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生物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11670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土壤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2008年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林业及生态建设领域相关学科等;微生物生物量的相关文献由105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忠佩、刘明、江春玉等。

微生物生物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9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11670 占比:99.94%

总计:411925篇

微生物生物量—发文趋势图

微生物生物量

-研究学者

  • 李忠佩
  • 刘明
  • 江春玉
  • 张华勇
  • 王俊华
  • 曹志洪
  • 林先贵
  • 胡锋
  • 褚海燕
  • 赵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元晓春; 林惠瑛; 曾泉鑫; 陈文伟; 陈俊明; 许敬华; 陈岳民; 林开淼
    • 摘要: 土壤有机氮(SON)解聚酶对土壤大分子有机氮的解聚是土壤氮循环的限速步骤,对土壤氮循环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亚热带森林中、高海拔梯度下SON解聚酶活性的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海拔1200—2000 m的黄山松林,通过测定5个海拔梯度的土壤环境因子、理化性质和8种SON解聚酶活性的变化,探究了不同海拔梯度下SON解聚酶活性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土壤DON含量外,其他测量的土壤环境因子和理化性质在不同海拔梯度下均存在显著的差异。SON解聚酶活性随海拔梯度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碱性蛋白酶(ALPT)、中性蛋白酶(NPT)、漆酶(Lac)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酸性蛋白酶(ACPT)和几丁质酶(Chi)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而锰过氧化物酶(Mnp)和谷氨酰胺酶(GLS)在海拔1800 m显著降低(P<0.05)。冗余分析表明,不同海拔梯度下SON解聚酶活性存在明显的聚类,土壤环境因子和理化性质对SON解聚酶活性的解释度高达88.18%。土壤温度(ST),含水率(SM),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矿质氮(NH_(4)^(+),NO_(3)^(-))是不同海拔梯度下SON解聚酶活性变化的重要预测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多数SON解聚酶活性与土壤ST呈显著负相关,与pH,SM,TN,MBC,NH_(4)^(+)和NO_(3)^(-)呈显著正相关。NH_(4)^(+)和NO_(3)^(-)含量动态随海拔梯度均呈现波浪式起伏变化,相比于上游的有机质底物,下游无机氮循环中的矿质氮对SON解聚酶活性产生更直接的影响。该研究有助于拓宽我们对亚热带森林中、高海拔土壤氮循环机理的认识,同时对土壤有效氮保持和生产力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 林权虹; 田地; 高菲; 葛星霏; 丁月泓; 马素辉; 洪剑明; 任东
    • 摘要: 以河北坝上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8年后的耕地、林地、灌丛和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结合氯仿熏蒸浸提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坝上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发现:林地的土壤含水量有微弱下降趋势,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中的碳、氮、磷、钾等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耕地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显著低于其他植被恢复类型。不同退耕措施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均以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主。与耕地相比,林地、灌丛和草地土壤中细菌OTU多样性、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但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尚未发生明显改变。研究结果表明在坝上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但对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不大。
    • 摘要: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长期植稻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人工湿地土壤,即水稻土。相比于旱地土,水稻土具有特殊的氧化还原过程,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支撑更多的微生物生物量,然而,该现象的内在机制仍缺乏系统阐释。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吴金水研究团队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筛选了129篇文章中通过氯仿熏蒸提取或培养法测定的水稻土(>1700个)和水旱轮作(>1100个)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数据,对其进行了荟萃分析,并与邻近旱地土壤(>360个)进行比较。
    • 赵春梅; 王文斌; Didier Lesueur; 张永发; 薛欣欣; 罗雪华; 李晓波
