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群落结构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621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101988篇;相关期刊236种,包括生态学报、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中国首届微生物与白酒酿造技术研讨会、国际压裂酸大会等;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文献由2580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宝盛、李军、王慧等。

微生物群落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01988 占比:99.97%

总计:2102548篇

微生物群落结构—发文趋势图

微生物群落结构

-研究学者

  • 孙宝盛
  • 李军
  • 王慧
  • 赵立平
  • 邱冠周
  • 李文迪
  • 梁威
  • 马占山
  • 任南琪
  • 周荣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力婷; 杨慧林; 黄文新; 付学琴
    • 摘要: 为探究橘园生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南丰蜜橘(Citrus reticulita Blanco cv.Kinokuni)为研究对象,设置行间播种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自然生草和清耕4个处理,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生草条件下南丰蜜橘园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结果表明,橘园生草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的供应,改善土壤肥力。黑麦草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菌群落ACE指数、真菌群落Chao1指数和Simpson指数,表明人工生草栽培可以提高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橘园土壤中检测到24个细菌门类,其中变形菌门(30.94%~55.06%)、酸杆菌门(19.07%~33.14%)、绿弯菌门(7.54%~13.54%)和放线菌门(6.81%~13.41%)为优势菌门;检测到9个真菌门类,其中子囊菌门(44.94%~87.00%)、担子菌门(5.12%~12.99%)和被孢霉门(0.65%~13.46%)为优势菌门。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细菌和真菌群落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全钾含量、碱解氮含量和pH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全磷含量、速效钾和全氮含量对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综上,人工种植黑麦草和白三叶草不仅改善了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而且显著提高了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优化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有利于促进南丰蜜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高俊玲; 王辰风; 孙庆
    • 摘要: 为实现上流式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本研究通过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调节不同阶段氨氮负荷的策略对培养过程中反应器的脱氮效能、生物污泥的形貌特征及反应器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反应器稳定阶段,NH_(4)^(+)-N和NO_(2)^(-)-N去除率达到90%以上,TN去除率及总氮去除负荷分别达到82%和0.504 kg N/(m^(3)·d),化学计量比ΔNH_(4)^(+)-N∶ΔNO_(2)^(-)-N∶ΔNO_(3)^(-)-N为1∶1.2∶0.24,接近理论值,运行140 d成功富集厌氧氨氧化菌,实现上流式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反应器内生物体由黑色的厌氧颗粒污泥驯化培养为红褐色的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且粒径较大,系统启动140 d后0.3~1.8 mm的粒径占比达到了61.67%,表明其具备良好的沉降性能及脱氮效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丰度由活性迟滞阶段的0.28%上升到稳定阶段的11.26%,反应器的启动过程中出现三种厌氧氨氧化菌属Candidatus Brocadia、Candidatus Hydrogenedens和Candidatus Kuenenia,其中Candidatus Kuenenia为优势菌属,占7.116%.
    • 刘智; 张虹; 罗会婷; 王仲伟; 汤诗杰
    • 摘要: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凤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自榉树(Zelkova serrata)下种植(ZS)、娜塔栎(Quercus nattallii)下种植(QS)、露天种植(OS)的凤丹根际以及空白土壤(CK)样品土壤细菌和真菌进行测序。结果显示,与空白土壤相比,种植凤丹提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不同种植模式下凤丹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所差异。3种种植模式下细菌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以及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但不同种植模式下每个门的相对丰度有所差异。所有样品中总共检测出12个真菌门,3种种植模式下真菌的优势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不同种植模式下各真菌门的相对丰度存在差异;属水平上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ZS组、QS组和OS组的优势菌属分别为Exophiala、Thelephoraceae_unclassified、Ascomycota_unclassified。测定3种种植模式下凤丹的生长指标,发现林下种植的凤丹株高、叶长、叶宽均高于露天种植。林下种植模式的细菌需氧表型、革兰氏阴性表型、生物膜形成表型以及致病潜力表型高于单一种植模式。本研究从根际微生物角度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凤丹的影响,为凤丹林下种植提供参考,为后续促生菌筛选、菌肥研制提供理论支撑。
