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二届全国大肠癌学术会议暨江苏省第九届腹腔镜外科会议
第十二届全国大肠癌学术会议暨江苏省第九届腹腔镜外科会议

第十二届全国大肠癌学术会议暨江苏省第九届腹腔镜外科会议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南京
  • 出版时间: 2015-10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江苏省医学会;江苏省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第十二届全国大肠癌学术会议暨江苏省第九届腹腔镜外科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手辅助腹腔镜技术是将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与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最大程度结合的一个典范,近年来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接受.进行手辅助腹腔镜手术的步骤虽然大致与全腹腔镜相同,但是由于其恢复了术者的触觉,因此其兼顾了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的双重优势;另外手辅助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还具有适应症广泛,医生学习曲线短,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并且术中可以快速控制出血,对于术中出现的意外能进行最快的补救,间接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尽管手辅助腹腔镜技术在外科治疗结直肠癌疾病中有以上诸多优势,但是也尚存在一些不足,如手在腹中占据空间对术者暴露视野不利,同时也可能造成气腹的严密性减低;长时间的手术造成术者疲劳等.本文旨在客观对手辅助腹腔镜外科治疗结直肠癌的发展、优势及应用做出陈述.
  •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联合检测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对判断Ⅱ期结直肠癌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285例行根治性手术Ⅱ期原发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CEA>5ng/ml为阳性,CA19-9>37U/ml为阳性.结果:285例患者中,CEA升高有99人(42.60%),CA19-9升高25人(8.77%),同时升高12人(4.21%).CEA和CAI99同时升高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结论:术前联合检测CEA,CA19-9对行根治性手术后Ⅱ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 摘要: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是临床中罕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2%,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4%[1].随着诊断技术的改善和提高,近年来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由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该疾病仍然面临着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治疗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本文就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小肠恶性肿瘤是罕见肿瘤,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故早期诊断率很低,误诊率较高。同时,小肠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十分复杂,为疾病的规范治疗带来诸多困难,并导致病人预后较差。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十分有必要加强对小肠恶性肿瘤的重视程度,要力争做到疾病的早期诊断、规范治疗,进而使病人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与预后。
  • 摘要:剖腹探查术是临床医生,尤其是急诊科医生经常而对的手术。针对闭合性腹部损伤剖腹探查的指征包括:(1)患者有明显腹膜炎体征,其他部位创伤不重,疑有腹内损伤;(2)腹部平位X片显示为膈下游离气体或肾周围、腰大肌周闹有积气,疑有腹膜后十二指肠伤、升结肠或降结肠腹膜后破裂者;(3)腹部有移动性浊音,疑有腹内出血者;(4)腹腔穿刺或灌洗阳性者;(5)伤后便血、呕血或血尿,伴血压下降者;(6)损伤后有早期休克征象,其他部位创伤轻,疑诊腹内损伤者;(7)有创诊疗操作(内镜、穿刺等)后出现腹膜炎和内出血者。对腹内出血的患者,应在积极治疗休克的同时迅速进行剖腹手术,因为只有手术止血才能控制休克,挽救生命。腹内空腔脏器损伤的患者,如有休克症状应先治疗休克,待休克好转后及早探查手术;但经积极抗休克治疗仍不见好转,应在继续抗休克的同时进行剖腹探查。
  • 摘要: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颓药物的涌现和外科手术技术和器械的改进,结直肠癌治疗效果将会进一步提高,但是,外科治疗仅仅是结直肠癌防治研究一部分,真正驾驭结直肠癌.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趋于下降,应当建立全程管理的理念,亦即从预肪结直肠癌开始,目前最切实可行的是筛查,通过人群的筛查达到去除癌前痛变和“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继而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多学科练台治疗(MDT)团队,对结直肠癌患者施行最恰当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还应注意到患者的康复治疗乃是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登记随访和统计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全程管理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结直肠癌发病和生物上升趋势.
  • 摘要:右半结肠CME手术,是对右半结肠D3再定义,强调和论证了在结肠癌进展期,特别是Ⅲ期行D3手术保护结肠系膜、包膜及高位血管结扎获得更多淋巴结对预后的意义.清除更多的阴性淋巴结可以提高病人生存率可能与微转移有关。CME的积极意义在于更加重视右半结肠D3手术,在D3的基础引进了TME手术的理念.通过对局部解剖学、胚胎学的研究和腹腔镜下手术的改进较好地解决了两个问题:1、标本的边界,2、N3淋巴如何整块清除的问题。腹腔镜四步法右半结肠CME手术是不同于传统D3手术,是在D3手术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手术技术,更符合CME理念。
  • 摘要:肝切除是肝转移癌患者唯一可以获得长期生存的选择。MDT模式是获得最佳治疗策略的根本,结合现实国情,强调个体化治疗,只有最有利的方案,没有最正确的方案。
  • 摘要:大约25%的结直肠癌患者存确诊时就合并同时性的肝转移,并且大多数转移灶不可切除.对于结直肠癌伴有不可切除肝转移的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是化疗后行原发肿瘤切除术(PTR),还是直接化疗,原发灶不切除,各项研究至今没有明确的结果.本文综述近年来对于不可切除肝转移是否行PRT的相关研究,重点说明了PRT对生存率的影响及可能的潜在机制,并总结了不可切除肝转移患者PRT的适应症及个性化治疗方案.
