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6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
2016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

2016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广东中山
  • 出版时间: 2016-11-25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2016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总结中药临床药学现状;思考其发展策略.方法:概述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任务、内容,分析现状,思考发展策略.结果与结论:近年来,中药临床药学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阻碍其发展.必须加强中药临床药学的工作,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
  • 摘要:中药煎服方法是具有中医传统特色的内容,正确的煎服方法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加强中药煎服相关的药学服务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中药汤剂正确的煎煮和服用方法两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提高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整体质量.正确掌握中药煎煮方法是保证中药安全和有效的重要环节,如煎煮不当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临床效果,造成“病准、方对、药不灵”的后果,或出现中药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中药汤剂的煎煮往往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煎药器具、煎药用水及加水量、煎煮前的浸泡、煎煮火候、煎煮时间、特殊煎煮方法等。中药汤剂服用方法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服药时间、服药温度、药后调护等。但是在目前临床中,中药的服药方法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存在服药时间、服药温度以及注意事项交待不明确的问题。为提高疗效和减少毒副反应,中药临床药师应重视传统的中医用药理论,结合现代药物科学知识,指导患者来合理服用中药。
  •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相关文献,对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现状及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结果:中药临床药学现阶段取得一定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中药临床药师的人才培养与法规制度不完善、药师与临床沟通欠缺等.结论: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积极做好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以期为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 摘要:中药在被患者服用之前,每一道工序都掌握在中药师们的手上,中药师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中药的质量.包括中药加工炮制、中药调剂、中药煎煮前的用药指导都直接影响着中药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总结中药临床药学现状,思考其发展策略.方法:概述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任务,分析现状,思考发展策略.结果与结论:中药临床药学未得到很好的开展和应有的发展,有必要加强这方面工作:培养中药临床人才,加强中药临床药师下临床实践,开展处方点评与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 摘要:中药临床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病人为对象,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核心是中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是临床药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它着眼于科学地阐述中药的基本理论,探索中药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rn 中药临床药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参与临床合理用药;临床治疗药物的监测;药物情报的收集与咨询服务;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的研究;临床试验及药物评价。虽然现在我国绝大多数三甲中医院都开展了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但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由于难度较大,医院中药房条件较差,力量薄弱等问题使中药临床药学未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应尽快展开对于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并应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导方针,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为主要任务,以继承与创新为主要目标,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与现代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方式,积极推动中药基础理论和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与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临床中药发展的现状,并对中药临床药学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中药临床药学现状,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立足中医药特点,发展重要临床药学,改变传统观念,促进人性化药物治疗服务,探索出适合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模式,增强中药临床药学人才的培养,全面收集中药信息,提供信息服务。
  • 摘要: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最为重要的两件事:一、如何立足于经典并超越经典。二、如何在保留自身优势的条件下结合西药临床创新用药方式。rn 这两件事的完成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可以知道中药在体内的代谢,分布,起效,靶点等关键信息,通过这些关键信息,可以赋予中药经方新的意义,找到更为经典的“新方”。例如,可以对中药经方的作用靶点进行分析,再对应靶点排列组合寻找其他药对,经过初步的活性测定判断其作用强度,为寻找新方提供基础。这是临床上寻找西药的一种常用方式,中药成分虽然复杂,但蕴藏在其中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多,这便是二者结合的重要依据。目前,西药的服药方式也在转变,抗感冒的同时也要消炎,利用拼合原理增效减毒等都是在中药用药过程中的经典方式。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但也不能一味按照西药的方式来研究发展中药,因为二者最中心的指导思想是不同的,这点不能偏离,否则就会制约甚至阻碍自身发展。rn 通过对临床上治疗疾病的观察统计不难发现,有些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会更偏向于中药,例如妇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面对这一现状结合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除了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外,也要对自己的优势精准的利用起来,哪些疾病主“调理”,哪些疾病主“治疗”,客观地用药。这是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关键,也是以后发展的方向。
  • 摘要:低分子肝素(LMWH)与普通肝素相比,不仅通过抑制因子Xa和Ⅱa的作用,还具有更明显的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其抗凝血作用部分减少了由完整肝素的抗凝活性带来的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故有指南推荐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比较,用药方便且无需监测.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仍常见由低分子肝素引起的相关出血风险、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风险,甚至会引发失血性休克,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该患者因下肢动脉栓塞症出现急性肢体缺血,按照指南推荐接受抗凝治疗,由此引发失血性休克合并皮下血肿。如何运用药物解决止血治疗失血性休克与抗凝治疗皮下血肿之间的矛盾,临床药师通过对此患者开展药学监护,采用中药外敷和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方法协同临床医师优化治疗方案,既减少出血风险又避免了栓塞的可能,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在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建议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注意药物的选择、使用方式及给药剂量等,并加强对其出血风险的控制。在该病例的治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对于“出血性瘀血”治疗中医不同于西医的治疗原则:活血止血、益气活血。对于低分子肝素引发的皮下血肿,中药三七粉外敷可以解决西医止血治疗失血性休克与抗凝治疗皮下血肿之间的矛盾,该方法有价廉、方便、实用的优点,因例数太少,有待于进一步总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临床上常用的三七制剂(如注射用血塞通冻干粉、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粉),在其制剂过程中只提取具有活血作用的三七总皂苷类成分,故没有止血作用,仅能作为活血药使用,切不可用于出血性瘀血,以免加重出血状态。
  • 摘要:目的:了解PIVAS审方药师干预前后,我院中药注射剂溶媒的合理性.方法:收集干预前后中药注射剂溶媒存在问题的医嘱并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干预前,中药注射剂溶媒选择不适宜362例次,溶媒用量不适宜183例次;干预后,中药注射剂溶媒选择不适宜下降至50例次,溶媒用量不适宜下降至36例次.结论:审方药师在规范中药注射剂溶媒的选择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院合理用药水平.