    • 张昂; 钟壹鸣; 鱼欢; 吉训志; 宗迎; 贺书珍; 秦晓威
    • 摘要: 【目的】土壤微生物区系是表征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角度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对热区农田土壤健康的影响,为优化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槟榔单作(DB)、香露兜单作(DX)和槟榔间作香露兜(JZ)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等指标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探究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因子。【结果】槟榔间作香露兜对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小,却显著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指数。槟榔间作香露兜显著提高土壤细菌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所有土壤样品中的细菌群落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相对多度分别为22.59%、19.60%、16.66%和16.11%。尽管间作模式不改变细菌群落多度,却相比于槟榔单作显著提高酸杆菌门细菌多度75.09%,同时降低厚壁菌门细菌多度75.42%。相关性分析与RDA分析结果共同表明土壤细菌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主要受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土壤pH的影响;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是驱动酸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演替的主要因子。【结论】间作模式通过显著降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等养分含量以及提高土壤pH抑制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并通过降低土壤养分水平显著提高酸杆菌门物种多度,同时降低厚壁菌门物种多度,进而显著改变土壤区系结构。槟榔林间作香露兜能够显著改善槟榔单作土壤微生物区系,有助于槟榔仅土壤健康保育及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
    • 杨吉霞; 曾祥平; 李凤珠; 贺稚非
    • 摘要: 目的:在榨菜腌制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其表面形成白膜。解析白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识别和防控污染微生物,提高榨菜品质的安全性。方法:分别用PacBio SMRT和Illumina MiSeq对榨菜表面白膜的细菌16S rRNA基因和真菌ITS1基因测序,分析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结果:白膜中存在较多种类的细菌和真菌,鉴定细菌的属主要包括:代尔夫特菌、丛毛单胞菌、寡养单胞菌、短波单胞菌,真菌的属主要包括:曲霉、枝孢菌、德巴利酵母、青霉、威克汉姆酵母、哈萨克斯坦酵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榨菜中微生物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 李荣强; 王帅; 张海秀; 沙福建; 张大磊; 赵建伟; 孙英杰
    • 摘要: 利用沼渣和硫酸亚铁对含铬土壤进行共处置,在初步优化处置工艺参数后对共处置的协同效应进行验证,并通过XPS分析和微生物群落分析揭示了协同效用机理.结果表明,沼渣和硫酸亚铁共处置含铬土壤可实现土壤Cr(Ⅵ)含量低至未检出(检出限0.2mg/kg),优于硫酸亚铁处置法.共处置还原速率高于沼渣单独处置.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共处置组别细菌群落丰度与多样性高于沼渣单独处置,共处置土壤铬还原菌的相对丰度明显提高.此外,共处置组别内铁还原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相对丰度也显著提升.通过XPS分析,共处置后的土壤中存在Fe(Ⅱ)、亚硫酸盐和硫化物,结合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证实了铁和硫催化微生物还原六价铬过程.本研究为低碳型高浓度Cr(Ⅵ)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 李娟; 王文丽; 赵旭
    •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生物肥料HZ-24对黄芪的促生效果及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生物肥料HZ-24增产的机理,为生物肥料HZ-24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以蒙古黄芪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对照、载体、生物肥料HZ-24、化肥处理(NP)、化肥+载体(NP+载体)、化肥+生物肥料HZ-24(NP+生物肥料HZ-24)6个处理,在收获时采集根际土壤,测定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分析不同肥料处理对黄芪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肥料HZ-24对黄芪根直径、根干重有显著促进作用。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根干重增加了40.8%,根直径增加36.7%;与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生物肥料HZ-24根干重增加16.2%,根直径增加19.2%。生物肥料HZ-24可以增加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减少真菌的数量,与不施肥对照相比,细菌、放线菌分别增加37.3%、22.7%,真菌减少19.3%;与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生物肥料HZ-24处理细菌、放线菌分别增加了23.7%、14.6%,真菌减少了37.1%。