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首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
首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

首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10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首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美国的用地分类体系始于20世纪初,发展至今已经比较成熟,本文通过对美国和中国城市用地分类体系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研究,从灵活性、可预测性、土地流动性及用地兼容性四个方面进行了对比,通过比较,得出对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体系改进与完善的有益启示:一是鼓励土地混合使用,提高用地效率;二是加大分类标准的弹性,增强市场应对性;三是允许地方政府的适度创新.
  • 摘要:本文从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中的典型问题出发,通过比较分析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等类似规划年度实施评估的相关报告案例,结合武汉市近年来在城乡规划白皮书编研工作上的开展,强调了规划评估需要创新,首要尽快转变态度、完善制度.其核心是明确一种"年度体检报告"式的规划实施评估思路,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如何基于用地和空间的目标及指标体系建立评估框架,以及如何改进支撑评估的现状信息数据平台建设等.
  • 摘要:我国目前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期,随着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城乡关系也在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目前中部地区已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战场,而县域作为我国基层行政单元,在城乡互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以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代表,分析安徽省县域城镇化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背景下的若干特征;并通过对安徽省怀远县的深入社会调查,从微观机制考察了县域城镇化在县城、乡镇、农村三个层面的特征;进而探讨推进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对策.未来一段时期,中部地区将极大程度地影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轨迹。在“三化同步”发展视角下,应积极推进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进程。县城作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应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并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乡镇应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服务产业发展,推进“就地城镇化”进程;农村地区一方面促进部分农民向城镇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就业,一方面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和农业相关的服务业,将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作为其战略选择。
  • 摘要:为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城镇化格局,缓解环境压力,促进我国的人口合理再分布,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为了落实国家主体功能规划,山西省根据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以及现有发展水平,将省国土分为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地域(重点开发区)、农业发展地域(限制开发区)、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和资源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四大功能区.本文首先对山西省四大功能区十年间(2000~2010年)的人口、城镇化与经济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然后进一步分析了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表明:山西省经济与人口分布在四大功能区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从人口与经济匹配关系看,人口经济活力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地域强,而农业发展地域和生态功能区弱;2000年以来,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人口与经济、城镇化动态演化开始出现逆向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地域经济分散化,不符合当前山西省的区域发展阶段,农业发展地域和生态功能区人口与经济布局正朝着协调的方向演化,但要控制城镇化和经济的发展速度,而资源开发区人口与经济的匹配关系愈发不协调.最后,提出了有效实施主体功能区间人口转移,促进人口城镇化的相关建议措施.
  • 摘要:本文从我国城乡规划督察工作实践入手,结合实例阐述城乡规划督察制度在促进城乡规划实施方面的成效,总结归纳当前城乡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提升规划督察制度的权威性,完善规划督察内容和方式,强化督察队伍和机构建设等完善城乡规划督察制度的对策和建议,为健全城乡规划督察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提供支撑.
  • 摘要: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分离作为规划部门行政审批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近一两年来各地规划部门都试图在这一方面作有益的突破和尝试.本文从厦门市规划局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批分离的改革实践出发,探讨了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分离实施的模式和策略,总结了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分离中运用"加减法"给规划管理带来的有益实践.
  •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产生了大量不同时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规划编制成果,为规划审批提供依据,但未经整合的大量成果使用非常困难.为加强规划成果在规划审批中的实施,厦门市运用信息化技术支撑平台,建立了规划"一张图"管理体系.全面梳理了各层面规划成果,实现无缝衔接,形成了"一张图"的总体框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保障及技术规范和动态维护更新机制,及时整合最新、准确的规划成果.为规划行政管理和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信息支持.