  • 摘要:目的:分析某院口服医院制剂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季度至2016年2季度的销售金额、DDDs、DDDc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某院口服医院制剂19种,季度销售金额突破5万元的药品有4种.DDDc<5元的药品占总品种数的68.42%,5元<DDDc<10元的药品占比15.79%,DDDc>10元的药品占15.79%,DDDs>1万次有2种药物,DDDs<1干次有3种药物,2种药物的DDDs=0.结论:某院口服医院制剂经济性良好、安全性高、效果佳,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但目前有部分品种在临床使用频率不高,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应引起临床注意.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CHF的中医诊断及证候、用药规律和治疗方案特点.rn 方法:利用医院的HIS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采集2015年1月~12月某三甲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信息,对其诊断、证候要素、中西药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rn 结果: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见基础病以高血压、冠心病为主,中医病名以心衰病为主,中医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痰凝、阴虚、阳虚为主.中医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利水、化痰为治法;中成药主要以肾康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复方鲜竹沥、感冒清热颗粒为主;西药治疗主要以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为主.rn 结论:西药治疗应结合患者年龄、肾功能等因素加强ACEI类药物的使用;中药治疗主要遵循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泻肺逐水、温阳利水等治法,根据用药规律可知补气药之治疗心衰的有效药物.
  • 摘要:随着人们对中医的认识逐渐加深,中药、中成药以及中西药合用迅速发展,但在使用过程中,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而其中药的毒、副作用或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较严重.因此合理规范中药、中成药的使用以及正确运用中西药联用应受到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重视,学会辨证论治,加强对中药使用、中西药联用的管理,避免误导用药.
  • 摘要:中药合理用药是保证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疾病和经济负担。中药有着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中药临床合理用药能够充分发挥药物疗效,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次数。合理使用中药应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科学选择药物,对中药的炮制、配伍等过程加强监督力度,合理进行中西药的联用,切实确保用药安全。当然也需要更进一步、更深入大量的研究工作的积累,方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药合理用药及治疗药物监测,进而提高中药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巩固中医药地位。
  • 摘要:中药不良反应和中药药源性疾病两者并不是等同的关系,区别两者的不同是很重要的。中药的不良反应可以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但是并非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全部由于中药的不良反应所引起。中药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在预防、诊断、治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中药药源性疾病的主要表现主要有肝胆系统的损害、肾损害、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消化系统的损害、呼吸系统的损害、免疫系统的损害等。随着临床中药工作的开展,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受到医药界广泛重视,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及药源性损害的报道逐渐增多,因此,在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同时,也要做好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防治工作,结合文献分析,提出几点浅显的中药药源性疾病防治对策:建立健全中药管理制度。加强中药基础和临床试验研究。加强药品生产过程管理。加强药品使用过程的管理。提高对中药药源性疾病的识别能力。开展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不良反应监控工作。
  • 摘要:随着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增多,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中医药要真正走向世界,得到世界的认可,其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为了开拓中医药研究的新局面,尽快与国际医药学术研究接轨,建立中药ADR监测系统势在必行.本文对中药不良反应现状和其重要性进行了剖析,进而总结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方法,包括门诊监测法、病区监测法、计算机监测。最后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发展方向,要建立中药ADR监测机构,强调中成药的分析检测,严格要求检测报告,加强宣传广泛宣传开展中药ADR研究及监测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对外联络和国际科技与情报交流工作,继而促进医药的交流。
