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强化机理

强化机理

强化机理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55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5篇、会议论文80篇、专利文献36998篇;相关期刊175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等; 相关会议72种,包括“兴达杯”第八届全国橡胶工业用织物和骨架材料技术研讨会、北京金属学会第八届冶金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强化机理的相关文献由102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平、余学涛、傅杰等。

强化机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5 占比:0.74%

会议论文>

论文:80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36998 占比:99.05%

总计:37353篇

强化机理—发文趋势图

强化机理

-研究学者

  • 刘平
  • 余学涛
  • 傅杰
  • 徐滨士
  • 赵娟
  • 魏世忠
  • 康永林
  • 张清
  • 张通和
  • 朱丽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黎鸣; 侯圣均; 贾帅动; 扶凤姣; 李立君
    • 摘要: 纤维自密实混凝土能显著提高材料的抗拉、抗弯和抗裂等性能,但纤维种类及掺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和增强机理研究尚不成熟。本文研究了不同配比下碳纤维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填充性能、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忽略微弱纤维含量(0.5%)的影响,随着碳纤维含量从0.5%增加到2%,碳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流动性有所下降,且在相同纤维掺量下,水泥含量较高的自密实混凝土其坍落度和流动性下降速率更快;(2)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指标随着碳纤维比例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水泥含量越高时,混凝土强度先上升后下降的转折点对应的碳纤维含量越低;(3)从微观结构分析得出,当碳纤维掺量为0.5%~1.5%时混凝土力学性能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得益于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均匀分布;纤维含量过高会形成团聚现象,水泥含量过高会阻碍纤维进入孔隙,均不利于材料性能的提升;(4)从填充性能和力学特性综合考虑,建议纤维的最优掺量为1%。
    • 耿祥威; 李立; 孙一; 张建
    • 摘要: 通过低温球磨结合等离子活化烧结制备TiC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TMC1),研究了TMC1试样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强化机理,并与普通高能球磨结合等离子活化烧结制备复合材料(TMC2)进行对比。结果表明:TMC1试样基体由均匀细小的等轴α晶粒和β转变相组成,TiC颗粒在基体中分布均匀,TMC1试样的晶粒尺寸远小于TMC2试样;900~1200°C烧结的TMC1试样均实现致密化,抗压强度和硬度随烧结温度升高而降低;TMC1试样相比TMC2试样具有更高的相对密度、硬度和强度;TMC1试样的强化机理为颗粒强化和细晶强化。
    • 陈熙; 高逸凡; 韩汶轩; 刘霄霄; 邹婷; 贾文林
    • 摘要: 磁场强化技术凭借其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操作简单且成本低等优点,成为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的新星。在文献调研基础上,介绍了磁场强化技术类型,分析了磁场强化机理,综述了磁场强化技术在各类污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磁场强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 王磊; 王浩伟
    • 摘要: 与外加颗粒法相比,原位自生法制备的颗粒尺寸小、表面干净且与基体界面结合强度高,使得铝基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以及良好的强塑性匹配等优势。因此,原位自生铝基复合材料是航空航天结构件轻量化设计的理想材料之一。从原位自生TiB_(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组元配比优化设计、性能与强韧化机制等三个方面总结其研究现状,同时梳理了原位自生TiB_(2)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存在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以期望促进原位自生铝基复合材料在民航客机等航空高端领域快速发展。
    • 张学民; 张山岭; 李鹏宇; 黄婷婷; 尹绍奇; 李金平; 王英梅
