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南昌
  • 出版时间: 2016-08-18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全国第二十四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采用循证医学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根据文献现状提炼出经方治疗痛经的证治规律,以期充分发掘经方的价值,开拓临床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补中医现行教材未备之处.方法:检索并获取收录于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所有关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的临床研究和个案经验文献,归纳出治疗痛经的所有经方的方剂谱,同时总结经方在临床运用时的加减运用规律.结果:通过循证医学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有众多经方及其加减运用对于痛经有较好的疗效.结论:经方治疗痛经具有广泛适用性,在临床上有发掘和利用的广阔空间.
  • 摘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皆赖脾胃以养.因此即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张仲景秉承《内经》之旨,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重视人体阳气、顾护脾胃的疾病发生观.文章结合《金匮要略》原文分别从肝、心、肺、肾病阐述了张仲景在内伤杂病的证治中注重顾护脾,从脾胃论治五脏病证、处方用药的特色,对提升临证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中医学认为:水湿、痰饮与瘀血作为临床常见的病因及病理产物,而津血同源,相互影响,两者常同时出现,故治疗上应"血水同治".在《金匮要略》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病以及妇人病等篇章,把活血化瘀,养血行血、温阳行气等治法,与利水、化饮、祛痰等治法,依据血、水致病的偏重,灵活的结合在一起,将血水同治的思路广泛应用于水肿、瘾闭、黄疸、瘸痼、痈脓、血证以及妇产科疾病等诸多疾病的治疗中。血水同病的治疗思路对当今临床依然有其重要影响。今后,可结合现代医学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研究血水同治法对各种疾病生理病理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促进对中医药治疗的全面推广。
  • 摘要:"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这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对于伤寒与温病异同的深刻认识.叶氏将伤寒与温病就辨证方法和治法进行比较,道出了伤寒温病异同的关键.下面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来窥探伤寒与温病的异同.叶天士讲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强调的就是这种在辩证层次上的一致性以及人体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性。辨营卫气血的同是指的生理上的同,强调的是人体营卫气血运行的正常规律,突出了外感病治疗的整体观念,以及施治方向的一致对外性。而这个异则是因为邪气性质、感邪部位以及传变规律不同导致的治法的差异,主要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施治角度和重点的不同,但这些侧重也都是以上述差异为理论基础的。通过叶氏对于伤寒六经辨证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异同的阐释,可以窥探出叶天士对于无论是伤寒还是温病都是从纵横两个方向来分析解读和运用的,对临床运用方剂解决具体问题有更为明确的针对性。
  • 摘要:通过剖析三胚层分化的组织和器官结构特征,联系伤寒六经相关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进行比较归纳,发现六经系统与三胚层演化的组织结构系统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以"先天六经"称之;再从六经辨证体系分析六经系统与胚胎的"先天六经"中的异同及组织结构,为六经辨证的病因、病位和病理找到了物质的组织和器官结构基础,同时拓宽了辨证论治的思路.尤其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提供了疾病的组织结构依据,使中医基于功能认识的的辨证论治与西医以组织器官的病理诊断得以有机结合,有利于经方结合西医病因病理和六经辨证得到更广泛的、准确的应用,并易于对辨证复杂或无证可辨的疑难病症进行治疗,以促进中西医的有机结合.
  • 摘要:中医的传承历来有两大途径,一种是通过研读历代名家经典来学习其治疗经验,另一种是通过师带徒的言传身教来学习其治疗思路,二者缺一不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的成立,院校教育承担起了培养学生系统化、规范化学习中医理论知识以及临床治疗思路的重任,并为师带徒的教育模式提供平台.因此,院校教育和师带徒式的教育的结合成为了中医教育传承的主要方式.
  • 摘要:"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濈然汗出而解"载于《伤寒论》第230条.仲景言:"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可见本证主要矛盾在于上焦不通,而不大便则因"津液不下",肠中津液枯涸所致.张仲景所说的三焦并非手少阳三焦腑,上焦得通是指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恢复,可将津液还于胃肠,而小柴胡汤之所以可起到如此的作用是因为此证由肝胆气机不疏所引起的,小柴胡汤既可疏利肝胆,又可降气化饮,同时又能健胃生津,使得肝气升,肺气降,津液布,故此证得解。
  • 摘要:文章总结和阐述了姚荷生教授的《伤寒论》证候分类,其分类原则是立足于疾病的病理本质(病因、病位、病机),方法是六经六气结合八纲,建立起了一套囊括了中医其他各种辨证分类方法内容的分类体系,将有望对中医的证候分类进行统一,从而改变目前中医辨证方法不一,诊断结果不规范的现状.
  • 摘要:米子良教授是内蒙古自治区名中医,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伤寒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米子良教授从医五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内科疾病.文中对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总结.针对西医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米老用药多从脾肾入手,兼顾各类标证,常用五苓散为基础方以温阳行气、利水渗湿。蛋白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中米老多以五苓散与六味地黄丸合方以健脾益气、调补脾肾,并常用芡实、金樱子、覆盆子以补肾填精,收敛固涩。临床上糖尿病肾病患者多有“血瘀”的临床表现,因此,活血化瘀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治法,当本病合并水肿时,米老就运用当归芍药散以活血利水。对于尿路感染,米老常用小柴胡汤合用八正散加减。对于急性起病者,患者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比较严重,米老强调要急则治其标,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治疗原则。对于淋证迁延日久者,患者邪实正虚,除有尿路刺激征之外,还有腰痛腰疫、乏力气短的表现,在治疗时既要清热利湿,又要滋阴固肾。
  • 摘要: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一种临床常见病证。林丹是海南省名中医,全国第五批500位名老中医专家之一,她从医从教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文中将林丹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进行整理、总结.林丹教授认为外邪或脏腑失和导致胃气阻滞,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胃失通降,不通则痛是胃脘痛的主要病机。临床上林丹教授治疗该病遵循理气,平补而不滯,寒温并用,润燥相济,升降相因,勿忘制酸而止痛,久病入络须活血,衷中参西理等原则。总之,中医辨证论治是根本,随症加减要灵活,临证须详辨与细分。综观林丹教授治疗脾胃病处方,多以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黄芪建中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金铃子散、枳实消痞丸、平胃散、保和丸、旋复代赭汤等加减化裁,疗效显著。
  • 摘要:医学的对象是人,其本质是具体地观察人体,全面地认识人类,想方设法呵护、维护、保护生命.生命是生存与死亡间的博弈,医学是探索这种博弈的过程和机理,并帮助人类进行博弈.在这个博弈过程中,《伤寒论》无疑是极佳的医学武器.张仲景认为医者首先要思求经旨,旁及各家,不断进取;其次诊病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祥察病情,仔细分析,正确辨治,以护生命。《伤寒论》中富含这些医学思想,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以人为本,疗效为王;重视个体差异;关注外环境的影响;注重整体,宏观调控;动态辨证,把握可能性;正确辨治需要时间观察;细究症状的主与次,杜绝误治;掌握必然性,善抓偶然性;注意心理活动对疾病的影响;证据与经验的高度统一。
  • 摘要:从《周易》卦序及阴阳观等方面对郑钦安的医易思想进行探析,旨在更全面地认识和学习郑氏的易医思想.通过对郑氏医学三书的分析发现,郑氏在易学阴阳理论的影响下,论病强调以阴阳为本.郑氏在卦序的启发下,以上经"乾坤为始,终以坎离"为据,提出了"乾坤为体,坎离为用"的思想,并阐明了阴阳之先后天及体用关系;以下经"咸恒为始,既济未济而终"为凭,提出治病应重视上下交感,水火相济,论述了阴阳相互交感运动的重要性.郑氏在易学理论基础上,结合《黄帝内经》、《伤寒论》诸书,形成了的独特的医易思想,而理法方药兼备,对后世影响颇深.
