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2年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学术年会
2012年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学术年会

2012年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10

主办单位:北京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2年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对ICU机械患者辅助治疗作用.方法:机械通气大于1周患者47例,随机分为EEN组和对照组.EEN组在入ICU后12~24h内给予EN,对照组在入ICU后72h~5 d给予EN,利用双糖试验法(乳果糖/甘露醇L/M)测定两组病人的肠黏膜屏障功能,观察病人BMI,体温,L/M比值,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脱机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及结论:EEN组病人伤后第7天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平均体温,便秘腹泻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2周脱机成功率好于对照组。营养状态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也较对照组有好转趋势。
  •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术中经皮穿刺进行空肠营养置管(FKJ)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方面的影响.方法:将110名胃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空肠营养置管组(FKJ组,N=65),肠外营养支持组(PN组,N=45)均行全胃切除术,术后分别接受7天同等条件的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两组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通过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天、7天实验室指标比较营养支持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肛门排气时间FKJ组明显短于PN组(P<0.01),术后7天血清前白蛋白水平FKJ组明显高于PN组(P<0.01) ,淋巴细胞总数、术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IgA,IgM,IgG)FKJ组改善明显优于PN组(P<0.01)。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术中行经皮穿刺进行空肠营养置管予以术后肠内营养安全方便,营养状态改善及促进免疫水平恢复均优于肠外营养。
  • 摘要:本文首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阐述,并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最后对营养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饮食要素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研究初步调查了1岁内重症肺炎患儿营养不良现患率,观察危重患儿营养状况与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的关系。了解重症肺炎患儿血微量元素锌、铜、铁水平,并监测其在疾病进程中的变化;观察微量元素与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并初探补锌治疗对患儿血锌水平的影响,为危重患儿营养支持提供一定依据。
  • 摘要: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经胃肠道用口服或管饲来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基质和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治疗方式.与肠外营养相比较,肠内营养符合生理、能预防肠黏膜萎缩、有利于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和全身免疫系统功能、减少肠道细菌易位、不易出现严重并发症,费用少.因此,EN是临床上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和营养治疗手段。本文首先对经口进食途径的肠内营养疗法进行了阐述,并分别论述了幽门前置管(胃内置管)和幽门后置管两种肠内营养的置管途径,其中从十二指肠内置管、空肠内置管两个方面对幽门后置管途径进行了介绍。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小儿重症患者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临床治疗的概述,重点从喂养方式、并发症控制、肠胃耐受性、临床护理等方面论述了营养支持疗法的应用和疗效。
