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子宫内膜肿瘤

子宫内膜肿瘤

子宫内膜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妇产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8030篇;相关期刊272种,包括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国际妇产科学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次全国妇产科病理学术会议、全国细胞病理诊断及新进展学术论坛、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病理学术会议等;子宫内膜肿瘤的相关文献由423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建六、魏丽惠、廖秦平等。

子宫内膜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23 占比:3.4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8030 占比:96.53%

总计:49757篇

子宫内膜肿瘤—发文趋势图

子宫内膜肿瘤

-研究学者

  • 王建六
  • 魏丽惠
  • 廖秦平
  • 薛凤霞
  • 郭瑞霞
  • 李小毛
  • 刘爱连
  • 王志启
  • 李小平
  • 田士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田士峰; 刘爱连; 郭妍; 林涛; 陈丽华; 王楠; 李昕
    • 摘要: 目的评估基于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序列R2^(*)图的肿瘤全域纹理分析(TA)预测子宫内膜癌(EC)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前接受ESWAN序列盆腔MR扫描的EC患者,其中12例MSI(MSI组)、26例微卫星稳定(MSS,MSS组),经后处理获得R2^(*)图。于R2^(*)图像上逐层手动勾画肿瘤ROI,融合后获得全域感兴趣容积(VOI);采用A.K.分析软件提取其纹理特征,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方法筛选最优纹理特征,构建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预测EC MSI状态;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共提取74个纹理特征,最终筛选出6个最优纹理特征,以之构建预测EC MSI的回归模型。ROC曲线显示,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95、89.50%、83.30%及92.30%。结论基于ESWAN序列R2^(*)图的肿瘤全域TA有助于术前预测EC MSI。
    • 姜丕雨; 李康康; 周静祎; 王雪莲; 程明阳; 陈雪红
    • 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芪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出黄芪潜在活性成分,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和Genecards等数据库搜索子宫内膜癌的靶点信息。基于Cytoscape 3.7.0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使用插件Biogenet和Merge功能获得黄芪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关键靶点,应用Metascape软件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获得黄芪有效成分17个,药物靶点198个,子宫内膜癌靶点1 845个,关键靶点238个,KEGG通路151条,关键生物学通路有细胞周期、DNA修复、细胞凋亡和癌症通路等。结论 黄芪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方式来干预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
    • 周维; 李广莹; 曲长红; 裴丽鹏
    •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人附睾蛋白4(HE4)、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91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治疗的子宫内膜增生87例作为对照组,以及健康体检者81例作为健康组。比较3组、不同国际妇产科联合会分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及不同预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血清CA199、HE4、PTEN水平,并分析三者联合检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CA199、HE4水平高于健康组,PTEN水平低于健康组;且观察组血清CA199、HE4水平高于对照组,PTE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Ⅰ~Ⅱ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A199、HE4水平低于Ⅲ~Ⅳ期患者,PTEN水平高于Ⅲ~Ⅳ期患者(P<0.05)。预后良好组血清CA199、HE4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TEN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CA199、HE4、PTEN联合检测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17,明显高于CA199、HE4、PTEN单独检测。结论随着子宫内膜癌患者病情进展血清CA199、HE4水平升高,PTEN水平下降,三者联合检测可为子宫内膜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 卢潘萍; 廖予妹; 张喆琳
    • 摘要: 背景随着子宫内膜癌(EC)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升高,如何早期有效筛查EC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联合恶性风险模型在绝经后出血(PMB)女性EC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PMB就诊的患者168例。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136例和EC组32例。患者均行阴道三维超声检查,使用VOCAL软件计算子宫内膜体积(EV)、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和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子宫内膜厚度(ET)、阴道出血、年龄、体质指数(BMI)和糖尿病史计算恶性风险模型评分。绘制三维超声、恶性风险模型、二者联合预测PMB女性E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EC组患者BMI、反复出血频率高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P<0.05);EC组患者ET、EV大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VI、FI、VFI高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P<0.05)。三维超声(即EV、VI、FI、VFI联合)、恶性风险模型及二者联合预测PMB女性EC的AUC分别为0.883〔95%CI(0.817,0.949)〕、0.723〔95%CI(0.629,0.817)〕、0.949〔95%CI(0.908,0.989)〕。三维超声联合恶性风险模型预测PMB女性EC的AUC高于三维超声、恶性风险模型(Z值分别为4.762、2.613,P值分别为0.032、0.018)。三维超声联合恶性风险模型预测PMB女性EC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84.4%、96.3%、0.807。结论三维超声联合恶性风险模型预测PMB女性EC的价值较高,在临床筛查工作中可以初步分流部分患者。
    • 赵艳如; 徐跃勋; 周岩
    • 摘要: 目的分析戈舍瑞林联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94例,其中接受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47例作为对照组,另1:1比例匹配同期接受戈舍瑞林联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47例作为研究组,对比2组疾病缓解率、术后1年复发率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血清催乳泌素(PRL)、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人附睾蛋白4(HE4)、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水平。结果研究组疾病缓解率(89%)高于对照组(68%)(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血清FSH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雌二醇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术前、术后3个月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血清YKL-40、HE4、PRL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前、术后3个月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发率2%较对照组17%明显下降(P<0.05)。结论戈舍瑞林联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血清性激素水平,抑制血清YKL-40、HE4、PRL水平,降低复发率。