  • 摘要:本文通过对1例青鹏软膏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报告分析,探究藏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以促进临床安全用药.该例患者使用青鹏软膏缓解肌肉肿胀疼痛时,出现全身瘙痒不适、散在红色丘疹等皮肤过敏症状,因其组分多样,无法确认是其中哪一种药物成分致敏,查阅药品说明书,在不良反应一栏标注为尚不明确,建议药物研制机构加大该类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为藏药的广泛和科学合理应用、减少藏药的不良反应提供科学的建议。同时建议临床医师加熟悉藏药的功能主治、辨证施治,并在使用该药的过程中严密观察,发现状况及时处理。作为药师应加强用药教育,提高其用药安全意识,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 摘要: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结合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从历代有关资料来看,“炮制”虽然名称不同,但记载的内容都是一致的,而且多用“炮炙”。从字义上来看,“炮”和“炙”都离不开火,而这两字仅代表中药整个加工处理技术中的两种火处理方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医药知识的积累,对药材加工处理方法的丰富,超出了火的范围,使“炮炙”两字不能确切反映和概括药材加工处理的全貌,为了既保持原意,又能较广泛地包括药物的各种加工技术,现代多用“炮制”一词。“炮”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而“制”则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 摘要:由上可知,中药临方炮制的发展,将使中医临床用药更加丰富。中医辨证论治,个性化给药的特色将得到充分的发扬和发展。通过中药临床炮制的不断实践,为发掘新的炮制品种和炮制方法及改进炮制工艺奠定良好的实验基础。中药临床炮制的发展,将极大的推动中药炮制的发展步伐,为制定中药炮制标准操作规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中药临方炮制,为选择更适合病情的中药愿望成为现实,这是保证中医特色的前提,是中医精准治疗的前提,是提高中医疗效的前提,保证疗效前提下减少药物用量降低病人花费的前提,可以说,保持中医特色离不开临床炮制。要提高对临方炮制重要性的认识,做好临方炮制的传承与创新,为开展临方炮制创造条件。
  • 摘要:段素社老师十分重视临方炮制工作,主张医生与药剂人员不能分科太细,保障中医临床效果,中药调剂不能缺位,临床炮制是重要一环。医生处方应写明临方炮制要求,药剂人员应严格按要求如法炮制,医生与药剂人员应高度契合。中药临方炮制既是药剂师的一份责任,更是一门技术,现有体制下医与药互不往来,高度自治的现实问题必须改变。必须形成岗位不同,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技术统一体。应相互尊重,互相学习,推动临方炮制工作上台阶,更好服务于患者,把临方炮制工作看作是一门艺术,做好传承与创新。做好这项工作,医院行政领导要为临方炮制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资金、场所上大力支持,对愿意干又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在分配上做适当倾斜,真正把中医特色发扬到极致。
  • 摘要:目的:总结草乌饮片炮制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以及临床应用研究.将饮片的炮制与临床相结合,为酸枣仁的饮片质量控制深入研究提供文献依据.方法:以草乌,质量,临床应用为关键词,运用数据库,收集近十年的文献及草乌清代以前有代表性的方剂总结体现中医应用中药饮片组方治病的主要特点,并加以整理分析。结果:用于临床时,此饮片将会对用药剂量产生影响。因此,建立结合个性化炮制与过程控制论的研究思路与模式,有利于促进炮制工艺从模糊走向精确、从经验走向科学,有利于为中药饮片生产注入现代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炮制工艺逐步实现标准化与智能化,促进中药炮制的传承创新。
  • 摘要:目的:探讨淫羊藿女贞子有效成分提取物配伍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大鼠的影响.rn 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淫羊藿女贞子提取物高、低剂量组(200 mg·kg-1、100 mg·kg-1)和钙尔奇组(0.2773 g·kg-1).除正常对照组外,大鼠两大腿内侧交替肌肉注射地塞米松(1 mg·kg-1),每周2次,建立骨质疏松模型.造模同时各组灌服相应药物.8周后处死取材,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股骨骨密度(BMD);三点弯曲法测量骨生物力学性能;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骨中Ca、P含量;比色法检测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骨钙素(BG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含量.rn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股骨BMD以及股骨最大载荷和最大挠度均显著降低(P<0.01),血清ALP、BGP、血及骨Ca、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血清TRACP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女贞子提取物高、低组剂量组大鼠BMD、股骨最大载荷和最大挠度、血清ALP、BGP、血及骨Ca、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清TRACP含量显著下降(P<0.01),钙尔奇组大鼠骨组织BMD、股骨最大载荷和最大挠度、血及骨Ca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清TRACP含量显著下降(P<0.05).rn 结论:淫羊藿女贞子提取物配伍可明显改善骨代谢生化指标,提高骨密度,增强骨生物力学性能,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纠正激素诱导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异常,从而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 摘要:目的:建立卵蛋白诱导的豚鼠哮喘模型,考察白芥子不同配比的穴位贴敷药物对豚鼠皮肤的刺激性和抗哮喘的影响,以寻找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皮肤刺激性的适宜药物配比,促进其应用更加安全可控.rn 方法:以白芥子不同配比的穴位贴敷药物分别贴于豚鼠大椎、肺俞和肾俞穴位,每次贴敷4h,隔日贴敷1次,连续14天.并以地塞米松(0.5mg/kg)作为阳性药.观察豚鼠皮肤刺激性反应并记录评分,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考察各组豚鼠皮肤组织和肺组织病理学变化.rn 结果:3组穴位贴敷药物均对豚鼠皮肤有一定刺激性,随着穴位贴敷药物中炒白芥子比例的增加,皮肤刺激性降低,但抗哮喘作用减弱.rn 结论:适当的皮肤刺激性对穴位贴敷的抗哮喘作用是有必要的,穴位贴敷药物中生白芥子和炒白芥子的比例各半时,既可维持穴位贴敷药物的疗效又能减轻其对皮肤的副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分心木水提物和醇提物的中枢抑制作用,为该药后续的保健品开发、镇静催眠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观察分心木水提物和醇提物对30mg·kg-1和45mg·kg-1浓度的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探究分心木水提物和醇提物与戊巴比妥钠合用对小鼠睡眠发生率、睡眠时间和自主活动的影响.结果:分心木醇提物能显著缩短睡眠潜伏时,有协同戊巴比妥钠的作用,能提高睡眠发生率,大幅度延长睡眠时间.分心木水提物有部分镇静催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心木具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具有开发相应保健品的价值.
