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
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

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银川
  • 出版时间: 2009-07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途径、不同种类药物行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PCA)对产妇子宫收缩的影响,为临床上剖宫产术后PCA的选择提供帮助。方法:60例ASA I、Ⅱ级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镇痛药物容量均为100ml,2ml/hr。其中EF组(Epidural Fentanyl)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镇痛药物为芬太尼20ug/kg;IF组(IntravenousFentanyl)应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镇痛药物同A组;ER组(Epidural Ropivaeaine)应用PCEA,镇痛药物为岁哌卡因150mg+芬太尼6ug/kg。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子宫底高度,阴道流血量、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产妇的子宫底高度、阴道流血量、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剖宫产术后采用单纯芬太尼或合并罗哌卡因行PCEA或PCIA镇痛效果好,对子宫收缩无影响,不增加阴道流血量。
  • 摘要:目的:观察择期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方式和进食时间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400例择期在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初产妇随机分为四组(n=100),术后M1组接受吗啡2 mg硬膜外腔单次推注镇痛,术后禁饮禁食;M2组镇痛方式同M1组,术后即饮水,4h进半流质少糖非奶食物。R1组接受0.15%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术后禁饮禁食;112组镇痛方式同R1组,术后进饮进食同M2组。观察术后48h内镇痛效果,肛门排气时间。恶心、呕吐、腹胀、肠梗阻发生率。结果:吗啡镇痛组在禁食条件下,肛门排气时间晚于罗哌卡因组(P<0.05),在术后即进饮食条件下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采用何种镇痛方式,早进食组比术后禁食组恢复更早(P<0.05);恶心、呕吐、腹胀发生率M1组最高(P<0.05)。结论:镇痛方式不同的剖宫产产妇术后即进饮,4h进食可以促使胃肠功能恢复。
  • 摘要:目的:观察痛点注射联合臂丛阻滞下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选择粘连性肩周炎患者68例,年龄45-68岁,病程2个月至3年不等,利用痛点注射联合臂丛阻滞,在无痛条件下,利用适用的力量和方法松解粘连肩关节,同时预防臂丛神经阻滞时并发症的发生。结果:I度采用痛点注射。Ⅱ度、m度采用痛点注射联合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的方法,治愈率达到67.6%好转率26.4%总有效率94%。结论:痛点注射联合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简便易行,再粘连发生率低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用于烧伤病人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0例ASAII—III级在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烧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I组,即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组和II组即芬太尼组,每组25例,以一次性静脉镇痛泵分别行静脉自控镇痛。配方:I组:芬太尼14μg/kg+氯胺酮100mg/kg+氟哌利多5mg;II组:芬太尼20μg/kg+氟哌利多5 mg。观察两组患者镇痛48h内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和静息镇痛、镇静评分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幻觉、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静息镇静、镇痛评分I组明显低于II组(P<0.05),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尿潴留发生率I组显著低于II组(P<0.05);两组均无幻觉及呼吸抑制发生。结论:小剂量氯胺酮用于烧伤病人术后静脉镇痛可明显减少芬太尼的用量,使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尿潴留发生率降低,镇静、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芬太尼。
  •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新型改良喉罩在无痛纤支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rn 方法:设计一种适用于纤支镜检查的新型改良喉罩。选择60例纤支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局麻组)、Ⅱ组(静脉全麻组)和Ⅲ组(静脉全麻加喉罩组)。Ⅰ组按照常规行表面麻醉后,进行纤支镜检查;Ⅱ组,给异丙酚和芬太尼麻醉诱导后进行纤支镜检查,保留自主呼吸,必要时面罩加压给氧;Ⅲ组给异丙酚、芬太尼和短效肌松剂,肌松后插入改良喉罩,纤支镜由喉罩的直管进入呼吸道进行检查,通过喉罩的侧管进行控制呼吸。分别于纤支镜检查前(T0)、纤支镜检查1分钟(T1)和检查结束(T2)这3个时点记录三组病人的SpO2、MAP和HR,记录纤支镜检查时间和不良反应,调查镜检医师和患者满意度。rn 结果:Ⅰ组检查时有呛咳、憋气及体动等不良反应,HR增快,MAP明显升高,SpO2下降,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Ⅱ组和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镜检医师和患者的满意度较低。Ⅱ组有2例出现一过性SpO2低于90%;MAP和HR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部分患者有少许咳嗽;镜检医师和患者的满意度较高。Ⅲ组的SpO2、MAP和HR保持平稳,无咳嗽和体动等不良反应,患者和镜检医师满意度最高。3组纤支镜检查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新型改良喉罩在无痛纤支镜检查中的应用。不但提高无痛纤支镜检查的安全性,而且使该检查方便、快捷,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三代喉罩(PLMA)在新生儿复苏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重症窒息新生儿随机分PLMA组(A组)和气管插管组(B组)每组20例。通过观察PLMA和气管插管在置入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和相关病发症的比较。结果:A组生命体征变化和病发症的发生例数少于B组(P<0.05)。结论:PLMA通气安全快捷、操作简便、应激反应小,可在新生儿复苏中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总结PACU全麻苏醒期严重低氧血症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04年4月全麻术后入恢复室符合严重低氧血症32例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发生严重低氧血症32例均成功救治,30例送回病房,2例转入ICU继续治疗。结论:严密监护能及时发现低氧血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足够氧供,术后充分的复苏和止痛以及做好保暖措施是术后有效地避免和救治低氧血症的关键。
  • 摘要: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的手术方式而被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和患者所接受,该类手术具有安全、快捷、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如果操作熟练,正常情况下往往30min内就可以完成,这让很多初学者感到这种手术麻醉非常简单,造成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引起不必要的围手术麻醉期并发症。本文介绍了麻醉诱导期抠细节和麻醉维持期间提醒学生观察细节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的细节带教内容。
  • 摘要:本文介绍了明确建立麻醉恢复室的目的和意义,提出应加快接台手术的周转以提高麻醉后病人的清醒质量。减少麻醉恢复期的并发症与不良反应,保证麻醉后病人的安全,做好恢复室病人临床科研观察与经验总结。同时克服恢复室面积小的困难,加快恢复室留观病人的周转以及科学合理使用恢复室工作人员等构建高效麻醉恢复室的措施。
  • 摘要:在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中,造成人员伤亡极其严重。由于地震重灾区全部位于深山之中,分布广,地震造成的滑坡和连降暴雨造成道路中断。本文介绍了救援物品的保障和参与护理、治疗工作等护士在特大地震灾害救援中的作用。
  • 摘要:有研究表明,气管导管前端向前推进过程中顶到松弛的气管后壁粘膜可直接导致气管破裂。本例患者术后3d时支气管镜检结果也提示套囊所在部位表面已有脓苔覆盖,并形成溃疡,证明此处气管发生了损伤。本文气管导管致气管破裂病例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措施,分析气管破裂的原因,提出在插管前将导管芯退到距气管导管前端0.5 cm处,可排除管芯头端金属突出气管导管前端造成的气管破裂,结果表明本例患者麻醉平稳,可排除术中发生气管破裂。
  • 摘要: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法,是以问题为载体,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以教师设问为起点,以学生思考为途径,以解决问题为结果,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介绍了问题式教学法的要求和优势,浅谈了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临床麻醉教学的体会。