  • 摘要:如何实现城市设计从"编制"到"管理"、从"技术"到"制度"的衔接和跨越,一直是困扰城市设计实施的门槛性难题.论文针对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回顾和反思了我国现行城市设计管理的主要路径及其成效,发现将"城市设计融入法定的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是当前我国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的主要模式,具体表现在多层次"体系管控"、依托法定规划的"设计控制"、结合"一书两证"的"许可管理"三大主流做法上.文章肯定了这些城市设计管理方法的实践效果,同时指出现行方式还存在着"重产品、轻过程","重强制、轻诱导"等诸多不足.在此基础上,论文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了建立"诱导"和"过程"导向的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机制的改进方向和具体优化途径,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设计管理的有效运作出谋划策.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历次保护规划的编制以及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吸取的实践经验,提出加强街区特色研究,功能的激活应“接地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注重历史街区周边协调区的规划,面向原住民的政策应切实可行.通过不断总结与进步,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认识也在扩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疑惑尚未明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复兴是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基础上,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全面振兴。在整座城市的大环境下,加强对协调区的规划与控制,才能凸显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价值,使其融入城市发展肌理中。规划的脚步永远不能停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文化街区的生长,以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让财富永续发展。
  • 摘要:本研究试图在广州市村庄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村庄规划实施中的难点及原因,包括整体城乡统筹思路及分类指导政策的缺失、城市转型发展中规划编制体系及编制方法乏力、住宅等历史遗留问题包袱沉重以及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及相关政策缺失等,从而针对广州市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提出应以城乡统筹为核心,建立新型城乡一体化关系,系统解决三农问题,重新认识农村地区的长远价值,深入研究广州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妥善处理城市整体发展与村民自治模式的关系.最终在广州市城乡统筹的整体发展思路下,通过加强村庄分类指导政策的制定,完善相关重点内容的编制,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编制体系,逐步建立面向农村的实施机制.
  •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不容回避.村民希望在改造中对他们的损失给予补偿;开发商希望在投资改造中至少获得平均收益;而政府希望能保证市场、社会的稳定.三者的利益博弈存在于改造中的每个环节,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在于村民、政府、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平衡.城中村规划是利益博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城中村改造规划的最终方案必须以各方利益的平衡为前提,才能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晋城市兰花路片区改造中涉及用地相互交错的三个城中村,在规划过程中注重现状调查研究、多方沟通协调、公益设施优先落地、市政设施统筹考虑等原则,保证了多方利益.
  • 摘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步入了新的时期,传统城市规划建设实施受到空前挑战.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城市规划编制、建设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依托近些年关注西部地区城乡发展的现实背景,并以陕西蒲城为实证研究,以现状调查—问题研判—成因检讨—创新探索为主线,探讨蒲城县城市规划建设、实施、管理三大阶段存在的问题及背后成因.最终提出适宜西部地区小城镇城市建设、实施、管理三大阶段的创新探究,为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与建设提供指导,促进城乡又好又快地发展.
  • 摘要:城市周边的山水风景地区由于其较好的景观禀赋和优越的区位条件,正在成为各城市发展转型、空间拓展、土地开发、新兴产业的热点区域.较普通城市地区,该类地区的开发面临着更多的矛盾,控规的编制也更加直接面对实施的要求和更多方面利益平衡问题.由此,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规划控制与引导,成了快速发展背景下山水景观地区能否统筹兼顾,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之间关系,取得发展与保护"双赢"的关键所在,也是摆在决策者和规划建设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文章以千岛湖界首项目为例,对均衡利益的编制过程和基本指导思想,以空间量化分析为基础的编制方法,修正指标内容,增加控制文件进行了针对性的探讨,丰富、强化了山水风景地区控规的内容和可操作性.
  • 摘要:三亚市是知名的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一直备受关注.但同时,因为其资源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在规划和建设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压力.项目组在三亚的规划设计工作涵盖了从城乡统筹规划到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村镇规划等从宏观到中微观的各个层面,承担了"技术领衔、辅助协调、设计指导"的全面工作,包括:发展战略及整体空间结构确定,部分重点片区规划设计,辅助规划部门协调规划实施及管理中的相关问题,重点项目设计指导等.基于在三亚的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规划实施中需要重点把握的三大要素:第一,标准把握是实施引领,主要确保发展定位、空间结构、风貌特色等;第二,多方参与是实施基础,重点在于推动相关利益方的参与协调,凝结共识;第三,政策支持是实施保障,重点在于明确发展前提,并能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保障支持.