  • 摘要:追溯胸痹的相关文献论述,其内涵不断发展丰富,直到现代仍各执一说,但实际临证中胸痹却包含了多系统疾病在内的一系列病证,所涉范畴较广,即是脏腑病变在某一阶段的病理表现,以邪气痹阻、胸阳失展为主要特点,以胸背部窒塞疼痛为主要症状,而非专指某一脏某一腑的某一种病证,也非与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完全等同.综观历代医家文献分析可见胸痹病是包含心痛在内的范围较广的一系列疾病,涉及心、肺、胃、肝胆、食道、胸壁等疾病.文章归纳了胸痹证治特点。胸痹临床见证虽多,但多有重叠,且虚实夹杂,难以一证概之。根据仲景思想将胸痹证治总体分为两种,一为肝郁气滞、心脉痹阻型,多见于非单纯冠心病患者,常见于合并肋软骨炎、胸骨炎、颈椎病、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胃炎、胃溃疡等;二为胸阳不振、痰瘀互结型,多见于既往冠心病患者,包括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冠脉支架或搭桥术后、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前者以柴胡桂枝汤为基础方治疗,后者多以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丹参饮为基础方治疗。因此,对胸痹的认识不宜拘泥于一脏一腑,纵观诸医家对胸痹的认识延伸,并结合临床实际归纳胸痹证治特点以丰富理论阐述,以期对《金匮要略》中胸痹进行系统认识,从而揭示辨识该证的重要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简捷效专的辨治方法和经验用方。
  • 摘要: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运用《内经》中提出的六经体系撰写出了《伤寒论》,为医学界做出巨大贡献.太阳是六经体系的其中之一,首先要明确太阳的含义.太阳生理包括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膀胱腑、小肠腑以及其附属的生理物质、形骸、苗窍,及标本中气的从化与气化理论以及经气传输.固然太阳病位病变都是太阳腑与太阳经脉以及形骸、苗窍的病变。太阳腑是膀胱与小肠腑,小肠有病,则水谷不分,清浊难别。太阳经病主证主要是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太阳的生理经气为寒气,风为百病之长,太阳的病变以风寒外犯为其主证,寒动气水太阳的表里同病,外感表证未解,被客寒所阻的气遇到寒气则化咸水,则可以停留于身体的里面,分别停于上、中、下三个部位。隔间、肺为上,心下中腕为中,太阳腑膀胱为下。水停于隔间、肺,则导致肺的肃降功能失宣,津液不得不散,通调水道功能失职,水上逆于肺则引发胸闷、咳喘;水被阻停于中脘则出现心下满痛,心中悸动不安;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下利等症状。寒动其水,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症状,其中是否口渴时一个重要的鉴别的点。口不渴的一般是水停在上,出现上部病症,如咳喘症状。口渴者一般是水停在下,出现小便不利的病症。水停在中,会出现口渴或不口渴症状,主要鉴别是寒气阻遏阳气是否影响脾胃之气化气升津,若影响脾胃化气升津,则出现口渴一症;若尚未影响脾胃化气升津,则口不喝。水停在不同的部位,病情的轻重亦是不同,水停在上则病情较轻。水停在下则病情最重,水停在中病情稍浅。
  • 摘要:心中懊憹为自觉症状,指心中烦闷殊甚,难以名状之意,其在临床上多见于心血管、情志类疾病.本症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对其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其散见于《伤寒论》太阳、阳明病篇,《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其共同的病因为邪热内郁,兼有水饮、燥屎、湿邪的不同;治疗以清热为主,兼以逐水、泻下、利湿等法.
  • 摘要:中医扶阳学说的形成、发展、成熟经历了漫长认识过程.目前,在中医领域中对扶阳理论的认识仍然存在涵义和界限不清晰、认识不统一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扶阳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作相应的梳理并加以界定。扶阳学说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凝练出来的中医理论,对临床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扶阳理论也由此受到历代医家的认可、推崇和效法。近些年来,在对前人扶阳观点不断挖掘的基础上,学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这个学派所倡奉的扶阳理论体现了在临床中的具体有效地运用,体现了人体生命以阳气为本的核心思想,是中医指导疾病治疗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有效法则。扶阳属于中医扶正治则的范畴,是中医治疗法则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考之中国医学史,笔者认为,扶阳学派的率先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当是医圣张仲景,他将扶阳思想贯穿于外感疾病及内伤杂病治疗的始终,尤其是以四逆汤为代表的温阳诸方为扶阳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扶阳思想具体运用的光辉典范。后人在仲景扶阳思想指导下,运用附子、干姜等大辛大热药物,挽救亡阳虚脱危急重证,消除阴寒沉疴痼疾,纠正因过用发汗药及寒凉药物造成的阳气损伤,病邪内陷之阳虚阴寒厥逆证,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总之,扶阳理论既可从宏观的理论层面,强调保护阳气的重要性,在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等环节的具体操作和实施过程中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又可具体指以运用温热药物为主,或是其它同效应的手段和方法达到扶助阳气作用的治法。
  • 摘要:《伤寒杂病论》全面贯穿运用了常变思维.本文结合常变思维的含义,认为该书中发病传变、诊断疾病、治疗病证、鉴别诊断、选方用药及预后转归等方面皆与常变思维密切相关.常变思维可助医者更好的处理一般性与特殊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对当今临床准确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文章通过对古今咳嗽病医案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并以其为切入点,运用频数、因子、聚类分析等现代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咳嗽病医案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咳嗽病的发病规律、辨证规律、治疗规律等,阐明了咳嗽病发病的病理基础,症状群与证候类型等咳嗽病辨治的关键问题,并对咳嗽病治疗的核心药物、常用方剂、治则治法及临证思路等加以评述和探析,为咳嗽病的诊疗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同时也为中医医案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学上的借鉴.
  • 摘要:王庆国教授谙熟中医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病症方面验识俱丰,尤其是在运用经方方面匠心独运.现介绍王庆国教授运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不安腿综合征医案一则,学习王老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本案中王老师重用芍药以补营阴,加制附子15g微微生火以助卫阳,达到益气实表,祛邪外出的目的,王老师深谙仲景之法,时时审证求机,遣方用药精当,故能收到良效。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李赛美教授门诊纯中药降糖人群不同的体质、证候、体型、就诊频率、年龄、性别的疗效差异性,探讨并总结李赛美教授使用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经验,为中药降糖提供新思路.rn 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85例,按证型、体质、体型、就诊频率、年龄、性别将患者进行分类,将患者进行疗效分层,从而系统评估中药降糖的临床疗效.rn 结果:1.六经疗效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少阳证疗效优于太阴证;其余各组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2.不同证型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肝胃郁热证疗效优于气阴两虚证;其余各组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3.不同体质的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气郁、湿热、阴虚体质的患者疗效均优于阳虚体质;气郁、湿热、阴虚体质两两对比疗效无统计学差异.4.过重体型患者疗效明显优于正常体型患者.5.不同就诊频率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就诊频率(/次)1月、2月疗效均优于大于3月者,就诊频率(/次)1月疗效优于3月;就诊频率(/次)1月与2月、2月与3月、3月与大于3月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6.纯中药降糖在年龄、性别方面的疗效不存在统计学差异.rn 结论:1.六经属少阳证疗效优于太阴证;2.肝胃郁热证疗效优于气阴两虚证;3.体质为气郁、湿热或阴虚者疗效均优于阳虚体质;4.过重患者疗效明显优于正常体型患者;5.就诊频率(/次)1月、2月疗效均优于大于3月者,就诊频率(/次)1月疗效优于3月.
  • 摘要:本文在学习整理李赛美教授治疗慢性肝病相关论文、视频、验案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跟诊学习体会,初步总结李赛美教授治疗慢性肝病常用经方及其加减,以期为临床慢性肝病的经方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 摘要:《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记载方剂为296首,其中麻黄与石膏配伍者共9方,多针对外感证,风寒郁闭肌表,重用麻黄且去节,以发汗解表为主,配石膏清热除烦,并制约麻黄辛热之弊.风邪外袭以咳喘为主者,重用麻黄止咳平喘,除配石膏外,常配伍细辛、干姜、五味子等,辛散与敛降并用,以恢复肺之宣降功能.风邪外袭,水气内停者,重用麻黄利尿消肿,除配石膏外,常配伍白术,以加强祛除皮间水气.麻黄配石膏成辛凉解表之剂,根据病情用量有轻重之别.
  • 摘要:通过对古代本草、古代方剂及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中独活功用的比较,确认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用已被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但由古本草提炼出来的息肝风、止痉、解毒、止痒、止血等功能,以及古代含独活复方治疗中风、痈疽疮疡、痉病、瘙痒、惊悸、虚损、目赤肿痛等病症,《中国药典》未曾收录.综合古今,初步确认平肝息风、解毒疗疮、宁心定悸是独活的潜在功用.
  • 摘要:《金匮要略》的杂病诊疗体系极为丰富,载有众多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治疗杂病经方,建立了中医诊治杂病的范式.本文将从病、证、症的角度分析《金匮要略》杂病辨治体系,并从中找到杂病的辨治规律。仲景以辨病论治为纲,辨证论治为核心,重视辨症论治。以病论治和以症论治的方法看似与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相悖,实则不然。参看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对“病、症、证”关系的阐述即可明晰:“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是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可见,丰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是认识疾病和辨证施治的唯一材料。辨证论治是中医辨证体系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万能的,仍然需要结合“辨病论治”和“辨症论治”,才能使辨证更加准确,使用经方的依据才能更加明晰,最终使临床疗效得以提高。
  • 摘要:脾阴虚是客观存在的现今医家多注重脾阳受损,至今脾阴虚的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伤寒论》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其实本条乃太阴脾阴不足证。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倍芍药成六两,《本草经疏》谓其能“收阴气”。临床上常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脾阴虚所致的经久不愈之腹痛。患者诊断为脾阴虚腹痛,则可用桂枝加芍药汤化裁治疗。若腹内大实痛者,可用桂枝加大黄汤,加入少量大黄,活血畅机,使脾机运转。然临床中患者症状复杂多变,所兼夹的症候更有不同,用该方时更可灵活化裁,失眠者可加重镇养心安神之牡蛎、炒枣仁以助睡眠;胃脘胀满者,可加谷芽、麦芽、神曲、山楂消食和中健胃;身困乏力者可加黄芪补中益气健脾;有结石阻滞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清热利湿,消坚化石之品以助结石排出。
  • 摘要:《金匮要略》中的风引汤历来争议较大,其方义解析诸多注家各抒己见,但仍存在医理难明之处.笔者从该方主治病证的病机分析入手,提出该方针对的病机为热盛里实,肝风内动,挟痰上扰,痰蒙神窍,上盛下虚,阳气欲脱,并应在分析病机时注意判断病情的轻重、全面分析临床病证表现及病机的动态发展,从而为理解风引汤的方义提供新思路.