  • 摘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大批伤员需要紧急救治,第二军医大学医疗队立即抽调38名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德阳抗震救灾,经过近100小时日日夜夜奋战,完成了医院大量危重伤员的急诊手术。本文介绍了野战手术车在大批伤员需要紧急救治中的作用,对野战手术车的救治经验进行了总结。
  • 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二维超声显像,明确颈内静脉的解剖位置,在超声引导下对60例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53例1穿刺成功,5例2次,2例3次,无1例出现误穿颈动脉或气胸等并发症。结论:在超声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快速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穿刺方法硬膜外腔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深度。方法选择下腹部以下手术80例,椎管内麻醉L1-5之间穿刺,随机分为四组,a、c组、b、d组,穿刺分别采用穿刺针口平面与黄韧带纤维走向垂直、平行方向进针。a、b组,采用阻力消失法试验,c、d组,采用悬滴(负压)试验。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灭菌不锈钢尺测量留在体外穿刺针长度,然后退针,每次退针约1mm,做一次压力试验,直到针口刚退出硬膜外腔停止,再次测量体外穿刺针长度,二者之差即为硬膜外腔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的深度。结果 a组退针距离2.3±1.1mm,b组退针距离1.2±0.5 mm,两组间比较P<0.05。c组退针距离4.9±1.3mm,d组退针距离4.7±1.5mm,两组间比较P>0.05。a、b组与c、d组比较P<0.01。结论穿刺针口平面与黄韧带纤维走向垂直进行硬膜外腔穿刺、悬滴(负压)法检测,进针深度4.9±1.3 mm,安全系数低。穿刺针口平面与黄韧带纤维走向平行进行硬膜外腔穿刺、阻力消失法检测,进针深度1.2±0.5 mm,安全系数高,是较好的选择。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麻醉对食道癌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食道癌根治术(开胸)患者30例,ASA I或II级,年龄51-72岁,随机分为A、B两组(n=15),分别持续泵注丙泊酚4 mg·kg-1·h-1(A组)、8 mg·kg-1.h-1(B组),所有患者使用瑞芬太尼0.2μg·kg-1·min-1和维库溴铵0.03mg/kg维持镇痛和肌松。于颈内静脉穿刺后(T1)(麻醉前),切皮后60分钟(T2)、120分钟(T3)、180分钟(T4)抽取中心静脉血。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两两比较的q检验,取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与基础值比较,A组患者全血高、中、低切粘度、血浆粘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在T2、T3、T4均比T1显著降低(P<0.05);B组患者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T3、T4比T1显著降低(P<0.05),全血中切粘度T4比T1显著降低(P<0.05),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P>0.05)。与B组比较,A组全血高切粘度在T3下降显著(P<0.05);全血中切粘度在T4下降显著(P<0.05);全血低切粘度在T3、T4下降显著(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细胞刚性指数在T2、T3、T4下降显著(P<0.05);红细胞压积两组间比较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中持续输注4mg·kg-1·h-1丙泊酚可以有效降低食道癌患者的血液粘度。
  • 摘要:目的:探讨控制呼吸的全麻用于婴幼儿支气管异物取出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行支气管异物取出术的婴幼儿30例,随机分两组,Ⅰ组为全麻保留自主呼吸组,Ⅱ组为全麻控制呼吸组,每组15例。Ⅰ组采用氯胺酮-r-羟基丁酸钠麻醉,Ⅱ组采用氯胺酮-丙泊酚-肌松药麻醉。结果:(1)Ⅱ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I组(P<0.05);(2)Ⅱ组一次置镜成功率为93.3%,Ⅰ组为60.0%,与Ⅰ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3)异物取出期间,Ⅱ组通气的优良率达86.6%,无一例发生体动、憋气、呛咳,与I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4)I组在麻醉恢复期异常情况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明显意义(P<0.05)。结论:采用肌松剂控制呼吸的全麻能够提高支气管镜一次插入的成功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保持SP02的稳定、减轻麻醉恢复期的异常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低浓度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80例剖宫产术产妇随即分为A、B两组。A组向蛛腔注射0.5%等比重布比卡因2-2.5ml,B组组内随机分为B1、B2组各20例。B1向蛛腔注射0.125%等比重布比卡因5-6ml。B2向蛛腔注射0.18%等比重罗哌卡因5-6ml。分别观察起效时间、阻滞平面及麻醉后1min、5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 BP的变化情况,术中应用麻黄素次数及恶心呕吐的情况。结果 A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B1与B2无差异(P>0.05).低血压发生率:A组45%,B组22.5%,其中B1 7例B22例,A组与B组及B1组与B2组都具有显著差异。恶心呕吐发生率A组25%,B组10%其中B1 4例B20例,A组与B组及B1组与B2组都具有显著差异。术毕产妇的下肢运动Bromage分级A组40例均为3级,B组0级2例,1级15例,2级22例,3级1例,肌力完全恢复至术前A组平均270 min,B组平均110 min.具有显著差异性。但B组组间术毕产妇下肢运动Bromage分级及肌力完全恢复至术前两项中,B2组显著优于B1组(P<0.05)。结论低浓度酰胺类局麻药用于腰麻剖宫产术的不良反应少,且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腰麻具有对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更轻、恢复更快,对循环影响更小的优点。
  • 摘要:术后自控镇痛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效果可靠,靠超前给药,可长时间维持等特点,而其应用中可能出现一些全身性的不良反应。本文介绍了本院将东食若碱及芬太尼复合液用于剖宫产术后自控镇痛取得的良好效果。
  • 摘要:俯卧位为颈部手术常用体位,而长时间俯卧位可造成头面部的挤压伤,本文将本院一俯卧位颈椎手术术后发生面部挤压伤并视力损害病例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急性高容血液稀释(AHH)联合尼卡地平降压对老年患者血液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肝胆肿瘤切除手术患者30例,心功能I~II级,年龄(60-76岁),随机分为术前AHH联合尼卡地平降压组(AHHN组n=15)和对照组(n=15)。于术前1h分段实施AHH,使红细胞压积(Hct)下降至28.1%,以达到中等程度血液稀释状态。术中连续监测MAP、HR、SpO2、CVP,分别于血液稀释前(T0)、稀释后15min(T1)、术毕(T2)采集动静脉血行血气分析,测定血红蛋白(Hh)、Hct,动脉血乳酸(ABL),并计算动脉血氧含量(CaO2)、混合静脉血氧含量(CvO2)和氧摄取率(ERO2),记录输血量、输液量和失血量。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在稀释前后波动在正常范围内,T1时在AHHN组CVP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Hct在各时点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T1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扩容前CaO2、CvO2和ER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液的稀释,AHHN组CaO2和CvO2逐渐降低,C(a-v)O2也降低,而ERO2呈增高趋势,所有病人的ABL值均无明显变化,(a-v)O2和ERO2及ABL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分段实施术前AHH联合尼卡地平降压,能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对机体的氧代谢无明显影响,是安全可行的。
  • 摘要:目的:探讨全麻手术期间病人行无痛导尿后,利多卡因胶浆的局部应用对降低病人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选择108例全麻手术男性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于全麻诱导后行石蜡油润滑常规无痛导尿术。利多卡因胶浆组:54例在全麻诱导后用利多卡因胶浆作尿道表面麻醉行无痛导尿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无痛效果及在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与利多卡因胶浆组比较,置尿管过程均顺利,而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麻后导尿、利多卡因胶浆的应用,可降低病人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 摘要:扩张性心肌病表现为因心肌收缩功能减退而出现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导致心腔内血液储留,心室舒张末容积增大、压力升高。本文介绍了一例严重扩张性心肌病患儿使用七氟醚和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的过程,浅谈了使用效果。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主气管内肿瘤患者麻醉面临的多种高危因素,浅谈了一例气管上段肿瘤急诊手术麻醉病例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