  • 摘要: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是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下管线建设速度加快,地下管线的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本文从梳理城市地下管线管理历程开始,总结地下管线基本特征和发展现状,揭示地下管线存在问题与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统筹管理,开展普查,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加快老旧管网改造、加大新建管网投资力度,编制管线综合规划,科学利用地下管线空间资源,以及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立法工作,规范地下管线管路.
  • 摘要: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具有策略制订、规划设计、政府行为和社会活动等基本属性和特征,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地区的规划实施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往往是一任领导一任规划,规划一改再改、一变再变,严重影响了城乡规划的延续性与权威性.城乡规划合理有效的实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立在编制主体、执行主体、开发主体以及市民主体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基础上,依赖于科学合理的编制理念、完善的法制保障体系、高效的组织架构、规范的实施过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市民的主动参与的一项社会性活动。
  • 摘要:发展大型居住社区是满足城市空间拓展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格局.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安居乐业,是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型居住社区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实施,则是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基于规划管理和实施的反馈机制,开展居住社区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评估的对策研究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建立起规划实施评估的长效机制,也是当前规划行业面临的迫切任务.
  • 摘要:受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各种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尽管国家出台的系列水库移民后扶政策实施成效显著,但伴随社会活动中的多种类型复杂因素动态变化,目前水库移民"两区"依然存在着诸如移民后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社会风险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认真分析研究"两区规划"经济产业项目相关的社会、自然、项目技术等基本条件,做好"两区"经济产业项目规划与实施,同时抓好项目建设周期各阶段的各种管理工作.该方案措施亦适合其他类似诸如移民安置相关区的经济产业项目规划技术.
  • 摘要:除少数编制专项规划的区域外,城市支路以下级别道路及步行道在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中缺乏有效的控制及具体实施方法,城市慢行系统因此效率低下,而城市道路系统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另一方面,街区内的消防车道往往与慢行系统的设置脱节,造成了土地和施工的双重浪费.为更加科学地集约利用土地,同时优化城市慢行系统,在厦门市规划局的主持下,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阶段和出让地块规划设计条件中引入"粉线"的控制方法.本文试图通过对"粉线"功能、编制方法和规划管理的介绍,探讨一种对慢行系统规划空白的有效补充.同时,结合实践经验,反思"粉线"的得失,进一步探索"粉线"的改进方法,以期在未来的规划实践中更合理地构建、实施城市慢行系统.
  • 摘要:遥感监测是促进城乡规划依法实施的有效手段.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的遥感监测辅助城乡规划督察为实例,介绍部遥感辅助督察的缘起和发展、技术路线,分析工作中发现的总规实施的主要问题和典型案例,总结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遥感监测开展规划实施监督的优势特点,并探讨了遥感监测开展规划实施监督的模式和发展构想.