  • 摘要:目的:研究金番止泻胶囊中金樱根提取物(a)、番石榴叶水提物(b)和挥发油(c)、茯苓提取物(d)所组成的三种不同比例混合物的药效,筛选出最佳比例.rn 方法:将上述a、b、c、d按不同比例混合分别得药物1(a∶b∶c∶d=4∶3∶0.2∶2)、药物2(a∶b∶c∶d=5∶4∶0.2∶2)、药物3(a∶b∶c∶d=4∶4∶0.2∶4).采用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模型,观察不同比例混合物对腹泻的治疗作用;应用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以及将棉球植入大鼠皮下形成肉芽肿的方法,观察不同比例混合物的抗炎作用;rn 结果:三种比例混合药物能抑制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3组优于阳性组药物(p<0.05);各组均有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通透性增高作用(p<0.01),各组抑制作用的强弱依次为:阳性组>药物3组>药物2组>药物1组;各组对大鼠肉芽肿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药物1组、3组有极显著性的差异(p<0.01),且其抗炎作用强于阳性组(p<0.05).rn 结论:三种比例混合药物均有止泻、抗炎作用,以药物3组(a∶b∶c∶d=4∶4∶0.2∶4)的止泻、抗炎作用最好.
  • 摘要:中药柴胡种化学成分种类繁多,且有很多成分都有较明确、显著的药理活性,但柴胡皂苷有较强的肝毒性,这也是目前柴胡在临床应用中应避免和解决的问题。此外,柴胡中的挥发油类成分也具有很好的药理活性,但提取方法繁琐,成本较高,因此其利用率较低。柴胡生长范围较大,其主要的化学成分柴胡皂苷多有不同,因此无论是野生和种植都需要对这一指标实行严格控制,保障药品销售质量。rn 柴胡以其显著地解热、镇痛作用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其抗病毒、抗肿瘤活性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明确柴胡中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提取途径,考察不同产地柴胡药材的差异对柴胡在临床上科学合理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 摘要:复方丹参片是临床常用的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本文对复方丹参片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做一综述,发现其具有扩张血管,保护心肌细胞,抗心肌缺氧、缺血,修复脑缺血损伤,抗血栓及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治疗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律失常,抗氧化等作用。复方丹参片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复方丹参片由丹参浸膏、三七、冰片组成,其中冰片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具有抗原性。丹参可引发低钾,临床上患者年龄越大,用药时间越长,低钾发病率越高,可能与老年人肾动脉硬化有关。
  • 摘要:经查阅古今中外有关资料收载的冬虫夏草相关内容可知,冬虫夏草干品在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防衰老、治疗肺部疾病、抗疲劳等方面的功效均有收载。野生冬虫夏草由于资源稀少长久以来作为贵细药材难以进入普通大众家庭,近年来人为炒作价格攀升,药农逐利疯狂采挖破坏环境,砷等重金属超标等问题日渐增多。近年来,东阳光等公司攻破技术壁垒,成功实现冬虫夏草的人工生态抚育,并对鲜冬虫夏草进行了大量药理实验,结果表明鲜冬虫夏草在双向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防衰老、治疗肺部疾病、抗疲劳等药理作用方面有显著效果。
  • 摘要:两面针药材性味辛、苦、微温,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祛风通络、胜湿止痛、消肿解毒等多种药理作用,但有小毒.它在中医临床上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可治疗风湿麻痹,牙痛、跌打损伤、痛腰腿痛、胃痛等多种疼痛以及咽炎多种等感染性疾病.现代研究发现两面针具有消肿止痛、抗菌等活性,同时其生物碱可抗肝癌、肺癌等多种癌症疾病,在抗癌方面有开发潜力,通过整理总结其性味功效主治、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以期加强两面针的用药安全和进一步开发其利用价值.
  • 摘要: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费30年之殚精而撰成的《本草纲目》集明朝以前中华药学之大成,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中国百科全书,成为世界瞻目,造福人类的宝贵文化典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92种,(钱超尘等校注的《本草纲目》金陵版新校正本统计载药1897种)载验方11096种.其中的药物分类法首开世界分类先河,按植物的形成生长习性、生态环境及用途细分划类.通过赏析中药药名,提出飞禽入药其效甚佳动物粪便作药材,其名甚雅人体之药何其多等观点。后介绍了《本草纲目》中的奇香与奇臭之药,改名换姓之药,名实不符的中药名。
  • 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常见的重性精神病,其疾病过程、致病因素及如何造成其长期病理生理的改变尚不清楚.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抗精神病药物的发展使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有了更多选择,,本文综述了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以及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应用和进展。rn 由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异质性综合征,因此无法由单一的症状来确诊,而且它也不能由已知的实验室测试来诊断,因此通常是在排除情感障碍、谵妄等后,依据患者的精神病表现来诊断,如妄想、幻觉、思维障碍等。rn 有关抗精神分裂症药物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很多,目前较为普遍的是神经递质和受体学说,相应的研究也较多。以氯丙嗓和氟呱咙醇为代表的药物,为第一代抗精神病分裂症药物,也称传统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第二代抗精神分裂症药物(SGA)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妄想、怪异言行等阳性症状的治疗作用与第一代药物无明显差异,且同样可以控制疾病急性发作期的冲动行为。
  • 摘要:目的:从《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探究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对策减少其不良反应发生.方法:对2001年11月至2016年4月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发布的7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所涉及的中药注射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涉及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通报15期,共通报中药注射剂20品次,其中有4种中药注射剂被通报两次.中药注射剂的免疫原性和临床不合理用药史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为保障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需要提升中药注射剂品质,开展临床再评价工作,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 摘要:目的:调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特点,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ADR/ADE的发生.rn 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上报的270例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并调查其合理性.rn 结果:本次统计的270例报告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发生ADR/ADE的比例最高,占47.41%.引起ADR/ADE的主要是清热类、活血类和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分别占38.52%,26.67%和17.41%.皮肤及附件的损害和局部损害是ADR/ADE的主要的表现.严重的ADR/ADE报告共有15例,占5.56%.主要由活血类、补益类和清热类中药注射剂引起.rn 结论: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合理性,减少ADR/ADE的发生.