  • 摘要:颅脑手术是临床上创伤较大的手术。手术操作的刺激和麻醉的作用均可产生较强的应激反应,使机体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本文介绍了应激反应的概念与基本表现,浅谈了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产生和应激反应的调控。
  • 摘要:七氟醚是传统麻醉药乙醚的换代产品,具有诱导期短、恢复快、代谢能力强,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以及不燃烧爆炸等优点。本文介绍了七氟醚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和副作用,浅谈了七氟醚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 摘要:口腔颌面部肿瘤通常需要在全身麻醉下实施手术。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手术时创伤大,出血量多,加上术后组织肿胀,颌颈部包扎固定及分泌物残留等,以及肿瘤作用,从而影响呼吸道通畅,严重时可引起急性上呼吸道窒息,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做好口腔颌面部肿瘤围术期的呼吸道管理,确保呼吸道通畅是保证该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系统阐述口腔颌面肿瘤手术的麻醉准备、气管内插管、并发症预防等,才能有效地保证手术过程的气道通畅。临床实践证明,口腔颌面肿瘤手术麻醉过程良好的气道管理是保证围术期病人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因为这些环节与手术的成败密切相关。
  • 摘要:由于手术麻醉技术的发展和老年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患者接受手术麻醉的数量不断增加,老年患者麻醉手术后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问题将会是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术后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进一步研究阐述其危险因素、预防与治疗策略及病理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据报道,麻醉后寒战的发生率在6.3%-66%之间,但是由于近年来较注意给患者保温,并通过多次、大剂量的应用阿片类药物,其发生率明显降低。本文介绍了麻醉后寒战对机体的影响,分析了寒战原因及机制,浅谈了寒战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 摘要:本文介绍了制定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治疗指南的意义,分析了液体治疗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考虑的问题,浅谈了人体水份的分布比例和液体治疗的目标,阐述了麻醉手术期间液体需要量和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的实施过程。
  • 摘要:眼科除了具有外科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外,由于眼的解剖、结构精细复杂和生理功能的特殊性,使之形成了专业性很强的特点。本文介绍了眼科手术的特点与麻醉,浅谈了小儿眼科手术的麻醉基本要求和小儿眼科手术的麻醉用药,阐述了小儿眼科手术麻醉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分析了常见眼科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和小儿眼科手术麻醉的注意事项。
  • 摘要:近年,随着短效、强效的全身麻醉药物和麻醉性镇痛药物以及高质量的医疗设备如麻醉机、监护仪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和普及,加上手术和病人的需求,气管内插管的全身麻醉技术在各个不同层次的医院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在临床麻醉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加大。本文将气管内插管的全身麻醉期间常见的循环系统的相关问题的防治策略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研究丙泊酚诱导HO-1蛋白表达抑制氧糖剥夺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机制。方法:将培养7d的大鼠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5组(n=36孔)。C1组:海马神经元全量换液后再继续培养24h。C2组:接受50μmol/L丙泊酚处理1 h后,再继续培养24h。D组:进行缺糖缺氧培养1 h后复糖复氧,再继续培养24h。P组:缺糖缺氧的同时接受50μmol/L丙泊酚处理。Z组:进行缺糖缺氧的同时加入锌原卟啉IX使其终浓度为10μmol/L后同p组处理。每组分别取12孔海马神经元,用Hoechest33342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HO-1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D组比较,P组海马神经元HO-1和Bcl-2蛋白表达均增加,凋亡率下降(P<0.05)。与P组比较,Z组海马神经元HO-1和Bel-2蛋白的表达均降低,凋亡率则增加(P<0.05)。结论:丙泊酚通过诱导氧糖剥夺海马神经元表达HO-1,进而上调Bcl-2,从而抑制氧糖剥夺海马神经元的凋亡,可能是丙泊酚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通过制作不同低中心静脉压下对猪实行相同肝叶切除术的动物实验模型,观察不同低中心静脉压对猪肝静脉损伤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出血量的影响,找出LCVP对猪血液动力学及出血量的最佳安全值。方法:选择广西大学巴马小型猪32头。麻醉后行左侧股动脉切开置管,连接压力换能器,用惠普生命监测仪连续监测动脉血压。在无菌条件下行右侧颈内静脉切开,置入单腔深静脉导管,连接惠普生命监测仪连接监测CVP。无菌条件下行右侧股静脉切开,安置7Fr Swan-Ganz漂浮导管,然后开腹,切除部分肝左叶,分离出肝左静脉,置入漂浮导管的外鞘管,导管开口位于肝左静脉与下腔静脉交汇处,用于观察不同LVVP水平时的其单位时间内的出血量。上述模型建立好后,经漂浮导管用温度稀释法测量心排血量(CO),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用惠普监测仪计算出心脏指数(CI)、体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等血液动力学参数,同时根据中心静脉压用微量输液泵输注不同剂量的硝酸甘油,将CVP控制在5个不同水平组(A组,CVP为0mmHg;B组,CVP为1mmHg;C组,CVP为2mmHg;D组,CVP为3mmHg;E组,CVP为4mmHg),每组6头巴马小型猪。
  • 摘要: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兔垂体后叶素性心肌损伤的药理预处理作用。rn 方法健康中国白兔40只,雌雄不限,体重1.5~2.5k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n=8)、模型对照组(B组,n=8)、阳性药物对照组(C组,n=8)、瑞芬太尼对照组(D组,n=8)、瑞芬太尼实验组(E组,n=8)。rn 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3 ml/kg;模型对照组(B组):静脉注射2.5 u/kg的垂体后叶素,容量为0.3 ml/kg;阳性药物对照组(C组):予3.3mg/kg静脉注射吗啡,30 min后静脉注射2.5 u/kg的垂体后叶素,容量为0.3 ml/kg;瑞芬太尼对照组(D组):予3.3μg/kg/min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30 min,后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3 ml/kg;瑞芬太尼实验组(E组):予3.3 μg/kg/min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30 min,后静脉注射2.5 u/kg的垂体后叶素,容量为0.3 ml/kg。本实验通过对实验用活体兔颈内静脉快速注射垂体后叶素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梗塞模型,以吗啡作为阳性对照药物。rn 观察各组实验兔平均动脉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并观察瑞芬太尼对心肌梗塞兔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以及观察瑞芬太尼对心肌梗塞兔心肌HE染色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实验各组缺血前,各组间MA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后,组内比较:对MAP进行组内各时段均数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给予垂体后叶素后MAP-过性升高(P<0.05)。组间比较:B组与A组相比。 MAP在2min至3min时升高(P<0.05)。D组和E组与A组相比:MAP在各时间点无显著统计学差异。E组与B组和C组相比: MAP在各时间点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缺血前各组间血清中CK-MB无of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后:组B与组A、c和E比较,血清CK-MB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组C和E与组A比较CK-MB血清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组E与组B比较血清CK-MB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内比较:rn 各缺血组内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瑞芬太尼预处理可以影响兔垂体后叶素造成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表现在平均动脉压升高幅度较心肌损伤模型组降低。瑞芬太尼预处理可以降低兔该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模型血清中CK-MB的含量。