  • 摘要:目的:基于NF-κB信号通路观察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粘膜IL-6含量和IL-6mRNA表达的影响,揭示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治疗AR的作用机制.rn 方法:将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将大鼠按体重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6组,即分成正常组、AR模型组、Forskolin(cAMP激活剂)干预组、H89(PKA抑制剂)干预组、PDTC(NF-κB抑制剂)干预组、小青龙汤组合玉屏风散组,每组8只.采用卵蛋白全身致敏与局部攻击方法制作AR大鼠模型,观察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组治疗后鼻粘膜IL-6含量和IL-6mRNA表达,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模型组IL-6含量和I L-6mRNA表达上调,cAMP激活剂Forskolin干预组、NF-κB抑制剂PDTC干预组、小青龙汤组合玉屏风散治疗组均能使IL-6含量和IL-6mRNA表达下调,而PKA抑制剂H89能上调IL-6含量和IL-6mRNA表达.rn 结论: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治疗变应性鼻炎作用机制可能抑制NF-κB信号通路和兴奋cAMP-PKA信号通路使IL-6含量和IL-6mRNA表达下调有关.
  • 摘要:人参素有"百草之王"之称,是《伤寒论》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人参皂苷是中药材人参中分离出的主要活性成分,因此建立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分析的方法对于人参皂苷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来说,高效液相色谱法是检测中药有效成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具有柱效高,灵敏度好,分析速度快,重现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了中医药领域。超高效液相色谱是其的进一步升级。薄层色谱、液质联用是很好的补充,但是对于薄层色谱来说,影响薄层色谱的因素较多,有些样品的前处理也比较复杂,而液相-质谱联用所测的各成分均能达到有效分离,并且线性关系良好。可以对参麦注射液中含量差异较大的四类皂昔类成分进行同时定量,能够用于参麦注射液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因此基于中药小分子的酶联免疫分析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环境友好、不依赖大型设备等优点点,在应用于人参皂昔的分析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 摘要:葛根芩连汤被广泛用于治疗菌痢、肠伤寒等疾病,具有抗菌、解热、降糖等药理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针对葛根芩连汤的相关药理学及临床应用研究,总结其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为今后扩展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 摘要:中医是关于人的学问,中医认为身心神是一体的.中医是探讨生命的智慧,必然要探讨与生命有关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医倡导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情志是根据外界事件与人体自身需要符合的程度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体验再通过五脏功能活动和情志的变化反应出来。一般在五脏功能活动的调节和应答之下,不会产生疾病,只出现情志表现,但当内心体验超出五脏的调节功能范围,五脏功能发生变化,气机紊乱,产生某种倾向性的情志表现,即发生情志病。调整五脏的功能,对外界事件做出正确的评价及应答,或调节欲望(得失)使其高低适宜,调畅气机是情志病治疗的关键,仲景首创和法,并创四逆散、小柴胡汤、泻心汤、百合地黄汤。
  • 摘要:笔者总结自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临证中用乌梅丸治疗失眠、胃脘胀痛、咳嗽、夜间诸症、腹泻、口腔溃疡、痛经诸症.领悟了用乌梅丸应用当有以下要点:抓住病症发生的时间特点;熟悉厥阴病特征及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明确厥阴病的病机,把握乌梅丸所主寒热错杂之证候特点.应用乌梅丸以原方为好,宜加味不宜减味.方中药物之间剂量的比例,依季节气候以及患者的证质特征变化.因为厥阴病多病位深、病机复杂、病程较长,用乌梅丸起效后不宜骤然停药,宜改汤为丸,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 摘要:中医舌诊对于疾病的诊断、用药及愈后判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对于一些特殊舌象的所代表的疾病意义,因其数量稀少,成因复杂,更应及时总结记录第一手临床观察资料,为今后人们的诊断治疗提供指导思路.在临床实践中,笔者曾见过一例拥有绿色舌苔的患者,其经过治疗,舌苔也随着病情好转变为正常.笔者采用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所用方剂为乌梅丸.为了进一步说明临床特殊舌像的特点及指示意义.
  • 摘要:导师李玉玲对中医经典和历代的中医名著十分推崇,提倡博采他学、善于继承、勇于创新.老师强调研读经典,要明其理,知其要义,学各家之长,并且要知常达变.平素喜用经方治疗妇科疾病,现将其经验加以整理,苓桂术甘汤治疗带下,乌梅丸治疗崩漏,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重症子痫,均取得满意疗效。
  • 摘要:重视阳气是《伤寒论》的特点之一,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温阳法取得了一定疗效,通过列举根据经典理论使用温阳法的三个病例,胀满案,荨麻疹案,脏躁案,在诊治的过程中均走了弯路而取得疗效。笔者在学习和临床中体会到,要运用经典的理法方药解决临床问题,其理法方药可以为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伤寒论》注重阳气的观点以及《伤寒论》中温补阳气的方药对中医临床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利湿法对痛风性关节炎(GA)大鼠血清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补肾利湿法防治GA的作用机制.rn 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及中药复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采用尿酸钠联合氧嗪酸钾诱导大鼠GA模型,应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SOD、MDA含量.rn 结果:模型组和空白组SOD、MDA含量有显著差异(P<0.01);中药复方低、中、高剂量组SOD、MDA含量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P<0.01);中药复方中剂量组与中药对照组相比,SOD、MDA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与西药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1).rn 结论:补肾利湿法处方中药可影响GA大鼠SOD、MDA表达,对GA具有防治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抵当汤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影响.rn 方法:选取体重达到250±209清洁级SD大鼠,按55mg/kg剂量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溶液建立DM模型,72h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别给予抵当汤10ml/kg干预,并设抑制IκB与NF-κB分离的NF-κB抑制剂吡咯啉烷二甲基硫脲(PDTC)作为对照.连续用药8周后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动物,迅速摘取大鼠心脏,制成电镜标本,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rn 结果:正常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表现为:心肌细胞肌丝排列规则,明暗带清晰可见,线粒体圆形或椭圆形,嵴清晰,列密集,微血管基底膜很薄,胶原纤维含量很少;模型组心肌细胞肌丝排列紊乱、稀疏,部分肌丝断裂扭曲,局部溶解、丧失,明暗带不明显,线粒体增多非常明显,排列紊乱,部分线粒体肿胀明显,嵴变宽、断裂、甚至消失,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核膜水肿明显;抵当汤组、PDTC组均与正常组大鼠心肌细胞结构较相近,心肌细胞肌丝排列较整齐,线粒体轻度肿胀,偶见空泡变,核膜水肿不明显,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减轻并接近正常.rn 结论:泻热化瘀通络之抵当汤法对DCM模型大鼠心肌组织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摘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不断的有后世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治法分类体系、方证分类体系、因机分类体系、病症分类体系、阴阳分类体系、六经分类体系。当前中医古籍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有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相应性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文章通过阐述数据挖掘在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中的应用,从症-病、症-药、方-药、药(方)-证等不同字段的关系挖掘进行诠释,并结合伤寒类古籍的特点,探讨适合其数据挖掘的方法,结果针对不同字段可以采用适应性的数据挖掘方法,即使针对同一字段也可从不同角度将几种方法组合.
  • 摘要:《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著作,一直是中医人才培养必研之书和必修的核心课程。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学团队早在上世纪80年代,率先创建临床独立经典病区,首创“经典回归临床”教学模式。而今,历经30年,团队不断努力又构建了《伤寒论》课程“六梯级”多维建设体系,即:突出在实践中诠释伤寒"一个"理念;独创伤寒论病区及经方班专家查房"二个"基地;搭建课堂学习、临床实习、网络补习"三个"平台;融入PBL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与贯通学习"四种"方法;拓展从本科早期-本科后期-硕士-博士-临床医师"五级"训练台阶;构建平面教材、视频教材、网络教材、电视媒体、学术会议、图书出版"六类"推广模式.