  • 摘要:通过对131例肠造口术后患者家属的跟踪调查,发现造口患者家属术后早期的造口护理参与情况并不高,尤其是撕离造口袋、清洁皮肤等需要碰触造口的护理步骤。家属年龄越大对于造口知识掌握的越差,男性家属对于造口知识掌握的情况要高于女性家属。年龄越大、学历越高的家属越愿意去进行造口护理。且患者家属不愿意进行造口护理主要是因为住院期间比较信任护士的专业技能,让护士承担了较多的护理工作。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接受能力及医院积极探寻更为有效的造口护理技能培训方法,倡导协同护理的理念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术后的造口护理,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应注意不可由家属完全代劳,剥夺患者对造口自我管理的意愿及行为。
  • 摘要:直肠前间隙的解剖是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一个难点.术中若解剖层面不当,容易造成直肠前壁固有筋膜破损或损伤邻近的神经血管束.对于直肠前壁的肿瘤,直肠固有筋膜破裂可能造成环周切缘阳性及局部复发;神经血管束损伤则可能导致术后性功能障碍,特别是在男性患者.掌握直肠前间隙的解剖技巧有利于提高TME手术的手术质量及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
  • 摘要:超重或肥胖是一种病理状态,近年研究认为肥胖是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研究发现脂肪组织分泌的一些因子与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相关.本文针对肥胖的病理生理状态以及相关因子与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比较腹部无切口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结直肠癌手术.方法:完成腹部无切口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62例,完成传统开腹手术64例,通过统计方法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腹腔组在术中出血量上少于开腹组,在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结论:腹部无切口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具有腹壁无切口,无疤痕,创伤小等优点,同时安全性不劣于开腹手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 摘要: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低,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中容易发生误诊,磁共振对于其诊断及其病情评估具有显著优势.除外科手术外,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手术方式的选择尚有较大争议.本病预后极差,局部及全身转移出现较早,长期生存率较低.本文通过回顾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就诊于哈医大二院结直肠肿瘤外科的3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从而进一步探讨此类疾病在诊断及治疗方面的有关问题.ARMM的确诊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肛门指诊以及病理学检查。对于ARMM的治疗来说,手术是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 摘要: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13年的最新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82亿,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约为9840万,居全球首位.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到1.43亿,仍然居于全球首位.糖尿病不仅可以导致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而且被认为是多种肿瘤的高危因素.就结直肠癌而言,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的患病风险要高出30%,另一方面如何控制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仍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对于并发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在围手术期对于糖尿病的防治和监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糖尿病对结直肠癌的预后影响还存在着很多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但是其对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有着密切关系。从术前、术中和术后给予针对糖尿病患者相应的处置,不但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近年来于临床上逐渐得到应用,本研究旨在描述经肛门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肿过程中的经验以及思考.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起实施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患者67例,根据活检病理结合直肠腔内超声检查术前诊断低级别IN36例,高级别IN19例,直肠癌7例,直肠其他类型肿瘤5例(神经内分泌肿瘤、炎性肉芽肿等).肿瘤距肛缘的距离6.2±2.1cm,肿瘤平均直径1.6(1-4)cm. 结果:67例直肠肿瘤均获完整切除,各切缘均阴性.手术时间为77(25-9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0(10-40)ml.术后住院时间为3(2-5)d.术后病理确诊:直肠低级别IN25例,高级别IN30例,黏膜下浸润癌4例,进展期癌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4例,炎性肉芽肿1例.67例术后随访2-30个月,肿瘤局部复发1例. 结论: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是一种对于直肠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并且能够通过单孔腹腔镜套管及常规腹腔镜设备成功实施.
  • 摘要: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至今,其治疗方法仍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随着直肠癌术前分期及依据其进行的新辅助放化疗、以及术中采用规范化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开展,局部复发率显著降低,5年生存率得以提高.但还是有5%-40%的患者发生癌肿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多项研究表明直肠癌环周切缘癌性侵润(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 involvement,CRMI)是影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如何准确的术前分期,提高TME质量,减少CRMI,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重大考验.CRMI是影响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将CRM列为术后常规病理学评价指标,进一步研究,明确影响CRMI的危险因素,对于有CPRMI危险因素的患者给予术前干预,包括新辅助放化疗、手术方式的选择等。研究显示,对那些术后病理学评价CRM阳性的患者.行补救性盆腔放疗效果不佳,并不能有效改善预后。所以术前对CRM进行评价,对影像学上CRM阳性的患者和有CRMI危险因素的患者给予术前干预,降低CRM阳性率,对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提高生存率尤为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预测因素,以指导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28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新辅助放化疗前、后直肠癌患者血清CEA水平,以放化疗后肿瘤TNM分期降期与否和肿瘤消退程度(肿瘤长径)作为同步放化疗疗效的判断标准,分析CEA检测值的变化与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疗效及预后等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pCR组与非pCR组患者,CEA的水平在新辅助治疗前后未见统计学差异,新辅助后CEA的下降程度在两组中未见差异.经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长径退缩显著组,CEA下降程度也较显著,CEA下降≥50%组内,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长径退缩≥25%的患者占70.6%,CEA下降<50%组内,此部分患者仅占54.6%. 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后CEA明显下降的患者其肿瘤退缩更显著,提示CEA可能作为一项直观的评估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疗效指标.
  • 摘要:急性结肠假性梗阻(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ACPO)逐步为临床所认知,但很多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其诊治依然是临床医生的挑战.随着对ACPO病因病理的深入了解,其流行病学也在发生着改变.结肠梗阻患者应警惕ACPO,多可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机械性梗阻.早期诊断是关键,保守治疗多可治愈.保守治疗无效者可尝试新斯的明治疗,但目前用药浓度、给药方式尚存争议.对于新斯的明治疗无效及复发的间题亟需新的药物研究.药物治疗禁忌或疗效欠佳者可行内镜治疗,内镜下新技术如放置减压管或经皮内镜下盲肠造瘘术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手术干预作为治疗最终手段,往往伴随着较高的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因此,临床医师应全面了解所有治疗手段,综合使用保守、药物和内镜治疗,造福患者.
  • 摘要:上皮间质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指上皮细胞在某些特定因素下获得间质细胞表型的过程,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EMT发挥重要作用.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大肠粘膜上皮.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运动和肿瘤远处转移与EMT密切相关.现就EMT和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EMT特征包括细胞形态改变和分子标志物改变:细胞形态由鹅卵石样改变为纺锤体样,细胞极性消失,骨架改变;上皮化分子标志物E-钙黏蛋白等表达水平下降,间质化分子标志物波形蛋白等表达水平上升。
  • 摘要:随着设备和技术的改进,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开展病例数的增加尤其是手术适应症的不断拓宽,手术难度随之加大,并发症也越来越多见,为了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能更安全地开展,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为此将该手术容易出现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作一总结,供有一定手术经验的结直肠外科医生作为参考.包括腹腔镜结直肠术中的出血的预防和处理,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损伤的预防和处理,腹腔镜结直肠术中吻合口瘘的预防和处理,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术后功能障碍的防治。
  • 摘要:已有研究报道着色性干皮病基因(XPG)Asp1104His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但是结果尚不一致.本研究旨在调查XPG Asp1104His基因多态性是否与中国人口的大肠癌易感性相关,并用进一步的荟萃分析验证这一结果.我们发现XPG Asp1]04His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易感性显著相关(显性模型:His/His1Asp/Hisvs.Asp/Asp,调整OR=1.39,95%CI=1.14-1.69),分层分析结果显示His/His+Asp/His基因型与中分化肠癌相关.另外,我们的荟萃分析包括2,649例肠癌患者和2848例对照组,显示相似的结果:显性模型(OR=1.35;95%CJ=1.20-1.51)在亚洲人口中尤其明显.我们的结果表明:XPG Asp1104His基因多态性增加罹患肠癌的易感性,在亚洲人口中尤为明显.