  • 摘要: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施行扁桃体切除术患儿60例,采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连续监测患儿HR、BP并记录雷米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停药后患儿呼吸、意识恢复的时间;术终至拔管的时间;疼痛及镇静评分;观察并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麻醉过程平稳,BP稍有波动,HR与麻醉前相比明显减慢(P<0.05,P<0.01),雷米芬太尼的用量为(0.21±0.07)ug/kg/min,丙泊酚的用量为(6.5±1.3)mg/kg/h,停药(13.3±8.5)min患儿意识恢复完全清醒,术终至拔管时间为(10.2±4.2)min,术后患儿均能合作,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结论: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能很好的满足该手术要求,麻醉深度可控性强,术中循环平稳,术毕苏醒迅速、完全,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
  • 摘要:目的:观察国产3%氯普鲁卡因(可谱诺)与2%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上腹部手术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上腹部择期手术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氯普鲁卡因n=20)和对照组(2%利多卡因n=20).均为硬膜外T9-10椎间隙正中人路。实验量为5ml后5min一次性注入12ml。观察麻醉其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痛觉恢复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略快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实验组略快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3%氯普鲁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上腹部手术,痛觉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快,安全性高,可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率。
  • 摘要:外科手术中栓子来源很多,可能有血栓、脂肪、气体、组织、肿瘤或外来物等。本文介绍了一例麻醉后全髋置换致大面积脑梗病例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
  • 摘要:尿道热是经尿道操作后,由于尿道黏膜损伤,尿道内细菌及毒素迅速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的突发寒战、高热,甚至败血症或脓毒血症,严重时可发展为感染性休克以致死亡。本文介绍一例尿道狭窄切开术中尿道热病例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
  • 摘要:大脑功能区病变的手术治疗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的一个难题。这类病灶手术治疗的主要矛盾是病灶切除程度与病人神经功能取舍之间的矛盾。本文介绍了一例全麻术中唤醒在脑功能区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浅谈了术中唤醒的目的和唤醒手术方法。
  • 摘要:术中发生急性肺栓塞需要紧急处理。它的严重程度和栓子的大小、栓子的数量和每次脱落的多少、栓塞的部位以及栓子的性质都有关系。它的预后和及时处理相关。本文介绍了肺栓塞栓子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查,浅谈了诊断要点和治疗药物的选择。
  • 摘要:神经外科切除大脑皮层功能区附近的肿瘤最理想的方法是术中唤醒。传统的清醒开颅术主要是局麻和给予芬太尼、氟呱利多,但这种方法镇痛和镇静不完善,对患者和手术医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所以神经外科唤醒麻醉的镇痛和镇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介绍了一例术中唤醒麻醉下额部胶质瘤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
  • 摘要:婴幼儿围术期因其生理等因素至呼吸抑制较为常见,而较少见到心律失常报道。本文介绍了本院治疗一例小婴儿术后在恢复室无明显诱因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过程,浅谈了临床疗效。
  • 摘要:鱼精蛋白是从鲑鱼精液中提取出来的,它并不是单一物质,而是含有鱼蛋白质。鱼精蛋白副反应并不是一种普通的药物反应,而是可能致命的,并使医院内的死亡率增加。本文介绍了一例心脏手术中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浅谈了临床疗效。
  • 摘要: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作为新型抗胆碱药,具有全面的中枢和外周抗毒蕈碱型(M)和烟碱型(N)胆碱受体选择作用。本文以东莨菪碱,阿托品为参照,观察盐酸戊乙奎醚作为前列腺汽化电切术麻醉前用药对病人心率、血压及寒战的影响。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小儿麻醉术后苏醒延迟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浅谈了该病例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关的处理方法。
  • 摘要: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常见的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切开术创伤小、时间短。作者对患儿应用复合全身麻醉,效果良好。本文旨在探讨异氟烷复合芬太尼用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切开术麻醉的应用价值,并与氯胺酮复合芬太尼进行对比。
  • 摘要: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有效方法。但肺移植手术是一系统工程,手术难度大,麻醉处理要求高,围术期易于发生多种并发症。本文介绍了本院近期治疗1例右侧肺移植、同期行对侧肺减容手术,术后19天发生对侧肺出血,急行对侧全肺切除手术的过程,浅谈了取得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腹腔注射诱导大鼠发生认知功能障碍过程中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se-1,HO-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所起的可能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LPS组、LPS+锡原卟啉组(tin-protoporphyrin,SnPP)、12S+钻原卟啉组(cobalt-protoporphyrin,CoPP)和LPS+氨基胍组(aminoguanidine,AG)。通过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变化。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在LPS腹腔注射后8h,LPS组、LPS+SnPP组和LPS+AG组登台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靶象限所占时间百分比明显减少(P<0.05),而LPS+CoPP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LPS腹腔注射后36h,LPS组、LPS+SnPP组和LPS+AG组靶象限停留时间和穿台次数明显减少(P<0.05),而LPS+CoPP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LPS组相比,在LPS腹腔注射后8h,LPS+SnPP组登台潜伏期延长(P<0.05),靶象限时间所占百分比减少((P<0.05),LPS+CoPP组和LPS+AG组登台潜伏期缩短(P<0.05),靶象限所占时间百分比增加(P<0.05);在LPS腹腔注射36h,LPS+SnPP组靶象限停留时间和穿台次数减少(P<0.05),LPS+CoPP组靶象限停留时间和穿台次数增加(P<0.05),而LPS+AG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LPS腹腔注射诱导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在此病理生理过程中HO-1可能起阻断作用,而iNOS可能起促进作用。
  • 摘要: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当血流重新恢复后,组织的损伤程度较缺血时进一步加重,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综合征。缺血再灌注可以发生在机体的各个器官,包括心脏、大脑、肾、月市部、肌肉、肠等各个部位。本文就一些重要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自由基在这些损伤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对体外循环期间的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rn 方法选择2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体外循环期间以全凭丙泊酚(>6 mg,kg/h)控制血压组(P)和丙泊酚加尼卡地平控制血压组(N),各10例。两组体外循环前后两组麻醉方法相同。监测指标:分别于入室建立有创动脉压监测后(T1)、体外循环前(T2)、体外循环30min(T3)、停体外循环10min(T4)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同期采集动脉血4m l,检测各时点去甲肾上腺素(NE)、内皮素(ET)、心钠素(ANP)作为应激指标。结果组间比较:两组间各时间点的NE、ET、ANP血浆浓度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组内比较:P组T1,T2时的NE、ET、ANP血浆浓度无明显差异,NE、ET水平在T3、T4时显著升高,与T1、T2是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ANP浓度各时间点相比均无显著差异;N组的变化趋势与P组基本一致。结论体外循环期间应用丙泊酚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期间的应激反应,但在4-10mg/kg/h范围之内与剂量无关。
