本学习者只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范畴化倾向;两个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关系,但平均音高的影响大于拐点位置.在二字调环境下,后接调境对汉语母语者的范畴感知影响甚微,但对日本学习者影响较大;前接调境对汉语母语者的范畴边界有显著影响,日本学习者也呈现出这样的趋势.
  • 摘要:本文就有关汉语应用语言学问题进行了讨论。汉语教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且认为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性学科。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作为"国家的、民族的事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事业要以学科为基础,“事业要发展必须尊重科学,树立学科意识。汉语教学在国际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学术领域没有多少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在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上,要坚持三条:一是分类要求,分类培养。二是在专业培养上,无论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或博士生教育,也无论教师培训,都必须以“立足学科建设,深化学科内涵发展,坚持培养质量,注重提高以汉语言文字知识水平与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三是海外汉语教育的汉语教师应立足于培养当地汉语教师。rn 必须明确认识,汉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设法让外国汉语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快切实地学习、掌握好汉语。只有达到了这一教学目的,才真能做到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双赢。对西方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所谓汉语学习难,其中主要一个难点就在汉字学习上。有人说汉字学习不难。希望能有出乎意外的神奇的汉字教学法,真能让外国学习者,特别是西方汉语学习者比较容易地学会掌握汉字。rn “汉语教学本体研究”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本体研究”的简称。汉语本体研究更多、更需思考的是怎么通过研究构建相应的汉语研究的理论方法系统,以进一步指导汉语研究,在表述上可以而且需要运用大量名词术语和各种符号;而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特点是始终将“研究”跟“教学”捆绑在一起,即从汉语教学的需要出发,其研究成果能服务于汉语教学,能用诸于汉语教学,在表述上尽量少用名词术语,基本不用符号,文字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 摘要:汉语语言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这没有疑义;但汉语二语教学是否为一独立学科,则仍有待论证.本文据其研究对象、目的及其方法的确定与分析,认为汉语二语教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本文论证如下的看法:汉语(包括所有语言的)二语教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以“语言(二语)能力”为核心,以“教”、“学”规律为旨归,以实际效应为结果。rn 通过神经语言学的发现提出二语习得固有自己独立的本体对象。事实上,如果Faxpa是语言的基因,那么它多半也是一语的基因。因为二语是学出来的,不是“长”出来的,所以人类有没有二语的基因,很值得怀疑。试想,不管内在智商的高低,家庭条件的好坏,本土人没有不会说本土话的,就像凡是人都没有不会走路的一样。但第二语言习得的水平则各不相同,就像移脏的功能在每个经受人身上都表现不同一样,因为不是自身“长”出来的,无论身体条件怎样一致。一语的习得,尽管条件差别很大,但“长”出来的结果都一样;二语的习得,尽管条件都一样,移接的器官则表现各异。这说明什么呢?本文认为这是二语和一语的生理机能的本质不同的表现。正因如此,二语研究的本体和一语研究的本体必须区分开来才能洞悉本质。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出来的就是东北饭馆的“乱炖”。rn 当然,究竟如何科学鉴别二语习得的本体对象,如何在正确鉴别的基础之上,将本文提出的“三维本体”中的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有待同仁的共同努力。
  • 摘要:汉语国际传播带来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名称、内涵变化以及专业存废问题;国际汉语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海外华语教学的关系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建设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论辩的基础上提出,在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者对学科建设的理论思考应该尊重学科发展的历史事实,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科的性质、特点以及学科理论应该具有理性思考和科学认识,理顺对外汉语教学与国际汉语教学以及华语教学的关系,形成学科理论的共识,促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学科与事业的关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或国际汉语教育是一门学科,汉语国际推广或汉语国际传播是一项事业,二者相辅相成,但学科一定要为事业服务,也只有如此,它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学科和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就会产生矛盾,需要去解决.(2)教师发展.以往的教师研究,重在设立标准,是一种"应然"研究,但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实际构成(现实)是怎样的,其建构过程又是怎样的,影响其建构的有哪些因素,这是"实然"研究,我们缺乏.(3)要重视公共外交能力的培养.公共外交能力在汉语国际推广与传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公共外交能力也是培养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
  • 摘要:本文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认为专业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教学实习应以双赢理念为指导,研教一体,坚持教学与研究结合,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要建构适于人才培养的体系.rn 学生以学为主,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而具体到有一定特殊性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为了让教学工作确有实效,我们就必须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教学对象和培养目标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坚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努力将实践教学的内容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兼顾各方,教学实习始终以双赢理念为指导,所谓“双赢”,就是要设身处地地将实习生与留学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变教学组织者的“一厢情愿”为实习生与留学生的“两情相悦”,通过合理合情的实习安排来提高中外学生对教学实习的满意度。实践教学必须与教学研究结合,坚持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同时注意发现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不断积累教学实践的成果,从而保证实践教学之路越走越顺畅。