  • 摘要:借鉴江西伤寒名家姚荷生先生的学术思想,从中医病证系统分类的角度,对通行的《伤寒论》教材中一直存而为决的六经界定、八纲关系、提纲意义、变证内涵、一方多证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解析与示例诠释,进而对《伤寒论》教材的证治体系提出了一套更具逻辑性、系统化的分类框架,以期对经典理论的教学、科研与临床运用发挥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 摘要:宋本《伤寒论》共计10卷22篇,其内容以条文形式撰写,每一条文都有独立内涵,阐述一个或多个问题.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之398条,已广为熟知.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痉湿暍(即前四篇)与不可发汗、可发汗、发汗后、不可吐、可吐、不可下、可下、发汗吐下(即后八篇)条文的编号统计,虽间而有之,但见解不一.本文以刘渡舟《伤寒论校注》(即宋本《伤寒论》)为依据,结合原文所述要义,计得前四篇共129条、后八篇共288条,全书共计815条原文,并概述各篇内容提要.宋本《伤寒论》中十篇论六经辨证、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是《伤寒论》的重点与核心;前四篇原文中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虽然多被认为是王叔和采摭群书,附以己意而成;然“辨脉法”与“平脉法”作为脉法总论,“伤寒例”作为外感热病学概论、伤寒辨证之规范,其内容不乏精妙,学术价值亦不可低估。痉湿喝篇虽见于《金匮要略》,然其证与伤寒相似,具有鉴别诊断之意义,示人不可误治。后八篇原文内容虽与中十篇重复较多,但有学者考证提出后八篇的内容本是王叔和所见散失《伤寒论杂病论》的原始状态,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在中医药大学校园建立师生交流的微信平台,发挥微信的积极效应,是促进专业教育教学的新渠道.《金匮要略》作为中医临床基础经典课程之一,在教学形式上引入微信公众平台辅助,在激发学生兴趣、扩大师生沟通、实现移动式学习、拓宽学习阵地、优化形成性评价、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效应,取得了收益.从微信公众平台辅助《金匮要略》教学的实践出发,浅谈了具体做法和体会.例如利用平台发送必背原文,利用平台解析教学难点,利用平台推荐学习资源等。
  • 摘要:从"以学生为主体、知识全面、层次多样"的教学理念出发,建成全方位、立体创新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金匮要略的课堂教学为中心,慕课、任选课、和网络课堂等三大模块为基本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时不足、学习兴趣不高、中医临床实感不强、辨证思维不扎实等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 摘要:《金匮要略》中望诊、听诊内容丰富,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金匮》特色杂病望诊、听诊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变"读"为"看"、为"听",使《金匮》涉及的望诊、听诊信息直观化、完整化.将这些信息数据资料运用于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例如将“望诊”、“听诊”信息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搜集完成后,在2016年春季学期针推2013级2班的学生授课PPT中插入相应条文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学生反映非常喜欢这种图文并茂的PPT设计,而且这些直观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对学习很有帮助。产生了更好的学习印象,提高了教学质量.
  • 摘要:基于病案模拟在《金匮要略》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笔者在《金匮要略》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教学.该教学方法的使用受到学生的欢迎,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2012级中医骨伤专业的51名学生采用该教学方法,教学反馈结果显示:90%的学生更喜欢病案模拟的教学方法,并对其临床辨证思维的形成、临床技能的掌握及今后更好地从事临床工作等方面大有裨益.而且改善了缺乏教学前后调查、授课内容模式化、教学方法使用不规范等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善,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呈骤然增长的流行趋势,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糖尿病的中医病机较复杂,据流调学统计,其中医证型多以"气阴两虚"为主,但从临床治疗来看,益气养阴之法对口渴多饮改善明显,但降糖降脂、预防并发症等方面效果差,笔者认为气阴由内热所伤,根据"火热内盛"的病机理论,应用经方大黄黄连泻心汤达到清热泻火、泄浊攻毒,在调节糖脂代谢、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等疗效.大黄黄连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治疗邪热壅聚之心下痞证以及热在血分之吐血、衄血,其配伍精妙,药专力宏,既可清胃肠无形之邪热,又可去内蕴有形之实热,酒制大黄又有活血通络之效,临床三焦实火或无形热邪内迫诸证均可应用,是泻火解毒的经典方,具有抗炎、促凝血、改善血液粘稠度、调节血压、保护胃黏膜等作用。该方清热泻火功效符合糖尿病火热内盛的核心病机,不仅在临床上能明显改善“内热”症状,同时,通过基础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证实,大黄、黄连、黄芩及其组方具有降低血糖血脂、降低胰岛素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此外大黄黄连泻心汤对防治糖尿病及其血管神经并发症有较好的作用。本研究为糖尿病的防治开辟了新思路.
  • 摘要:《伤寒论》的组方用药深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伤寒论》不仅仅是对《神农本草经》用药的继承,也有发展.其中,干姜是《伤寒论》中出现频次比较多的一味中药.本文主要从《神农本草经》原文的角度对《伤寒论》方中干姜的运用规律进行总结.《伤寒论》中有24个方子用到干姜。张仲景《伤寒论》的组方用药受到《神农本草经》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及四气五味药物分类的思想影响。仲景认为干姜适用于胸满咳逆上气、肠游下利止血、温中回阳。此外《伤寒论》中有8个方证中既出现“烦”的症状,方药组成中又用到干姜,可见干姜可能有一定的“除烦”作用。另外《伤寒论》中提到生姜与干姜还是各有所主,各有所长。针对“下利”干姜、生姜均有用之。虽然,此功用多用干姜,但是生姜泻心汤证,则生姜、干姜共用之以温中止泻。所以,对于《神农本草经》关于干姜的功效,《伤寒论》是既继承又发展。当然,纵观《伤寒论》干姜的用法,与《神农本草经》的记载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又与配伍有关。总之要谨遵仲景之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摘要:毒性药物目前多指药性中标明有毒的中药.毒性药物虽对机体具有一定的损害,但若使用得当,不仅能够将毒副作用降低到机体能够接受的程度,而且能够获得出色的疗效,但若使用不当,则可能有性命之虞.因此对于毒性药物的运用历来受到医家们的重视.张仲景对方药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其中也包括了对毒性药物的运用。《伤寒论》全书共载方113首,用药84种。毒性药物占用药总数的19%。包含毒性药物的方剂共60首,占方剂总数的53%。由此可见,仲景对于毒性药物的运用颇为广泛。药物的煎煮是方剂制备中的重要一环。药物的煎煮方法主要包括煎煮方式和煎煮溶剂两个方面。煎煮方式中除了加水共煎的常用方法之外,还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兑服、冲服、烊化等。煎煮溶剂则有水、酒、醋、蜜、药物煎汤代水等。《伤寒论》中涉及多种中药煎煮方法,不同的煎煮方法反映了不同的治疗思路,能够获得独特的治疗效果。《伤寒论》中需要煎煮的方剂共102首。用到的特殊煎煮方法有:先煎、后下、去滓再煎、煎后纳末、单煎兑入、渍药取汁、烊化等,均是根据中药特点,或为存其性味,或为降低毒性,或为调和药性。总而言之,仲景在运用毒性药物时对煎煮方法的重视和灵活运用,都是基于他对中药性质功效的了解和病证本质的认识,无不体现出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的精妙,善用煎煮方法以减毒增效,将会大大提高临床应用毒性中药的使用范围和安全系数。
  • 摘要: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古代柴胡类方医案腹诊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柴胡类方腹诊证治的规律.rn 方法:参考《中华医典》(the Chinese Medical Code)搜集医案(medical case),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得到符合标准的医案;对医案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数据完备、可供分析与挖掘的医案数据库;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及关联分析;挖掘结果根据腹诊理论进行解释.rn 结果与结论:柴胡类方腹诊证治应用范围较广,可以治疗临床各科多种疾病,其中以外感热病、脾胃、肝胆、妇科疾病应用较多,体现了腹证体表分布与脏腑、经络分布的紧密联系;腹证证素分布部位多集中在心下、胁下、胸部、腹部,此分布规律与胆、三焦、肝、心包及脾胃的脏腑经络所在部位相近;腹证集中表现为"满"、"痞"、"硬"、"紧",此腹证证素频次分布与其对应柴胡类方的病因病机有密切联系;古代柴胡类方医案的腹证证候与柴胡汤证的病位、病因、病机均有相关性,对指导临床辨证用方具有参考意义;柴胡类方腹证与方证间具有关联规则:小柴胡汤证依次与胸胁苦满、胁痛、腹痛、心下痞满、胸满、腹满关联较强,大柴胡汤证与心下急有强关联.
  • 摘要:运用周末禁食联合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1例,取得较好效果,患者体重明显下降,胰岛素抵抗减轻,脂肪肝B超分级改善,周末禁食期间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平稳,偶有少许倦怠感,未出现低血糖等不适.上述方法给NAFLD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有益尝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 摘要:五苓散源于东汉未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其症以小便不利为主,同时伴有头痛身热,口渴欲饮.用五苓散利水渗湿,化气解表,使水行气化,表邪得解,脾气健运,则蓄水留饮诸症自除.该方由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组成.原用治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现在临床已将本方广泛用于内科诸疾.本文对五苓散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及临床运用规律做一整理和分析.五苓散是一首温阳利水渗湿的方剂,本方对疾病的治疗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己用于治疗外科、妇科、儿科、骨科、皮肤科、神经科、眼科、耳鼻喉科、男科等临床各科疾病,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如五苓散合二陈汤可治疗痰湿咳嗽:合活血祛瘀的方剂治疗急性脑出血:合四物汤治疗眼科前房出血:加茵陈、虎杖治新生儿黄疸:加橘核、小茴香、川楝子、肉桂治疗睾丸鞘膜积液等。
  • 摘要:卑惵是一种情志疾病,与中医所说的惊悸、怔忡有所不同,但是与五脏关系密切,古人多用人参养荣汤、天王补心丹来治疗.王庆国教授用养心汤加减来养心安神,补心养血,为卑惵的治疗独辟蹊径.王师用方既包含了人参养荣汤中的黄芪、人参、炙甘草、桂枝、茯苓、白术、远志,又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中的桂枝、龙骨,牡蛎,又加入了麦冬、五味子、石菖蒲,仙茅、仙灵脾、仙鹤草,不仅温通心阳,还具有阴中求阳之意,气血阴阳双补,照顾到卑蝶病的气血阴阳虚弱这个病机特点,临床研究表明,养心汤能够治疗神经官能症,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无毒副作用。
  • 摘要:目的:针对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探讨四维教学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中的教学效果.rn 方法:选择湖北中医药大学同一年级3个不同专业共6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不同专业的班级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共3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采用四维教学.研究时间为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对三组的基本理论考核成绩、病案分析能力、学习感兴趣(有兴趣、无兴趣)等进行比较.rn 结果:学生客观理论考试成绩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病案分析能力考核成绩比较、两组学生学习感兴趣(有兴趣、无兴趣)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学生主观临床回访调查比较显示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年级运用四维教学,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路和诊治疑难病证的能力,值得推广.