  • 摘要:目的研究丙泊酚与40HzASSR之间的量效相关性;方法 3组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以不同效应部位浓度TCI泵注丙泊酚静脉诱导,分别在诱导前、诱导后以及插管后1分钟、5分钟和10分钟测定40HzASSR波幅;结果诱导前后40HzASSR波幅变化显著,诱导后各时点间40HzASSR波幅变化不明显;诱导后三组间40HzASSR波幅随丙泊酚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二者具有相关性;结论丙泊酚与40HzASSR之间有量效相关性。
  • 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一般指成人于夜间7小时睡眠中至少有30次呼吸暂停,每次发作时日、鼻气流停止流通至少10秒以上,或呼吸暂停指数(AⅠ)(即每小时呼吸暂停的平均次数)大于5。此类患者多伴有呼吸、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行气管插管和拔管时的气道维持是OSAS手术患者麻醉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总结了本科2006-2007年间所行25例OSAS手术患者的麻醉体会。
  • 摘要: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有效方法。但供体肺紧缺一直制约临床肺移植的开展。尸体供体是目前器官移植的主要供体,近年来有采用活体供肺行肺移植。本文介绍了一例活体肺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浅谈了活体肺移植的麻醉处理措施。
  • 摘要:目的:高龄伴有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60岁以上伴有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相关资料。结果:全组手术时间90~240min,麻醉经过基本顺利,全麻诱导及椎管内首次给药后出现不同程度血压下降,其中血压下降明显者26例,占43.3%,血压升高者11例,占18.3%,心率减慢18例,占30.0%,心率增快22例,占36.7%,术中出现频发室早4例。无术中死亡,有1例术中发生心跳骤停,复苏成功,术后发生前壁心肌梗塞,经治疗2周后康复出院。1例术后6小时发生心跳骤停死亡。结论:高龄心脏病患者只要术前充分准备,积极治疗控制并发症,尽可能增加心肺储备功能,合理选择麻醉方式,术中加强管理,合理用药,维持循环稳定,术后严密监测,细心护理,可安全度过围术期。
  • 摘要:目前麻醉医师开展的术后镇痛主要是以麻醉性镇痛药为主的方法,其中以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多见。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复方吲哚美辛组(A组)60例、芬太尼组(B组)60例、复方吲哚美辛联合芬太尼组(C组)60例。各组手术均行骸管麻醉联合异丙酚不插管全麻进行比较,研究证明肛肠手术后静脉芬太尼联合复方吲哚美辛栓镇痛,疗效最好,患者满意度高,安全性高,应在肛肠科广泛应用。
  • 摘要:在国内普遍使用低浓度酞胺类局麻药与阿片类药物混合,可减少各自用药量,更有助于避免运动阻滞。目前,世界最高海拔地区术后硬膜外持续自控镇痛尚属空白,本文拟比较本院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几种不同方法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摘要:疼痛既可能是一种疾病,也可能是一种疾病的症状之一,临床疼痛治疗的方法有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治疗、物理疗法、中医中药与针灸疗法、手术治疗等。本文介绍了国外糖皮质激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以及腰部神经根病等疼痛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 摘要:目的:观察前列腺术后两种不同镇痛方法的效果。方法:60名前列腺手术后患者分为A、B两组,A组采用硬膜外腔病人自控镇痛法;B组采用传统哌替啶肌注镇痛法。镇痛48h期间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膀胱痉挛次数、血压、心率、SpO2。以及恶心、呕吐和瘙痒等并发症,进行两组比较。结果:A组的镇痛效果比B组传统哌替啶肌注镇痛者优。结论:前列腺术后镇痛宜常规采用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法。
  • 摘要: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浓度的氯普鲁卡因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硬膜外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确定其在下肢骨科手术中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最佳浓度。方法选择来自全国四个中心行下肢骨科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手术的患者120例,应用成组设计,将患者随机分到5个不同的浓度组;记录患者术前、术毕即刻、术毕30min、术毕1h、术毕2h、术毕4h、术毕8h、术毕24h、术毕48 h的SBP、DBP、HR、静息和运动时的VAS评分和肌力的改良Bromage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氯普鲁卡因的浓度为1.2%时,静息和运动VAS评分较其他浓度组低,与0.6%、0.8%、1%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浓度组间的Bromage评分无明显差异,在术毕48h小时,约90%患者的运动评分为0级;各组间心率、血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2%的氯普鲁卡因与0.4μg/ml舒芬太尼联合使用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在该浓度下氯普鲁卡因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影响小,可以产生良好的感觉和运动分离,有利于患者早期的功能锻炼。
  • 摘要:区域阻滞的相关风险与麻醉操作、药物作用或毒性、患者潜在健康问题相关的不良事件均以并发症的形式表现出来,预期并防范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处理区域麻醉相关风险的关键因素,本文以3个病例说明其中的一些问题。
  • 摘要:目的重新评估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的应用,并与硬全联合麻醉比较对术中麻醉效果、不良反应、麻醉苏醒及麻醉费用支出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I-Ⅱ级,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60例,分成硬全联合组(GE)和全凭静脉麻醉组(GR和GS). GE组:T9-10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管,推注局麻药后开始全麻诱导;GR和GS组:直接进行全麻诱导,气管插管。GE和GR组诱导药物及顺序相同,GS组使用舒芬太尼。术中维持:GE组:瑞芬太尼0.15-0.2μg/kg-1·min-1,硬膜外间断追加局麻药3ml/次,GR组:瑞芬太尼0.3-0.4μg·kg-1·min-1,GS组间断追加舒芬太尼,三组均靶控输注TCI维持丙泊酚浓度1.5μg·ml-1,根据肌松监测及手术的情况间断追加爱可松5-10 mg。在手术至要取出胆囊时,GE和GS组停止麻醉药。GR组停止丙泊酚泵人,维持瑞芬太尼0.1μg·kg-1·min-1泵人至手术结束前,停止瑞芬太尼前给予芬太尼0.025-0.05mg静注,符合拔管条件时拔除气管导管。观察10分钟,充分吸氧吸痰,保持SpO2 95%(不吸氧)以上,送回病房。结果三组病人的年龄、身高、体重、麻醉时间,阿托品使用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GE组在插管、切皮时血压偏低,使用麻黄素次数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在拔管后1min、3min、5min伤口疼痛无显著性差异(P>0.05),清醒Steward苏醒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人麻醉费用支出情况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GE和GR组瑞芬太尼用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2例病人使用了肌松拮抗剂。结论由于药物与器械及靶控输注理论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全凭静脉麻醉可以取得和硬全联合麻醉相似的围术期麻醉效果,而且避免了可能存在的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
  • 摘要: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内腔变小、左心室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特征的原因不明的遗传性心肌疾病。本文介绍了一例妊娠合并肥厚性心肌病剖宫产麻醉病例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
