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塑性铰

塑性铰

塑性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9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0篇、会议论文74篇、专利文献31746篇;相关期刊320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低温建筑技术、钢结构等; 相关会议59种,包括33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中国)、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2014年年会暨第二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等;塑性铰的相关文献由176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敏、李晓东、马乃寅等。

塑性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0 占比:2.30%

会议论文>

论文:74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31746 占比:97.47%

总计:32570篇

塑性铰—发文趋势图

塑性铰

-研究学者

  • 张敏
  • 李晓东
  • 马乃寅
  • 李海旺
  • 孙强
  • 李会知
  • 王燕
  • 郑宏
  • 郑文忠
  • 鲁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鸿亮; 蒋伟萍
    • 摘要: 找准塑性较分布对于双层桥梁站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依托江西某双层桥梁工程,使用增量动力分析法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双层桥梁结构塑性铰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层桥梁结构中的塑性较主要出现于墩底、頂层桥和墩顶三个住置,受力传递顺序由底层桥墩底、底层桥墩顶至頂层桥墩项,且最容易出现塑性较的位置是底层桥底部;对比单层、双层桥梁结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塑性较还可能出现在頂层桥的墩底以及墩顶;所得姑论对于今后奥似桥梁姑构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又。
    • 郑宏; 苏耀烜; 尚永芳; 刘智超; 江力强
    • 摘要: 为了使塑性铰出现在可更换梁段上的削弱处,提高节点的受力性能,提出了装配式可更换梁段腹板开孔削弱型节点,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该新型节点展开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分析,探讨了腹板开孔半径、腹板开孔位置、梁端端板板厚和连接端板板厚对该新型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梁腹板开孔半径对节点滞回性能的影响较为显著,开孔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对节点的滞回性能造成不利影响,建议梁腹板开孔半径r=(0.225~0.25)h(h为梁截面高度);腹板开孔圆心至梁端端板距离l过小时,不利于保护端板焊缝,距离过大时节点破坏形式接近传统端板节点,无法实现塑性铰外移的目的,建议腹板开孔时l=(0.7~0.8)h;连接端板板厚与梁端端板板厚取值一致或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连接螺栓直径。
    • 孔令俊; 陈彦北
    • 摘要: 针对现行桥梁规范对桥梁抗震设计的要求,分析了塑性铰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对塑性铰桥梁和无塑性铰的桥梁在同一地震动作用下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2种桥梁结构的墩底剪力、弯矩、墩顶位移以及塑性铰的滞回曲线。结果表明,塑性铰桥梁可以起到一定的耗散地震能量作用,能满足设计要求;塑性铰耗能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内力减震率只有10%左右,虽然可以降低桥梁的震害,不至于出现桥梁迅速倒塌的后果,但对墩柱有一定的损伤;设置塑性铰桥梁,可以满足桥梁的一定抗震要求。
    • 肖冲; 罗靓; 吕辉
    • 摘要: 为深入分析端部带肋方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构造措施及柱端部塑性铰形成机制,通过建立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并与试验结果验证,有限元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30个足尺模型,分析轴压比、含肋率以及加劲肋高度等参数对柱的承载力、延性、塑性耗能的影响,提出了不同轴压比下柱的合理含肋率和加劲肋高度等抗震构造措施以及塑性铰判定方法。结果表明:①当含肋率增大,柱的承载力、延性、总塑性耗能值显著提高,加劲肋的塑性耗能占比增大而混凝土的塑性耗能占比减小,对钢管影响较小;②当轴压比为0.2时,柱的承载力下降不明显,延性较好,故可不布置加劲肋,轴压比为0.5、0.8时,合理含肋率分别为0.2、0.4,加劲肋高度分别为1000、1500 mm;③当钢管纵向受压应变达到4倍屈服应变时,柱端出现塑性铰,进一步提出了考虑轴压比和含肋率的塑性铰长度公式,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离散性较小。