  • 摘要:新的《城乡规划法》提出建设项目的许可应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成了规划许可中的中心工作.但在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依照规划法并有效率地进行规划行政许可,则是应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目前规划行政许可面临的问题,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不完善的基础上,提出应正确理解"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结合杭州试行的选址论证报告,探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完善与深化的方式.通过选址论证报告的试用和实践,认为选址论证报告可以:提升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在后续的审批中,可减少规划条件的修改;提高城乡规划的行政效率,避免相关职能部门在审批过程中的不协调现象;提前协调相关社会矛盾,涉及拆迁和日照等问题的可以提前协调。选址论证报告运用仍有待研究的方面:选址论证报告的适用范围:尚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方,是否可采用选址论证报告来确定规划条件。选址论证报告的广泛运用:是否在宏观上失控,或者是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结合运用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选址论证报告的运用与总结,方可评估得出结论。但无论如何,探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灵活性与回应性,提高城市规划许可的质量和效率,如同探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性和稳定性,均是关注的方面。
  • 摘要:哈尔滨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城市设计成果,城市设计全过程参与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设计过程中的多角度技术分析能够提高规划决策水平,全民参与提高了城市设计的水平,城市设计是全面落实规划要求促进城市规划实施的一项重要手段.根据不同区域发展需求不同调整城市设计的工作重点.城市新区采取了注重过程控制的导则型城市设计控制方法;在历史遗产周边控制区等区域,详细编制可指导实施的范例型方案来指导城市建设;对于城市重要节点,采取了既注重过程控制又注重实施效果的综合型城市设计控制方法.下一步将进一步提高城市设计水平、破解地域性难题、加大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有效地促进城市规划实施工作.
  • 摘要:城乡规划实施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规划冲突,如何应对规划冲突决定了规划实施能否顺利进行.本文分析了规划冲突产生的原因,以规划效力层次为依据,城乡规划冲突可划分为不同层次规划之间的纵向冲突和同一层次规划之间的横向冲突,以及不同时间编制的同一层次规划之间因衔接问题而产生的前后冲突。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规划冲突的基本思路,指出纵向冲突要求下层规划服从上层规划,上层规划对下层规划的调适。横向冲突要求符合共同的上层规划,协商机制,行政协议。而化解城乡规划前后冲突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动态性与稳定性的关系。这样就会促进规划之间的协调一致,增强公众对于城乡规划的信赖,实现规划机关与相对方地位平等、相互诚信、协同行政.
  • 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了公交主导发展(TOD)型社区的理论,其针对的"城市蔓延"成为当下城市规划业界关注的课题之一.但北欧的哥本哈根与斯德哥尔摩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类似的城市发展政策:通过轨道交通拓展城市并以站点为中心建立社区.本文比较两案例城市相关因子:"城市发展历程、区域城镇体系建立与中心城区凝聚力、土地集约使用、公交出行模式、公交导向社区建设实践、公交导向社区再发展相关研究"的异同.希望借此能补充TOD理念,为国内城乡规划实施提供帮助.
  • 摘要:控规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即时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城市规划管理的迫切需要.然而,以"效率"为诉求的控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尖锐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对控规运行制度的广泛质疑.通过对长沙市控规运行案例的检讨,运用公共政策运行的"自然公正"原则,指出"公正"应该成为控规运行过程中应遵循的核心价值;认为控规运行的"公正"应该体现在程序的"正义"和过程与结果的"公正"之上;进一步指出控规的"公正"来自于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参与和利益的博弈,以及为确保过程与结果的"公正"而作的"正义"的程序安排.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重组控规运行的组织体系,重构控规运行的程序安排.
  • 摘要:随着各大城市总体规划陆续获批,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逐渐由"被动控制"转向"主动实施",各地纷纷探索新的规划实施机制.在现阶段我国的法律框架、行政制度、财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规划实施需要处理"主动"与"被动"、"政府"与"市场"、"蓝图"与"行动"、"市级"与"区县"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武汉在长期的规划管理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重点功能区规划"构成的实施规划体系,将重点功能区作为推进规划实施的核心策略,从重点功能区空间体系谋划、实施规划编制、实施机制构建等方面开展了探索与实践.
  • 摘要:"规土融合"一直是中国规划管理领域和政府机构改革的热点话题,自2009年武汉市实现"两规合一"以来,通过不断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大力推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武汉市明确了以重点功能区实施性规划为抓手的工作路径,以期实现规划与土地的有序衔接和统一协调,进而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实施性规划的提出,既要求科学合理地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同时,也能够从开发实施的角度,有机衔接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本文基于武汉市重点功能区实施性规划的工作实践,明晰对"规土融合"的认识,挖掘实施性规划中体现"规土融合"的关键要素,从规划编制实践、工作框架构建到规划落实情况,总结实施性规划的编制内容、编制成果审批与应用以及工作组织与规划编制方法,对大城市重点地区实施性规划的科学操作模式及工作方法进行了探索.