    • 摘要: 天然气水合物因其储量巨大、清洁无污染而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CO2置换法可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安全开采和温室气体的地层封存。然而,多孔介质中CO2-CH4水合物的置换过程存在反应周期长、速率慢、效率低等特点,已成为制约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采的瓶颈问题。本文全面综述了多孔介质体系中CO2-CH4水合物的置换特性,分析了CO2-CH4水合物的置换机理及其动力学过程。在此基础上,详述了不同因素对多孔介质中CO2-CH4水合物置换效率的影响规律及强化机理,包括热刺激、置换压力、小分子气体、化学添加剂等的作用机理及其规律。最后指出了多孔介质体系中CO2-CH4水合物置换过程强化技术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多孔介质体系中CO2-CH4水合物置换过程的强化机理及其动力学机制的认识仍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 记者从沈阳化工大学了解到,近期该校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李荣广教授团队提出了“充分利用强织构与高密度纳米沉淀相结合的强化方法制备大尺寸高性能Mg-Gd二元合金棒材”“利用纳米亚结构界面偏聚结合高密度纳米团簇强化机理制备高性能Mg-Gd二元合金板材”等学术观点,研究成果为制备超高强镁合金材料提供了基础理论指导。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材料研究快报》上。
    • 王自有; 王鑫
    • 摘要: 铜基材料的强度与电导率互相矛盾,其已成为高端铜材研发的关键技术瓶颈。石墨烯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可作为铜基材料理想的增强体,可显著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为此,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当前石墨烯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即粉末冶金法、分子水平混合法、化学气相沉积法以及电化学沉积法等。同时,对石墨烯在铜基复合材料中的强化机理做出解释,并提出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量化处理,以便于将实验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最后,对未来石墨烯铜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改进(包括高质量单层石墨烯制备)和石墨烯-铜取向结晶一致进行了展望。
    • 蒋大均; 雷电; 冯茂荣; 宋剑; 何木光; 陈明华; 刘正祥
    • 摘要: 在烧结点火后适当时机与位置在料面喷洒蒸汽(或水汽混合物),对烧结过程起到强化作用。机理分析认为,喷入蒸汽在燃烧带,C与H_(2)O反应生成了H_(2)、CO或CO_(2)。CO少部分还原铁矿石,大部分与上部空气下传的O2发生燃烧反应,生成CO_(2)更彻底,提高了废气中CO_(2)/(CO+CO_(2))的比值,即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蒸汽在燃烧带进行各种物理化学反应后,实际上发生了元素转移,蒸汽中的O元素转移到CO_(2)中,CO_(2)中的O不是全部来源于上部空气的O2,部分来自H_(2)O,上部空气中的O2更多地用于燃烧反应,燃烧速度加快。H_(2)O与C反应生成的H_(2)与CO都是强还原剂,它们对铁矿石进行还原反应,生成FeO甚至金属铁。烧结矿的FeO含量将增加,可节约混合料配炭。化学反应生成的气态H_(2)O与喷入的H_(2)O蒸汽都具有加快传热传质作用而强化烧结。工业试验表明,在烧结机点火后适当时机开始喷吹蒸汽,平均蒸汽用量3.84 kg/t,烧结增产率达到1.64,固体燃料降低了1.67 kgce/t,节能率达到4.21,返矿率降低了0.26,转鼓指数上升了0.12;增加蒸汽喷吹量后,废气中O2含量减少,CO_(2)含量增加,CO含量减少,燃烧比[CO/(CO+CO_(2))]降低,燃料利用率[CO_(2)/(CO+CO_(2))]提高。
    • 蒋大均; 雷电; 冯茂荣; 宋剑; 何木光; 陈明华; 刘正祥
    • 摘要: 在烧结点火后适当时机与位置在料面喷洒蒸汽(或水汽混合物),对烧结过程起到强化作用.机理分析认为,喷入蒸汽在燃烧带,C与H2 O反应生成了H2、CO或CO2.CO少部分还原铁矿石,大部分与上部空气下传的O2发生燃烧反应,生成CO2更彻底,提高了废气中CO2/(CO+CO2)的比值,即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蒸汽在燃烧带进行各种物理化学反应后,实际上发生了元素转移,蒸汽中的O元素转移到CO2中,CO2中的O不是全部来源于上部空气的O2,部分来自H2 O,上部空气中的O2更多地用于燃烧反应,燃烧速度加快.H2 O与C反应生成的H2与CO都是强还原剂,它们对铁矿石进行还原反应,生成FeO甚至金属铁.烧结矿的FeO含量将增加,可节约混合料配炭.化学反应生成的气态H2 O与喷入的H2 O蒸汽都具有加快传热传质作用而强化烧结.工业试验表明,在烧结机点火后适当时机开始喷吹蒸汽,平均蒸汽用量3.84 kg/t,烧结增产率达到1.64%,固体燃料降低了1.67 kgce/t,节能率达到4.21%,返矿率降低了0.26%,转鼓指数上升了0.12%;增加蒸汽喷吹量后,废气中O2含量减少,CO2含量增加,CO含量减少,燃烧比[CO/(CO+CO2)]降低,燃料利用率[CO2/(CO+CO2)]提高.
    • 叶航; 刘琦; 彭勃; 罗聃
    • 摘要: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纳米颗粒因具有良好表面效应和体积效应,能够强化CO2捕集传质性能而备受青睐,其可增大胺法吸收CO2过程中的传质系数并减少溶剂再生所需的能量,有望进一步提高CO2捕集效率、降低能耗.本文从纳米颗粒强化胺法吸收CO2过程出发,讨论了纳米颗粒强化吸收的3种机理(抑制气泡聚并机理、传输机理、边界层混合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论述了纳米颗粒强化CO2吸收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指出纳米颗粒对CO2吸收过程的强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对该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