  • 摘要:介绍了一例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病例。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治疗中,新辅助放化疗的效果令人鼓舞,在控制术后淋巴结转移、降低局部复发率及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保肛率方面效果令人满意,但仍有需要改进之处。需要在治疗前对病变的位置、分期、病理学特性及个人危险因素等进行全面评价,利用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筛选出辅助治疗的敏感性指标将是未来研究热点。另外,寻求更优化的放疗模式,更有效的化疗药物,新型有效的靶向药物及新配伍方案将会给更多直肠癌患者带来福音。
  •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分析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普通外科2008年至今20例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15例术后吻合口出血患者在保守的基础上结合内镜下明确诊断后辅助钛夹或电凝治疗,效果良好,其中1例再出血,再次内镜止血后治愈,1例出现吻合口瘘,术后9-20天出院.
  • 摘要:目的:探讨经肛门加固吻合口并置日减压管技术在腹腔镜低(超低)位直肠癌(距离肛缘8cm的直肠癌,距离肛缘5cm以下称为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减少吻合口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110例采用腹腔镜低(超低)位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经肛门全层间断加固缝合吻合口并在肛门内放置内径1cm的透明硅胶引流管减压引流的55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术后肛门内未加固、未放置肛门内引流管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中55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3.6%);对照组55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8例(14.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X2=3.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肛门加固缝合吻合口、置入减压管在腹腔镜低(超低)位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操作方式,能起到减轻肠道吻合口压力,促进吻合口愈合的作用,有效的减少术后吻合口瘘.
  • 摘要:1982年Heald教授提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概念,盆腔筋膜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其结构与层次的认识对于直肠癌的影像学诊断与手术治疗都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在对盆腔筋膜的研究对筋膜的命名、层次的划分一直争议不断,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成人骨盆的解剖学研究,对盆腔筋膜胚胎学研究较少,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更是空白.由于解剖技术、标本质量甚至对于筋膜的认识、定义不同,导致研究者做出不同的判断,致使目前对盆腔筋膜的命名与理解千差万别.本文拟通过整理盆腔筋膜的胚胎学研究,为盆腔筋膜结构层次的正确认识、为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和影像学诊断提供理论支持.
  •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新辅助化疗对Ⅱ、Ⅲ期直肠癌患者肿瘤标记物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分析31例Ⅱ、Ⅲ期直肠癌单纯新辅助化疗患者临床资料,并在化疗前后给予监测肿瘤标记物,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从而检测细胞免疫功能. 结果:31例患者新辅助化疗3个周期后,CR3例,PR12例,SD13例,PD3例.化疗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损害、周围神经炎,给予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化疗前后肿瘤标志物CEA、CA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P=0.048);而CA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免疫功能中仅B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其余双阳性T细胞、辅助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D4/CD8、自然杀伤细胞、调节性T细胞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Ⅱ、Ⅲ期直肠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242水平;而对细胞免疫功能没有影响,仅降低B细胞功能.
  • 摘要:目的:Chromobox homolog8(CBX8)最初是一种转录抑制因子,通过nk4a-Arf依赖的以及非依赖的途径抑制细胞的增殖.然而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以及机制尚无报道.本研究旨在对CBX8在结直肠癌组织以及大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促进癌细胞增殖机制做进一步探讨.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qRT-PCR方法检测133例大肠癌、癌旁组织以及大肠癌细胞株(WiDr、HCT116、HT29、SW480、SW620)中CBX8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凶素的关系.利用Cox风险模型进行单凶素以及多因素分析,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利用慢病毒表达载体高表达以及干扰基因CBX8表达.利用Transwell小室法、划痕实验、CCK-8等方法检测大肠癌细胞增值、凋亡以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 结果:大肠癌组织、肝转移灶中CBX8蛋白与mRNA 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大肠癌组织巾CBX8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及刖:转移呈负相关(P<0.05),此外CBX8蛋白的表达还与大肠癌浸润深度有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CBX8高表达结直肠癌患者1年、3年、5年总体生存率均显著高于低表达结直肠癌患者(P<0.01)。通过慢病毒基冈表达系统,大肠癌细胞株WiDr以及SW480高表达CBX8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增值和侵袭,相反敲除CBX8表达可以显著促进细胞的增值和侵袭。 结论:大肠癌中CBX8呈低表达,CBX8低表达显示预后不良,并且CBX8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增值和侵袭;CBX8可能在大肠癌肝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新的大肠癌判断预后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 摘要:目的:探讨伊立替康+5Fu/Ly联合短程强化超分割放疗新辅助方案治疗低位直肠癌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选取2002年4月至2013年10月间低位直肠癌患者130例(肿瘤下缘距肛缘<7cm)并随机分为新辅助治疗组及对照组.65例新辅助治疗患者行伊立替康+5Fu/Ly联合25Gy(5×5)短程强化超分割放疗,6周后评价疗效,根据不同疗效行TME、LE、观察随访;65例对照组患者行TME手术.两组Ⅱ、Ⅲ期患者术后均给予术后化疗,并随访3年. 结果:新辅助治疗组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为21.3%。相比对照组,新辅助治疗组保肛率明显提高71.4%:45.0%,P=0.017,3度腹泻的发生率升高(13.1% VS 3.1%,p=0.037)。