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塑型性支气管炎

塑型性支气管炎

塑型性支气管炎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99785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健康之路、护理学杂志、临床肺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山东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儿科第六届学术研讨会、广东省医学会第二次新生儿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等;塑型性支气管炎的相关文献由274位作者贡献,包括严永东、王美娟、罗征秀等。

塑型性支气管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99785 占比:99.98%

总计:499887篇

塑型性支气管炎—发文趋势图

塑型性支气管炎

-研究学者

  • 严永东
  • 王美娟
  • 罗征秀
  • 张光莉
  • 李君
  • 李明珍
  • 杨洁贤
  • 陈进喜
  • 万莉雅
  • 何琳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赵航; 吕晋琳
    • 摘要: 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 PB)是临床上一种少见的疾病,又称纤维素性支气管炎、纤维蛋白性支气管炎、管型支气管炎、成型支气管炎。塑型性支气管炎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低,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或咯血,可咯出树枝状支气管管型,病理检查证实为纤维素性渗出物。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作为其最常见病理类型的上皮性卵巢癌,其包含的高级别浆液性癌占比超过一半。现报道1例诊断卵巢恶性肿瘤3年余,出现肺转移并发塑型性支气管炎病例,通过阅览相关文献,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索静宇; 辛丽红; 康媛洁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PB)临床特征性表现及病原学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将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学特点符合“支气管肺炎”和/或“大叶性肺炎”及“肺不张”、并在住院期间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68例。根据电子支气管镜下结果,将患儿分为塑型性支气管炎组(PB组)及非塑型性支气管炎组(非PB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症状、病原学及电子支气管镜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B组55例,非PB组213例。PB组患儿年龄大于非P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293,P0.05)。PB组患儿发热(χ^(2)=3.217)、气喘(χ^(2)=4.371)、呼吸急促(χ^(2)=9.515)、胸腔积液(χ^(2)=44.792)的发生率及发热热峰(t=6.004)、热程(t=5.877)、病程(Z=-11.267)、支气管镜灌洗次数(Z=-9.717)均高于非P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B组肺炎支原体阳性45例,占81.82%,肺炎支原体是最常见的病原体。结论PB患儿以年长儿多见,其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肺炎支原体,且发热时间、住院时间更长,出现胸腔积液的比例更高,进行支气管镜灌洗次数更多。
    • 张蕾; 闫智慧; 王亚坤; 李清涛; 李芹; 张曼
    •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甲型H1N1流感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合并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4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影像学表现、治疗与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儿均有高热、咳嗽喘息、呼吸急促、三凹征阳性、口周发绀、肺部有喘鸣音及湿啰音等。单纯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1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合并流感嗜血杆菌感染1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合并支原体感染2例。3例患儿血WBC均有不同程度升高,1例出现降低;4例患儿CRP水平均明显升高;2例患儿降钙素原水平明显升高。3例患儿CD4^(+)T细胞比例及CD4^(+)/CD8^(+)均明显降低。胸部CT检查提示4例患儿均存在肺不张或肺实变,伴有少量胸腔积液。4例患儿均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气管镜下均见大量黏液栓堵塞气道;2例未合并支原体感染的患儿经灌洗吸出支气管塑型物后,呼吸困难很快得到缓解;2例合并支原体感染的患儿黏液栓不易清除,病情持续加重,最终疗效不佳,家属放弃治疗。结论甲型H1N1流感出现危重症表现时,应考虑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可能,而纤维支气管镜下清除支气管塑型物是治疗的关键。
    • 王卫凯; 魏林; 张林杰; 张太宁
    • 摘要: 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国内外已有报道,且肺炎支原体在塑型性支气管炎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被认为是除病毒外的主要病原体[1-4],但同时并发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临床中极为少见,尚未见相关临床报道。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并发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病人1例,成功治愈,现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 田杰; 金玉; 刘素琴
    • 摘要: 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PB)是一种涉及多系统的临床综合征,可引起儿童严重的呼吸窘迫,本病国内多见于感染相关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情轻重不一,诊断依赖于咳出或支气管镜下取出内生性异物,目前治疗尚无统一标准,主要包括支气管镜介入及控制原发病,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有效。
    • 刘敏; 吴继红; 卢晖
    • 摘要: 目的:探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患儿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bronchitis,PB)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05例RMPP患儿,所有患儿均接受支气管镜检查,将发生PB患儿纳入发生组,将未发生PB患儿纳入未发生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分析RMPP患儿发生PB的影响因素。结果:105例RMPP患儿均接受支气管镜检查,确诊22例发生PB,发生率20.95%;经初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热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均可能是RMPP患者发生PB的影响因素(P1,P<0.05)。结论:热程≥10d与CRP、LDH高表达均可能增加RMPP患儿发生PB风险。
