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八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
第八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

第八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长春
  • 出版时间: 2013-09-25

主办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第八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系统性规划与落实精致特色师资培育,正是台湾现今努力的方向,长达近20年的师资培育改革,不仅确立台湾师资培育多元化的方向,也再度确立教师专业的社会地位,即使台湾面临国内外的变化影响,但却不曾忽视对师资培育的重视。而现今的精致特色师资培育,展现台湾建立以教师专业标准为条件,培育具教育爱、专业力与执行力的教师,并且规划系统性的支持措施,包括奖励措施、标准内涵与等级、辅导教师、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专责单位的连结、研究评估等,在此种合作与教师专业责任的氛围下,让教师素质得以在师资职前阶段、导入阶段、在职阶段不断维持与提升,落育教育改革与社会需求,建立教师专业地位。愿景的建立需要时间、人力与经费,期许特色师资培育的发展历程,能作为各国的参考经验。
  • 摘要:对学科教学论的理论体系与现实情况进行了问题分析,指出当前学科教学论在结构体系、研究对象、学习原理、学习系统要素等方面的缺陷.以体育学科为例,提出了以运动情境为依据的学习内容分类原则,将体育学习内容分为开放性运动、封闭性运动与民族传统体育类3种,并对3种学习内容的学习原理与教学设计思路进行了初步的剖析.
  • 摘要:"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伴随着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发展而于2009年出现,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实施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其产生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四年来,"国培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着成效,其目标定位在素质教育实施和新课改推进背景下稳定且具变化,对于作为骨干教师的学员,引领示范作用的发挥要求学员不仅在专业素养而且在培训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但"国培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高耗低效的问题."国培计划"中的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旨在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引领和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为了遴选具备资质的培训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教育部通过专家评审于2012年公布了一批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培训机构.东北师范大学作为五个学科项目的培训机构,承担了大量培训任务.在实施"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的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进行了一些教师培训的改革探索,遵循教师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以相应策略促进学员自主学习,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因学定教,确保培训内容走进教师教育生活世界;在培训过程中关注成人学习特点,保证学为主体;通过建立专家库保证高水平教学;提倡内生式培训,重视学员反思意识和习惯培养.当前,为进一步增强培训有效性,还需要引导式地满足学员需求,并加强"国培计划"及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摘要: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具有特殊的双重属性.一方面,高校教师教育者作为一类特殊的高校教师,他们的专业发展可以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教育者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教师,他们的专业发展对于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产生重要影响.但教学能力作为高校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尚未得到研究者的充分关注.研究高校教师教育者的教学能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高校教师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而提升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摘要:免费师范生也称公费师范生.从2007年秋季起,我国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2012年秋季,按照国家"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规定,第一批免费师范生(2007年入学、2011年毕业)已经进入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学习阶段.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学习,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和寒暑假的集中面授方式进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位教育,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在培养模式与规格以及培养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其培养过程的各环节均要体现出与基础教育紧密相连的特征.首先,培养目标具有实践导向性特征.培养目标的实践导向性主要体现是,在把握新知识和学科前沿基础上,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较好地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实践性特点贯穿于整个学位教育的始终.其次,课程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课程的学习,突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与运用.所有课程的设置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相连(课程具体设置详见文中).最后,学位论文凸显实践性内容.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基础教育的现实问题.选题应与研究生所从事的工作(管理或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本学科方向内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着重体现教学改革与实验.体现教育硕士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把论文与观摩课、示范课、调查研究相结合,突出实践性特色.对于刚刚踏上讲台成为一名新教师的免费师范生而言,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既要完成从师范生到合格教师的角色转变,又要面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学习任务.解决这些矛盾无疑是完成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培养单位而言,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仅创新了我国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而且也是教师教育面临的一次新的探索和挑战.如何保证免费师范生硕士学位课程学习的效果,创新我国教师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D大学Z学院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为个案,对相关的问题作探索.相信,随着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逐步深入,各培养单位可以建立一个常态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培养单位可以资源共享、互通信息,在课程设置上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专业的特色,在全国层面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探讨,并以此探索我国教师教育的有效性策略,为推动教师教育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 摘要:近年来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自评、测试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学科的教师的教师知识水平、表现、特点及来源等.为了解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评价区域性学校改进的U-A-S模式的实施效果,本文对来自辽宁、湖南、吉林三个省的三个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对了解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提供了依据,也为教师教育改革以启示.