  • 摘要:师范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都以培养教师为主要目标,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培养的是以汉语作为外语的语言教师,后者培养的是中学语文教师.国际汉语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都不相同,因而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有明显的区别.rn 从教学目标看: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汉语国际教育则培养学生理解并运用汉语的能力,培养学生情感策略、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跨学科策略和跨学科意识,最终还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rn 现代汉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重在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分析汉语语言现象的能力,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则更应从汉外对比的角度掌握汉语规则,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并能够运用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解释汉语言语现象,能运用汉语理论知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包括知识讲授、设计练习、适当举例等,同时能发现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使用上的偏误,并进行分析、指正,能够从比较中进行归纳,指导汉语学习者发现汉语的规律。
  • 摘要: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所使用的单句语法正确,但放到语段及语篇中则不正确.这源于对汉语句法结构的语篇功能没有掌握,因此需要重视和有效地进行以语篇结构与功能为导向的教学.论文举例分析了汉语语法与语篇之间的制约关系,主张从句法结构的上下文规则、各种交际功能的语篇结构模式角度进行语法教学,并避免单纯在句法结构层面内进行句法结构训练.训练要求不只进行单句的结构替换与扩展,更注重在上下文当中训练句法,可以真正全面揭示出汉语的句法结构的语用特征,也不需要更多的语义解释就能比较直观地使学习者领会其意义,还有助于学习者熟悉汉语的语篇特征,为提高语篇知识和表达技能打下基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 摘要:本文从话题与语料的选取、词汇与语言点的编排、教材容量的把握三方面,探讨了面向韩国的高级汉语口语教材的国别化特征.话题与语料的选取应从学习者的需求与兴趣出发,以反映目的语社会、文化为主,兼顾当地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词汇与语言点的选取应充分利用汉语与韩语的对比,针对韩语母语者的汉语习得特点而合理地安排;教材的容量与韩国高校的学期周数、课时安排应基本相匹配.
  • 摘要: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喻词研究,应根据语言运用事实全面分解“仿佛”的义项,充分描写各义项相应的句法功能、修辞意义和语篇特点。作为常用比喻词,其“表示比喻关系”这一义项,应充分关注。表示不确定判断可用来修饰其他比喻词的副词“仿佛”与表示比喻关系的动词“仿佛”应该分解开来,因为二者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修辞意义、篇章特点有所不同。其他比喻词的义项分解处理也宜与此类似。现代汉语的几个典型比喻词,都是多义词,并且都兼副词和动词,也宜如此分解教学。rn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仿佛”作为多义词,可在义项分解基础上分阶段一一讲解。每个义项和用法设相应语言点,每个语言点,配相应的词义解释、用法说明和练习设计,以便学习者有效地、全面地掌握其词义和用法。其他比喻词的教学安排,也宜如此根据义项分解在中高级不同阶段设相应语言点。rn 系列比喻词可在高级阶段设专题教学,比喻句可在语篇视角下讲解,以便学习者系统学习作为一种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词语类聚的比喻词,促进学习者有效提高比喻表达水平、汉语修辞能力、语篇组织能力。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发现,表人类后缀"迷"、"狂"虽同属痴迷义范畴,但其组配成分在语义、音节和语法性质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二者的词缀化路径对它们的组配条件形成了制约.同时,讨论了它们的范畴分布特点以及痴迷义范畴内不同类后缀的分布.留学生是否了解不同词语的范畴分割界限会对其语言产出的精准性和地道性有很大影响。譬如,在类后缀“迷”与“狂”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迷”是表人痴迷于某物的主要手法,但它主要的组配成分是名词性的,而“狂”则主要与动词性成分组配,且痴迷程度高于“迷”,并带有“非正常”的语义色彩,留学生产出符合母语者语感的词语的能力将大大提高。
  • 摘要:汉语没有冠词,表达定指需要借助上下文和少量的指示词来实现,不同的句法位置对定指和不定指也会带来影响.本文运用强制性选择和产出实验的方式对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指示词"这"、通指句的主语以及句法位置对定指的影响进行研究.汉语定指习得问题涉及语法、语义、词汇等多个层面,本文的实验结果也能给汉语句法、语义界面的习得研究一定的启示. 实验发现,大部分学习者,无论是初级学习者还是高级学习者都能够正确理解“这”的回指和使用“这”来表达定指,并且在无回指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确使用“这”来指代有具体所指的事物。在大部分的汉语教材中,尤其是初级教材中,“这”的注释大都是this,表示近指,并没有涉及诸如“回指”或者“情境用”这样的讲解,但是研究发现,大部分学习者仍然能够正确使用“这”来表达回指和定指。Ionin(2003)提出了冠词选择参数,我们推测,汉语学习者在指示词“这”的使用上也许能全通达普遍语法,能够正确运用“这”来表示回指和定指。但是这一推测还需要对更多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进行研究才能证实。rn 研究发现,大多数学习者在通指句的主语判断间题上同母语者的差异非常显著。我们知道,英语中的通指表达方式通常是复数形式的名词和有冠词a的名词,在其他语言中,还可能存在其他的表示方式。实验结果基本可以显示,初级学习者和中高级学习者在判定通指句主语的问题上同母语者还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句法位置是汉语比较特别的一种体现定指的方式,在很多语言中并不存在这种方式。研究结果也显示,大部分被试在判断句法位置对定指所带来的影响时都存在问题。
  • 摘要:本文运用SILL量表对泰国瓦莱叻中文系122名学生学习汉语的策略进行研究,并观察学生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交际的情况,结合访谈,探讨泰国学生在非目的语环境学习汉语的总体方式与观念.研究发现泰国学生在非目的语环境学习汉语使用的学习策略根据平均数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社交策略、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情感策略、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策略的对比分析得出:四年级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比较全面、丰富、多样.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因素,总结了学生学习汉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指导学生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提出了建议.