  • 摘要:中药作为中华医学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在我国临床使用已有数千年历史.然而,是药三分毒,中药亦不例外.随着中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和中药剂型的多样化,中药不良反应及中药药源性疾病发生率逐渐攀升.《本草衍义》中写道"夫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干人命.用药亦然,一误即便隔生死."据近年临床用药文献,在急诊人院的病人中,3%~5%为药物不良反应所致.必须明确引起不良反应的成因,并对中药的相斥性、药效性进行全面的理解,从而有效的预防、监测、治疗,从而减少或避免临床用药中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要加强中药安全使用监督与管理,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提高临床用药水平,开展临床药学,促进合理用药;同时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建立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制度。
  • 摘要:本文全面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在中药临床药学方面所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关注和探讨中药安全性问题、积极开展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研究工作、制订中药处方点评实施要点、编撰中成药合理使用手册、普及中药安全合理使用知识、探讨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编撰中药临床药学专著、主办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发出重视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倡议以及积极推动中药临床药学系列创新教材的编写和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的设立等,为推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 摘要:随着临床药学在全球的普及,中药临床药学也逐渐引起中医药工作者的注意.通过对中药临床药学的人才培养、中医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等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从处方点评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紧密结合中医临床等方面的建议,以达到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中医药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
  • 摘要:中药临床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以患者为对象,研究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中药的一门学科.在学科日趋细化的今天,医生和药师的严格分工导致两者之间的交流减少,临床用药的合理性降低,从而影响了中药的疗效.中药临床药学为中药的独立研究和中医治病的临床应用搭建了桥梁,将中医中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弥补了中医中药相对独立带来的缺陷.本文归纳总结了目前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对该学科的未来展望,期望能给中药临床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考.rn 中药临床药学采用药理学、毒理学、药物分析等方法对传统中药配伍理论进行研究,创造条件开展治疗药物监测,通过体内药物浓度的测定,提供个体化给药方案,结合临床研制开发新药与新剂型,并且开始逐步开展深入临床参与查房、会诊及病案讨论,指导合理用药,解答医护人员有关药物方面的问题,提供咨询服务,收集整理中药情报,定期出版药讯等。这些临床中药学工作结合临床研究中药理论,将有助于揭示中药性味归经等理论学说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完善医院临床中药实际应用管理制度。应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华,让理论为临床服务,同时也让临床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依据。
  • 摘要:为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中药临床药学教学与开展模式,对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内容、特点等理论进行梳理概括,并结合现代研究,推进中药现代化,为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发展打下基础.rn 随着中医药的广泛应用,国家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临床药学研究逐渐引起各方面工作者的重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如何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使中药能与临床密切结合,将药物在人体内发挥最大的防治疾病疗效,避免中药药害事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推动中药“品-质-性-效-用”一体化,合理使用中药,成为中药工作者面临的迫切问题。建议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从科研立项、人才培养、新药审评及配套的相关政策法规和组织机构等方面,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中药临床药学教学与开展模式,支持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工作。
  • 摘要:中药在中国的起源很早,在其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记载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中药以其自然、绿色的特质,引发关注,其在治疗与保健领域的重要地位毋容置疑,但其安全性也不容忽视,因此,大力发展中药临床药学,并使中药临床药师参与到医疗治疗领域是保障祖国传统中医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谈起,分析了目前中药临床药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对中药临床药学的未来进行展望,为中药临床药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提出要多学科融合,培养专业人才,深入临床实践,进行用药指导与跟踪。
  • 摘要:临床药师的培养模式在国外已经基本确定,在我国临床药师的培训体制也已建立起来,但是临床中药师的培养模式尚未完全确立。我国常见的临床中药师的培养有以下三种:院校教育培养模式,继续教育培养模式,在职人员培养模式。相对院校教育培养与继续教育培养,在职人员培养更为科学,高效。首先,在职人员其专业为中药学,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其在相关专业工作岗位上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于此类人员的临床培养更有利于我国临床中药师的养成,但是我国临床中药师的培训基地建设还没有普及和规范化,还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和发展。
  • 摘要:中药临床药学是一门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对象研究合理有效与安全应用中药的科学,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对于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与临床疗效降低重要毒副反应的发生,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出现减少药品资源浪费,服务临床与科研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我国临床药学的特色—中药临床药学,应坚持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辩证施治,同时要结合现代药学知识,才能促进临床药学全面发展,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情况,规范处方管理,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4月~6月间我院的1536张中药饮片处方,从中筛选不合理处方,进行归类点评分析.结果:1536张处方中不合格处方124张,处方合格率为91.9%.结论:我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是由于医生的工作态度及个人习惯所致,少部分是专业知识的欠缺.定期坚持做好处方点评,有助于提高我院门诊中药处方的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肾病患者诊疗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方法:结合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降压及降糖治疗的药物选择,及时发现和解决治疗中一体化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与合理性问题.结果:临床药师协同医师制订了药物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效果,尽量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通过对治疗方案的分析及药学监护,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善于从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优势,临床药师可以融入临床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
