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家养动物

家养动物

家养动物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85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动物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1389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书摘、资源与人居环境、遗传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首届中国黄羽肉鸡行业发展大会、第十三届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等;家养动物的相关文献由278位作者贡献,包括马月辉、陈幼春、冯维祺等。

家养动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1389 占比:99.58%

总计:41562篇

家养动物—发文趋势图

家养动物

-研究学者

  • 马月辉
  • 陈幼春
  • 冯维祺
  • 徐娜
  • 雷初朝
  • F·莱奥
  • R·卡泰纳
  • 余道伦
  • 储明星
  • 刘振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穷物理哈民忙哈遗址人和动物骨骼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哈民忙哈遗址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发现面积最大的一处史前聚落遗址。研究者对遗址87例人骨与18例动物骨骼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陆生野生动物的食物结构主要基于C3植物类食物和少量的C4农作物,而犬科动物则体现出家养动物的食谱特性:食物主要依赖C4食物和人类食物残羹。
    • 摘要: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名单,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植物考古学团队与吉林大学联合申报的吉林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人选。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植物考古学团队近年来在中国北方地区开展了近百处植物浮选与研究工作,在旱作农业起源与传播、农业与文明化进程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为进一步推进合作,该团队与吉林大学联合申报了“生物考古实验室”。该实验室将利用考古学、生物学、临床医学、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手段,聚焦和研究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考古学重大理论基础和前沿问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中国家养动物的起源与分化”“东北亚地区的农业起源与发展”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扎实实证研究。
    • 李文通; 严善英; 吴添文
    • 摘要: 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共同构成系统生物学。近年来,代谢组学发展迅速,并在疾病诊断、生物医药研发、食品营养与科学、药理毒理学、环境科学、植物科学以及动物育种等众多领域均有应用。系统介绍了动物育种中小分子代谢物在遗传参数估计、品种(系)鉴定、重要经济性状鉴定、多组学关联分析以及动物疾病模型制备中的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其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和优化,越来越多代谢物被人们所了解认识,在农用动物育种中代谢组学技术的研究逐渐增多,代谢组学必将成为动物育种的一种有力手段。
    • 赵一广; 罗清尧; 郑姗姗; 浦亚斌; 熊本海
    •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畜禽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保护与利用对选育突破性畜禽动物新品种,促进中国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但是,当前畜禽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严重影响中国畜产品安全。因此,全面收集整理畜禽品种资源,尤其数字化整理种质资源的性状特性,开展畜禽种质资源的数据共享,并通过资源数据共享促进种质的实物共享,将成为中国今后长期保障国家畜产品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本研究数字化整理了已有家养动物品种资源及种质资源的种类、空间分布、按特性类型划分的各种性状特性数据、不同品种和性别的外貌特征、特定生境下图片及视频,以及部分种质的基因图谱。系统提供了上述各种类型数据的可视化查询、全文检索查询,以及基于GIS技术的品种资源空间分布及属性的查询与统计分析,为已有种质资源数据的查询及共享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和分析工具。本研究还指出,平台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进一步拓展种质资源的评价数据基础上,开展种质资源性状数据的统计分析,为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及时做好预警预报,最终为中国畜禽种质资源,尤其为产业化服务的核心种质资源保驾护航。
    • 王林云
    • 摘要: 1人类对物种和品种遗传结构的认识一个畜禽(作物)品种是如何出现的?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宗教统治时代,人们一直认为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是由上帝创造的。《旧约全书》第一篇《创世记》就说,“神创造了天地万物”。直到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第一次提出“物种不是被(上帝)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和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自然选择是变异的最重要的,虽然不是唯一的途径”。1871年,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和性选择》又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使人类对物种和品种的演变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现有各种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也都是从野生植物和动物演变而来的。
    • 美彼得・马拉克里斯・桑泰; 周玮(译)
    • 摘要: 美国爱护动物协会倡导保护所有动物,既包括家养动物,也包括野生动物。大多数时候,这个问题是非分明,道德选择也很明确。然而有些时候,一个物种的保护似乎和另一个物种的保护产生了矛盾。
    • 文子龙; 赵毅强
    • 摘要: 动物驯化是将野生动物改变为能够长期稳定饲养的家养动物的过程.作为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内容,驯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和人类的密切关系,驯化不仅改变了动物的野生状态,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性和文明进程.动物驯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包含驯化祖先是谁、驯化所产生的改变及驯化时间地点等.随着高通量基因组技术和对应分析方法的发展,目前研究动物驯化一般基于群体水平,在群体遗传学的框架下研究动物驯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本文总结了群体遗传学下动物驯化研究的相关内容,包括群体动态历史、选择信号、基因交流等,着重介绍了基因选择初始时间和基因交流时间两个新的拓展内容及分析方法,概述了家猪(Sus scrofa f.domestica)、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绵羊(Ovis aries)和山羊(Caprine hircus)等几种主要农业动物近期驯化研究的进展,以期为动物驯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
    • 任婕
    • 摘要: 动物疾病的防治可以促进养殖户经济增收,提升畜牧产品质量,推动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本文从家养动物疾病发病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防治策略,进而为家养动物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 英汤姆·菲利普斯; 姜文波(译)
    • 摘要: 自从农业真正开始发展之后,人类就逐渐意识到,他们或许也可以用种庄稼的方式来饲养动物,这样大家就不用再累死累活地出去打猎。大约1.1万年前,山羊和绵羊在美索不达米亚被驯化。又过了五百多年,牛先后在现今的土耳其和巴基斯坦成为家畜。在大约9000年前,猪也分别在中国和土耳其成为家养动物
    • 葛凯; 余道伦; 杨磊; 黄仁术; 左瑞华
    • 摘要: 不同种类的家养动物会对全基因组选择模型应用后的育种效果造成一定的差异,因此研究全基因组选择模型在家养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方法。基于全基因组选择模型计算生长参数,估计各动物不同性状基因组育种值,得到谱系结构的总体关系矩阵;引入噪声变量减少育种代数,综合考虑外界环境变量对基因与系统的影响,计算噪声统计标准差;追踪家养动物遗传育种谱系,构建家养动物遗传育种谱系结构。在实验中,将猪、羊、鸡和鸭四种家养动物作为实验对象,计算各动物针对体重基因性状的育种值,通过三次迭代育种值的计算可知,羊的育种值变化最大,其次是鸭和鸡,猪的变化幅度最小。四种家养动物不同阶段的体重监测数据显示,猪在三次迭代中体重的增长幅度为13.08%,羊、鸡、鸭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6.27%、13.96%和15.14%。综合以上数据可知,全基因组选择模型对羊类动物的育种效果最明显,对猪类动物的作用效果最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