  • 摘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三规)分别由政府的发改部门、规划部门和国土部门负责制定.由于中国特有的条块分割式行政管理体系和央地关系的复杂化,造成三规在编制实施过程中的许多冲突.本文通过分析三规问题的根源,认为地方政府在三规协调方面作出的努力与改革尝试,本质上是寻求在不同中央主管部门管控政策之下的地方自主发展的空间.本文进而通过有代表性的上海、广州和哈尔滨三个案例城市的调查和实地访谈,从组织结构创新的角度,研究了当前地方政府三种不同的协调方法——组织机构合并、正式的协调机制以及非正式的协调机制,并从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的角度对这些方法及其效果进行了解释.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不断加大的控制之下,自行推进的三规合一改革是谋求提高发展效率的一种手段;他们采取的方式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特征有很大关系.但不论何种方式,地方政府都付出了巨大的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从本质上认识和分析三规冲突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提出解决策略.真正有效的三规合一努力,应该发生在中央的层面.这些城市的做法,可以为中央层面的三规合一改革,提出有益的借鉴.
  • 摘要:回顾厦门市近30年的城市规划实践情况,评价厦门市2000年以前规划蓝图实施效果,介绍2001~2005年的规划研究探索,重点剖析2006~2013年厦门市"开发控制规划行动化、总体规划动态化"的规划探索和责任规划师等保障机制的创新,分析动态规划实践成效,探讨从理想蓝图到动态规划的实施路径.
  • 摘要:从反思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借鉴国内外规划实施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天津具体实际,从规划编制的角度提出利于总体规划实施的机制.目前,天津已经逐步形成了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动态规划编制体系,"一控规两导则"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也日趋完善,本文将以近期建设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结合为契机,推进静态规划编制体系与动态规划编制体系的结合,搭建动静结合的总体规划编制体系框架,以期推进规划的顺利实施,同时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 摘要:选择了合理性、一致性、严肃性、积极性、灵活性五组标准,构建了PPPPA评价模型,测度《武义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各环节的绩效.模型结果为:武义上版总体规划的绩效不高,分项绩效还表现出"编制方案合理性较好、实施结果一致性与实施影响积极性一般、管理环境灵活性与实施过程严肃性不足"的特征.背后的约束是:规划与实施在"刚性实施与弹性干预、地方政治过程与行政管理过程、理性技术与感性经验"等方面的差距,往往源自"形式规则与合法程序、政治考量与合理价值"的差异.提出:有必要通过"创新政府盈利模式、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设计规划计划全过程衔接的滚动程序、简化总规文件、叠加不确定性应对事务与多学科技术"等举措,逐步迈向可持续的规划实施评价.
  • 摘要:实践证明,区划调整,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需要,是推进发展、改善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近20年来南京进行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其中在21世纪初的两次区划调整,更是对南京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2000年12月江宁"县改区",2002年4月"江北四区县并二",撤销浦口区和江浦县,设立新的浦口区.撤销大厂区和六合县,设立新的六合区.为了适应形势,南京规划局分别成立了江宁、浦口、六合(简称新三区)三个直属分局派驻属地,协助各区进行规划管理.经过10年工作,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但由于县管理体制仍然得到很大保留,因此这种规划管理是一个不完全的体制,本文通过系统总结10年来我市在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管理上的实践情况,剖析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探索改进县改区模式下的规划编制管理办法.为此,加强与区政府的合作开展总体规划来统筹市区两级空间矛盾,划分空间单元,有序开展控规编制组织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创新管理小城镇规划编制和农村居民点规划,拓展了城乡规划体系.加强城乡生态、人文、乡村资源的保护。
  • 摘要:结合《麻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年)》的实证案例,首先分析认为地方实施性规划主要具备4个目标诉求,包括政治目标——地方政府及官员的政绩诉求;经济目标——经济利益诱导下的财政诉求;社会目标——公共服务配套下的民生诉求;技术目标——与总体规划衔接的协调诉求.其次,文章归纳地方实施性规划的4个关注重点,包括重点关注近期大型项目;重点关注近期道路交通;重点关注近期公益设施;重点关注近期行动计划.再次,解析地方实施性规划的循环运行机制,循环过程包括4个步骤:以土地为信用抵押资本进驻和使用空间;以空间为载体实现财政回收和二次抵押;以资本为手段改善服务能力与市场氛围;以上述筹码维持土地股预期与信用水平.最后,文章剖析了地方实施性规划的两大遗留问题:一是生产不足与过剩并存;二是矛盾后延累积.