  • 摘要:目的:以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患者的药学服务为例,探讨临床药学的工作思路.方法:结合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药学监护计划并实施全程的药学监护.结果: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有效并合理.结论:临床药师协同医师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与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在临床合理用药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摘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药学服务要求临床药师对患者疾病、既往用药状况等有详细的了解.在首次问诊时建立患者用药档案可以帮助临床药师快速了解患者入院前的基本情况;患者用药档案建立之后,临床药师还可以通过查阅相应资料,快速同顾患者情况.该文基于临床工作实际,探索了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用药档案的建立方法,并对2015年6月~2015年12月建立的78份用药档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老年人占比较大,主要病种为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等,另外往往合并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因此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科临床药师除需要熟悉心血管常见疾病的诊疗外,还应熟悉糖尿病、脑血管病等老年人常见非心血管慢病疾病的诊疗方法及相关指南、专家共识。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合并用药较多,经常同时应用4、5种药物,有的甚至用到9种以上,临床药师要善于分析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丹参、多数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临床药师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用药教育,帮助患者了解药物的作用、常见不良反应、服药注意事项等,使其能正确服用药品。临床药师要关注患者服用保健品情况,注意保健品和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患者重复用药或服用成份不明的保健品时要及时干预。用药档案的建立能帮助临床药师快速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和用药情况,有利于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也有利于临床药师快速切入住院患者的药学治疗监护计划的调整过程,是确保临床药学工作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工作方法。
  • 摘要:中西药的联用应遵循中西药物各方面的科学理论,合理配伍起到取长补短、增强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作用.中西药处方不合理,易造成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合理处方易导致重复用药、理化禁忌性用药、配伍禁忌性用药以及不能辨证施治的发生.本文旨在分析中西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探讨不合理现象的原因,加强对中药的研究、增加医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医生的职业素质,将有望减少中西药物不合理联用的发生,以期为中西药物的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帮助和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和西药的不合理配伍,减少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方法:通过文献查阅,搜集整理中药和西药不合理配伍的相关知识.结果:中西药的不合理配伍应用,不但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会增加毒副作用.降低药物的疗效,导致药源性疾病.结论:研究中西药物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对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具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中西药不合理配伍不仅会影响吸收、降低药效,严重时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对于患者的危害极大,科学对这种现象进行预防是必要的.进行该次论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目前存在于中西药不合理配伍的现象进行分析,提出酸碱性较强的中药及中成药不宜与碱酸性西药同用;含有消化酶、酵母菌的中药神曲、麦芽等不能与抗生素同用;含有苷类成分的中药,如罗布麻、万年青以及蟾酥等强心药物不能同含有苷类物质的西药同时服用;中药麻黄、麻杏止咳片以及通宣理肺丸等含有麻黄碱成分,能够刺激心肌,加强血管收缩,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如果同苷类西药一起服用,会使心脏出现中毒症状,导致心律失常;泄下类中药如大黄、番泻叶、芦荟以及清新宁片、麻仁丸、大承气汤等含有蒽醌类化合物,该种化合物对胰酶、胃蛋白酶以及多酶片的促消化功能有抑制作用,因此不能配伍使用;含饴糖的方剂不宜与降糖药同服。
  • 摘要:“大黄泻下作用时不宜久煎”之论断应重新审定,若为达到最佳的泻下攻积作用,大黄的煎煮时间并非在5-10min。按照张仲景原意,大承气汤应先煎厚朴、枳实,去滓再纳入大黄煎煮,最后纳入芒硝溶服,并保证大黄足够的煎煮时间。鉴于引证的曾元儿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承气汤类方汤液中蔥醌类化合物含量的数据样本量还太小,仍不足以说明承气汤类方大黄的最佳煎煮时间与方法,有待继续开展科学研究,以准确诠释经方本原内涵,指导提高承气汤类经方的临床疗效。
  • 摘要:何首乌被广泛用于医疗保健,是百姓常用中药,其用药不规范,频现安全性问题。深入系统研究何首乌的毒性成分、毒性作用、毒性机制,可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首乌的炮制、用量及使用时间均有安全性范围。此外临床用药应严格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可滥用,还应注意药物、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严格控制其在美容美发及食品保健等领域的应用,减少或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摘要:广义的药物不良反应就是指因药引起的任何不良情况,包括副作用、毒副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二重感染、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依赖性、成瘾性等。经国际药物监测合作计划成员国一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采用的药物不良反应定义为: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给予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与作用目的无关的反应。部分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由于这部分药物既有毒性作用,又有治疗作用,用之不当可产生毒副反应,因此有人将中药不良反应称之为中药毒性反应。另外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除在药品质量合格,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所发生的非期望反应之外,还包括药品质量和误用、超大剂量使用及用药不当所引起的有害反应。因此中药的不良反应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广义的药品不良反应。归纳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用药不当;药物用量过大或疗程过长;品种混淆;药材质量;炮制不当;中药组方、中西药联合应用不当;个体差异;管理不善等。应当充分认识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以便更合理地应用中药。在当前国际范围内日益关注重视中药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应用的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并广泛提倡科学合理使用中药,防止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 摘要:目的:了解参麦注射液ADR发生的情况及规律;方法:查阅我院已上报的有关参麦注射液的ADR报告原文并归纳分析;结果:参麦注射液所致ADR以21~60岁的人群发生率较高,占80.9%,大多数ADR发生在用药开始的30min以内,占80.9%,直接静脉滴注比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的发生率高;结论:临床应辩证施治,合理使用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时应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500ml稀释后使用,以减少ADR的发生.
  • 摘要: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学理论,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独特中药加工技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中医药的应用日趋广泛,客观带动了中药饮片炮制的研究.中药炮制后可增强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以保证临床用药的规范与安全.