新辅助治疗组3年无病生存率(85.20% VS 56.92%,p<0.01)、3年局部复发率(4.92% VS 16.92%,p=0.034)及远处转移率(13.11% VS 24.6%,p=0.028)均优于术后辅助治疗组患者,3年生存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伊立替康+5 Fu/Lv联合25Cy(5×5)短程强化超分割放疗的新辅助方案是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观察短程强化超分割放疗方案30Gy和25Gy放射剂量对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5年12月~2013年2月中低位直肠癌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为两组:A组30Gy,B组25Gy,接受短程强化超分割新辅助放疗.A、B两组均接受奥沙利铂联合5-Fu/左亚叶酸钙方案化疗,4-6周后接受TME根治手术. 结果:A组pCR为13.9%,24例(66.7%)患者出现肿瘤降期;B组12.9%达到pCR,18例(58.1%)患者出现降期。毒副反应方面A组患者下消化道腹痛、腹泻发生率为77.8%,放疗反应程度:Ⅰ度:3例(8.3%)、Ⅱ度:15例(41.7%)、Ⅲ度:10例(27.8%)、Ⅳ度(腹痛型肠易激综合症)8例(22.2%);B组放疗反应率:51.6%(16/31),放疗反应程度:Ⅰ度:11例(35.4%)、Ⅱ度:4例(12.9%)、Ⅲ度:1例(3.2%)、Ⅳ度(腹痛型肠易激综合症):0。两组均未发现皮肤副反应。两组间新辅助治疗后pCR率、降期率及疾病进展率无统计学差异;毒副反应结果25Cy治疗组腹痛、腹泻Ⅰ度反应较高,而30Cy治疗组Ⅱ、Ⅲ度以及腹痛型肠易激综合症的发生率均高于25Gy治疗组,且30Gy治疗组毒副反应总发生率较高。 结论:25Cy短程超分割强化放疗的新辅助放化疗方案较30Gy方案更合理。
  • 摘要:目的: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执行者,直接决定细胞的生物活动和表型.本研究利用高通量蛋白组学结合基因芯片的方法,筛选大肠癌相关蛋白标志物. 方法:采用iTRAQ标记质谱方法(iTRAQ-MS)筛选和鉴定大肠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并利用Affymetrix U133plus2.0microarrays分析差异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比对差异蛋白与差异基因后筛选出蛋白与相应基因均有显著差异的蛋白,分析其生物学功能,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验证这些蛋白在大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在24对大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iTRAQ-MS共筛选出5469个差异表达蛋白。在52对大肠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基因芯片共筛选出39859个差异表达基因。质谱和基因芯片同只寸得到定量信息的蛋白质共3083个,其中差异表达>1.5倍且上下调趋势相同的蛋白共245个。且其中24个蛋白质在大肠癌各期的表达量均与癌旁正常组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最终经免疫组织化学验证,S100A9、ANXA3、NAMPT、CES2及CLCA1 5个蛋白质在大肠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的差异。且Western blotting实验证实ANXA3在正常组织、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是逐步升高的。 结论:S100A9、ANXA3、NAMPT、CES2及CLCA1可能是火肠癌相关标志物。ANXA3可能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有关。
  • 摘要:背景:近年来,间质成纤维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众多研究提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大肠癌浸润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标是明确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苏尼替尼对大肠癌间质成纤维细胞的抑制效应及相关机制. 方法:通过细胞周期分析及细胞增殖实验,在体外水平评价苏尼替尼对原代大肠癌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Western blot实验评价PDGFR-β、AKT和ERK蛋白磷酸化水平变化。建立SW620肠癌细胞与原代大肠癌间质成纤维细胞裸鼠皮下共培养模型,在动物水平评估苏尼替尼对大肠癌间质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 结果:苏尼替尼对大肠癌间质成纤维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明显,低剂量苏尼替尼能有效抑制由PDCF-BB诱导的细胞增殖及PDGFR-β信号通路活化状态。裸鼠皮下共同接种SW620肠癌细胞与原代大肠癌间质成纤维细胞相比单独接种SW620肠癌细胞显著增加移植瘤体积,而苏尼替尼对比5-Fu能有效抑制此移植瘤增殖。 结论: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证实苏尼替尼主要通过靶向抑制PDGFR信号通路,对原代大肠癌间质成纤维细胞产生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比较手助腹腔镜与全腹腔镜在外科治疗结直肠癌中的近期疗效,另外对手辅助腹腔镜外科治疗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做出评估. 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的79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接受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者41例,接受手辅助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者38例.根据2种术式分为全腹腔镜组(LAC组)和手助腹腔镜组(HALS组).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病理类型、分期、ASA分级、BMI指数等;手术资料包括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取标本切口长度、Troca数目等;术后资料包括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情况等. 结果:HALS组和LAC组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Trocar使用数目、取标本切口长度、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存在差异(P<0.05);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辅助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与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技术.
  • 摘要:目的:采用下腹部外横内纵切口入路行直肠癌根治术,探讨该入路行直肠癌根治术安全性、有效性、优越性、局限性,评估其可操作性及可推广性. 方法:选择100例行下腹部外横内纵切口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与纵行切口人腹的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评价手术时长、失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及切口并发症和下肢静脉栓塞和坠积性肺炎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数字分级法NRS方法评价术后疼痛感,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之间差异. 结果:下腹部外横内纵切口行直肠癌根治术与纵切口比较在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长、失血量、术后吻合口漏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外横内纵切口切口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低于纵行切口发生率21%(p<0.05);外横内纵切口患者术后离床活动时间(16.4±1.1)h早于纵行切口(23.5±1.3)h;外横内纵切口的切口长度平均为(10.8±0.8)cm短于纵切口(17.5±1.2)cm(p<0.01),外横内纵切口术后疼痛感NRS评分为(4.5±0.9)轻于纵形切口(7.8±0.7). 结论:下腹部外横内纵切口行直肠癌根治术达到了开腹手术下微创化、美容化、功能化、个体化治疗的效果,下腹部外横内纵切口行直肠癌根治术可操作性强,值得推广开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发病率较低,发病年龄主要在40-65岁,男性多于女性,常见的部位为十二指肠降部,球部不会或很少发生癌变。