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明社会

文明社会

文明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915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365篇;相关期刊689种,包括社会、看世界、英才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上蔡重阳文化研讨会暨驻马店市天中文化研究会年会、江苏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2007年草原文明与生态和谐——生态文化高层论坛等;文明社会的相关文献由882位作者贡献,包括金景芳、莫晓羱、赵雨淘等。

文明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6 占比:27.62%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2365 占比:72.10%

总计:3280篇

文明社会—发文趋势图

文明社会

-研究学者

  • 金景芳
  • 莫晓羱
  • 赵雨淘
  • Е·亚罗瓦娅
  • Л·柳比莫夫
  • 于学红
  • 京伦
  • 佚名
  • 傅国涌
  • 刘克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文宪
    • 摘要: 摩尔根把继野蛮时代之后、高于野蛮时代的社会阶段称为civilization,被译成“文明社会”。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一些学者把这句话理解为一旦建立国家就意味着进入了文明社会,把“国家”等同于“文明社会”,把“国家起源”等同于“文明起源”,甚至把“国家”等同于“文明”。距今4000—5000年是文献中的五帝时代和考古上的龙山时代,其处于建立夏朝之前的前国家阶段,取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创造发明,被认为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是这个时期盛行人殉人祭习俗,并且充满了战争、暴力与杀戮,究竟是文明还是不文明呢?
    • 赵雨淘
    • 摘要: 晚近学界倾向于从“商业社会性”角度理解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商业社会理论。但作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休谟其实并不认为商业社会性足以解释文明社会的发展或足以支撑普遍的和平社会。休谟强调,政治是文明社会的源初现象和内在维度。休谟的文明社会史是按照比较政治学框架展开的,揭示了商业社会需要一系列政治条件,包括法治、鼓励经济活动的政策和社会规范。这些条件只有在现代国家构建的历史进程中才能得到满足。随着经济活动与国家力量的结合,现代国家在内外权力斗争中对力量的追求为商业社会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历史动力。关注商业社会的政治条件和历史动力,有助于我们形成更具历史感和现实感的理论洞察。
    • 赵雨淘
    • 摘要: "私人的恶行,公共的利益"是曼德维尔的著名格言,这一格言实际上是被用来回答三个不同的问题,体现为三种不同形式:针对社会的起源问题,是个体的恐惧支持了政治权力,实现了政治统一体的建立;针对道德德性和礼貌的起源问题,是个体的骄傲使人们施加自我纪律,形成了文明化的生活方式;针对经济繁荣的起源问题,是个体对奢侈的追求推动了经济活动,为国家力量提供了支撑.曼德维尔这个格言贯穿始终的思路是在个体自爱的基础上人为建立civil society,但其三种不同形式分别指向政治社会、文明社会、市民社会三重意涵,集中体现了这一概念由霍布斯和自然法学派向苏格兰政治经济学和现代社会科学用法的重要转变.回到曼德维尔格言,有助于我们整体性地思考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 杨芳
    • 摘要: 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亚当•斯密,将公民社会视为政治社会,突出其政治和法律维度,强调政府和秩序的作用;指出社会与公民社会分别源于人的社会性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揭示了公民社会得以维持的两个政治忠顺原则——权威与效用,并将上述原则应用于他所简化的两种政体形式——君主制和共和制。斯密的政治思想,代表了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主流倾向:通过抛弃17世纪以来的自然状态说和激进的社会契约论,抽掉公民反抗权的理论基石;顺应了光荣革命后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促进了社会转型时期的英国工业化的顺利展开,可以说是对17世纪英国启蒙政治观的一种再启蒙。
    • 苏光恩
    • 摘要: 在苏格兰启蒙思想当中,存在着对现代社会的双重想象:这既是一个商业社会,也是一个文明社会.一个"文明和商业的社会"不是商业关系的简单扩展,维持这一社会的伦理也不仅仅是正义,现代人之间并不是冷漠的,相反,他们彼此之间更为人道或更具同情之心.苏格兰人一方面肯定并强调了商业对文明的巨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仍然呈现了"文明社会"与"商业社会"之间的差异和张力:文明乃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纯商业繁荣的产物;而且商业社会存在着一些背离文明的倾向,如商业社会的劳动分工导致劳动者的野蛮化,商业精神也可能渗透并侵蚀其他社会关系.借助"文明"概念,苏格兰人得以在接受或拥抱商业社会的同时,获得一种对商业社会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批判的视野.
    • 赵雨淘
    • 摘要: "私人的恶行,公共的利益"是曼德维尔的著名格言,这一格言实际上是被用来回答三个不同的问题,体现为三种不同形式:针对社会的起源问题,是个体的恐惧支持了政治权力,实现了政治统一体的建立;针对道德德性和礼貌的起源问题,是个体的骄傲使人们施加自我纪律,形成了文明化的生活方式;针对经济繁荣的起源问题,是个体对奢侈的追求推动了经济活动,为国家力量提供了支撑.曼德维尔这个格言贯穿始终的思路是在个体自爱的基础上人为建立civil society,但其三种不同形式分别指向政治社会、文明社会、市民社会三重意涵,集中体现了这一概念由霍布斯和自然法学派向苏格兰政治经济学和现代社会科学用法的重要转变.回到曼德维尔格言,有助于我们整体性地思考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 徐桑奕
    • 摘要: 野蛮人及其社会的存在是历史的,是人类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对"民族性"的讨论中,狄德罗部分认同了环境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但却认为文化、法律等"道德"的影响才是塑造民族性的关键因素,文明之间同时也是无法相互衡量,亦即不可通约的.随后,狄德罗引入了"旅行者"这一群体,将其视作文明与野蛮之间的沟通纽带,并指出,旅行者的"业绩"并不能掩饰他们的残忍和暴行,求知、想象等可贵的思想活动也随着世界的"发现"而不断衰退.狄德罗最终期待的,是文明与野蛮相互融合的世界,不同文明的人类可以在"互惠"的原则下各取所需,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尽管在阐述中还有未尽之处,其理想世界的实现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但是狄德罗的"野蛮人"及其背后潜藏的文化、历史、政治意蕴和隐喻以及他和同时代学者间的思想交流和律动,仍不失为18世纪欧洲学界在文明观、世界观领域的重要反思.
    • 刘志昌
    • 摘要: 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等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从社会建设的重要地位、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暨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社会发展价值导向等方面,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新时代社会建设应该把握的重点和方向.
    • 赵妍斐
    • 摘要: 有人说,在文明社会当中,管理、教育和科技往往是三大支柱,而教育则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但要想更好的开展好教育,教师则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代表座谈时也明确指出,新时期下,好老师应该拥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使得教师的职业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 何君
    • 摘要: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中,把西方文化界定为"罪感文化",把东方文化界定为"耻感文化".两种文化分别通过宗教和道德的途径为人的行为设定底线或禁忌,由此派生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和生活世界.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文化中"罪感"和"耻感"的内涵,可解读西方人和东方人在激励和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时的文化机理与心理特征,及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社会效果;可分析"罪感"和"耻感"这两种文化现象各自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可指涉"耻感""面子""底线""禁忌""有所不为"等理念在中国历史上的变化情况,以及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活中应当占据的合理地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