  • 摘要:目的观察丙泊酚和用瑞芬太尼泵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全麻择期手术患者30例,ASA I~Ⅱ级,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3~60岁,体重52~75Kg。所有患者术前无高血压、心脏病史,未长期服用阿片以及安定镇静类药物,无显示插管困难特征的病人。所有病人均不用术前药物。患者人手术室后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Ⅱ导心电图示波、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测量并记录基础血压(T0)、麻醉诱导前(T2)、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混合药液至入睡(T2)、插管后即刻(T3)、插管后3分钟(T4)、插管后5分钟(T5)、插管后10分钟(T6)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以及心率(HR)等各项参数变化。结果本组患者插管均一次性顺利完成,从泵注给药诱导至入睡时间平均为6.1 8±1.68分钟。本组病人给药至入睡后血压均有下降,与给药前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心率也明显减慢,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血压、心率维持在正常范围。插管即刻血压仍低于基础值,收缩压与基础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与基础值比较无差异(P>0.05),与入睡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率增快明显与基础值比较有非常明显的差异(P<0.01);插管后各时间段血压仍低于基础值,与给药前基础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与入睡后血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在插管后各时间段维持在给药前水平(P>0.05)。结论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麻醉诱导其合适的剂量搭配和临床麻醉作用即能使麻醉达到一定的深度,又能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是值得推荐的诱导方法,但也应注意防止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在老年病人和心血管功能不全病人引起的严重心血管抑制。
  • 摘要:目的:探讨全麻患者术前疼痛敏感度与气管插管、切皮应激反应的相关性,为全身麻醉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ASA I~Ⅱ级,年龄20~55岁,拟行气管捕管全麻下开腹手术的女性患者50例。手术前一天用电刺激痛阈测试仪测定患者的疼痛敏感度(痛阈和耐痛阈),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并行连续监测:心电图、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动脉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NMAP)。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靶控持续输注异丙酚,靶浓度为4μg/ml,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芬太尼3μg/kg(30秒钟内匀速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mg/kg,3分钟后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后待血压、心率都恢复到基础值时,调节靶控浓度为2μg/ml,每隔30分钟给予维库溴铵0.05mg/kg。切皮前3分钟异丙酚靶控浓度上调至3μg/ml,并静脉注射芬太尼1.5μg/kg。记录基础值(入室后平静10分钟)、插管前即刻、插管后2分钟、切皮前即刻、切皮后2分钟的MAP、HR,并于相应时点抽取动脉血标本测定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同种异体肝移植术术中发生气体栓塞病例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浅谈了发生空气栓塞的必要条件,提出发现气体栓塞应做的工作。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盐酸罗哌卡因致中枢毒性反应病例的临床表现,提出了治疗方法,浅谈了取得的临床疗效和体会。
  • 摘要:目的:观察高原地区腰硬麻醉(CSEA)用于下肢及下腹部手术的效果。方法:将80例(其中胫腓骨折25例、股骨骨折30例、子宫切除25例)随机分为腰硬联合(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EA)组。CSEA组用BD针内针型(17Gweiss硬膜外穿刺针和25Gwhitacre腰麻穿刺针)CSEA组用25G腰穿针通过17G硬膜外针腔刺入蛛网膜下腔,证实脑脊液流畅后,注入0.75%重比重布比卡因0.2mg/kg,然后硬膜外置管。EA组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局麻药为1.5%利多卡因,两组麻醉平面均调至T8水平。结果:达到T8时间,CSEA组比EA组明显缩短(P<0.01),骶神经阻滞不完善EA组明显高于CSEA组(P<0.05),低血压发生率CSEA组为17%,EA组为15%(P>0.05)。结论:CSEA有腰麻(SA)和硬膜外麻醉(EA)的优点,适合在高原运用。
  • 摘要:一孔直视及荧视屏腔镜(System of An Hole Double-view Pnevmoperitoneuma-free Digital Laparoscope)下胆囊摘除,不同于气腹腔镜下行术,因免气腹程序故而没必要完全应用全麻配合,单在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便可完成。本文介绍了一孔双视免气腹腔镜下胆摘术麻醉的治疗过程和体会。
  • 摘要:硬膜外阻滞是我国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时最常用的一种神经阻滞方法。硬膜外阻滞出现药物毒性反应多因局麻药误入静脉或过量,血清中药物浓度过高所致。本文介绍了一例硬膜外阻滞并发利多卡因严重毒性反应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浅谈了治疗体会。
  • 摘要: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P组于手术前10分钟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注射液,40 mg稀释成2 ml,C组则注入生理盐水2 ml,分别观察手术结束后1h、4 h、8 h、12h及24 h的视觉模拟镇痛评分(VAS),并记录两组病人术后的不良反应及需要镇痛药的情况。结果:P组患者1h、4h、8h、12 h的VAS评分均低于C组(P<0.01),且可以减少术后镇痛药的需要。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可有效抑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术后的疼痛,且无明显副作用。
  • 摘要:因开胸手术创伤大且手术中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肋间神经和肌肉组织,导致病人术后的急性疼痛,如果此疼痛未得到及时有效充分地控制,则会引发慢性疼痛并长期存在。开胸病人在麻醉苏醒期大多数感到伤口疼痛难忍、烦躁不安,这种急性疼痛不但对病人生理心理造成许多不良危害,还可能造成对医务人员伤害的不良事件。为避免和减少开胸病人在苏醒期因急性疼痛造成的痛苦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在开胸病人手术结束前15分钟静注帕瑞昔布钠(特耐)作为预先镇痛,以彻底消除手术应激创伤引起的中度、重度术后剧痛,并防止和抑制中枢及外周的痛觉敏化,从而取得完全、长时间的有效镇痛。研究选40例ASA I—II级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前15分钟静注特耐40mg,B组(对照组)在手术结束前15分钟静注生理盐水4ml,观察术毕拔出气管导管后患者的镇痛效果、镇静评分等情况。两组病人麻醉诱导及维持均无差异,术后两组病人均用PCIA镇痛泵继续作为术后镇痛,而PCIA镇痛泵的药物相同。
  • 摘要:本文观察和探讨全息四针疗法治疗夜间功能性疼痛发作的效果。结果表明全息四针疗法治疗夜间功能性疼痛发作是一种简易有效、迅速止痛、止痛后无副作用的针刺方法。
  • 摘要:在近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研究中,阿片类镇痛药物(opiods)有了很大发展。本文介绍了瑞芬太尼的理化性质和药理特性,浅谈了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和药效动力学特点,阐述了瑞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的现状。
  • 摘要:目的:以等效价剂量芬太尼为对照,探讨舒芬太尼用于全麻术后病人自控静脉的优越性。方法:将100例择期全麻下行颈、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S)组和芬太尼(F)组。每组50例,分别使用舒芬太尼和芬太尼进行术后PCIA。记录术后头12、24、48h的疼痛评分、镇静评分、生命体征及副作用。结果:术后4h、12h、24h舒芬太尼组的疼痛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芬太尼组(P<0.05)。而镇静评分高于芬太尼组,生命体征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舒芬太尼是一较好的术后静脉镇痛药物,等效剂量舒芬太尼镇痛、镇静效果强于芬太尼且副作用少。
  • 摘要:近年来,中医中药由于其副作用小、使用方法简便、且经济、药源丰富,因而,应用于疼痛治疗及其相关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中医认为,疼痛多由风湿、寒邪、血癖、气滞等障碍气血经络不得疏通,即所谓不通则痛。治疗各种疼痛还需辩其寒热虚实,气分、血分等情况,然后选用药方。而针刺对各种痛症的治疗,是在作为一种非特异性刺激,施加于体表特定的某些部位或痛点,引起机体的各种反应而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对病变器官和组织的机能失衡发挥调整作用。本文就中医中药治疗疼痛的一些方法、镇痛机理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摘要:目的:探讨SLIPATM喉罩通气道在院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院内急救患者32例,随机分为SLIPATM喉罩组和气管插管(TT)组。以往急救采用TT和标准喉罩通气道(LMA)进行急救,由于TT和LMA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人员操作,难以普遍推广。患者床位的方向,患者的体位,急救TT难度很大,成功率不高,又多有家属在场,反复操作失败延误抢救时机,随着麻醉科的设备条件的改善,临床麻醉中麻醉插管器械的不断更新。SLIPAM喉罩由于其结构简单,无需充气,插入操作非常容易,临床各科室工作人员都可掌握,非常适用于临床急救。结果:SLIPATM喉罩组和TT组在急救的过程中难易程度,操作所需时间,一次性插管或置入的SLIPATM喉罩成功率,复苏成功率有明显的差别。结论:SLIPATM喉罩能安全、有效地用于院内急救插管,方便,快捷,一次性成功率100%,在院内急救心肺复苏中非常有效地适用于院内急救。
  • 摘要:脂肪乳(lipid emulsion, LE)主要用于需要静脉营养支持的患者。近年来,也被用作难溶性药物如异丙酚、依托咪酯的溶媒。长效局麻药(local anesthetic, LA)急性毒性反应所致的顽固性心跳停止是临床罕见而难治性并发症,目前临床尚无有效便捷的治疗方法。rn 本文介绍了LA毒性研究,浅谈了LE救治长效LA急性毒性反应的机制及相关研究,阐述了LE救治长效LA急性毒性反应的临床报道、使用方法及优缺点,分析了LE用于其他脂溶性药物急性毒性的救治。