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如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腹胀痛、黄疸、消瘦、贫血、梗阻和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尤其是40岁以上者均应考虑本病。该疾病早期诊断率较低,因此多数十二指肠腺癌病人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加之肿瘤的恶性程度常较高、分化较差,病人常在早期就出现局部浸润和淋巴转移。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主要检查手段是上消化道造影和胃十二指肠纤维内镜检查,B超、CT和MRI对于判断肿瘤的侵润深度和转移情况有很大作用。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手术是治愈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最有效手段,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十二指肠腺癌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根据肿瘤部位、侵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来判断手术的切除范同,如肿瘤末侵及球部,可以实施保留幽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还可以清扫第6、12、14、15组淋巴结。但该术式手术操作难度高、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导致该手术在临床中难以广泛普及和开展。 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死广率较低等优势,主要适用与未侵及周同脏器界限清晰的小癌灶,以及身体状态差、难以耐受大手术的病人。十二指肠手术的适应症主要包括:(1)于十二指肠乳头下方的肿瘤,尤其是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和升部的肿瘤;(2)肿瘤位于胰腺对侧肠管;(3)十二指肠乳头下方可预留足够肠管进行吻合;(4)肿瘤直径小于3cm;(5)肿瘤末侵及肠系膜上动静脉;(6)术前检查及术巾探查未发现肿大淋巴结。 目前,该术式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癌还存在一定争议,无法确保切除足够的切缘和十二指肠与空肠的无张力的吻合。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不能对胰十二指肠周围淋巴结进行清扫,致使其根治性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但也有学者认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该手术仍然可以获得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一样的远期疗效。对上述两例病人,肿瘤均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肿瘤界限清晰,末侵及周同脏器,末发现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因此是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的最佳选择。 对于十二指肠乳头部较小的早期肿瘤,尤其是不能耐受根治手术或伴有严重疾病的高龄病人,也可以选择单纯的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或局部肿瘤切除术,但实施该手术必须严格选择适应症。对于病期较晚,且存在胆道梗阻或肠梗阻症状的病人,可以选择旁路手术,如胄十二指肠吻合术、胃空肠吻合术、胆囊空肠吻合术,或内引流等方法解除梗阻症状,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综上,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是一个发病率低,诊断和治疗相对困难的疾病,手术是治愈该疾病的有效方法。在术式选择时,必须结合肿瘤的位置、侵润深度、是否存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同时还要对病人的状态进行全面评估,综合选择一个合适的手术方式,使病人最大程度的收益。
  • 摘要:中低位直肠肿瘤微创治疗中,直肠指诊要判定硬度、活动度、距离、方位,术前详细全面检套,定性、病期评估很重要,如为恶性应争取术前准确分期,尤其是T分期,推荐,行超声内镜(EUS)及直肠核磁联合检查,术式选择要综台理性思考,使病人最大程度获益。
  • 摘要:腹腔镜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步切除中微创优势明显,肠镜不能通过时留个心眼:多原发癌,腹腔镜结肠切除,术前纳米碳定位,肝转移灶切除,术中B超定位,注意切口选择(一口多用)。
  • 摘要:结肠癌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介绍了miR-483-3p对结肠癌细胞恶性表型的调控作用,探讨了miR-483-3p调节结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 摘要:早期直肠癌预后较好.但在临床实践中,由于部分医师对于治疗原则和适应证的掌握不当,往往造成诊治失当,影响患者预后.掌握好早期直肠癌的诊疗策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如何界定"早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降期(ypT0-2)患者的治疗,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的手术指征,局部切除术后切缘阳性患者的进一步的治疗策略,临床完全缓解患者实施"等待+观察"策略的可行性.笔者在本文中根据国际上最新的诊治指南,对于以上的问题给予了思考与总结.早期直肠癌的治疗需要精确术前分期,对于未经过新辅助治疗的患者,可以在精准分期的基础上,将符合局部切除的患者行局部切除治疗或补充后续治疗,同时局部切除后密切的随访是必要的;对于新辅助治疗后的降期为早期的患者,目前最佳的治疗策略仍是根治手术及辅助放化疗等综合治疗,选择局部切除需谨慎。外科医生了解早期直肠癌的治疗策略非常重要,规范的治疗可使病人获得最大的临床收益,最大范围地减少不不要的痛苦,有效提高直肠癌的治疗水平。
  • 摘要:目的:检测ALL RAS基因、BRAF基因在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的突变情况,探讨RAS基因突变在不同分期中国人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本研究前瞻性收集了2014-2015年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接受结直肠癌手术的143例患者,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DNA基因测序的方法对结直肠癌的原发灶行国际上推荐的ALL RAS基因(包含KRAS基因及NRAS基因第2、3、4外显子)及BRAF基因(V600E)进行突变分析.同时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错配修复蛋白(MMR,包含MLH1,MSH6,PMS2和MSH2)表达情况,研究分析ALL RAS基因突变及临床分子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在143例患者中,有57例(39.9%)存在KRAS第2外显子12、13密码子的突变;除此以外,有11例(7.7%)患者存在KRAS第3、4密码子的突变;另有2例(1.4%)患者存在NRAS基因突变(图1).所有患者中ALL RAS基因突变率为49.0%,其中除KRAS第2外显子12、13密码子突变外的突变占9.1%.在73例RAS基因野生型的患者中,有4例存在BRAF V600E的基因突变,占2.8%.单因素分析显示RAS基因的突变状态与原发肿瘤的部位相关,右半结肠癌中RAS突变率占65.8%,而左半及直肠癌All RAS突变率仅为42.7%,两者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26,图2).同时亦发现RAS基因突变率在小同分期的肿瘤中具有显著性差异的趋势,TNMⅠ-Ⅱ期中RAS突变率40.7%,而Ⅱ-Ⅳ期中RAS突变率为54.8%(P=0.09,图3). 结论:中国人结直肠癌ALL RAS基因突变率与欧美国家基本一致.NRAS和BRAF的突变率相对较低.RAS突变与原发肿瘤的部位相关,与患者TNM分期可能具有相关性.