生物肥料HZ-24能够增加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与不施肥对照相比,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24.2%、25.9%、18.1%、44.2%;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生物肥料HZ-24处理的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45.7%、6.7%、24.8%、54.0%。综上所述,生物肥料HZ-24增产的机理主要是生物肥料中含有的假节杆菌可以改变黄芪根系微生物菌落结构,使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增加,真菌的数量减少,使土壤向细菌型、休耕性转变;施用生物肥料HZ-24能够显著的增加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还可以增加根瘤重,增强了根瘤的固氮能力,有利于农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 余诗航; 刘珈佑; 李占杰; 王金生; 左锐; 李剑
    • 摘要: 石油化工行业产生大量固体废物,包含有毒有害污染物,其填埋处置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潜在危害,亟待开展石化固废填埋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本文选择中国北方某石化固废填埋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DNA和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填埋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评估其对周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填埋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较背景点存在差异,属水平上,Solirubrobacter等丰度降低;Mycobacterium、Sphingomanas、Arthrobacter和Bradyrhizobium等丰度增加;同时其微生物群落功能也区别于背景点,直系同源蛋白簇(COG)注释到高丰度的生物学功能,不仅有助于维持微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也可帮助其适应外源污染胁迫;与背景点相比,填埋场土壤差异表达的基因功能与微生物对于污染胁迫的降解反应及毒性响应相关.填埋场构筑的防渗墙以及低渗透性介质条件能够有效地降低填埋场污染对于周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相关性分析证实污染胁迫,特别是多环芳烃污染胁迫,是填埋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改变的重要原因.
    • 罗雨虹; 朱四喜; 夏国栋; 赵斌; 王众
    • 摘要: 以废弃铬渣厂及其周边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5个区域土壤样品,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了表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机质(SOM)、总磷(TP)、速效磷(AP)、速效氮(AN)和铵态氮(NH_(4)^(+)-N)含量均在下游最高、车间最低。门水平上,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和Chloroflexi为优势菌种;纲水平上,Alpha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Vicinamibacteria、Gemmaproteobacteria和Chloroflexi为优势菌种。总体来看,在重金属与土壤环境因子共同作用下,微生物丰度更倾向于受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TP、硝态氮(NO_(3)^(+)-N)和大多数重金属元素是微生物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Actinobacteria与大多数重金属具有趋同性,对重金属耐受能力最强;金属元素Pb对细菌的生长繁衍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即金属元素的不同对土壤细菌类群的影响有差异。综上,废弃厂区修复治理过程中应考虑营养元素的投入与优势菌种的选择。本文研究加深了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的了解,为废弃铬渣厂受污染的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 付博阳; 张钧浩; 杨明晓; 许华森; 彭正萍; 薛澄
    • 摘要: 土壤中氮素状况是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探究不同追氮时期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7-2020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不施氮(N_(0))、基施氮+拔节期追氮(N_(E))、基施氮+拔节期追氮+孕穗期追氮(N_(B))、基施氮+拔节期追氮+抽穗期追氮(N_(H))、基施氮+拔节期追氮+开花期追氮(N_(F))5个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氮肥施用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而对真菌群落α-多样性无明显影响;不同追氮时期各处理间微生物群落Sobs值、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ACE指数和Chao 1指数均无显著差异。此外,施氮使土壤中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的相对丰度降低,并提高了土壤中赤霉菌属(Gibberella)、帚枝霉属(Sarocladium)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的相对丰度;与无后期追氮处理相比,开花期追氮处理的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56.9%。此外,追氮时期对小麦根际真菌群落结构无明显影响。因此,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开花期追氮较无后期追氮处理降低了抗生素合成相关的疣微菌门相对丰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