  • 摘要:全麻手术后的病人,由于疼痛、导管刺激等因素会出现躁动,约束带是为了限制身体的活动,保障意识不清或精神障碍患者的安全,防止坠床或抓伤,由于手指活动的灵活性,病人总要试图拔除一些必需的管道,如输液管、胃管、导尿管等,增加看护的人力,而且术后患者通常低体温,需要保暖。rn 本文介绍了本科改良的一种保暖式约束手套、约束带应用于术后躁动患者,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同时,起到了保暖的作用,还有利于末梢循环的恢复及观察,收到的效果。
  •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后,本院手术麻醉科2名麻醉医师和2名手术室护士随第二军医大学第一医疗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德阳抗震救灾,开展大批量伤员的救治,从5.12到5.24共亲自参与完成手术麻醉60例,本文将紧急救治的手术麻醉管理进行了总结。
  • 摘要:2008.5.12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震区分布广,地震裂度大,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通过实践发现,在救治中要掌握地震灾害特点的重要性,地震灾害所致批量伤员院内的救治重点。地震灾害所致批量伤员,抢救面广,伤员伤情不一,时间紧,为保证抢救效率必须要有统一组织和明确分工,如军地双方卫生部门联合救灾时,应建立救灾统一指挥机构,军地联合组建战时卫勤保障救护队,利用卫勤保障救治原则,统筹安排,加强一线伤员抢救、分级救治、后送。平战结合,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预案,注重应急训练并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 摘要:目的:评估针对医学生开展降低艾滋相关偏见歧视的干预效果,探索加强医疗服务中HIV/AIDS职业暴露防护及消除偏见歧视的有效途径。方法:选定41名麻醉学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参与性式培训,并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培训后学生的HIV/AIDS相关知识有所提升,但与培训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学生对标准防护、职业暴露防护的知识及避免相关偏见歧视的认识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采用针对性的参与性式培训,对医学生进行艾滋相关职业暴露防护及有关伦理学和法律知识的教育,是提高其艾滋相关职业暴露和降低偏见歧视的一种有效干预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地震过后长时间受闲伤员早期大容量输注处理的早期效果;方法:地震后受困超过96小时的伤员9例,根据当时的条件给予不同方式和数量的液体治疗,以救出后2h的休克指数作为液体复情况的判定指标;结果:9例伤员中l例因下腹部和双下肢严重受压,救出后发生急性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其余8例恢复良好,尤其是早期给予口服补液和电解质、早期大量使用代血浆的伤员休克纠正效果明显;结论:长时间受困地震伤员应早期给予液体复苏治疗,早期给予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以及使用代血浆纠正休克对早期保证伤员的存活至关重要。
  • 摘要:危重病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不仅集中了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学科的特点,而且也吸纳了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进步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本文探讨了重症医学临床见习教学的新模式。
  • 摘要:目的:了解1996年至2007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围术期用血的肿瘤病种的构成变化,调查肿瘤病种围术期用血量的变化趋势,分析肿瘤病人围术期不同时间段用血的情况。rn 方法:收集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信息中心提供的1996.1.1~2007.12.31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外科手术的66,297例肿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手术方式及手术时间;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输血科提供的该时间段所有肿瘤手术患者原始发血单,收集原始发血单的相关资料包括输血成分、输血量、输血时间[术前(T0)、手术当日(T1)、手术第二天(T2),手术3天后(T3)]。rn 结果:(1)1996-2007年,12年肿瘤手术量占外科手术量的31.28%,肿瘤RBCs和FFP输入例数占外科手术RBCs和FFP输入例数的33.45%和22.26%。肿瘤手术RBCs和FFP输入率为21.36%和4.37%,外科手术RBCs和FFP输入率为19.98%和5.42%。(2)肿瘤手术术中RBCs用量最大,占围术期总量的77.23%,手术3天后及术,中FFP用量最大,占围术期总量的47.72%和34.29%。rn 结论:1.1996-2(Hl7年肿瘤手术共用血1.4万升,RBC,占83%,FFP占17%。肿瘤手术量、输血例数及用血量占外科30%左右。2.1996-2007年RBCS输入率、用量并未随手术量增加而增加,说明我院血液保护工作在RBCs输入方面初见成效。3.腹部、胸外科和颅内肿瘤手术是二类用血大户,三类手术将是血液保护的重点对象。4.FFP规范化、标准化输注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 摘要:目的比较晶体液、胶体液快速扩容和胶体液扩容联合小剂量血管收缩药麻黄素持续输注对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预防全麻诱导后血压的方法。rn 方法 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80例,男42例,女32例;年龄27~68岁;体重51~72kg。包括胃癌根治术,结、直肠根治术和肠道手术等。所有患者术前均无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心、肺、肝、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正常,红细胞压积>30%,血红蛋白>10.0g/L,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患者术前常规禁饮、禁食,术前30~45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人手术室后常规无创监测BP、HR、RR、SpO2和ECG,建立上肢静脉通路,局麻下行右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连续监测中心静脉压(CVP)。
  • 摘要:为探讨腰硬联合麻醉中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在不同类别手术中的应用。随机选择下腹部以下手术180例,依手术部位不同,采用序贯法由高到低注入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记录麻醉持续时间,观察满足手术需要的罗哌卡因浓度。结果较高浓度罗哌卡因可满足手术需要,但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较低浓度的罗哌卡因不能满足手术的需要,甚至失去腰麻的实际意义说明最低有效浓度的罗哌卡因既可满足手术的需要,又可降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实用性。
  • 摘要:目的:观察肝叶切除术中不同水平低中心静脉压对出血量的影响,寻找减少肝叶切除术中出血量的最佳低中心静脉压安全值。方法:100例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肝叶切除手术病人,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五组:Ⅰ组,CVP=ImmHg(n=20);Ⅱ组,CVP=2mmHg(n=20);Ⅲ组,CVP=3mmHg(n=20);Ⅳ组,CVP=4mmHg(n=20);V组,CVP=5mmHg(n=20)。在肝叶切除期间通过限制输液、利尿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硝酸甘油)等方法维持CVP在各组要求的中心静脉压水平,并维持动脉收缩压(SBP)≥90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60mmHg。记录术前、肝实质离断过程和术毕的血压、心率,肝实质离断开始前、肝实质离断过程和肝实质完全离断后出血量,肝实质横截面积,输红细胞(RBC)量,输血浆量及肝实质离断完成前输液量,并计算单位横截面积出血量(单位横截面积出血量=肝实质离断过程出血量/肝实质横截面积)。
  •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观察预注射利多卡因,同时复合压脉带阻断手臂静脉,减少丙泊酚注射痛压脉带的阻断最适时间,为临床使用该种方法提供依据和参考。rn 方法:本实验为随机、双盲、前瞻性实验。选择250例用丙泊酚注射液行全身麻醉患者,年龄18-60岁、体重40-85kg,身高145-183cm、ASA I-Ⅱ级,无明显心、肺、肝、肾疾病。根据压脉带阻断手臂静脉的时间随机分为5组,每组50例。C组为对照组:预注0.9%生理盐水2ml;T0组:预注2%利多卡因2ml,压脉带阻断静脉时间0秒;T50组:预注2%利多卡因2ml,压脉带阻断静脉时间30秒;T60组:预注2%利多卡因2ml,压脉带阻断静脉时间60秒;T120组:预注2%利多卡因2ml,压脉带阻断静脉时间120秒。待病人入手术室行常规监测后(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用20G留置针开放病人左手背最大静脉。为了保证肓法的实施,以上各组药物配方均配置为2ml。丙泊酚注射液,规格20ml:200mg;盐酸利多卡因:规格20ml:0.4g。由一位麻醉医生按分组配药并编号,并在近心端距穿刺点10cm处结扎压脉带,然后经静脉缓慢注射药物,相应的阻断时间后松开压脉带,然后推注丙泊酚。推庄试验药物和丙泊酚的速度均为0.5ml/s。阻断为在病人前臂距穿刺点10cm处扎紧压脉带,以脉搏氧饱和度不出现规则波形为压力合适标准。另一位不知道分组和实验目的的研究者反复询问患者感受,观察其表情和肢体动作,并记录疼痛等级,直至患者意识消失。疼痛的程度用Ambesh四分法评价。在用药前后监测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和SpO2变化。之后,继用咪唑安定0.05 mg/kg、维库溴铵0.1mg/kg、芬太尼2ug/kg完成麻醉诱导。麻醉结束、患者意识完全恢复后,询问患者有无回忆疼及对疼痛的总体评价(VAS评分);对本次麻醉诱导的满意度(满意度分为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3种情况);询问患者若再次接受麻醉是否希望施行与本次同样的麻醉诱导方式。