  • 摘要:结肠癌跳跃性转移很少见,降结肠癌跳跃性转移至第12a组淋巴结尚未见文章报道.本文整理左半结肠癌12a组淋巴结跳跃性转移1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患者术前左半结肠癌诊断明确,术中探查发现12a组淋巴结肿大,术中及术后病理回报为腺癌,术后分期pT3N0M1a.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可能与"种子-土壤"学说及淋巴结免疫反应相关,该病例提示临床工作中应对来源不明的远处淋巴结肿大予以重视,对于术前充分评估和制定手术方案及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本文病例中,患者为老年男性,病史明确为肺癌,初诊时行化疗、放疗等综合内科治疗后,肺癌原发病灶控制尚可,出现下消化道出血及贫血症状后及时于我科室就诊,经我科室专家讨论后,明确临床诊断为肺癌治疗后,小肠转移瘤,肾上腺转移瘤,决定及时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大细胞肺癌小肠转移癌,患者目前恢复良好,复查随访中。回顾整个诊疗过程中,肺癌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后,及时考虑到消化道转移,并尽快行手术干预在本次治疗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对该病例的回顾以及总结,为今后肺癌消化道转移患者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 摘要:正确掌握肛管癌治疗观念的变化,可以使肛管癌的患者得到最恰当的治疗。本文将从肛管癌的诊断,治疗,随访,化疗和放疗几方面将肛管癌的NCCN诊疗策略总结。
  • 摘要:肠梗阻为胃肠道手术术后常见的一类并发症,最常见原因依次为:粘连性、麻痹性、狭窄性(吻合口过小、扭曲、受压)和炎性梗阻等,木例患者因术中吻合失误导致的肠管完全闭锁,在临床中虽然不多见,但的确需要引起腹部外科医生的重视。此例患者经仔细观察切除的闭锁肠段,应是在置入吻合器机身时误将吻合口对侧肠管粘膜-并推入吻合器机身与抵钉座之间所致,因此特别提醒腹部外科医生,在做这种肠管吻合手术时,尤其是对于高龄、肠管粘膜松弛的患者,头脑中要时刻保持清醒、谨慎的思维,端侧吻合完成后,应以肠管钳探查吻合口及远近端肠管是否通畅,然后再闭合残端,确保吻合口通畅。
  • 摘要: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升高.而肝脏是其最常见转移部位.而手术治疗是日前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最有效的方法.而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肝切除的手术时机的选择一直是外科医生争论的话题.无论是一期同时切除、先切除肝转移灶或先切除原发灶.而诸如围手术期化疗或者一些其他新的方法,都可以影响手术时机的选择,从而提高切除率和患者的生存率.而随着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外科手术技巧的不断进步,目前对于同期肝切除的原则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辅助化疗、外科医生对于可切除性的判断以及病人的体质.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同期肝切除的原则,并加以分析.肝转移是导致CRL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对于CRLM的治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在不断扩大,手术根治性切除率也不断提高,术后生存时间延长,但是仍没有明显的证据指出对于原发灶及肝转移手术切除最佳时机。而包括化疗、新的手术方式以及转移灶的各种局部治疗等都是为了手术在创造机会。对于手术时机和方式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与患者对化疗的反应,外科医生的技术以及病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同时,应强调多学科合作(multidisciplinaryleam,MDT)共同协商,以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CRLM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 摘要:TEM为直肠肿物的切除提供合适的操作空间和充分的手术视野。作为一种微创技术,TEM与传统经肛切除相比在手术切除的完整性和术后复发率上均有明显改善。为了确保切缘的安全性,因此大部分患者应当采取全层切除的方式。另外这种方式在技术水平上比单纯粘膜切除更加简单并且可以避免绒毛状腺瘤局部癌变的遗漏。这种“上皮内瘤变”“不典型增生”或者“早期浸润”的发生率可达31%。完整全层的标本是准确的病理判断的前提,故在术前不能百分之百判断病灶为良性时,建议全层肠壁切除。因此对于为了使TEM受益最大化,应当严格遵循手术适应证。手术前必须明确术前分期,并且应当由术者亲自进行。在术前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内镜检查,病理评估分级以及淋巴血管浸润可能的判定。通过肠镜检查能够使肿瘤可视化,并确定肿瘤距齿状线的距离和所在象限,进而选择患者手术的体位并且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大小避免中转开腹的可能,如何使患者在治疗上更大程度的获益才是应当追寻的目标。
  • 摘要:直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而手术切除一直被认为是根治直肠癌的主要手段.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直肠癌的治疗方式也逐渐从单一走向多样,从过去"扩大化"的切除过渡到如今的"微创化"和"功能化".近年兴起的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手术在充分保证直肠功能的前提下减少手术创伤、提高生存率,避免腹壁永久性造瘘,改善生活质量,进而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1].直肠癌的局部切除凶为局部切除的过程中,单独切除原发灶,没有清扫区域淋巴结,这为日后的复发及进展埋下隐患,仍然是目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特性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诊疗方式的飞速发展,在直肠癌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治疗方式。在20世纪未有人提出可以通过立肠局部切除的方法来治疗直肠肿瘤。Morson等人于1977年率先发表厂一篇关于直肠癌局切手术的研究结果:91名患者进行直肠癌完整局切手术,术后仅有3名出现局部复发,而且其中一位通过根治性手术达到了治愈。直肠癌的局部切除与经腹根治术相比,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优势,但其主要的问题是局部复发率增加,南于局部切除不足,特别是在肿瘤周围剩余的淋巴管中可能存在播散的肿瘤细胞。因此在行局部切除术之前,需要有完善的术前诊断评估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严格选择适应证。
  •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上动脉"血管架桥"技术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术中判断消化道重建肠管长度受限的直肠癌患者3例,术中清扫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时采用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鞘内解剖方法在根部结扎,裸化直肠上动脉至与乙状结肠动脉最下支分叉处上方结扎直肠上动脉,以保留直肠上动脉及其下属血管弓与乙状结肠边缘弓之间得吻合支,达到用直肠上动脉"血管架桥"的目的,以保证吻合口近端肠管血供. 结果:3例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直肠上动脉"血管架桥"均获得成功,均未出出现吻合口漏. 结论:直肠上动脉血管架桥技术在直肠癌根治术中是安全可行的,可以有效解决消化道重建时系膜血管边缘弓不连续导致的吻合口血供障碍的发生风险,增加保肛几率.
  • 摘要:目的:对腹腔镜下同时行结直肠癌切除术同时合并肝转移癌切除术可行性及安全性的分析. 方法:选取26例江苏省人民医院结直肠外科在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期间完成同时进行一期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灶合并肝转移癌切除术的病历资料,观察一期切除下可行性(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和中转开腹率)、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和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26例一期手术过程进展顺利,都获得成功.其中腔镜下结直肠癌原发灶及肝转移癌同时切除共有16例,腔镜下结直肠癌切除术加开放肝转移癌切除术共有10例.手术时间为(205.12±49.09)min,术中出血量为(296.84±376.53)ml,术后消化道通气时间(2.62±0.56)d,术后住院时间(13.92±6.80)d.术后发生腹腔感染2例,肠瘘1例,自发性气胸1例.余者均恢复良好. 结论:腹腔镜一期手术同时进行结直肠癌原发灶及肝转移癌的切除安全可行,具有较好的疗效.