    • 摘要: 【目的】研究海南不同母质发育橡胶林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量分布特征,分析不同母质之间肥力差异,探究影响橡胶林土壤肥力的环境影响因素,旨在为海南不同土壤条件下橡胶林施肥管理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参考。【方法】以海南四大成土母质(花岗岩、玄武岩、变质岩和浅海沉积物)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取样和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不同母质条件下橡胶林土壤含水量、有机碳等13项理化指标和微生物碳等微生物指标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同母质发育橡胶林土壤在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微生物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玄武岩理化指标和微生物量含量最高,其理化性状与微生物特征优于其他3种母质。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母质土壤肥力综合得分分别为1.90(玄武岩)、1.88(浅海沉积物)、1.59(变质岩)、-5.37(花岗岩),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量氮(MBN)、微生物量碳(MBC)、含水量、土壤温度、有效氮等指标。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状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影响微生物量含量的主要理化因子为土壤含水量、pH、全钾、土壤温度、全磷、有效氮等。【结论】说明橡胶林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关系密切,并且不同母质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因此在橡胶林土壤质量评价与管理等研究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母质与其他耕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状的变化特征及其耦合关系。
    • 钱琦; 钱壮壮; 葛晓敏; 秦波; 丁晖; 唐罗忠
    • 摘要: 为探明武夷山不同海拔不同类型森林的土壤碳氮特征,以武夷山常绿阔叶林(海拔800~1 200 m)和针阔混交林(海拔1 300~1 700 m)为研究对象,在每隔100 m的海拔梯度取样分析两种类型森林土壤的碳氮含量。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上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熵均与海拔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针阔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熵均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P<0.05);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微生物生物量碳以及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等相互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10~20 cm土层(下层),土壤碳氮含量与海拔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系数小于0~10 cm土层;针阔混交林的碳氮含量均高于常绿阔叶林,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小于0~10 cm土层的差异。综上,就0~10 cm和10~20 cm土层而言,武夷山针阔混交林土壤碳氮含量总体高于常绿阔叶林,高海拔森林更有利于土壤碳氮积累,但是如果森林处于垂直分布的上限,则其土壤碳氮含量存在下降的趋势。
    • 梁嘉伟; 余炜敏; 姚钰玲; 胡绮琪; 陆丹绵; 王荣萍; 廖新荣; 黄赛花
    • 摘要: 为了探讨生物有机肥对菜地土壤质量及蔬菜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华南地区代表性瓜类蔬菜白瓜(Cucurbita pepo L.)为试验作物,配施生物有机肥研究了白瓜不同生育期土壤肥力、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产量。结果表明,(1)施用生物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的pH值、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的含量。在白瓜清藤期,配施生物有机肥的土壤其pH值、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的含量均比农户习惯施肥和无机肥处理均增加10%以上。(2)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的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含量影响不同。在白瓜苗期,生物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农户习惯施肥和无机肥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67.0%和91.8%;在白瓜伸蔓期,生物有机肥可提高微生物量碳含量、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农户习惯施肥和无机肥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11.8%—33.2%和13.1%—37.4%;在白瓜盛瓜期,生物有机肥可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农户习惯施肥和无机肥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12.1%—22.7%和19.3%—28.4%;在白瓜清藤期,生物有机肥可增强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农户习惯施肥和无机肥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8.02%—33.5%和20.1%—27.7%。因此,配施生物有机肥对白瓜不同生育期的微生物活性影响不同。(3)生物有机肥对白瓜的增产作用发生在盛瓜期前期,对盛瓜期后期影响很小。综上所述,生物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改良土壤环境,提高白瓜产量。
    • 刘子刚; 卢海博; 赵海超; 王炯琪; 和江鹏; 王雨晴; 黄智鸿; 赵海香; 魏东