  • 摘要:城市设计是突出城市特色、建立地区风貌、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而空间控制和设计标准则是落实规划意图的保障.《深标2013》在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并充分分析深圳当前设计管理问题的基础上,以"特色质量"与"精细管理"为原则,建立了"总体控制—街区控制—地块与建筑控制"三层次空间控制结构,通过一系列明确的标准和操作性较强的指标,以行政政策和行业通则的形式对规划编制和建设结果进行控制约束和精细管理.rn 城市设计控制标准的探索,试图从单纯的空间主观评判和设计技术“狂热”中突围,走向积极的“设计”和有效的“控制”相结合的综合实现手段。设计控制结合深圳当前精细化的空间设计和管理要求,进一步厘清了城市设计与规划和建筑设计各自的工作边界,确定了城市设计重点控制要素,并以标准和谁则的形式,借助法规化、行政化的通则手段,对建设环境进行干预,并使运作过程贯穿于城市设计设计的全过程,深标2013以维护城市轴带组团结构为前提,通过强化城市组团风貌,划定城市景观分区,建立地区识别性,增强市民对地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人与城市场所的互动关系出发,营造人性化、生态化和特色化的公共空间。同时,为适应低碳生态的城市发展要求,从城市物理环境舒适性角度,对城市通风廊道提出要求,构建街区及地块控制指标,以落实绿色低碳理念的要求。然而,源于模糊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并且涉及美学、文化、心理、视觉效果、环境行为等诸多非理性因素,城市设计并不存在最佳标准的结果控制。《深标2013》提出的设计控制标准,通过设计通则的“底线”划定,将城市设计控制要素法定化,以期守住空间品质的底线。《深标2013》充分鼓励通过设计艺术和具体方案的创造力,实现更优的环境结果,满足优质的城市空间环境需要,并对此留足弹性空间。
  • 摘要:福州海峡金融街一期(商务办公区)项目自2008年启动,至今已五年时间.本文通过对城市设计自编制至实施的历程进行回顾,对项目的编制过程、规划内容、实施情况、问题进行分析,并抽取片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建筑单体项目规划审批情况进行剖析,探讨提高城市设计实施效果的策略建议.
  • 摘要:武汉近年来对实施性规划展开了理论探索和规划实践,力图寻找和建立具有武汉特色的规划编制体系、理论和方法等.本文通过对武昌沿江地区实施性规划的探索,阐述了实施性规划视角下滨水地区开发模式的转变:功能定位的切实性,从"自上而下"至"自下而上",以项目定功能,强调滨江一线功能的聚集;规划理念的务实性,以解决近期问题为导向;规划内容的可操作性,从传统的"二维"空间控制引导向"三维"转换,针对滨江特色提炼控制要素;规划过程的参与性,立足市区联合、多方合作;规划实施的评估与反思,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定期进行规划实施反馈等;通过政策转换和多方参与等方式推动规划实施,探索符合武汉城市发展需求的滨水地区的实施性规划模式.