  • 摘要:营养支持,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已成为危重患儿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营养支持的风险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包括与营养支持通路相关的机械性损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肠内营养不耐受和代谢性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大部分可以预防,评估和控制风险因素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保证成功进行营养支持、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 摘要:目的:利用高分辨率测压系统(High-resolution menomery system,HRM)探讨急性脑梗塞后吞咽困难患者食管动力的变化.方法:实验组选择急性脑梗塞后吞咽困难患者20例,对照组选择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9例,试验组与对照组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测量两组患者的咽部峰值压力、上食管括约肌的静息压力、松弛时残余压力、松弛持续时间、恢复时间,远端收缩积分、食管收缩前沿速度、食管蠕动平均波幅、食管蠕动波平均维持时间、食管蠕动波速、食团内部压力,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力、下食管括约肌残余压力。结果及结论:脑梗塞后吞咽困难患者存在食管动力功能异常,具体表现为: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力低、松弛时间短、恢复时间短,食管远端收缩积分降低,食管收缩前沿速度及食管蠕动波速升高,食管体部清除能力减弱。
  • 摘要:目的:探讨TLR4信号通路在酒精对肠粘膜损伤的作用及luteolin的干预作用。方法:培养Caco-2细胞,建立完整肠粘膜屏障模型.采用MTr、Hoechst染色法选择最佳酒精刺激浓度.随后每次实验分为Ctrl组、EtOH组、Lut(luteolin,TBK1抑制剂)组、Lut+EtOH组.采用MTT法检测各组间酒精对细胞的毒性作用;Transwell小板检测各组间荧光素钠的透过率;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间细胞TLR4受体、TBK1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间TNF-α水平。结果:(1)MTT, Hoechst染色测定10%浓度的酒精为最佳刺激浓度。(2)EtOH组荧光素钠透过率较Ctrl组Lut+EtOH组明显升高,而Ctrl组与Lut组荧光素钠的透过率并无明显差异。(3) EtOH组TLR4, TBKl表达明显高于Ctrl组和Lut组,相比于EtOH组,EtOH+Lut组TLR4受体、TBKl表达减弱。(4) EtOH组TNF-a水平较Ctrl组明显升高,P<0.05,而Lut+EtOH组TNF-a水平较EtOH组有明显的降低,P<0.05。结论:慢性酒精摄人导致了肠上皮TLR4受体表达上调,通过MyD88途径(TRIF途径)非依赖的信号通路TLR4-TBKI,导致TNF-a的释放,进一步导致了肠粘膜的损伤,luteolin可有效阻断TLR4信号通路,可减轻酒精对肠粘膜的损伤。
  • 摘要:本文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分为有创诊断及无创诊断两方面进行了介绍。并提出有创诊断主要包括肝脏穿刺病理学检查,无创诊断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探讨了实时组织成像技术(RTE)对慢性乙型肝炎或者慢性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的评估价值,为临床开展无创无痛、方便简单、省时、动态、准确的肝脏纤维化检测方法提供依据。
  • 摘要:不同的胃肠器官的动力功能区别很大.食管的动力功能主要是输送下咽的食团,使其快速进入胃内,而无需混合作用.食管运动障碍是食管肌运动不正常或不协调使食物不能顺利经食管输送入胃的病理状态.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主要有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迟缓症等,本文就常见的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食管测压、食管X线吞钡录像、闪烁显像检查等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检查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情况。
  • 摘要:目的:评价两种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液的模式,优缺点,卫生经济学,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更多的临床药学知识服务。方法:检索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药品说明书并结合自己工作经验,总结出肠外营养相关的知识.结果和结论:有个体化配方的医院“自配袋”与标准化配方工业化“多腔袋”的PN.两者各有利弊,基于需求人群的差异,共存互补.“自配袋”配置繁杂,氯化钾特别容易发生配置差错,主要适用于病情特殊或多变的、需要营养干预的病人.还须加强临床各科室PN相关知识的培训。目前国外研究表明“双腔袋”或“多腔袋”引起的相关血源性感染风险相对低些,其卫生经济学费用也相对低一些。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态、身体成分变化的特点。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因各种内科疾病住院的老年患者70例,入院,周内进行微营养评定、人体成分测量。结果:每日能量摄人、蛋白质摄人、脂肪摄人、脂肪能量比、碳水化合物能量比与营养不良风险+营养不良无显著相关性(P>0.05),总矿物质、骨矿物质、腹围臀围比、BMI预测营养不良风险+营养不良发生意义不显著(P>0.05)。结论:住院老年患者,微营养评定营养不良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高,占调查人数的40%和28.6%。营养不良者每天能量摄人和蛋白质摄人显著少于营养正常和/或营养不良风险者。体成分分析中总矿物质、骨矿物质与营养不良风险+营养不良呈正相关,腹围臀围比、BMI与营养不良风险十营养不良呈负相关。但预测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的意义不显著。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身体总水、浮肿指数、体脂肪、去脂体重、蛋白质、骨骼肌、内脏脂肪区域、腹围、臀围等身体成分变化不明显,可能与重度营养不良患者不能配合身体成分检查以及老年人基础体重指数偏高,以及调查例数较少有关。