    • 王芳; 刘颖; 张宇威; 马娟微; 叶兆祥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缩放成像技术的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ZOOMit IVIM)在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及Ki-67表达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65例术前两周内接受盆腔ZOOMit IVIM检查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其中25例患者同时行SS-EPI IVIM检查。分析ZOOMit IVIM与SS-EPI IVIM成像在图像质量及定量参数测量方面的差异;测量基于ZOOMit成像肿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真扩散系数D值、伪扩散系数D^(*)值及灌注分数f值,分析各参数值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Ki-67表达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对于子宫内膜癌不同病理分级与Ki-67表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其对病理高级别组(G3级)及Ki-67高表达组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ZOOMit IVIM图像在几何失真、解剖细节、伪影主观评分及信噪比、对比信噪比客观评价方面均优于SS-EPI IVI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于两组图像测量的定量参数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基于ZOOMit成像两名医师测量结果的组间一致性更高(ICC_(ZOOMit)=0.957,95%CI 0.899~0.981;ICC_(SS-EPI)=0.890,95%CI 0.750~0.952)。ZOOMit IVIM定量参数ADC值、D值与病理分级、Ki-67表达指数呈负相关,D^(*)值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f值与病理分级、Ki-67表达无明显相关性。鉴别诊断G3级子宫内膜癌,ADC值、D值和D^(*)值的AUC值分别为0.711、0.763、0.679,其中D与D^(*)值联合的AUC值为0.817。鉴别子宫内膜癌Ki-67高表达组,ADC值、D值的AUC值分别为0.698、0.720。结论:ZOOMit技术在子宫内膜癌IVIM序列检查中具有较好可行性,ZOOMit IVIM成像在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及Ki-67表达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张绍; 孔宪超
    • 摘要: 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复发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无论是子宫内膜癌术后预防复发转移的辅助治疗,还是晚期或复发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内分泌治疗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芳香化酶抑制剂是临床中常见的辅助内分泌治疗药物,其具有强选择性,可通过抑制雌激素合成,减少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刺激,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回顾芳香化酶抑制剂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增强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效果的潜在策略,如联合紫杉醇+卡铂、联合新型靶向治疗药物以及二甲双胍等。
    • 张帅芝; 郝翠芳; 张慧敏; 苑广慧
    •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LCNEC)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诊疗经过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1例烟台毓璜顶医院(第一作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单位)2017年5月妇科收治的子宫内膜大细胞癌病人的临床表现、病理、治疗及预后。结果女,69岁,因绝经13年,不规则阴道流血2个月,以“子宫内膜癌”收入院。该病人接受了腹腔镜筋膜外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提示“子宫内膜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术后进行了6个周期的化疗(依托泊苷+顺铂)和30次放疗,术后随访至2020年8月6日已生存了39个月。结论子宫内膜LCNEC具有极强的侵袭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通过手术以及术后辅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预后。
    • 杨琳; 蔡雨晗; 李华
    • 摘要: 子宫内膜癌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不断年轻化,晚期子宫内膜癌治疗效果不理想。传统的分类方法在患者的诊疗中存在严重的不足,不能为患者精准治疗提供足够的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多组学研究和信号通路关联,临床上迫切需要将其纳入患者的常规诊疗中。传统分型根据有无雌激素刺激将子宫内膜癌分成Ⅰ、Ⅱ两型,Ⅰ型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预后与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基因(PI3KCA)、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单位1(PI3KR1)、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Kristen鼠肉瘤病毒原癌基因同源体(KRAS)、POLE、CTNNB1、TP53突变,DNA错配修复(MMR)蛋白缺失,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有关。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TP53突变、ARID1A突变有关。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密切相关。TCGA分型的替代分子分型ProMisE和Parra-Herran分子分型目前被临床用以评估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治疗方案,但该分型与预后仍存在部分不匹配的病例,需要对该分型进行进一步细化研究。
    • 李莉; 芦小珊; 辛佳纯; 王晓慧
    • 摘要: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作为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复发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较差,一线治疗包括铂类药物化疗或激素治疗,目前尚无标准的后续疗法。近年来,人们对子宫内膜癌分子生物学基础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并找到了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潜在靶点。靶向治疗如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和免疫治疗如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及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有可能有效对抗特定亚型的子宫内膜癌。临床研究表明,联合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产生协同效应。现就PD-1/PD-L1抑制剂与PARP抑制剂单一或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