    • 王丹丹; 王蕴娴
    • 摘要: 目的探讨CD3^(+)、CD4^(+)、CD8^(+)T淋巴细胞预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塑型性支气管炎(PB)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4月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9例RMPP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是否发生PB分为PB组(24例)、无PB组(10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PB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CD3^(+)、CD4^(+)、CD8^(+)T淋巴细胞预测PB的价值,并比较不同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者PB发生率。结果PB组热程、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无PB组(P<0.05);PB组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无PB组,CD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无PB组(P<0.05);调整了热程、C反应蛋白后,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仍与PB发生独立相关(P<0.05);CD3^(+)、CD4^(+)T淋巴细胞联合CD8^(+)T淋巴细胞预测PB的AUC最大;CD3^(+)、CD4^(+)T淋巴细胞高水平者PB发生率低于低水平者,CD8^(+)T淋巴细胞高水平者PB发生率高于低水平者(P<0.05)。结论CD3^(+)、CD4^(+)、CD8^(+)T淋巴细胞是RMPP患儿发生PB的相关影响因素,联合检测可预测PB的发生,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客观的参考信息。
    • 王定荣; 黄璇; 魏文; 方识进; 华山
    • 摘要: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发生塑型性支气管炎(PB)的临床特征,探讨PB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9年2月—2021年12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呼吸科经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MPP患儿108例纳入研究。根据是否有塑型痰栓形成,将患儿分为塑型性支气管炎组(PB组)38例和无痰栓组(对照组)7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病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镜下表现和治疗情况。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的逻辑回归模型来确定MPP塑型痰栓形成的风险因素。绘制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估回归模型并建立MPP后形成PB的风险因素评分系统。结果 除PB组发热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外,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测结果表明:PB组胸腔积液比例高于非PB组(P<0.05)。年龄、呼吸音降低、胸腔积液、肺泡灌洗液检测MP-DNA阳性例数、血清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DD)以及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用药时间的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584;95%CI:1.026~2.336),中性粒细胞比例(OR:1.115;95%CI:1.010~1.230)、CRP水平(OR:1.232;95%CI:1.105~1.372))和DD水平(OR:1.004;95%CI:1.001~1.007)是MPP塑型性支气管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年龄曲线下面积为0.740;中性粒细胞比例曲线下面积为0.868;CRP水平曲线下面积为0.905;DD水平曲线下面积为0.799。结论 较大年龄、较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以及较高的CRP水平和DD水平是MPP患儿发生PB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其中CRP水平对诊断MPP患儿形成PB效能最大。
    • 李洁; 王也; 底锦熙; 黄崎鑫; 张红雷; 赵青; 王蓓
    • 摘要: 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PB),又称纤维素性支气管炎(fibrinous bronchitis,FB)、管型性支气管炎、Homfan支气管炎、纤维蛋白性支气管炎。于1951年由Shaw首先报道,指出PB是支气管黏液栓嵌塞(mucoid impaction of bronchi)而引发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PB病例少见,目前大多认为与反应性腺体分泌旺盛及变态反应有关。临床可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发热,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典型的患者可反复咳出管型样痰栓或支气管被黏液管型阻塞。
    • 赵红杰; 郭倩; 田代印
    •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后并发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可能临床预警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月该院呼吸科144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塑型性支气管炎分成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95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后并发塑型性支气管炎的可能临床预警因素。结果研究组气促、三凹征、听诊呼吸音降低、低氧血症、二氧化碳分压(PCO_(2))≥50 mm Hg、腺病毒感染、肺不张患儿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气促(OR=3.641,95%CI:1.118~11.851)、低氧血症(OR=4.262,95%CI:1.299~13.980)、PCO_(2)≥50 mm Hg(OR=4.568,95%CI:1.529~13.727)可能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后并发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预警因素,且腺病毒感染(OR=3.325,95%CI:1.164~9.496)可能为其危险因素(P<0.05)。结论分析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后并发塑型性支气管炎的预警因素,有助于诊断并改善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