  • 摘要:目的: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和主观全面评定(SGA),评估消化内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比较两者使用的有效性与适用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334例消化科住院患者,计算体质指数(BMI),用NRS-2002和SGA评定营养风险.NRS-2002由疾病严重程度、营养状况、年龄因素三部分组成.SGA从体重改变、进食情况、胃肠道症状、社会生活功能状况、疾病和代谢应激及体格检查等方面进行评估.临床结局包括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感染性疾病及非感染性内科疾病的发生率,随访所有病例至出院或死亡.结果:入选患者334例,NRS-2002评定有营养风险者(总评分)3分者)为59.0%,SGA评定有营养不良者(总评分为B和C)占45.2%。NRS-2002评定有营养风险者住院时间、SIRS发生率、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非感染性内科疾病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营养风险者(P=0.006 ,P=0.000,P=0.045,P=0.039);有营养风险者的死亡率高于无营养风险者,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7)。NRS-2002评定≥2分,住院天数以及死亡、SIRS,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内科疾病的发生例数随分值的增大而增加,有明显的相关性(P=0.007,P=0.024, P=0.000,P=0.023,P=0.007)。SGA评定为营养不良者住院时间、SIRS发生率、死亡率显著高于无营养不良者(P=0.000,P=0.002,P=0.012评定为营养不良者的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非感染性内科疾病发生率与无营养不良者无统计学差异(P=0.068,P=0.772)。结论:消化内科住院的大部分患者存在营养风险,营养风险与患者临床结局密切相关,NRS-2002在评定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内科疾病发生营养风险较SGA法更有效、更适用。
  • 摘要:本文通过一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病例分析,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过程进行了概述,重点阐述了对患者的营养支持疗法的治疗过程,最后提出药物性肝损伤这一特殊人群存在明显的能量及物质代谢障碍,持续而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并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
  • 摘要:目的:了解血清25(OH)D对评估婴儿维生素D缺乏及诊断佝偻病的临床意义.方法:产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孕妇,在胎盘娩出后取脐带血2ml,随访新生儿至4月龄,取婴儿空腹静脉血2ml,与脐带血清同时检测25(OH)D,婴儿血清检测钙、磷、碱性磷酸酶.结果:73例新生儿脐带血清25(OH)D浓度中位数20.8nmol/L(最大值42.4nmol/L,最小值12.5nmol/L),所有新生儿25(OH)D浓度均小于50nmol/L,其中小于25nmol/L54例,占75%(54/72).随访后的婴儿血清25(OH)D由20.8nmol/L上升至117.6nmol/L,低于50nmol/L有10例占13.7%(10/73),剔除补充维生素D影响,不同喂养方式婴儿血清25(OH)D明显不同(F=28.546,p<0.001),纯母乳喂养者水平最低.随访婴儿至采血时25例(34.2%)有睡眠不实、10例(13.7%)多汗、42例(57.5%)易惊、12例(16.4%)有夜啼,44例(60.3%)有枕秃,2例(2.7%)有颅骨软化.73例婴儿中无佝偻病症状和体征者10例(13.7%),有1项表现者21例(28.8%),同时有2项者22例(30.1%),3项者13例(17.8%),4项及以上者7例(9.6%),血清25(OH)D水平与临床表现的等级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17.159,p=0.071),但在4项及以上临床症状血清25(OH)D水平偏低(t=2.333,p=0.022),其维生素D摄入量也低.在42例有2项以上可疑佝偻病症状或体征的婴儿中,摄左腕骨正位X线平片9例,高度疑似佝偻病影像学改变者2例,其血清25(OH)D分别为50.1 nmol/L和88.3nmol/L.结论:血清25(OH)D作为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态的示标,临床诊断佝偻病婴儿血清25(OH)D可正常.