  • 摘要: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是当今世界发病率第三位、导致人类死亡第四位的恶性肿瘤[1],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上升[2].肿瘤远处转移是影响CRC预后的重要因素,肝转移尤甚,约有40%-50%的CRC患者死于肝转移[3],包括同时性肝转移和延迟性肝转移.目前,以外科手术治疗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方式日益受到重视,普及应用,且受益良多.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介入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肝转移灶局部治疗等治疗方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切除率及患者的生存期.本文就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CRLM)的综合治疗相关热点进行阐述,包括手术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射频消融等。
  • 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与同期开腹手术在短期疗效方面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结直肠外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的72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LAP)38例,开腹组(OS)34例,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中平均出血量(88.16±65.18ml)明显少于开腹组(132.35±82.46ml)(P<0.05);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量(16.16±2.14枚)较开腹组多(14.50±2.43枚)(P<0.01);与开腹组相比较,腹腔镜组病例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左半结肠切除术技术上安全可行,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摘要:结直肠癌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发病率上升最显著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于癌症谱的第3和第4位.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对结直肠癌总体治疗的观念和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近年来,结直肠癌的治疗已发展演变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医学的发展及专业的细分,要求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疗科、影像介入、病理科等专科医生共同协作,参照循证医学证据,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在欧美发达国家,MDT已成为各大型医院和专科医院固定诊治模式.2007年,英国率先将MDT诊疗模式写入国家健康服务计划(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多年实践表明,肿瘤综合治疗是目前结直肠癌以及绝大部分其他恶性肿瘤的最佳治疗模式,高水平的MDT刚队是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的保证,也是提高水单位肿瘤治疗水平、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及学术水平的最佳途径。我院肿瘤科2011年收治了一位结肠癌术后复发病灶切除术后再次复发的患者,经过多学科团队的交流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该患者目前总病程已达42个月,并仍在接受治疗当中。在临床工作中,循证医学的依据和临床实际情况往往存在差距,患者的意愿在临床医师的医疗抉择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个体化治疗原则的精髓仍应该是对循证医学原则融会贯通、厚积而薄发的结果,应本着“病人至上的原则,“依据当前可得到的最佳数据”为他们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从该患者的治疗经过看到,经过先后3次手术以及1次射频消融术和多次全身化疗,患者目前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活质量,并可预见,如患者尽快接受下一步手术治疗将对他的疾病控制和预后起到积极的影响。这也告诉人们,在MDT模式指导下的结直肠癌综合肿瘤可收获高于传统治疗的治疗效果,使病人获得最大收益。
  • 摘要:目的:左侧大肠癌易发生肠梗阻,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急诊手术解除梗阻.近年来,经内镜植入肠道支架解除梗阻,而后一期手术切除肿瘤并吻合的操作方式,以其并发症少、手术死亡率低,逐渐成为共识.然而,目前文献报道多为经内镜工作钳道内释放支架解除梗阻,本文试图探讨内镜辅助钳道外释放支架与经内镜钳道释放支架解除左半结肠恶性肠梗阻的优劣. 方法:比较2014.12至2015年8月我院消化内科与普外科32例左半结肠恶性梗阻采用支架植入解除梗阻的病例资料,其中经内镜钳道内释放支架18例,经内镜辅助钳道外释放支架14例,比较两种方法操作时间、梗阻解除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采用t检验、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经内镜钳道内释放支架,直径为1.8cm~2.2cm,经内镜辅助钳道外释放支架,直径为2.2~3.0cm。经内镜钳道内方法操作时间短,但患者梗阻解除时间长于钳道外方法,P<0.05;手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若患者梗阻较为明显,似以内镜钳道外释放更粗的支架可以更快地解除梗阻,但操作时间及难度加大,需酌情综合考虑。
  • 摘要: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 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究回顾性分析收集2012年12月至2015年2月间我科收治结直肠癌手术患者212例,术中常规留置导尿管.研究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保留导尿管时间、术中输液量等与留置导尿的关系. 结果:结直肠癌术后发生尿路感染共计35例,感染率16.50%.年龄(0.01)、性别(0.011)、留置导尿时间(0.000)这些因素在尿路感染的发生中经卡方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结直肠癌术后发生尿潴留≥共计51例,尿潴留率24.06%.保留肛门与否(0.000)、手术时间(0.01)、术中输液量(0.004)、术后第1天输液量(0.02)这些因素在尿潴留的发生中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3-5天拔除导尿管最佳,既可以防止尿潴留的发生,又可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6月施行的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30例和同期开腹手术20例,对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对照分析. 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在手术时间、经济花费、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113,1.429,1.765,1.772,P>0.05);随访1年,腹腔镜组复发2例,开腹手术组复发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926,P>0.05);腹腔镜手术组在住院时间、肠道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明显较开腹组短(t值分别为2.267,3.341,2.853,P<0.05),术中出血量较少(t值为2.754,P<0.05),术后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方面也优于开腹组(t值为4.861,P<0.05). 结论: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术在基层医院开展具有可行性,疗效与开腹组相当,但与开腹手术对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 摘要:深层囊性结肠炎(colitis cystica profunda,CCP)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结直肠良性肿物,深达肠粘膜肌层及粘膜下层,含有粘液囊性的物质,可局灶或散发于肠道(包括大肠和小肠)。Herman和Nahseth将深层囊性结肠炎分为多发型、节段型和局限性,多发型常发生于整个大肠,节段型则存在于大肠的一段或几段,局限型出现在直肠距肛缘5-12cm之内。本例患者病变集中分布于升结肠近肝区至横结肠中段,归类为节段型。本例患者诊治过程较为复杂,肠镜下无溃疡形成,仅有突出于肠腔内的息肉性肿物,在拟行手术肠段切除前未能明确诊断:因全麻下行结肠粘啖下肿物活检术后,复查肠镜发现肿物明显缩小而引起重视,大量查阅文献并经病理复核后方给予明确诊断。值得注意的是:本例患者疾病发病原凶不明,经过我院的一系列处理后治愈,治愈因素也不能确定,现仍在定期复查巾,大胆猜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自身愈合;2.手术后经抗生素治疗后改变;3.肠镜下单个切除后,其他部位深层囊性结肠炎因某种内在因素自行萎缩,直至消退。上述猜测可能对以后病例的诊治会提供些微的帮助。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模式在本例患者巾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它有效地整合了各个学科的优势,显著地提高了整体治疗水平,使本例患者避免丫不必要的开腹手术治疗,患者的每一步治疗都凝集了无数专家学者的心血。并且,随着内镜下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大肠良性病变及早期恶性病变患者将会用更小的创伤解决。