    • 摘要: 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减少污染的重要途径。探讨冀西北旱作春玉米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为优化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方式提供理论依据。设置秸秆还田大垄轮播(JL)、秸秆还田翻耕(JF)、秸秆还田旋耕(JX)3种方式,分析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MBC、N、P)含量和蔗糖酶(SUC)、脲酶(URE)活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MBC、MBN、MBP含量和SUC、URE活性,JL处理提高幅度显著(P<0.05)高于JF和JX,JF有利于提高20~60 cm土层增幅。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均显著(P<0.05)呈下降趋势。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延长,MBC和SUC呈先升后降趋势,MBN和URE呈波动式上升趋势,MBP呈先降后升趋势。随着土壤容重和pH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呈下降趋势,随着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的增加MBC含量呈下降趋势,随着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提高玉米产量呈增加趋势。玉米生殖生长期显著(P<0.05)增加MBC、MBP含量,玉米衰亡期显著(P<0.05)增加MBN含量。综上所述,冀西北旱作区春玉米最优的秸秆还田方式为秸秆还田大垄轮播方式。
    • 刘敏; 纪立东; 王锐; 司海丽
    • 摘要: 研究沼液配施化肥对土壤微生物特性、土壤养分及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配施化肥及单施沼液均能降低土壤真菌数量和增加细菌、放线菌数量,其中45%沼液配施55%化肥处理真菌数量较常规施肥显著降低66%,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增加160.3%、312.5%。沼液配施化肥可显著增加土壤脲酶、磷酸酶及蔗糖酶活性,但过氧化氢酶含量变化不明显。施用沼液可有效促进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增加,且差异显著。沼液配施化肥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MB)和有机碳(SOC)含量,其中45%沼液配施55%化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微生物生物量磷(SMBP)和有机碳(SOC)含量较常规施肥分别显著增加70.0%、195.6%、91.6%和71.6%。施用沼液降低了SMBC/SMBN值,而土壤微生物熵(qMB)和土壤SMBN/TN值均增加,且随着沼液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SMB与土壤有机质、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均与土壤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不显著。沼液配施化肥对玉米生长及光合作用有显著促进作用,以45%沼液配施55%化肥处理最佳,随着沼液配施比例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降低,45%沼液配施55%化肥处理最高,较常规施肥显著增加40.9%。综合分析,45%沼液配施55%化肥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显著提高土壤肥力,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增加产量,可作为沼液配施化肥的最佳比例。
    • 喻阳华; 吴银菇; 宋燕平; 李一彤
    • 摘要: 阐明顶坛花椒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随林龄的变化特征,以及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响应规律,可揭示喀斯特区土壤养分与质量状况,有助于制订林分管理措施。以贵州喀斯特区4个林龄级(5—7、10—12、20—22、28—32 a)的顶坛花椒人工林土壤为对象,通过测定微生物浓度、生物量,阐明不同林龄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互作关系,探讨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浓度依次为3.3×10^(5)—7.9×10^(5)、2.10×10^(3)—4.15×10^(3)、2.20×10^(5)—3.95×10^(5) CFU·g^(−1),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随林龄增加优势菌群未发生改变。(2)随顶坛花椒生长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差异不显著,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先升高后降低,微生物生物量磷(MBP)以28—32 a的林分最低;土壤MBC/MBP和MBN/MBP以28—32 a林分最高,MBC/MBN在4个龄级之间差异显著。(3)土壤微生物浓度、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其计量比相对偏低。(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强于其计量比,其中土壤pH值、全钾和速效钾等是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与部分化学因子具有趋同效应。综上表明,喀斯特区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对林龄的响应存在差异,顶坛花椒人工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适当施加K肥与调控pH值。
    • 陈惠; 孙颖; 焦宏哲; 司友涛
    • 摘要: 中国亚热带典型针叶树种马尾松的凋落叶碳磷元素含量之比(C∶P)较高,但其林下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磷之比(MBC∶MBP)却较低。为了解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吸收同化底物的过程,将针叶树种马尾松凋落叶(C∶P高)和阔叶树种马褂木凋落叶(C∶P低)分别加入马尾松的林下土壤中(0~10 cm),进行为期60天的室内培养试验。结果显示,添加马褂木凋落叶的土壤MBC、β-葡萄糖苷酶(βG)和纤维素水解酶(CBH)显著高于添加马尾松凋落叶的土壤;两种处理间的酸性磷酸单酯酶(ACP)活性有显著差异,但其酶效率(ACP∶MBC)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ACP∶MBC与AvaiP∶MBC(单位质量的微生物所拥有的有效磷数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MBC∶MBP与AvaiP∶MBP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细菌16S rRNA测序显示培养60天后添加马褂木凋落叶的土壤细菌群落中嗜营养的变形菌为优势类群,而添加马尾松凋落叶的土壤贫营养的酸杆菌为优势类群。结果表明,易利用碳的数量是决定土壤MBC含量的重要因素,ACP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密切相关,微生物分泌ACP除了获取磷元素,也与辅助获取碳元素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