最后观察有无静脉炎等不良事件等至术后24h。应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1.共250例病人纳入研究,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2.C组注射痛的发生率为78%,T0~T120组分别为48%,10%,12%和8%,与C组相比,注射痛总发生率和轻中度痛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1)。而与T0组相比,T30,T60,T120组的注射痛总发生率和轻中度痛发生率也明显降低(P<0.01),但T30,T60,T120组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回忆痛发生率及VAS评分:C组回忆痛的发生率为74%,T0~T120组分别为42%,8%,10%和6%。与C组相比,回忆痛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1)。而与T0组相比,T30,T60,T120组的回忆痛也明显降低(P<0.01),但T30,T60,T120组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T30,T60,T120组评分明显低于前2组。4.麻醉诱导满意度及是否再次接受相同方式麻醉的分析结果趋势同回忆痛发生率类似。5.各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预注利多卡因40mg时,压脉带阻断30s就可以有效缓解丙泊酚注射痛。而且患者对麻醉诱导满意度较高,没有必要延长阻断时间。
  • 摘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PIH)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发生率约为10.32%,病因不明,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对母婴危害大,是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比较了轻比重布比卡因腰麻与硬膜外麻醉应用于4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摘要:目的:全麻病人气管导管拔管期可出现血压(BP)升高、心率(HR)增快、呼吸急促、呛咳、躁动等不良反应。以往研究对拔管期反应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应用心血管药物抑制拔管期心血管反应,其缺点是不能抑制其他方面的应激反应;二是在深麻醉下拔管,但会增加拔管后呼吸管理的困难和危险。本研究则在拔管前分别使用两种镇痛药曲马多、氯诺昔康,观察手术结束前静注氯诺昔康、曲马多两种镇痛药对预防全麻病人拔管期不良反应的作用。rn 方法:ASAI-II级妇科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C组(对照组)、T组(曲马多组)和L组(氯诺昔康组),麻醉均采用诱导用药为咪唑安定0.1 mg/kg、异丙酚2 mg/kg、芬太尼4μg/kg、琥珀胆碱2 mg/kg,行气管插管,控制呼吸,异氟醚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根据血压调节异氟醚用量,必要时追加芬太尼1μg/kg,手术结束前1h不再给予芬太尼。三组分别在术毕前20min静注生理盐水2 ml、曲马多100mg、氯诺昔康8 mg(稀释至2 ml)。术毕呼吸恢复到VT>300mL,呼吸频率>12次/min,吞咽、呛咳反射活跃,肌力恢复良好,呼吸空气5min后的氧分压(SpO2)仍>95%,吸痰后拔除气管导管。在围拔管期,观察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拔管时间、清醒时间、躁动发生情况及有无恶心等副作用。rn 结果:T组、L组拔管时的血压、心率较为平稳,明显优于C组(P<0.05),躁动发生也低于C组(P<0.05),曲马多、氯诺昔康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三组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恶心等副作用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曲马多是中枢性镇痛药,作用于阿片受体及下行镇痛系统的去甲肾上腺(NA)和5羟色胺(5-HT)神经系统,而下行镇痛系统的激活对伤害信息在后角的整合有直接效应。曲马多抑制5-HT的摄取促进其释放,可能使5-HT的含量增多,能够抑制NMDA受体介导的EPSCs。使伤害刺激不能传递,从而发挥镇痛作用。氯诺昔康是一种强力有效、不良反应少而轻的新型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属噻嗪类衍生物,除具有一般非甾体抗炎药物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外,还可同时激活内源性吗啡的释放,增强镇痛效应。全麻病人在气管导管拔管前静注曲马多100mg、氯诺昔康8mg可减轻拔管期不良反应、减少躁动,且不延长拔管时间、不影响清醒时间、无明显副作用,两种药物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蛛网膜下腔应用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应用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1.4-1.8ml加25%GS 0.4-0.6ml,注入蛛网膜下腔,然后置导管入硬膜外腔,执行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术;并与盐酸罗哌卡因进行比较。结果:8000例剖宫产手术麻醉,均安全满意,效果确实,无一例出现神经毒性反应。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效果确实,安全。
  • 摘要:高血压是全球老年社会常见的疾病之一。外科和麻醉技术的进步使更多的老年病人得以手术治疗。本文就高血压的一些基础研究及高血压病人的手术麻醉进展进行了综述。
  • 摘要:快通道麻醉(Fast-Track Anes-thesia),技术要求术毕即刻气管拔符或术后1小时内拔管,减少机械通气及其相关并发症、缩短ICU停留时间以便病人尽早回到普通病房。本文介绍了快通道麻醉的术前准备,分析了快通道麻醉技术和术后问题,浅谈了静脉快通道麻醉实施和早期拔管可能的并发症。
  • 摘要:冠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PCI是指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PTCA)或/和支架植入术,不需开胸,仅使用“导管技术”在体外操作就能完成心脏血管堵塞病变的疏通治疗。本文对这类病人围术期手术麻醉应该考虑的问题、风险及处理方案进行了综述。
  • 摘要:损伤控制外科/或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 DCS)的理念近20多年来再次受到临床外科各专业领域高度重视。本文介绍了DCS理念的概述和严重创伤病人的病理生理学,浅谈了损伤控制外科救治策略中的麻醉管理要点。
  • 摘要:钾的生理:成人每天从饮食中经回肠吸收1 mmol/kg的钾,98%被泵入细胞内。肾脏是调节钾的主要器官,体内80%的钾从肾脏排出。本文介绍了围麻醉期低钾血症的诊断、病因和发病机制,浅谈了其临床表现和手术患者常见的低钾血症原因,探讨了麻醉中引起低血钾的因素,提出了治疗措施。
  • 摘要:目的:研究丙泊酚对创伤家兔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中国家兔随机分为四组(n=6)。对照组,创伤(T)组,创伤+丙泊酚(P)组,创伤+脂肪乳(F)组。分别检测在创伤前(TO),创伤后1h(T1),3h(T2),5h(T3)时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聚集率(PAgT)的变化。结果:家兔创伤后T1时凝血功能亢进,FIB升高,PAgT增加,D-D增加。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2、T3时,T组D-D含量有继续增加的趋势,F组和P组含量降低,与T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P组pAgT有下降趋势,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丙泊酚可抑制PAgT,但对血液纤溶功能无显著性影响。
  • 摘要:目的:观察丙泊酚脊髓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HIF-1α)的变化以及神经行为学和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丙泊酚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再灌注+英脱利匹特组),C组(缺血-再灌注+丙泊酚组)。采用球囊压迫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Tarlov评分法评价兔复灌后48h神经行为学功能,显微镜下观察LA-6脊髓组织的病理生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监测复灌后48小时、72小时及1周HIF-1α的变化。结果:C组48h神经行为学Tarlov评分[(3.0±1.3)分]明显高于A组[(1.0±1.2)分]和B组[(1.0±1.1)分](P<0.05),A组与B组差别无统计学意议。神经元计数C组(8.5±3.5)显著高于A组(2.3±2.1)和B组(2.2.±2.0)。C组HIF-1α表达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丙泊酚能增加脊髓组织HIF-1α的表达,可能促进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使受损组织的血管再生与重建,从而发挥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肝素对大鼠心肺复苏效果及复苏后24h神经细胞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C组)10只,肾上腺素组(A组)20只,肾上腺素+肝素组(H组)20只。麻醉后行气管插管和动静脉置管,A组和H组建立窒息性心跳骤停模型,窒息8min后开始心肺复苏,A组给予肾上腺素0.01mg/kg+生理盐水,H组给予肾上腺素0.01mg/kg+肝素0.5mg/kg,C组不窒息、不复苏。复苏后24h再次麻醉,开颅取大脑皮质和海马,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2、Bax的表达。结果:与A组相比,H组复苏时间明显缩短(P<0.01),复苏成功率提高;复苏后24h,与C组相比,A组和H组Bcl-2和Bax表达均增加,H组Bcl-2增加更显著,A组Bax增加更显著(P<0.01).结论:肝素可明显提高窒息性心跳骤停大鼠心肺复苏的效果,增加Bcl-2表达,减少Bax表达。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