  • 摘要:目的:研究T淋巴细胞G1期百分比与雷公藤多苷片临床降尿蛋白疗效的相关性,判断其是否能成为雷公藤多苷片临床降尿蛋白疗效的前瞻性指标.方法:观察2013年8月至2016年5月住院使用雷公藤多苷片的患者53例,测定其T淋巴细胞G1期百分比与测定前后的24小时尿蛋白变化,使用ROC曲线分析相关性.结果:T淋巴细胞G1期所占百分比与雷公藤多苷片的治疗效果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实验得到的T淋巴细胞G1期百分比截断点为95.9%.结论:T淋巴细胞周期G1期百分比可作为临床使用雷公藤多苷片降低尿蛋白的疗效的前瞻性指标.
  • 摘要:渍疡性结肠炎在我国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消化系统中较为常见的疾病.随着近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检测手段的日益增多,我国学者对于本病的许多方面也有了更新的认识,在研究领域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主要综述了中医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与治疗,阐述了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从中药内服结合西医治疗、中药灌肠结合西医治疗两方面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认为中药内服、灌肠外用、针灸结合西药等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疗效,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也为更好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建立基于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分析技术的尿液代谢指纹谱,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价2型糖尿病小鼠尿液代谢物变化差异及知母-黄柏的干预效果.rn 方法:C57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给药组、模型组、正常组.模型组小鼠高脂饲料喂养3周,于第3周末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120mg/Kg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第六周造模成功后分出10只模型小鼠建立给药组,给药组每日连续灌胃给药四周,正常组和模型组同时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四周后使用GC-MS联用技术对衍生化后的小鼠尿液进行测定.rn 结果:造模后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之间代谢轮廓差异大;比较两组差异,从差异变量中鉴定出9个生物学标记物;给药组、模型组、正常组三组比较,给药组代谢状态远离模型组,向正常组靠拢.代谢组学研究显示十二烷、正十四碳烷、d-半乳糖、甘露糖酸、β-D-呋喃半乳糖、戊二酸、2(3H)-呋喃酮、戊酸、硅烷代谢物发生变化.rn 结论:本研究基于GC-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能够从整体水平反映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代谢网络的变化趋势,证实知母-黄柏药对具有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并有助于阐释药物作用机理.
  • 摘要:目的:研究金番止泻胶囊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体外抗菌作用.rn 方法:利用番泻叶灌胃加饥饱失常复制小鼠脾虚模型,经金番止泻胶囊治疗后,以菌落计数法检测其盲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及肠杆菌的数量;采用纸片扩散法、试管二倍稀释法考察金番止泻胶囊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菌作用.rn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及肠杆菌数量均升高,金番止泻胶囊的高(1.2g/kg)、中剂量组(0.6g/kg)的指标均有一定的恢复,接近正常水平.对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MIC(mg/mL)分别为12.8、8.51、6.4、7.6、8.27.rn 结论:金番止泻胶囊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在体外有抑菌作用.
  • 摘要:目的:比较肺热清解口服液与处方中总黄酮的镇咳祛痰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浓氨水、二氧化硫诱发小鼠咳嗽模型,通过测定小鼠气管段酚红排泌量,观察肺热清解口服液和处方中总黄酮镇咳、祛痰效果.结果:肺热清解口服液中、高剂量有镇咳作用,处方中黄酮镇咳作用不显著(P>0.05);肺热清解口服液低、中剂量有祛痰作用,处方中黄酮祛痰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肺热清解口服液的中、高剂量有较好的镇咳作用,肺热清解口服液有较好的祛痰,且均强于处方中此实验的总黄酮.
  • 摘要:目的:探究桔梗中桔梗总皂苷在大鼠各组织内的分布情况.rn 方法:主要探讨桔梗中桔梗总皂苷在正常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特点,为预测其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提供临床实验依据.取正常大鼠5只,除空白组外每只给药5ml,2,3,4h后取其心、肝、脾、肺、肾、胃、小肠、大肠,匀浆后离心,取上清液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各组织药物含量.rn 结果:结果显示2h小肠中桔梗总皂苷含量较高,其他组织每个小时都能测出桔梗总皂苷含量.3h肺和3h大肠浓度较高,肝胃其次,其余组织药物含量分布较少.rn 结论:灌胃后药物在体内分布迅速且广泛,药物经过小肠吸收后重新分配到全身各处.药物容易在胃肠道积蓄并吸收,肺也是药物吸收的主要器官.进一步用科学理论证明了桔梗归肺经,为桔梗的归经论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 摘要:中药复方作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其独特的治疗理论和显著的治疗优势,尤其是针对复杂原因导致的顽固性疾病的良好效果,正逐渐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其多样化的化学成分和复杂的作用机制成为了研究的难点.药代动力学着重研究药物产生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及体内过程,药代动力学参数可用于指导临床用药、评价药品的安全性、促进新药的开发研究,而中药药代动力学运用并结合药代动力学方法、药理学方法和分析技术手段,对中药及其复方进行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是揭示中药大数据的药学本质属性,并表征其作用规律的有力方法,对临床上合理用药的指导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中医药理论。rn 中药复方原药成分复杂,并且其在体内的相互作用产物以及代谢物也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如何准确检测分析这些庞大的信息成为难点。随着更多精密仪器的推出,例如HPLC、UPLC、UPLC-MS、UPLC-MS/MS、GC-MS、HPLC-NMR等高效的检测仪器的应用,中药复杂成分的秘密正逐步被揭开。但这些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代谢组学技术已经展露头角。rn 基于PK-PD(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式的研究思路虽然取得了进展,但其仍然是建立在几个化合物指标的评价之上,难以评价药效,甚至有些药效指标还无法找到合适的化合物进行模型评价。因此,如何建立PK-PD-DI(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疗效指标)模式,找到合适的药效指标,更加贴切的评价药物的疗效成为关键。rn 对中药复方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复杂作用过程,组学技术正逐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与中药复方的整体性相契合,因此加强组学技术在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应用,对于中药复方研究十分有利。