  •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从其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及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需求出发,高举师范大旗,坚守师范教育这片神圣的领地,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是地方师范院校切实推动教育公平、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多年来,长江师范学院树立"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教师教育理念,凸显高等师范院校特定的职业要求而形成的教师教育文化,唤起了教师教育的尊严感和责任感.学校通过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卓有成效地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了大批"有师德修养、有敬业精神、有教学水平、有科研能力"的基础教育师资,有力推进了区域城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 摘要:教师愿景是教师个体持有的对理想未来工作实践的可能图景,包括教师关于自我、教学以及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设想.教师愿景具有四个主要特征:首先,教师愿景的本质是一种心智图像,是教师关于未来理想工作情景的设想.其次,教师愿景是围绕教师工作、职业形成,因此教师愿景的内容与教师日常工作紧密相连.第三,教师愿景植根于教师信念或个人理论,体现了教师赋予工作的意义.第四,教师愿景通过为教师提供方向、标准和动力,鼓励激励教师.教师愿景的独特功能使其在教师自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够为教师提供自主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为教师自主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其次,它能够影响教师自主发展意愿,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发展.教师愿景能够为教师提供自主发展的动力,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源泉.
  • 摘要:实习生指导教师是培养师资的重要因素,师范生在指导教师示范、辅助、鼓励等方式的帮助下体验教学、承担班主任工作、组织班级主题活动.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教师模式(UGS)教育实验区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模式的研究发现,人文指导模式和技术指导模式最为普遍,少数指导教师运用发展反思指导模式和原创性指导模式.研究还发现,指导教师具有鲜明的个性化指导目标,完整的指导流程,多重性的指导角色,但是缺乏对指导教师工作效果的评价标准.指导教师的个人体验和经历、实习生的个人素质和实习基地学校教师能力评估标准会对指导教师指导模式的形成产生影响.
  • 摘要:学徒观察期是师范生进入教师职前教育阶段之前的时期,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这一阶段 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是和谐与矛盾交织的过程.作为观察学徒,几乎每一名学生都受到教师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这样的消极体验对教师生涯发展有着必然的影响.相对于之前学者关注的学徒观察期消极体验对教师生涯发展的消极乃至极端影响,本研究基于教师生涯发展理论,通过质化研究和比较研究,梳理了世界主要国家学校体罚现状及政策约束,总结了逆境成长型,吸取教训、完善自身型,胸怀未来,关爱未来学生型等学徒观察期消极体验对教师生涯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类型.进而对建立合理的引导机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以下建议:各级政府落实国家政策法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督导,建立学生体罚监督指标体系;高校教师教育在教师生涯关键期引导教师反思,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学校实施有效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和教师心理辅导,合理进行教育惩罚与惩戒.
  • 摘要: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美国的社会形态由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以高度的自动 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工作内涵的变化,从而引发了关于美国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的重大变革.工作本位的美国职业技术教师教育模式以"工作"为重心,在实用主义和建构主义教育哲学的指导下,以培养卓越的学习型、对话型、合作性的新时代职业技术教师为目标,构建了一正套包括教师教育的哲学基础、教师教育的原则、知识和实践的标准、课程框架和评估方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的行动指针.
  • 摘要:自2007年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以来,为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与未来教育家, 东北师范大学在继承"长白山之路"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教师教育新模式.该模式以学校开展的"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为实践承载,在师范生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基础教育研究、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和基础教育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多维协同创新机制.经过五年多的实践运行,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凸显出师范大学的本质属性和教师教育特色,提高了师范生教育实践质量与农村教师培训水平,转变了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范式,为深化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师范大学办学模式创新、建构新型教师教育文化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
  • 摘要:师范生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缺失与不足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当前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目标的表面化、主体的单一化、过程的终结化问题."三三二一"模式以反思为理念,以三维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培养主体上强调地方政府、大学、中小学三方合作,培养路径上注重理论实践贯通,培养指向上凸显职前职后一体化,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精神内涵和意蕴,实践效果良好.
  • 摘要:教育实习是对职前教师则言是一段特殊的教学经历.本文以三位职前语文教师为个案,采用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和文件搜集等方法,尝试探究这一问题.研究发现:(1)教学实践中经历的"关键事件"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具有"触发"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影响学科教学知识的基本成分,还会波及个人教学取向;(2)教学反思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具有"加速"和"完善"的作用.多样的反思方式能够促进学科教学知识基本成分更快地明晰和外显;深广的反思内容能够促进学科教学知识基本成分更新、充实和重建.