  • 摘要:目的:探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和微型营养评定(mini nutrition assessment,MNA)在呼吸内科和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有无营养风险,并分析NRS2002和MNA营养风险的一致性和适用性.记录并分析营养支持情况.分析临床结局与营养风险筛查结果的关系.方法: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年龄达到65岁的老年患者,应用NRS2002和MNA两种方法,根据病例报告表格分别对其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计算营养风险发生率,调查营养支持情况,记录医疗费用等临床结局指标。结果:279例患者中,总体、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NRS2002:68.1%,69.5%,66.1%,MNA: 59.5%,61.7%,56.3%;总体NRS2002营养风险发生率显著高于MNA(p=0.000);单独使用NRS2002, MNA方法,呼吸内科、消化内科之间营养风险发生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552, 0.365);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全部病例的营养支持率分别为25.7%,35.7%,29.7%;呼吸内科多应用肠内营养支持(21.6%vs13.2%),消化内科多应用肠外营养支持(28.6%vs18.8%);合理营养支持率为41.6%,不合理营养支持比率为12.4%;单独应用BMI,Alb等指标低估了临床营养风险发生率;营养风险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总费用、评价每日住院费用等(p<0.05)。结论:NRS2002和MNA均可应用于老年内科住院患者,但都有局限性;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的老年内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临床营养支持应根据营养风险筛查结果进行,促进其合理性。
  • 摘要:克隆恩氏病治疗包括控制免疫与炎症反应、改变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变饮食模式、控制吸烟等。本文对克隆恩氏病的手术治疗和营养疗法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由于IBD患者营养需求增加、营养素吸收减少、药物一营养素相互作用,因而处于营养缺乏的高风险状态,并涉及症状、并发症(如贫血、消瘦、肠功能障碍、骨质疏松、骨折等)以及营养治疗和手术干预的效果。由于IBD明显影响营养状况、健康寿命及生活质量,因此,饮食和营养在疾病的终生管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 摘要:本文首先对能量消耗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论述了能耗测定法、公式计算法、体重估算能耗法三种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并提出只有正确测定能量消耗,才能对重症患者安全、有效、合理地制订营养配方,避免营养过度或不足。
  • 摘要:伤口往往伴随着组织的缺损,复杂伤口愈合及修复的过程需要额外的营养物质,营养素的缺乏是形成慢性伤口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病人临床上没有明显的营养不良表现,但是其对伤口愈合过程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临床医生的想象。本文阐述了伤口愈合的炎症期,增殖期和成熟期三个时期营养需求,并论述了对伤口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需求评估的必要性。
  •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超重肥胖儿童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检出情况,探讨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北京市387名12-17岁的在校超重肥胖儿童进行临床检查,包括身体测量、黑棘皮症和腹部B超脂肪肝检查,及空腹血糖、血脂(血清TC、TG、HDL-C和LDL-C)、肝功能(空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等血生化指标检测.NAFLD诊断依据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公布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进行.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387名超重肥胖儿童NAFLD检出174例,患病率45.0%.肥胖组儿童脂肪肝患病率为65.5%,明显高于超重组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肥胖儿童中NAFLD检出率无性别差异.超重肥胖儿童NAFLD组BMI、TG、TC、LDL-C水平、黑棘皮症检出率明显高于非NAFLD组(P<0.001).空腹血糖和HDL-C水平未在两组间发现差异.脂肪肝组患儿已出现肝功能受损,ALT、AST异常率分别为17.8%、5.2%,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BMI、黑棘皮症存在与否,TG异常均是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北京市超重肥胖儿童中NAFLD患病率为45.0%,肥胖伴脂肪肝的儿童已出现肝功能损害.黑棘皮症的存在,TG异常,BMI升高等均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高危儿童,建议行常规腹部B超检查,早期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TLR4介导的信号通路在酒精性肝病肠损伤中的作用。