  • 摘要:论述国际汉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之间的沿革与拓展关系,论证国际汉语教育的学科属性与学术定位,提出国际汉语教育名下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问题,主张探寻国际汉语教学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发展国际汉语教育的深刻内涵,正确理解语言文化密不可分之关系.语言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为基础,文化是依托,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学习浑然一体,紧密契合,在汉语教学与学习中,因势利导,让学习者自然地领悟中华文化。
  • 摘要:本文在梳理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基础之上,选择有代表性的英语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和单位作为调查的对象,考察其学科研究现状.把考察结果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研究进行对比,提出:在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下,汉语二语教学研究应该具有新的高度、视野和领域,应该在继续深入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向应用型方向发展.这是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对汉语二语教学学科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自身的需要.
  •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虽然已经得到了初步确立,但是对于学科的认识仍存在着很多的分歧.本文从学科的本质入手,在对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学科的对象、定位、范围、方法论等方面做学理层面的讨论,旨在提出问题,促进对知识体系意义上的学科理论的深入研究.rn 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是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定位是一门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支撑下的交叉性、综合性应用学科。第一语言(母语)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的本质界限大体上学界有共识,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和海外华文教学的关系上还是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经历了逐渐科学化的过程。没有边界的学科等于自行取消学科的资格。和学科范围相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科和事业的界限,二是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界限。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经历了逐渐科学化的过程。定量研究已经成为普遍认同并实践的研究类型。
  • 摘要:本文从课程、教材、导师队伍、培养方法、论文指导、专业定位、理论基础七个方面分析了汉语二语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指出问题关键是,用对外汉语的新瓶,装汉语言文字学的旧酒.文章指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突出区别于母语教学的特性,体现二语教学的共性,强调学科应用性.方法有:改革学位体制和课程设置,全方位、多渠道地建设教学资源,培育导师队伍,开启实训式培养模式,提倡行业问题导向的论文写作.
  • 摘要: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已从中国境内飞速地扩展到世界各地,如何培养适应国际跨文化环境的汉语教师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以国外的TESOL和教师教育的发展为例,比较和讨论了国内针对学科定位的辩论,旨在建议和倡导多元化的动态思维,以便深入探讨和重新审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笔者引用国外TESOL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来和国内的TCSOL进行比较,并非希望立刻得出“对外汉语教学”应当归属于教育学的结论,更希望国内的同行用多元的思维来看学科定位。rn 就国内目前有关学科定位讨论而言,基本上存在两种思路。一种以学科的起源和历史为出发点,偏向回顾性的总结:语言学>汉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另一种是以学科的发展和分类为出发点,属于归纳性的追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师资培养>第二语言教育>教师教育>教育学。两种思路各有各的道理,但双方都可能存在静态思维的问题,没有用动态的眼光看学科发展,应允许有多元共存的余地.
  • 摘要:本文探讨社会语言培训机构汉语教师的评价标准问题.根据培训机构的师资构成情况,本文认为,对培训机构的汉语教师进行业务评价应有一个基本的起点,即行业准入标准.在此基础上,应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教学业务相关的个人素质及职业操守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工作评价.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保证评价的准确与可靠.rn 教师评价规范应遵守六项原则,即: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客观性、公开性、可操作性。在具备大学本科(含)以上学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含)以上所教语言之外的语言、达到汉语普通话水平考试二级甲等(含)以上水平等行业入门标准的基础上,应从语言文化知识、语言能力与教学能力、与语言教学相关的个人素养和工作态度三方面对教师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将评价方式分为学员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
  • 摘要:本文基于标注好的较大规模汉语中介语语料库,集中观察属于混淆误用的词语在词类分布上的特征.统计数据表明学习者在使用虚词时发生混淆的频率大大高于实词,虚词误用词对应的当用词的平均个数也高于实词.词的难易程度与词义的抽象程度有紧密的关系,词义抽象程度高的词比词义抽象程度低的词难掌握,表现在前者混淆误用的频次和复杂度都高于后者.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