  •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全麻截石位术后垂腕的发生原因.方法:分析我院3例截石位直肠癌手术后垂腕患者发生的原凶.结果:本组3例患者2例自行痊愈,1例患者术后9个月后给予肌腱转位手术进行矫正.结论:全麻术中截石位时外展侧前臂应小心摆放位置,操作轻柔,防止桡神经损伤,同时,个体易感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 摘要:鳞状细胞癌一般发生于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子宫颈、阴道、食管、喉、阴茎等处,而支气管、肾盂、胆囊等处虽不被鳞状上皮覆盖,但可以通过鳞状上皮化生发生鳞状细胞癌,少见于无鳞状细胞发生的部位。由于回肓部以腺上皮为主,无鳞状上皮覆盖,故原发性同盲部鳞状细胞癌十分罕见,发病率仅占结肠癌的0.035%。诊断也应当极其慎重。原发性回盲部鳞状细胞癌诊断标准:1:没有其他部位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证据;2:在肿瘤和肛门鳞状上皮之间无延续或者过度;3:受累肠管与被覆鳞状上皮部位无瘘管连接;4:细胞间桥伴或不伴角化珠形成,但没有黏蛋白无腺上皮分化。原发性回盲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可能:来源于慢性炎症等原因所致鳞状上皮化生;2.由于基因组紊乱和接下来的恶性改变导致多潜能干细胞向鳞状细胞的异常分化;3.源自外胚层细胞的胚胎巢穴(衍化细胞)残留;4.粘膜损伤引起的未分化细胞或基底细胞的增殖转化;5.外伤、手术等原因所致鳞状上皮细胞残留种植。本例患者无特殊病史,胸部X片及腹部CT排除其他部位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可能,免疫组化AE1/AE3(+)提示上皮源性肿瘤,P63(+)+P40(+)、CK5/6(+)提示为鳞状细胞癌,CDX2(-),排除腺癌可能,CGA(-)、Syn(-)排除神经内分泌来源,符合原发性鳞癌的病理学特点,Ki67阳性主要是组织增殖情况,结合病史,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原发性同盲部鳞状细胞癌诊断明确。术后分期T3N0M0,未做辅助治疗,给予定期复查,目前术后14个月,复查未见异常。
  • 摘要:目的:研究直肠癌各临床参数与短程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随机选择65例肿瘤下界距肛缘<7cm的可切除直肠癌患者行伊立替康+5Fu/Lv联合25Gy(5×5)短程强化超分割放疗.治疗结束后6周评价疗效,将性别、年龄、肿瘤大小(2<≤4cm、4<≤6cm、>6cm)、距肛缘距离(>5cm、≤5cm)、T分期、N分期等作为临床参数,分析这些参数与新辅助放化疗结果的相关性. 结果:pCR率21.3%,非pCR降期率37.7%。肿瘤长径与浸润深度之和小于6cm的肿瘤对该治疗方案疗效较好(p=0.032);T2、T3期患者疗效较T4期患者好(P=0.026、0.037),而N分期情况并不影响治疗的疗效;肿瘤下极距肛缘距离<5cm的肿瘤pCR率较高(P=0.028)。 结论:肿瘤大小、距肛缘距离和T分期为影响疗效的独立参数。
  • 摘要:目的:探讨是否有更符合CME理念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手术方法. 方法:通过对局部解剖学、胚胎学的研究和腹腔镜下手术路径改进:第1步、中央淋巴清扫.第1步包括3个要点:(1)于SMV左缘和SMV血管鞘内间隙,对肠系膜上静脉进行鞘内清扫.(2)自有结肠血管根部至屈氏韧带上缘连线打开系膜,可显露胰腺下缘,确定结肠中血管根部清扫平面;常规清扫14V,切断结肠中动静脉;常规切断胃结肠干.(3)向上清扫胰十二指肠前淋巴结.第2步、游离Toldts筋膜.第3步、切开侧腹膜.第4步、切除大网膜、肝结肠韧带,手术范围的上缘是右侧胃大弯血管弓内(肝曲病灶)、右侧胃大弯血管弓下缘(回盲部病灶). 结论:一、“四步法”腹腔镜右半结肠全系膜切除术的特点:1、符合肿瘤根治切除的要求2、符合外科解剖学、胚胎学、淋巴引流及肿瘤细胞生物学的原理3、能够达到CME要求4、降低手术难度5、缩短手术时间6、减少出血及术中损伤,能应对右半结肠血管的多种变异7、有效减少术后淋巴漏、吻合口漏等并发症8、提高手术效果、易于掌握与推广。二、“四步法”LR-CME较好地解决了两个问题:1、标本的边界2、N3淋巴如何整块清除的问题。因此可以说腹腔镜右半结肠CME手术是不同于传统D3手术,是在D3手术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手术技术,更符合CME理念。
  • 摘要:目的:现有的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的单一趋势性存在缺陷.本研究基于单中心数据库对比T-plus分期系统和第七版TNM分期系统用于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优劣. 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于1985年至2011年期间接受根治性手术的非转移性结直肠癌病例数据.共纳入2080例患者进入分析.以总生存率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因变量,比较T-plus分期系统和第七版TNM分期系统用于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同质性、判别力和单一趋势性. 结果:就单一趋势性而言,不论是结肠癌还是直肠癌,T-plus分期系统都优于第七版TNM分期系统。做Kaplan-Meier生存曲线,T-plus分期系统可有效区分Ⅰ期、Ⅱ期、Ⅲa期、Ⅲb期和Ⅲc期,而且各分期组患者的生存率随着分期的增高依次降低。但是,应用第七版TNM分期系统,Ⅲa期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高于Ⅱ期患者;对于结肠癌患者,第七版TNM分期系统中Ⅲa期患者的预后甚至好于Ⅰ期患者。就同质性和判别力而言,T-plus分期系统和第七版TNM分期系统在总体结直肠癌的表现相似,但是对于结肠癌的判断,T-plus分期系统明显更优。 结论: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判断,T-plus分期系统相较目前使用的第七版TNM分期系统具有更好的单一趋势性。在未来的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巾,应该赋予T分期更高的权重,放弃仅仅依据淋巴结转移判定Ⅲ期的原则。
  • 摘要:背景:Kras和Braf突变激活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通路,促进结直肠癌前期病变的恶性转化,是"腺瘤-结直肠腺癌"通路中的一个重要分子事件.研究结直肠癌前病变Kras和Braf的突变状况,可能提示结直肠癌早期分子变化. 方法:临床病例和标本类型:分析浙二医院结直肠癌前期病变临床和病理特征4302例,随机挑选其中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结直肠腺瘤肠镜活检标本石蜡组织495例,分析KRAS密码子12,13和BRAFV600E的突变状况. 结果:在495例被挑选的结直肠癌前期病变中,KRAS突变的143例,占28.9 %。这143例KRAS突变的癌前期病变里,男性93 (93/311,29.9%)例,女性50 (50/184,27.1 %)例。位于左半结肠的97(97/349,28%)例,位于右半结肠的46(46/149,30.9%)例。增生性息肉20(20/65,30.8%)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5(85/339,25.1 %)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8(38/93,40.8%)例。在85例突变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管状腺瘤24(24/155,15.5%)例,管状绒毛状腺瘤46(46/123,37.4%)例,锯齿状腺瘤12(12/52,23.1%)例,绒毛状腺瘤3(3/7)例。 143例KRAS突变的腺瘤中,101例(70.6%)为12密码子单碱基突变,30例(21%)为13密码子单碱基突变,12例(8.4%)为不同碱基的同时突变或者同一个碱基两个以上的突变。总共155个突变中,97例(62.6%)为移码突变(transition mulation),50例(37.4%)为颠换突变(lransversion mulation)。最常见的突变是G12D(CGT-CAT),该突变类型占所有突变的43.4%。 总共77例癌前期病变被发现有BRAFV600E突变,其中45例为男性,32例为女性。18例(18/149,12.1%)位于右半结肠,59(59/346,17.1%)位于左半结肠。24例为增生性息肉,48例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在BRAF突变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10例为管状绒毛状腺瘤,8例为管状腺瘤,26例(26/52,50%)为锯齿状腺瘤,4例为绒毛状腺瘤。 结论:KRAS突变更常见于具有绒毛状结构的腺瘤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BRAF突变与锯齿状腺瘤和增生性息肉有关;很多增生性息肉在形态学上可能没有不典型增生,但是在分子水平,可能已经有恶变的潜能;KRAS和BRAF参与了腺瘤-腺癌通路的两条不同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