  • 摘要:以厦门建成区再开发实践为基础,分析建成区再开发困境的制度与规划因素.从利益相关者空间利益配置、再开发触媒选择、规划与政策设计结合等角度提出建成区再开发的规划实施策略.从土地再开发权分享、居改非、产权登记与继承制度、改造主体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促进建成区再开发的制度创新路径.
  • 摘要: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更好地体现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保障居民的公共利益,有必要对规划实施做出评价,了解规划真正所起的作用.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包括配置影响因素研究、配置模式探讨、指标体系构建、空间布局优化和配置绩效评价,归纳总结了规划实施评价的经验和方法,从规划主体、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三方面展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施评价研究,旨在探索和构建一套较为合理可行的评价方法和内容框架,对不断发展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施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 摘要:集体产业是城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体经济发展的依托;集体产业用地是北京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本次研究从公共政策研究的视角出发,采用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北京市所面临的特定问题,对北京市农村集体产业用地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在本研究设计的分析框架体系中,通过分析政策演变过程、政策管理机制、政策类型和典型政策内容,总结集体产业用地相关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府统一思路,建立市场激励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管理机构创新,明确政策准则,以及程序合理。
  • 摘要:作为一种绿色生态基础设施,绿道网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1月,广东省政府决定在珠三角开展绿道网建设,要求"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广东省绿道网的规划建设在全国尚属首次,深圳在3年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了约2209km的绿道建设,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活力多元的区域-城市-社区的三级绿道网体系,在绿道网规划实施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绿道规划建设的"深圳模式".
  • 摘要:生态廊道的划定和控制是城市保持良好生态环境、防止无序蔓延的规划手段.生态廊道在规划层面都有良好的远景设想,但如何在操作层面落实生态廊道是值得探讨且更具实际操作意义的问题.本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大治河生态廊道为试点,以突出生态效应为准则,协同区发改委、财政、规土、农委、林业、街镇、开发企业多个部门和主体,从操作层面进行规划实施的研究,为上海基本生态网络的实施提供可操作的策略,也供其他区域参考.本研究从落实上位规划对本地区的规定、研究现行土地和生态补贴等配套政策、调研浦东新区政策执行情况三方面入手,提出生态捆绑开发的建设用地结构、功能定位和用地规模,划定生态开发策略区,提出各策略区相应的政策组合,落实规划实施主体.
  • 摘要: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日益提高,资源破坏型产业退出后留下的坑地会极大地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面临资金和人力短缺的窘况,北京市政府开展试点探索,寻求可行的出路.经过8年的生态修复整治和建设,房山区西潞砖厂原有环境恶劣的废弃坑地变成了景色宜人、环境美好的养老社区.通过对该试点调查分析,总结出了废弃坑地整治修复利用的经验:"以生态修复优先、先整治再利用为前提;以织补城市功能、完善公共设施为目标;以政策技术引导、地方企业合作为方式;以授权长期经营、项目资金平衡为保障",建立了一套由政府各部门、专家、企业、乡镇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工作机制与流程,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实现了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 摘要:近十年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十年,各大城市都在开展着各个层面的各种规划.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规划纷纷实施,在对城市物质空间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引起城市社会空间产生巨大变化.城市边缘区作为城镇化最显著和最敏感的区域,既是各种规划集中实施的区域,更是规划实施后各种问题凸显的区域.本文以天津城市边缘区为研究案例,人口空间演变为切入点,借助人口普查数据,从时空两个角度,系统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边缘区的人口分布、人口密度及人口结构的演变特征.从社会空间的角度,探讨城市规划的实施引起的城市边缘区人口的空间迁移、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社会分异等,从而对相关规划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天津市边缘区人口发展作出预测,为土地利用、交通、公共设施布置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
  • 摘要:《城乡规划法》建立了新的城乡规划体系以统筹城乡发展,而这样的体系亦存在规划管理上的漏洞.本文首先从法律视角分析了"规划区"的定义与内涵,认为"规划区"是法律授予城乡管理部门的权力与责任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不同利益主体反映不同述求.同时认为《城乡规划法》中对不同的"规划区"之间的协调不足,而地方条例中对于规划区重叠问题虽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但是未能达成共识,现有措施难以完全协调规划区重叠问题.另一方面规划区重叠现象会使得规划管理之中出现不少问题,产生诸如管理主体混乱致使整体受损,乡村许可证制度行政空间范围模糊,为重复划定建设用地留下空间等问题.并认为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仍然有优化与改进的空间.为此,提出划定规划区时既要从技术路线出发,保障城乡协调发展,同时还必须意识到规划区的划定对于管理实施会造成的影响,在进行总体规划时需要作出相应的研究及考虑。划定规划区范围后,要进行规划区内的全域规划,协调规划区内不同层级政府的利益诉求。没有编制单独规划的镇或者乡村统一由上级城乡管理部门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确保这些镇及乡村的发展建设。