  • 摘要:在既往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评价体系中,总结性评价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及课程评价体系的不断优化,形成性评价作为能够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并及时反馈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被越来越广泛运用于课程评价中.《伤寒论》课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察、活动记录、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持续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从而更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
  • 摘要:针对《伤寒论》试题,应用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研究,提出试题客观参数与指标,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中医经典《伤寒论》课程试题进行研究,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以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法为研究方法,重新设计《伤寒论》课程知识点,通过专家调研方式设置试题参数,研究新试题与评分标准,努力弥补试题考核与当前中医高等教育目标的脱节。
  • 摘要:作为高等中医院校四大经典课程的《伤寒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不与前期四大基础课程尤其是《中药学》《方剂学》内容讲解重复,避免让学生感到乏味.《伤寒论》课程教师可以考虑从熟悉《神农本草经》、注重类方、区分异同、结合伤寒学家验案四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 摘要:笔者在考查近年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及几个院校的精品课程网页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伤寒论》背诵条文的范围划定的相关问题加以分析探讨,提出:经典原文需分请学习侧重点,有的重在理解,有的重在背诵.在《伤寒论》入门学习中,要求背诵的条文在内容上需概括纲领,形式上宜简洁明了.以此为标准选定83条原文作为入门必背条文,137条作为重点推介诵读.
  • 摘要:本文旨在明确内蒙古医科大学伤寒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总结其特点既有基础学科属性,又有临床学科属性,着重在伤寒学科特色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研究,指出其发展应在"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下进行,清晰了其当前的发展态势,明确了内涵与外延丰富和扩展的未来方向,可为伤寒学科发展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 摘要:张仲景学术研究大型丛书《仲景研究大成》,已于2016年1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丛书5个分卷分别是学术体系卷,诊法病证卷,治法方药卷,疑难辨析和现代研究卷,文献荟萃卷.其中卷一《学术体系卷》包括第一分册《理论体系》和第二分册《学术发展史》;卷二《诊法病证卷》包括第三分册《诊法研究》和第四分册《病证研究》;卷三《治法方药卷》包括第五分册《治法研究》、第六分册《方药应用研究》和第七分册《药物用量研究》;卷四《疑难辨析和现代研究卷》包括第八分册《原文疑难辨析》和第九分册《现代研究》;卷五《文献荟萃卷》包括第十分册《作者、著作及思想》、第十一分册《论文题录》和第十二分册《书目提要》.各分卷分册既独立成章又相辅相成,互为整体.
  • 摘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溢饮的概念,并指出:"饮水流行,归于四肢……谓之溢饮".导师江泳教授认为:溢饮,顾名思义乃洋溢之饮,既可溢于四肢,也可泛溢于卫表、肌腠、关节,甚至还可以循脉入血,形成各类相关疾病,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特点.临床除需遵仲圣"当以温药和之"的总原则外,还应根据溢饮所侵病位不同,分别采取发汗散饮、开腠消饮、温阳涤饮、温阳消脂等法治疗.
  • 摘要:基于坎离圆运动观探析既济与未济卦象形成及转变,分析心肾的藏象、经络生理特性及其产生的交感运动,进而探析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病机与治法,同时结合临床治疗经验,提出心肾不交型失眠的治疗应依心或肾的主发病脏不同分为"心不交肾型"、"肾不交心型"和"心肾不交型",治以补肾益精,清心降火;补肾壮阳,清心降火;滋阴养心,少佐温下;温通心阳,交通上下;双补心肾,以复其气.总结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应抓住心肾发病主要矛盾,推测疾病转机,方能提高疗效.
  • 摘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为《伤寒论》中治疗湿热发黄之方,随医家对其方证认识的深入,其治疗领域亦在不断拓展,不论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病,一旦切中病机,灵活运用,皆可获效.本文试从湿热发黄之成因、治法、药物配伍及煎服方法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证分析四方面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证进行解析,并对其现代临床应用近况进行简要概述.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外可疏风解表、宣肺透邪,内可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仲景认为湿热郁蒸,表邪不解之发黄证,用此方治之乃为正治之法,依据不同临证思路将之应用范围扩大到肝病、肺系病、肾脏病和皮肤病等领域,从不同的辨证思路来应用经方,虽疾病种类不同,但病机则一,故均用解表散邪,清热利湿之法而取效,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特点。
  • 摘要:多数医家认为不孕症的主要病机为肾虚,当归芍药散一方并无直接补肾益精之效,但相关临场报道及其药理研究皆证实此方治疗不孕症疗效显著.笔者以为当归芍药散治疗不孕症的关键在于其调和肝脾、两和气血、虚实同治之功效.本文即通过从肝治肾、以后天补先天及两和气血来探讨此方治疗不孕症的机制.治疗不孕症的关键在于调和肝脾、两和气血间接补肾益精,当归芍药散方源及处方原理,调和肝脾,两和气血,虚实同治,在临床治疗不孕症时,应当注意补药使用的时机,同时切记勿单用补药堆积,注重补中有通,气血调和,不平者,使之平,不和者,调而使之和,阴平阳秘,方易受孕。
  • 摘要: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阳明病辨证等篇中,书中第195条、199条、200条、236条、260条等多处原文提到关于该方的主要症状、病因病机、鉴别要点、用法、用量等记载,论述颇为细致;另外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中也有其相关讨论.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是治疗黄疸病的传统古方。近年临床以该方随证加减,己广泛用于肝胆系统疾病及药物所致的肝脏损害,特别是对各种黄疸的治疗,显示出有其独特的作用,对母婴血型不合病、重症胰腺炎、癌性发热、阴道炎、糖尿病、多种顽固性皮肤病及有关系统杂症亦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现了中药复方多组分、多环节、多途径作用,以及“异病同治”的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应加强该方的方剂组分及方剂药动学研究,进一步开发拓展其临床用途。
  • 摘要:笔者从事金匮要略教学与研究近40年。《金匮要略·痰饮病》篇,翔实地记载了张仲景运用小青龙汤治疗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后,对其出现多种变证的处理方法。本文讨论了支饮病病案举例.从诊治经验可以看出,支饮病系列病案体现了支饮病病证变化多端;支饮病系列病案体现了治疗痰饮病的原则性;支饮病系列病案的治法体现了治疗痰饮病的灵活性;支饮病系列病案的方药体现了治疗痰饮病的灵活性;支饮病系列病案对临床思维颇有启发.
  • 摘要:痛风主要由于素体脾胃虚弱,加之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腻,痰浊内蕴,痰湿留滞关节导致,日久化热使急性痛风产生.慢性痛风以痛风石、肾脏病变为特征.痛风石以质软,边界清为特点,符合中医的痰生百病的理论.痰为病理产物.因此,在慢性痛风期,化痰散结法为其治法.慢性痛风治疗上辨证用药:慢性痛风初期体格强壮,正气足者使用五苓散加减,脾虚为主者合四君子汤加味,肾虚为主使用真武汤加味。常用药物有泽泻、土茯苓、浙贝、山慈菇、制胆南星、昆布、海藻、夏枯草、全蝎、蜈蚣、车前草、萆薜。关节痛甚者可加全蝎、蜈蚣以搜剔窜透,使浊去凝开,气通血和而经络通畅。目前,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急性痛风反复发作,提示医者在痛风的慢性期给予积极干预,且慢性痛风症状复杂,脾肾失调,痰邪顽固,在慢性痛风缓解期,化痰散结法、标本兼治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在临床使用化痰散结法可使痛风石明显变软、缩小甚至消失。
  • 摘要:目的:基于非统计偏序结构模式数据挖掘方法,发现《伤寒论》桂枝汤类方方证知识.方法:收集《伤寒论》19首桂枝汤类方所在条文,进行规范化表达,建立数据库,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的非统计偏序结构模式的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方法,建立形式背景,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并从图中进行模式发现,从而总结《伤寒论》桂枝汤类方方证的内涵规律.结果:基于非统计偏序结构模式的偏序结构图可以发现《伤寒论》桂枝汤类方、桂枝汤证、桂枝汤加减方方证特点.结论:应用基于非统计偏序结构模式对中医方证进行全面、客观、多层次知识发现,可为方证宝贵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是临床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立足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共性病机,即湿热蕴结、寒热错杂兼脾虚血瘀,拟加味甘草泻心汤为基础方.再结合患者个性病机,辨证分型,确立脾胃湿热证、胃火上犯证、心火上炎证、阴虚火旺证、气虚下陷证、阳虚寒湿证等六个主要证型,为临床提供明确有效的诊疗建议.