  • 摘要:学科知识既是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科教师专业更好更快成长的瓶颈.教材是学科知识的直接载体,如何通过教材看懂学科知识结构,透过知识结构看到学科内在的思想与方法,这是学科教师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因此,从学科知识角度去研究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 摘要:「授业研究」源自日本,日本的授业研究(jyugyoukenkyu)是由「授业」(jyugyou)和「研究」(kenkyu)两字所组成,前者有「课」或「教学」之意,英文将之译为「 lesson study」,中文,则翻为「课例研究」、「学课研究」、 「单元教学研究」或「课研」,而本文旨在探讨各国「授业研究」之实施与发展状况.本研究主要藉由文献分析与比较的方式,进行日本、中国大陆、新加坡、以及美国等四国「授业研究」实施与发展之探究.首先,说明各国「授业研究」的实施概况;其次,则从「授业研究」推展的方式、「授业研究」实施的科目与内容等进行各国之比较分析.就授业研究推展的方式而言,日本较属由下而上、而中国大陆及新加坡则较属由上而下的推展;另就授业研究实施的科目来看,日本为所有学科、美国较常用於数学、中国大陆主要集中於语文、数学、外语、及科学等、而新加坡则以数学、英文、科学、社会、以及体育为主.至於授业研究的内容上,日本是针对教学难点或薄弱学科、中国大陆为针对「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而美国则较关注数学学科或考试重点.此外,在课堂观察上,日本与中国大陆较强调教学现场的观察,也较关注学生学习资料的收集,而美国则较常以录影取代现场观察,同时资料收集也较重教师教学行为与效能.最後,本文根据比较分析之结果,分别从「落实校本授业研究」、「关注学生学留为焦点」、「强化教师同侪合作」、「营造授业研究文化」、「发展实践智慧」等观点,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台湾未来推展授业研究之参考.
  • 摘要:台湾与日本虽有着儒家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但仍因国情差异在师资职前培育制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如从1990年代以降的国际发展趋势,绩效与标准化的改革脉络,也影响着师资培育的走向,遂使市场化师资培育模式同样影响着台湾与日本.为分析在绩效、标准化、市场化的师资培育改革制度,本研究探用King的比较研究方法,从品质保证观点架构比较的议题,并从议题的比较分析中,了解制度差异所形塑的师资职前教育制度样貌.另外,本研究从比较研究结果中,了解达到品质保证的师资培育模式,应具有的特质与作为.最后,本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结论,以供师资职前培育制度改革之参考.
  • 摘要:目前对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数学概念、法则等明确的命题知识的考察上, 而对教师问题解决的实践知识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从广义知识观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教师解决问题的过程去探讨教师具有什么样的问题解决的实践知识,专家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差别是什么.研究发现:问题解决的实践知识由四个要素构成,其基本特征是行动性,并且具有多种组织方式.而专家教师的问题解决的实践知识比普通教师更趋于中等抽象程度的表征,专家教师的这种表征更显性化,更具创新性.
  • 摘要:协同创新是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这是由教师教育专业的复合性、教师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和教师教育实践的人本性所决定的.推进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核心路径,是树立协同创新观念,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其中,师范大学是推进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核心目标;开放、平等、协同、创新是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显着特征;构建平台和机制是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环节.
  • 摘要:欺侮行为,会给受害者带来心理上以及身体上的不良影响(坂西,1995).根据「专题文章·当下小学生」的调查,无论在大中小学哪个阶段,相当多的大学生都有「被欺负的体验」.小学阶段有「被欺负的体验」的人占59%,初中阶段占44%,即使「欺侮」的发生率很大地减少的高中阶段也有32%的人有过体验.
  • 摘要:众多国家出台的教师专业标准中,都将"了解学生的学习"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在教师教育领域,了解学生的学习便成为一种必然.此外,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对"学生利用技术学习"的关注的重要性也日趋显现.然而,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无论是对学生,对技术,还是对二者的关系的研究,都相对匮乏.本研究提出:可以在文化视野下,关注技术、学习内容、学习者的统合体,并将这种理念称为"新学习技术(CTCL)".基于此,开展了对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概念转变的系列探究.
  •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及对其反思的深入,教师被视为教育改革、学校改进以及学生发展进程中最为关键和决定性的人性因素.教师学习日益引起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关注与探讨.从时空线索分析,教师学习发生生于学校、大学、工作场所等物理与社会空间,涵盖学徒观察、职前教育、入职指导和专业发展主要阶段;从理论基础分析,教师学习深受认知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影响;从维度与过程分析,教师学习内含内容、他人(学生、同事、教师教育者等)、自我三个维度,教师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下,教师与内容、他人及自我互动的心理与社会过程,包含主体与客体(subjective-objective)间的获得与应用过程、主体间(intersubjective)的合作与互动过程以及主体内部(intrasubjective)的转化与生成过程.从本体论分析,教师学习是在时空情境与社会关系中,教师主体的存在(being)与成为(becoming)过程.
  • 摘要:职前教师在成长经历中关于教育教学的体验有哪些,基于这些体验进行了怎样的反思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通过对职前教师(n=30)的访谈发现,职前教师在成长经历中关于教育教学的体验包括两部分: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校内校外体验;二是教师教育职前培养阶段的校内校外体验.基于这些体验,职前教师进行了以教师知识、教学方法、教师角色以及自我为主题的反思.研究数据显示,不同年级的职前教师基于不同类型的体验,进行的反思是不同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