方法:2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酒精组,饲喂Lieber-Decarli无酒精和含酒精液体饲料.6周后处死小鼠,取心脏血检测ALT和AST,取肝脏进行HE染色,以验证酒精性肝病是否造模成功;取结肠组织进行HE染色,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免疫荧光,观察肠道结构的改变,测定肠道通透性指标(血清内毒素和尿液L/M值),观察肠道功能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肠和结肠中TLR4含量,免疫组化检测TLR4在结肠表达情况。结果:(1)组织学显示酒精组肝细胞明显脂肪变,肝细胞变性坏死,符合酒精性脂肪肝一肝炎表现,对照组肝小叶结构正常;酒精组ALT(60.47土7.8) U/L与对照组(18.9士2.8)U/L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酒精组AST(92.61士13.2) U/L与对照组(24.3土4.9)U/L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酒精组结肠粘膜变薄,萎缩,部分肠上皮细胞脱落。Occludin免疫荧光显示酒精组信号减弱,中断,部分堆积,正常组荧光信号呈线性分布,连续。酒精组和对照组的血清内毒素值分别为(0.40土0.07)Eu/L和(0.14土0.03)Eu/L, 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中乳果糖/甘露醇(L/M)值分别是(2.59土0.44)和(2.17士0.31), 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酒精组小肠和结肠TLR4含量均较对照组高(小肠37.08土3.01 vs 7.38士1.90结肠58.46士3.98 Vs 9.14土1.57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肠组织TLR4免疫组化可见酒精组肠上皮细胞膜和胞浆呈弥漫或颗粒状分布,正常组几乎无表达。结论:酒精性肝病并发了内毒素血症和肠道损伤,TLR4与肠上皮细胞结构蛋白occludin的减少和细胞间高通透性有关。
  • 摘要:目的:应用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评估老年消化系病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探讨其临床意义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NRS-2002评定标准,由经培训的护士完成消化科住院老年患者的营养风险评分,与同期住院的中青年组对比,并了解营养支持情况。结果: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32.95%,明显高于同期住院中青年患者的18.28%(P<0.05);消化道恶性肿瘤、肝硬化、消化性溃疡、胆道疾病和慢性胃炎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位于前五位;其中72.41%有营养风险的和50.85%,无营养风险的老年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给予了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老年营养不足、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13.64%, 28.41%和10.23%。结论:消化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高.应针对不同患者给予相应营养支持和护理。
  • 摘要:食管拥有丰富的内在神经元网络,分布在食管粘膜下和食管肌之间。食管受到各级神经系统及体液的调控,从而完成蠕动和收缩功能.除了接受中枢神经调节外,食管还接受肠神经系统的调节.肠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中有许多种神经递质,共同作用调节了食管的功能.本文主要对食管动力的神经调节及食管动力功能的检测技术进行了阐述,主要对高分辨食管测压系统做为食管动力检测技术进行了介绍,最后提出高分辨食管测压系统能够提供更多食管动力参数,为研究正常食管功能以及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提供了新的诊断及治疗方向。
  • 摘要:目的:研究一种新的方法制作SD大鼠经胃造口、空肠造口进行肠内营养的动物模型.方法:使用PICC导管、秃头针、肝素帽等制作肠内营养管路,经胃造口、空肠造口手术操作在SD大鼠体内置入管路,连接微量输液泵进行肠内营养.结果;SD大鼠肠内营养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可以顺利进行肠内营养操作,可单纯通过造口管提供营养使动物长期存活.结论:提出了一种制作SD大鼠肠内营养模型的新方法,可为肠内营养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喂养行为、进食行为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于2004年3月至2008年2月对1个月龄至3岁婴幼儿进行体格检查,排除外器质性疾病或明确慢性疾病,按主诉分组:来诊时有明确喂养困难者为家长组,②以睡眠不实、哭闹、便秘等非喂养困难,但医生问诊发现喂养行为存在问题者为医生组,③临床无主诉前来健康体检的婴幼儿作为自然组测量其体重、身长.采用医生与家长一对一访谈形式,详细询问家长来诊时哺乳和引入乳类以外食物情况,并追溯以往喂养行为。结果:来诊时婴幼儿哺乳频次超过适宜推荐范围占82.6%; 6个月龄以下婴儿哺乳次数在适宜推荐范围仅占26.5%,有50.3%多于和23.2%少于适宜推荐范围;4个月龄以上婴儿夜间有哺乳习惯者占86.5%,其中3次以上占25.5%。每次哺乳持续时间不足15分钟的占38.9%,超过30分钟的占13.7%;纯母乳喂养中40.5%婴儿对最初添加配方奶粉表现抵触。54.1%的家长首先添加蛋黄。6月龄-9月龄-12-36个月龄未添加乳类以外其他食物分别为43.6%, 17.4%, , 11.2% 0-12个月以上婴儿中36%尚未添加肉类食物。配方奶里加米粉和蛋黄分别为34.2%和23.8%;不按比例冲调奶粉,稀释奶液占9.1%、浓缩奶液占11.9%。6个月龄和10个月龄以上婴儿没有机会体验粗颗粒食物分别为59.3%和11.6%。家长喂婴儿食物时看电视占29.0%;婴儿进食有多人干扰者占24.5%:每天喝糖水或甜果水占74.0%。母乳、部分母乳、配方奶喂养出现便秘分别为7.3% ,19.5%,27.5%( XZ=16.114,p=000)。