  • 摘要:现代医学在肾病治疗上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鉴于西药的毒副作用比较大,人们更应该着眼于应用中医药治疗肾病,根据疾病的动态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并灵活应用中药,使其从不断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逐渐演变出新的理性认识,在临床上需要通过辨证论治、有效中药单味药、方剂的应用,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从而取得更好地疗效。鉴于中药成分的复杂,药物作用的多样性,可以利用相关的仪器分析手段对中药进行提取、分离、加工,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加以研究,另外加强中药复方的研究,使其对肾病治疗作用的评价指标更为客观。总之,中药治疗肾病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 摘要:目的:综述近十年有关鸡血藤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展望鸡血藤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鸡血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来大量文献,通过研究鸡血藤化学成分,对鸡血藤药理作用的有关研究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与结论:鸡血藤具有改善造血系统、调节免疫、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 摘要: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协调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医生的基本工作之一.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处理好医患关系是其将来医生职业生涯中的永恒主题.因此,如何培养我国医学生的医患交流与沟通技能,引导医学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提出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帮助医学生树立信心,提高患者对医学生的信任感,开设医患沟通系列课程,加强临床实地带教,加强现场实践。
  • 摘要:IgA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IgA肾病病因不清,发病机制未明,临床、病理表现的多样化及预后的异质性,因而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本文就IgA肾病的一些常用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具体介绍了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鱼油的应用,以及扁桃体切除法。积极开展临床和基础的研究,采取有效干预治疗措施,延缓或逆转IgA的进展是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共同任务。
  • 摘要:《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编撰的中医药科学巨著,载有大量医药文献资料及其学术见解、临床经验,对中药安全合理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敢于纠正前人谬误邪说;2.重视通过炮制降低药物毒性;3.纠正前人毒药炮制的错误方法;4.重视用药的配伍、妊娠、症候及饮食禁忌;5.重视药物的煎服药方法及用法用量;6.注重药材混乱品种的澄清,揭露造假、售假行为.
  • 摘要:A retrospective review on thetoxicovigilance of Chinese Medicines was conductedto identify the toxic risks in Hong Kong.In Hospital Authority, CM toxicovigilancemechanism, including CM Toxicology MediaMonitoring and Herbal Adverse Events Sentinel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addition, provision ofCMs Drug Information Service, as well as researchon herb toxicity and herb-drug interaction for clinicalneeds, are also supporting the toxicoviligance ofCMs. These have contributed to a comprehensivemonitoring system to monitor the toxic risk of CMsin Hong Kong. Data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on thesefour aspects from 2005-2014 was conducted.Systematic toxicovigilance is essentialin providing reliable and useful information on thetoxicity of CMs for the 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of.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reduce toxic risks in Hong Kong.
  •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原因,探讨中药制剂用药管理策略,减少ADR的发生.rn 方法:随机选取统计2014年至2016年期间78例我院门诊及住院部上报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报告,回顾性分析中药制剂导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发生时间、中药剂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rn 结果:通过分析78例ADR报告发现,女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56.41%)大于男性(43.59%),61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居多,占41.03%.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占主要比例.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为给药后1h内,比例为83.33%,差异与其他时间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比例最大,为35.90%,其次为消化系统,占14.1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中药制剂ADR的因素包括患者本身、药品本身及药物使用方法不当等,临床上对中药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性依然缺乏深入研究和认识,应重视ADR的监控,合理使用中药制剂,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现状及药源性疾病防治.rn 方法:广泛查阅参考今年中英文相关文献,对中药不良反应进行归纳总结,着重关注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现状,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梳理.rn 结果与结论: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Reae-itons,A1Rs)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这种不良反应可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及生理功能紊乱,并表现出临床症状及体征.因此它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成瘾性和致基因突变、致畸、致癌等作用.随着中药新品种、新剂型的不断研发与投入临床应用,由中药引起的药源性伤害事件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药源性疾病所造成的药源性伤害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重要问题.药品不良反应仅是药源性疾病的一部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中药不良反应与药品质量事故、用药不当、药品调剂不当、使用方法不当、使用假药劣药有着本质的区别.客观、全面地分析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原因,更有利于避免及减少药源性伤害的发生,保障群众健康,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本文总结归纳了中药不良反应及中药药源性疾病的主要表现、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及防治对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理论支持,将对防治中药药源性疾病,降低其发生率和减轻其病变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
  • 摘要:药物肾损害在临床易被医生忽视,所以,许多治疗量与中毒剂量相近的药物的往往会被不合理使用,如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的肾损伤毒性即使在正常使用剂量下亦可出现,严重威胁患者健康。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和深入,临床药师在参与完善治疗方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医院应当大力提倡专业知识扎实的临床药师的培养,在诊治病患时,把握治疗先机,以优化联合用药或治疗方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