  • 摘要:六经病可以看作是六种类型体质与病邪相互作用产生的六种病理表现.基于体质与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从六经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转归过程中理解和把握《伤寒杂病论》中的体质思想.由于体质在生理上表现为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征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病理上表现为个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我们既可以通过个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的差异把握个体体质,还可通过分析机体从健康到疾病的动态过程把握体质在具体病理状态下的反应,通过个体易患疾病及发病之后的传变、转归规律来把握体质。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的发病观和六经病的传变、转归以及方证特征,来深入分析其体质观,并在临床中把握经方体系中的六经体质观和方证体质观,提高我们对《伤寒杂病论》辨证体系的认识。
  • 摘要: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方面,《伤寒论》中亦有多处体现.本文试对"阳化气,阴成形"的相关理论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一方面,“阳化气,阴成形”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状态及其规律。中医学认为,阴阳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阴阳之间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相互转化。另一方面,“阳化气,阴成形”解释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功能。若“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太过或不及,均可造成机体的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病变。病例患者水肿日久,腰酸,耳鸣,尿频,脚跟痛,均为肾虚之征,眼睑、下肢浮肿,干咳为水饮泛滥,结合舌暗红苔薄黄,诊为肾阴虚有热兼水饮内停,用知柏地黄汤合四妙散,加利水活血通络之品治疗。然投之不效,且舌脉转为阴寒之象,当知患者非为阴虚,而以肾阳虚为主。前方补肾利水之品虽不少,但以养阴利水为主,阴药较多。“阳主阴从”,肾阳大衰,阳气无力蒸腾气化推动,不能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肾不主水,则水湿不化,水肿不消。后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合五皮饮,温经扶阳,兼以利水。肾阳得温,气化有力,气行水行,升清降浊,三焦水道通畅,水肿自消,此正合“阳化气,阴成形”之机。
  • 摘要:仲景脉法主要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主要特点就是将脉症结合运用于临床中,并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典范.其通过脉象判断阴阳气机变化,结合症状,注重脉证合参,脉候病机思想分析。通过引证分析发现,仲景的脉法思想是一套完整而严谨的理论体系,在《金匮要略》中进行了充分的展示。脉与证具有一体性,在乎脉辨证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所得的结果自然也就具有相当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同时,在注重脉证合参的前提下,同样需要加强对脉象自身所表达信息的把握。
  • 摘要:文章在系统回顾三焦概念的内涵,以及相关的争议的基础上,提出三焦腑是三焦-水道-津系统的中枢,对于体液的正常输布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并将此认识引入桂枝加桂汤证的解析.桂枝加桂汤证奔豚的发生是由于烧针被寒,体液无法从体表外泄,在回收的过程中,由水道到三焦,再由三焦到肺脉,管道中的体液量过大,压力也过大所致.采用桂枝加桂汤治疗,既可以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还可以温经通阳,平冲降逆,体现了中医从治的思想.通过以上论证,不仅更加合理地解释了桂枝加桂汤证奔豚的发生机制,也展现了中医病机分析不能脱离形质的观点.
  • 摘要:对前《伤寒论》六经方证的几何图解上存在的缺陷,即原点①与原点○的表示,如何作重合的标示问题,作出新的几何图形的演变与设计.在张晔研究员(瑞典厄勒布鲁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帮助下,设计出了新颖的流形图形作出了新的解释.图解尚存在一些缺陷,有待进一步探讨与完善.《伤寒论》六经方证的几何图解显示了《伤寒论》完美的数学结构与简洁之美.中医要科学地发展,需要与现代科学沟通.中医的"伤寒"理论能够得到数学界名士的接受与理解,使人们看到了中医科学发展的前景.
  • 摘要:脾胃居于人体中焦,性属至阴,具有承阳启阴之功,对人体气机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中轴转枢作用,对五脏协调起着重要的影响.脾胃是人体内环境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受纳、运化功能正常,以保证水谷精微物质充盛,方能促使营卫和谐,五脏安和.清阳上升则清窍聪明,肌腠固密,筋骨百骸劲强;浊阴下降则湿浊渗泄,下窍通利,水液代谢正常.而肝主升发,肺主宣发肃降,心火下潜,肾水上奉则心肾相交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运动.临床病症复杂多变,气血不足的患者未必就适合气血双补,在补益时尤其不能壅滞中焦气机.脾胃气滞则致精微输布不畅,使脏腑失养,百病杂生,从调畅脾胃升降气机的角度来入手,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脾胃病变可以通过调理脾胃、调畅气机的方法以获效,而其他脏腑病变同样需要重视脾胃气机升降,倘若过用滋腻药物或过早滋补,则容易导致脾胃气机壅滞,甚则闭阻气机,加重病情。
  • 摘要:王庆国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第五批国家名老中医,师从刘渡舟教授.王师遵经典、采诸家、承圣贤之雅道,业四十余载,著吾辈幸得待诊之机而窥师诊病之效验,又悟师从少阴之枢辨治郁症一案,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社会多发与临床常见心理障碍疾病,西医多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如单胺氧化酶、三环类药物等,但副作用较大,抑郁症在中医内科中以郁证论治,多涉及心、肝、脾、肾,临床以汤药、针灸等疗法治疗效佳,本案从少阴枢机论治抑郁症,诸证之治、诸法之方皆源“辨证”。
  • 摘要:目的:探讨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rn 方法:首先在《中药大辞典(第二版)》中检索芍药和甘草的所有化学成分;其次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中的ADME参数,遴选活性成分;然后在PubChem和TCMSP数据库中查找活性成分对应的人类靶蛋白,在Gene数据库中查找骨关节炎相关基因;把靶蛋白和基因导入分子网络分析平台,采用核心计算分析法则,分别构建药物和疾病的分子网络和生物学通路,并进行比较映射分析.rn 结果:药物和疾病涉及的共同生物学通路主要包括细胞免疫、细胞因子信号,涉及的共同高连接分子主要包括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核因子κB1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rn 结论:芍药-甘草药对可能通过影响IL-1、TNF-α、NFκB1和ERK1/2,以及调控细胞因子信号通路,抑制炎症,调节软骨细胞免疫,从而对骨关节炎产生协同疗效.
  • 摘要:目的:探讨小青龙汤对单纯型和肾阳虚复合型两种单纯过敏性鼻炎模型组进行干预,观察模型豚鼠的局部过敏症状、检测血清细胞因子和组织中RNA的变化,分析小青龙汤对两种模型Th1/Th2平衡的影响,评价小青龙汤对不同过敏性鼻炎模型的作用.rn 方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单纯单纯性和复合性两种豚鼠模型,单纯模型采用卵清蛋白(OVA)诱导而成,肾阳虚复合模型则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羟基脲建立,观察其体重、生存状态、局部过敏反应,用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清中IFN-γ、IL-4、IL-2和IL-10等细胞因子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脾组织中IFN-γmRNA、IL-4mRNA、T-bet mRNA、GATA-3mRNA等转录因子的相对含量.rn 结果:小青龙汤可明显改善单纯模型的局部过敏反应,但对肾阳虚复合模型无明显作用.单纯模型和肾阳虚复合模型均出现IFN-γ降低,IL-4升高,IFN-γ/IL-4比值降低.小青龙汤可使单纯模型IFN-γ升高,IL-4降低,因而IFNγ/IL-4比值升高;但对肾阳虚复合模型IFN-γ作用不明显,可使IL-4降低,因而IFN-γ/IL-4比值升高.单纯模型和肾阳虚复合模型均出现IFN-γmRNA降低,IL-4mRNA升高,IFN-γmRNA/IL-4mRNA比值降低.小青龙汤可使单纯模型和肾阳虚复合模型IFN-γmRNA升高,IL-4mRNA降低,使IFN-γmRNA/IL-4mRNA比值升高,且对单纯模型组作用更明显.单纯模型和肾阳虚复合模型均出现T-bet mRNA降低,GATA-3mRNA升高,IFN-γmRNA/IL-4mRNA比值降低.小青龙汤可使单纯模型T-bet mRNA升高,GATA-3mRNA降低,因而T-bet mRNA/GATA-3mRNA比值升高;对肾阳虚复合模型组的T-bet mRNA作用不明显,可使GATA-3mRNA降低,因而T-bet mRNA/GATA-3mRNA比值也相对升高.rn 结论:小青龙汤可明显改善单纯模型的局部过敏反应,但对肾阳虚复合模型无明显作用.小青龙可使IFN-γ/IL-4比值、IFN-γmRNA/IL-4mRNA比值和T-bet mRNA/GATA-3mRNA比值升高,来调节Th1/Th2平衡,且小青龙汤对单纯模型作用更明显.