家长、医生组、自然三组出生时体重Z评分(WZ)分别为0.07士1.20,0.14土1.10, 0.06 t 1.06 (Z=0.817,p=0.665);来诊时体重Z评分(WZ)分别为一0.19士1.30,0.28士1.31,0.57土1.05(Z=143.149,p=000)。WZ自身对比分别为:家长组来诊时明显减低(t=3.222,p=0.001),医生组虽有提高但统计学无意义(t=1.430,p=0.154),自然组明显增高(t=10.793,p=000)。结论:婴幼儿不适宜喂养行为涉及范围广且复杂,不适宜喂养影响婴幼儿体重增长。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态与摄食能力、摄食量、人体测量、生化检查的相关性。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因各种内科疾病住院的老年患者70例,人院1周内完成微营养评定、膳食调查、人体测量及生化检查,用SPSS18.0统计分析,观察营养不良与摄食量(每日摄人能量、蛋白质)、人体测量及生化检查的关系,探讨老年患者营养不良的预测因素。结果及结论:1.住院老年患者,微营养评定营养不良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高,占调查人数的40%和28.6%。2.老年营养不良患者每天能量摄人和蛋白质摄人显著少于营养正常和域营养不良风险者。3.无营养不良的老年人,咀嚼能力、义齿、缺牙的数量与营养不良者无显著差异。4.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腹围、臀围、握力等身体测量可能并非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判断良好指标,上臂围与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呈负相关,可作为营养不良的预测指标之一。5、营养不良者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血钠、血氯、血钙、血磷、尿酸、肌醉显著降低,血肌醉与营养不良呈负相关,可能作为营养不良的预测指标之一。营养不良者高敏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提示营养不良者与炎症反应的密切关联。
  • 摘要:目的:探讨正常足月妊娠妇女孕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以及与子代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回顾分析方法,以2010年1-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和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正常足月单胎产妇共164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使用的成人体重指数(BMI)超重肥胖标准,将产妇分为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和超重3组,用百分位法获得孕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来评估孕期增重与出生体重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孕期不同增重程度的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的风险,ROC曲线探索性分析孕期最佳增重范围,并与百分位法所得结果相比较.结果:产妇孕期平均增重(17.1土4.9)kg,子代平均出生体重(3406土400)g,孕期增重和子代出生体重呈正相关。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和超重3组产妇,孕期增重依次递减,子代出生体重依次递增,建议3组孕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为14.0-19.Skg,13.5-19.5kg,11-18kg。依据此参考范围,相对于孕期增重适宜产妇,增重过少的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子代的风险增加[[OR(95%C):1.589(1.085-2.326)],分娩巨大儿的风险降低[[0.500(0.401-0.624)];而产妇孕期增重过多并不能降低子代低出生体重的风险[[1.168(0.774-1.764)],同时子代为巨大儿的风险将增加一倍[[2.031(1.789-2.306)]。 ROC曲线决定的孕期增重最佳范围均落于百分位法所得的适宜增重范围之内,总体来说孕期增重16.0kg左右比较合适。结论:孕期体重增长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密切相关,建议孕期增重16kg左右比较合适。
  • 摘要:目的:描述1996-2010年北京市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历回顾分析方法,选取北京妇产医院和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1996、1997、1998、1999、2000、2005、2010)出生的活产新生儿63 661例,描述1996-2010年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变化趋势.2010年北京妇产医院出生的活产新生儿11006人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统计分析包括卡方检验、卡方趋势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996-2010年15年间,北京市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表现为2000年以前快速递增,2001)年以后缓慢递减,2010年出生体重均值为3331克,且远高于全国水平。分析显示产妇年龄、文化程度、孕前BMI、孕期增重、胎数、孕次、产次、早产、羊水量、新生儿性别、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均与出生体重相关。结论:北京市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趋势表现为2000年以前快速递增,2000年以后缓慢递减。应加强孕前保持正常BMI范围、控制孕期增重、避免早产、预防妊娠糖尿病和妊娠高血压的科普宣教。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