    • 师新虎; 蓝先林; 范安军
    • 摘要: 为探究整体式桥梁的动力特性、地震反应特点,基于OpenSees软件平台建立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桥墩截面进行损伤识别与塑性铰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单肢薄臂边墩墩顶截面成为桥墩的最易损截面,其在墩顶20 m范围、墩臂交界截面上、下各2.5 m均会形成塑性铰进入延性来耗能;边墩的墩顶截面对其臂厚改变所致的弯矩变化更为敏感,增大臂厚虽会提升墩底的弯矩响应,但有助于降低墩顶的弯矩需求,进而减小边墩墩顶的地震损伤程度。
    • 马华; 阚吉平; 赵玉坤; 李振宝
    • 摘要: 建立竖板-栓钉连接钢管混凝土(CFST)柱-钢筋混凝土(RC)梁节点试件(SSJD)拟静力加载试验有限元模型,并在节点损伤情况、梁端荷载-位移曲线等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RC梁混凝土强度、配筋率ρ_(s)和连接竖板长度L_(b)及界面连接情况等对CFST柱-RC梁节点梁端塑性铰区域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C梁混凝土强度对试件SSJD塑性铰区域受力性能的影响较小;适筋范围内RC梁配筋率增加可适当提高试件SSJD承载力和延性;随着连接竖板长度的增加,梁端塑性铰区域外移,梁破坏荷载增大;本研究给出的RC梁与CFST柱之间的界面抗剪承载力模拟值与计算值吻合较好,可用于界面抗剪设计。
    • 付兴; 钟玺峰; 李宏男; 朱宇
    • 摘要: 为准确模拟输电塔构件的屈曲特征,该文提出了一种组合式屈曲单元。该单元基于有限元基本理论,用宏观塑性铰来实现构件材料的非线性,采用拉压弹簧模拟轴向塑性伸长,采用转动弹簧模拟塑性弯曲。基于MATLAB程序编写了该单元的静动力仿真程序,并应用于输电塔结构的静力推覆分析和倒塌仿真。通过对比自编程序和ABAQUS软件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自编程序在几何非线性和动力求解方面的正确性;同时与钢支撑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该组合式屈曲单元对非线性行为模拟的精确性和适用性;采用该单元对输电塔足尺实验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该组合式屈曲单元可以有效地预测输电塔的极限承载力、失效位置及倒塌过程。
    • 杨希祥
    • 摘要: 在E2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梁的墩柱会进入塑性阶段。为了提高高烈度地震区桥梁墩柱的韧性,将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CC)和形状记忆合金材料(SMA)引入桥梁工程中,充分发挥ECC材料的高强度以及SMA材料的超弹性,保护高烈度地震区桥梁免遭地震的破坏并提高震后可恢复性能。研究结果显示:该技术在混凝土墩底曲率延性和滑动支座最大剪切位移方面有较大指导和借鉴意义。
    • 王佐; 杨海龙; 陈杰; 张运良
    • 摘要: 框架节点核心区剪压比一旦超限,就无法通过增大配筋来进一步提高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对框架节点核心区剪压比超限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提高框架节点混凝土强度可以改善节点核心区剪压比的超限,但给施工造成不便。增大梁柱的截面可以提高节点核心区剪压比上限,但应注意梁柱刚度增大会造成分担的内力也增大。正交梁的梁端出铰后对节点的侧向约束会减弱,建议复核节点罕遇地震受剪承载力时,ηj不宜取得太大。梁端加腋会干扰塑性铰的出现时间和位置,不宜盲目采用。提出了在框架节点处设置圆柱形柱帽的措施,能够大幅度提高节点抗剪能力,有利于“强节点弱构件”的实现,可以解决复杂框架节点核心区剪压比超限的问题,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实用性。
    • 邓方明; 文训科; 谢峰
    • 摘要: 文章以山区河流大水位差直立式框架码头结构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要求,利用SAP2000软件,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通过三种侧向加载方式,计算得出了码头框架结构底部剪力-位移关系曲线、性能点和层间位移关系曲线,分析了框架结构在破坏过程中主要构件塑性铰的演变过程和状态,并将计算结果与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种框架结构设计满足抗震设防目标,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框架柱之间的联系梁、地梁有效地消耗地震能量,确保码头框架结构的竖向稳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