  • 摘要:目的:考察"去滓再煎"法对小柴胡汤中柴胡皂苷a与柴胡皂苷d含量的影响.rn 方法:采用HPLC,Welch 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m*150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柱温26℃;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03nm.rn 结果:从煎煮时间来看,两次煎法>去滓再煎法>不去滓煎法,而柴胡皂苷a与柴胡皂苷d的含量为去滓煎法>两次煎法>不去滓煎法.由此看来,不去滓煎法的煎煮时间最短,柴胡皂苷的含量却是最高的,柴胡皂苷a的含量在去滓再煎法中比不去滓煎法高出59.4%,比两次煎法高出23.92%;柴胡皂苷d的含量在去滓再煎法中比不去滓煎法高出58.78%,比两次煎法高出28.37%.rn 结论:在三种煎法中,去滓再煎的方法提高了柴胡在水煎液中有效成份的溶出,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柴胡汤的临床功效.
  • 摘要:本文认为西医学的痛风病可按《金匮》的历节病辨证论治,因历节病是把《素问·痹论》的痛痹具体化,通过列举临床案例说明本病关乎外邪,除寒与湿外,尚关乎风.阴虚、血虚、阳虚及热盛所生之内风也不可忽略,故痛风的痉挛症状及游走性疼痛的特点皆不离风,这对痛风的临床治疗有很好的提示和借鉴作用.同时指出,从治疗痛风的临床实践看,《素问·痹论》所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并非尽然,寒不多即寒邪轻微甚或几无寒邪,亦可致痛.在寒、湿乃至于风邪相合的痛风病中,有不少尚夹杂着热邪,但亦可致痛.本文所举5个痛风案例,虽是按《金匮》的历节病辨证论治,但只是司其法而未泥其方.
  • 摘要:文章论述梅国强教授"宁络"以治因络脉不宁,出现的各种出血、紫斑、顽固性疼痛等病证的辨治经验.文章从络脉不宁的病因入手,论述其病机及治则,并结合梅师验案分析其辨治经验,总结宁络求本,执简御繁;辨证统一,缓急从权;力除扰络之邪,以孤络瘀之势;病久入络,善用虫类、藤类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辨治特色,并详述以清热宁络、清热除湿、和血祛风、解毒通络、温阳散寒等法以宁络止血、消斑、止痛的辨治经验,以传承梅师宁络"宁络"的辨治思想,拓展学者辨证思维.
  • 摘要:荨麻疹在中医中属于"瘾疹"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其主要的病因病机是素体禀赋不足,风邪乘袭,邪客肌腠所致.在中医辨治论治的基础上,运用经方治疗荨麻疹具有独特疗效.文中介绍了几例万兰清老师运用经方治疗荨麻疹成功的病例。针对肝肾亏损,感受外邪,以疏散外邪,补益肝肾为主;对于表里俱虚患者,处以玉屏风散加减;对于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夹瘀在表,则用玉屏风散和桂枝汤加减等。不难看出,用经方治疗荨麻疹疗效明显,但仍要进行辩证论治,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经方,在经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运用。
  • 摘要:刘渡舟教授致力于中医教学、医疗、科研工作半个多世纪,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刘老推重经方,不薄时方,并提出"古今接轨"的新论点,主张方证相对,有证有方,在诊治许多疑难重症时,每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本文拟对刘老"治伤寒"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总结,即《伤寒论》乃论病之书,非为伤寒一病而设;精辟阐明六经实质,力辟诸说纷纭;《伤寒论》蕴含辨证论治精神,其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以贯之;既重"辨证论治",更悟"辨证知机";重视六经为病提纲证的重要意义,用其指导各经辨证;独具慧眼,发现《伤寒论》398条原文排列组织的有机联系;重视标本中见气化理论,是乃伤寒学之最高理论;以及善抓主证,喜用经方,不拘时方,古今接轨等八个方面,并介绍了典型病例的经方治验实录,以期有资于临床.
  • 摘要: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无论是保肝、抑制肝纤维化、防肝癌,还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都有其巨大的优势,已得到世界公认,其优势还体现在治疗费用低,副作用小,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等方面.本文从精研病因病机,阐述精辟独到;四期分型论治,灵活辨证施治;气血辨治为纲,柴胡剂群论治三个方面介绍了王庆国教授治疗乙肝的辨治思路与用药特色,并介绍了典型病例的临床治验,以期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参考.
  • 摘要:《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六经又分为三阴三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继承与发扬了《内经》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精神,对每一病证,遵照审证求因的原则,辨病因之阴阳,病性之阴阳,病位之阴阳.作者所在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基于六经阴阳的量化组方研究",主要有证候寒热分级和处方寒热分级,对于处方寒热的定量,须明确单味中药的寒热定量.故本文通过对以往中药寒热的研究进行回顾,以期为中药寒热的等级量化提供思路.基于中药特定化学成分进行中药药性的研究,如生物大分子、基因、蛋白、化学元素、离子等,不能有效的对中药作用于机体的整体效应进行解释。中药的寒热主要为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反应,热动力学观点认为,药物的效应可以引起整体系统的微小变化,人体释放热量,身体变热,吸收热量,身体变凉。从整体性的角度研究中药的寒热属性是现代研究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团队通过机体特异性“窗口”探查等手段,寻求整体评价中药寒热度有效途径,以期为中药寒热度等级量化的建立提供实验科学依据。
  • 摘要:目的:研究李赛美教授运用加味五苓散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李教授门诊病历70份,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建立形式背景,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从图中发现总结李赛美教授运用加味五苓散的方药及方证配伍规律.结果:李赛美教授常用加味五苓散合小柴胡汤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并加补气、温阳之品,寒温并用,经腑同治.结论:将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应用于中医辨证体系,通过庞大数据库探索其隐藏的知识和规律,使之直观化、可视化,也为名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 摘要:《金匮》作为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学术思想,而且还充分体现着中医学术特质.如其燮理阴阳,不是单纯地治阴治阳,而是在论治中,认识到阴阳相互之间的关;而因为气与血之间相互影响,在治疗时治气从血分着手,治血分从气分入手;针对肝与脾的关系,尤其重视脾运,但脾运的前提又是肝木的柔顺,才能保证脾运的正常;又因为血水同源,论治不能把血水分开.血水同治不单是仲景在杂病论治中的重要治则之一,也是妇人病论治的重要治则.这些思想对于后学者提高中医素养,颇有意义.
  • 摘要:脾胃病以虚为本,处中焦,与五脏相关,为气机之枢纽.又脾胃与外界想通,易虚易实,因虚至实.故脾胃病基本病机除本脏所病,或因于气,或因于热,或因于寒,或因于湿,又于神机相合,与伏邪相关.结合笔者近年来已把理脾胃相关方剂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均取得较好疗效,文中就脾胃病机外延试进行探讨.五脏之中,心脾通过经络相连。故在心系疾病临证中,治心与治脾往往殊途同归,即所谓“异病同治”。人参汤即理中汤,为脾胃正治之方,而枳实薤白桂枝汤,笔者往往作为心胃同治处方运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在临证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小儿夜咳与进食过多有关,以黄芩二陈汤或保和丸加减往往可取桴鼓之效。笔者还发现其他如小儿呕吐、腹泻、厌食以及一部分皮肤病均以调理脾胃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另外咳嗽与脾胃密切相关,即现代医学所指“胃食道反流性疾病“说引起的慢性咳嗽,用以加味四七汤合左金丸取得较好疗效。妇科疾病以调经为基础。笔者在临证中反复验证人体月经周期运动的动静升降形式,并且将该观点运用到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笔者在临证中发现一部分疾病逾期而发、久治不愈往往与伏邪相关,这类疾病广泛存在于临床各科,在治疗这一类疾病是十分强调脾胃的排毒功能,通过灵活采取扶正、祛邪、调升降、清湿热等综合疗法,对一些疑难杂症如婴儿湿疹、痛经、慢性肝炎等可能会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 摘要:文章从六经病的发生、发展、辨证、治疗等方面,结合论中具体实例,系统分析张仲景临证知常达变的思维特点:发病有常变,认识疾病要三因制宜;传变有常变,判断病势察邪正虚实;辨证有常变,审证求因要脉证合参;论治有常变,理法方药当随证处之。总之,学者既要熟知疾病发生发展及辨证治疗的一般规律,又要了解疾病发展变化的特殊性,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提高诊疗水平.