  • 摘要:城市设计涉及城市用地、景观、建筑等多方面内容,而从管理来看,则可以说是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三维补充.近年来,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规划类型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全国各类城市开展了大量的成果编制工作.但在规划管理中,城市设计成果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图纸精美、构想宏大的城市设计成果多成为"墙上挂挂"的效果图.为了促进城市设计成果的应用并有效指导具体建设项目,塑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武汉市在规划"一张图"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设计"一张图"的系统框架,对城市设计成果向规划管理要素转化的途径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同时也对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未来改进方向进行了归纳总结.武汉市城市设计“一张图”系统框架目前仍在设想和基础工作阶段,其建设将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解决城市设计“怎么编”的问题,为成果编制内容、重点、形式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并将成果标准化;二是解决城市设计“怎么用”的问题,为成果从图纸向管理图则、管理标准转化提供必要的桥梁,形成操作性强、可视化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形成动态维护更新的管理体系。
  • 摘要:天津于2009年开展控规动态维护工作,经过三年多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一套体系.本文基于笔者在此项工作中多年来的实践体会,对其必要性进行了剖析,并介绍了工作的过程和内容,重点对此项工作的思路、实践成效进行了总结,对规划动态化的实践要点作了简要的讨论,对其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分析,提出程序严谨性仍需加强,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一控规两导则”体系缺乏内部联动。
  • 摘要: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快速发展,从影像中准确地提取出地物信息成了研究的热点.面向对象遥感影像提取法成为近年来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的一个新的手段,极大地促进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在研究遥感技术和影像在城乡规划学中各个编制层次的应用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面向对象遥感影像提取法在微观尺度和宏观尺度两个层面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rn 遥感技术以其获取数据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为城市空间信息的获取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特别是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快速发展,影像上地物的光谱、几何、纹理特征更加清晰,这就更有利于地物属性信息的识别。近年来,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解译技术凭着其能充分考虑影像光谱、纹理、上下文关系特征等优势,成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的主流方法。可是目前在城乡规划学领域运用和研究的力度还不够大,所以如何将面向对象的遥感提取法更好地运用到城乡规划工作中,可以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问题。
  • 摘要:规划管理工作贯穿于城乡规划实施的整个过程.为防止一些地方利用规划管理工作脱离城市现实条件,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并限制和监督规划主管部门的权力,《城乡规划法》第42条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此规定实际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明确规划许可、规划审批及规划部门意见的区别及适用范围;明确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效力及适用范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的核发时机等一系列内容.但由于《城乡规划法》中未能明确各种规划管理要求的具体规定,导致各地区在出台城乡规划条例时规划管理的内容未能统一,规划管理方式出现偏差;这使得本应科学严谨,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的规划管理工作带有某种程度的随意性.本研究结合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对以上规划管理要求进行反思,提出规划管理工作的相关实施建议.《城乡规划法》中主要针对未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提出规划管理要求,对于已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改建、扩建、重建的规划管理程序并未提及,仅通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进行管理。可以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程序,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程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