  • 摘要:《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中都有论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在此,笔者对《金匮》中的白虎汤的应用进行介绍。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白虎加人参汤中的人参的功效则正如张锡纯所说的“实能于邪火炽盛之时立复真阴,此中盖有化合之妙也。”故该方在解热之时无忘益气养阴,体现了仲景的顾护中焦脾胃的整体思想。现代临床上常用该方治疗糖尿病及一些发热的病症,效果显著。这也与《金匮》运用该方治疗喝病及消渴有相对应之处。此外,该方还可运用于其他的病症,如精神性烦渴、头汗证等,疗效也是值得肯定的。此外现代的药理研究表明白虎加人参汤具有解热作用、抗糖尿病作用、增强免疫作用、保护心肌细胞作用、抗炎抑敏作用,因此在临床上有很广泛的运用。
  • 摘要:基于多层次证据融合理论确立《伤寒杂病论》方治疗慢性病循证决策研究已取得前期结果。研究显示:《伤寒论》各首方剂治疗的优势病证规律显著——每首方剂治疗的病证均有一定的趋向性,即治疗的优势病证各不相同;根据《伤寒论》方循证证据进行排序索引,确立了优势病证的客观分型,为中医学病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既可以解决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对人体疾病认识的互释,又可以架起中西诊断融会贯通的桥梁,各病证客观分型来源于临床证据,又指导临床辨证,为临床医生科学使用经方确立了指南。另外为了全面彰显经方的治疗优势,又对《伤寒论》的姊妹篇《金匮要略》一书进行了同样的研究。通过研究结果的比较发现,两部著作在治疗优势病证上同中有异,治疗相同病证时,证型间相互补充:治疗不同病证时,《伤寒论》方偏重于如何去除外邪,强调就近解邪;而《金匮要略》方更侧重于如何调理人体脏腑正气,在扶助正气的基础上去除内邪。总之,两书相合的治疗方法覆盖了人体各部位各类型的病证,由此而论,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勾勒出一幅人体的病理图谱,无论患者出现何种病证都可运用《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方法认识它,更可以运用其方药灵活化裁进行有效的论治。
  • 摘要:张仲景善用酒入药,提出了诸多对酒的认识及禁忌等问题,且所用酒之种类不同,用法有异,功效亦有差别.目前可查文献中,对于仲景用酒方剂的数量和具体用法说法不一,给中医学习、科研及临床带来很大困扰.本文首次将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酒方剂的条文出处、原文、功效按酒之种类系统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列出,条分缕析,便于学者日后检索研究,为后人研讨仲景学说及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同时,研究中发现不同版本教材对小承气汤中大黄是否用酒制说法不一,这也是目前可检文献中未提及的问题.
  • 摘要:炙甘草汤是出自《伤寒论》的经方,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心悸,本文从原方出处及方义、临证常用剂量、主治范围及临床应用、加减化裁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 炙甘草汤方中重用炙甘草补中益气,以充气血化生之源:配合人参、大枣补中气,资化源,气足血生,以复脉之本:生地、阿胶、麦冬、麻仁滋阴养血,以充血脉;桂枝、生姜宣通阳气,温通血脉:加清酒振奋阳气,通经络,利血脉。诸药合用,共奏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之功效。该方主治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风心病及其它疾病导致的“心动悸,脉结代”心律不齐者。再者,因炙甘草汤具有滋阴养血、补益心气之功效,故凡见气虚血亏、符合炙甘草汤证者均可应用。如汗证、失眠或顽固性失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等。临床中凡属气阴两伤,阴阳俱虚型心悸均可用此方。
  • 摘要:目的:总结比较炙甘草汤及其吴氏变方临床治疗优势病症(证)的规律,为临床寻找最佳证据.方法:利用CNKI、WF、VIP、CBM数据库检索36年间涉及炙甘草汤及其六个变方的文献,以临床报道与个案报道两类文献为研究对象,按照ICD-10以及《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进行病症名规范,并根据"临床证据荟萃级别表"的内容评价优势病症(证)推荐等级.结果:炙甘草汤临床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效果最佳,而变方在此基础上明显增加了治疗优势病症(证)的种类.
  • 摘要:《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不仅开启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其对方剂学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仲景所用方剂选药精当,组方严谨,疗效可靠.笔者对仲景使用甘草的规律进行理论探讨.笔者认为:甘草在《伤寒杂病论》中主要有下气止咳、补中益气、清热解毒利咽、监制减毒、益心气止悸动、缓急止痛、缓和药性、顾护胃气等多方面的作用。仲景用甘草最多,无论是炮制方法、还是用法用量都十分精当,可谓把甘草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后世医家对甘草的使用多有发挥,其中李东垣对甘草功效的阐述较为完善,其认为:“甘草,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所以,笔者认为:医家在使用甘草时不可随意,更不要把甘草的功效仅仅局限于“调和诸药”上,应当正确认识和重视甘草功效,使其发挥充分药用价值。
  • 摘要:大承气汤为仲景所创峻下法代表方剂,由于其泻下之力峻猛,运用得当疗效颇佳,但运用不当则易伐伤正气,故临证需谨慎辨别应用.本文通过仔细研读了仲景《伤寒论》相关条文,分析了仲景在阳明病中运用大承气汤的辨证要点,总结出包括胃肠燥屎积聚、热象汹涌、脉实、阴损等表现症状及分辨方法.以期为该方的临床运用提供简明的辨证线索.
  • 摘要:麻黄汤,乃张仲景为太阳伤寒证而设.其实,麻黄汤临床运用非只解表,《伤寒论》所云太阳病伤寒证也非只为外感风寒所起,仲景所云太阳病由外感邪气引发,只是举例而言,诸凡外感或内伤,只要邪气壅滞营卫之气,导致营卫不和者,所发即为太阳病,故太阳病有外感太阳病,亦有内伤太阳病。就麻黄汤组方配伍特点而言,麻黄、桂枝固然具有祛风散寒解表之功,但亦非只此一用,麻黄又上能开宣肺气,下能通利膀胱水气。至于桂枝,作用更广,集中体现在一“温”字上,能上温心肺之阳,中暖脾胃之阳,外煦肌表卫阳,并能化气行水,温经通络。打开麻黄汤方子,其组合可以解读为用麻黄、杏仁开宣心肺之气,用桂枝甘草汤温通心肺之阳,乃是温通振奋心肺阳气之方,临床可广泛用于因肺气不宣、胸阳不振、心肺郁阻所致之小便不利、水肿、遗尿、便秘、闭经、不射精等诸疾,实为“提壶揭盖”之第一方也。
  •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临床难治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命健康.RA发病原因迄今不明,现代医学对其治疗手段和方法有限.中医药在治疗RA方面显现了较大的优势.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体会到经方治疗该病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少、价格低廉的特点.并据体会基于运用经方的不同,将RA分为湿邪困表证、寒热错杂证、寒湿凝滞证、寒凝血瘀证、气血亏虚痰瘀痹阻证、肝肾亏虚证六型,分别使用麻杏薏甘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附子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肾气丸等进行治疗,并介绍了典型案例.
  • 摘要:近年来,关于乌梅丸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越来越丰富,乌梅丸的临床适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本文从乌梅丸的组成,制方,古、近代文献记载和现代临床应用等多角度出发,阐述了乌梅丸解郁的理论研究.乌梅丸的解郁功效是与其精巧的制方特点密切相关,乌梅丸组方中苦味的黄连、黄柏以及细辛、干姜、附子、蜀椒和桂枝等大量辛味药物构成了苦辛法,苦辛配伍,着眼于调整气机,苦味可泄,辛味可散,现代逐渐发展为辛开苦降之法,乌梅丸配伍出了温肝阳、泄郁火的功效,这也是其解郁功效得以发挥的基础。
  • 摘要:目前并没有充分证据来证实不能使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但是仍然需要努力提高中医药防治CKD的效果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对经方治疗CKD进行转化,需要辨体-辨病-辨证结合应用经方治疗CKD,临床应思考CKD的特殊性而处方用药,同时努力寻找经方治疗CKD的切入点和切入时机.
  • 摘要: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常由重症感染引起,进而以炎性介质的释放为始动因素,导致多脏器受损的临床综合征.而《伤寒论》中的少阳病与其在病因、易得人群、病理机制、临床症状、治疗原则等多方面相似.因此将《伤寒论》中的少阳病与多脏器功能不全进行对比,进而将少阳病的治法引入到MODS的治疗中,可以为MODS的治疗引入新的思路.少阳病的主方为小柴胡汤,各个症状的治疗需在柴胡剂的基础上随症加减,而MODS的治疗首要的是需要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各器官的损伤亦需要器官的支持疗法,二者治疗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按照少阳病的治法以小柴胡汤及其类方治疗,需要系统的研究思考与实践验证,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小柴胡汤的主药可以拮抗内毒素,改善胃肠道功能等,为此治疗思路提供了一定的现代药理学依据,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论证,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丰富MODS的治法。
  • 摘要:人体正常水液代谢对于保证人体内环境平衡、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作用,水液代谢是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中医将其过程主要归结为肺脾肾等脏腑的协调作用,其中肺主通调水道作用在水液代谢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医学认为肺主行水,是指肺气具有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所谓“肺主通调水道”,即是指肺主行水的功能。由于肺位于人体的上部,主行水而通调水道,其宣发肃降作用可疏通和调节水液代谢。在其现代生物学机制研究方面,开展“肺主通调水道”现代生物学机制研究,可大致概括:心肺-肾反射说、前列腺素调节说、通气调控说等9种学说。在此基础上,北京中医药大学“经方现代应用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创新团队以呼吸功能改变和尿液量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小鼠哮喘模型呼吸功能改变、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呼吸功能改变及家兔正压扩肺模型肺通气活动改变对“通调水道”的影响。并在仲景学术理论指导下,通过经方干预等手段,开展动物实验研究,深入挖掘“肺主通调水道”的理论内涵,进一步探讨“肺主通调水道”相关分子信号的调控途径,阐明“肺主通调水道”的现代生物学机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