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肢运动功能

下肢运动功能

下肢运动功能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39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8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131612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双足与保健、中国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三届中西医结合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五届学术会议、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下肢运动功能的相关文献由108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威、章荣、刘仲书等。

下肢运动功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8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31612 占比:99.97%

总计:1132003篇

下肢运动功能—发文趋势图

下肢运动功能

-研究学者

  • 李威
  • 章荣
  • 刘仲书
  • 李德权
  • 李文兰
  • 王辉
  • 罗亚玲
  • 胡非非
  • 陈静
  • 傅建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永兵; 梁会超; 关祥伟; 李家羽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与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干预后1个月、3个月,两组的Breg平衡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Breg平衡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可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显著改善其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
    • 邹珍环
    • 摘要: 目的分析五子散中药封包药熨在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樟树市中医医院2018年1月—2020年4月期间接受胫腓骨骨折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53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理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五子散中药封包药熨,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肢体肿胀及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与下肢运动功能。结果经过1周的干预后,研究组肿胀程度改善总有效率98.11%,高于对照组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VAS评分为(2.92±0.25)分,低于对照组的(4.08±0.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7%,低于对照组的1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3个月的下肢反射运动、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伴协同运动活动、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反射亢进、协调能力与速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子散中药封包药熨,可以有效缓解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患肢肿胀,降低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加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推广价值。
    • 马凯敏
    • 摘要: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PNF)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20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常规组(n=60)与PNF组(n=60)。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PNF组采用PNF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治疗后PNF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E)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PNF组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优于常规组,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PNF组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PNF用于脑卒中恢复期相对于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升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
    • 林夏妃; 吴海霞; 史静琴; 宋振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84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吸气肌训练,疗程均为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最大吸气压(MIP)、吸气峰值流速(PIF)和吸气肌能量(Energy)、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比较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2组步幅、步频和步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IP、PIF、Energy、FVC、FEV1、MVV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高于本组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MIP、PIF、Energy、FVC、FEV1、MV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BBS、FMA-LE、ADL评分及步幅、步频和步速均显著增加(P<0.05,0.01),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吸气肌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吸气肌力量、肺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
    • 陈望廷; 黄汉辉
    • 摘要: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应用下肢智能反馈系统对其步态纠正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5)与对照组(n=3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使用下肢智能反馈系统进行干预,比较2组步态纠正情况、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步态评分均显著提高,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评分更高(P<0.05);2组治疗后平衡能力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下肢智能反馈系统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步态纠正,提高平衡能力与下肢运动功能
    • 郝秀元; 王伟贵; 熊丽; 靳春蕾; 霍丹
    • 摘要: 目的探讨平衡灸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唐山市中医医院2019年4月—2020年12月接诊的12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平衡灸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痉挛指数(CSI)、偏瘫肢体改良Ashworth肌张力(M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下肢运动功能(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和病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综合评价2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CSI评分、M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MBI评分、FMA评分、BBS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BDNF、NGF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Vp、Vm均快于治疗前(P均<0.05),DVp、DVm均小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Vp、Vm均快于对照组(P均<0.05),DVp、DVm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平衡灸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在恢复下肢运动功能上具有优势,可能与其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上调血清BDNF和NGF水平,从而改善神经功能有关。
    • 莫冬梅; 王岱稳; 张晓强; 何俊利; 许永利; 陈雪丽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及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将LDH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腰部牵引+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血流动力学、下肢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4.54%(P<0.05);治疗后两组VAS及ODI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均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直腿抬高角度增大(P<0.05),观察组直腿抬高角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够有效提高LDH患者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痛苦,增加血流量,有利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及感觉功能的恢复。
    • 李静亚; 王硕
    •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应用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NJF)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7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康复锻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NJF疗法。康复干预3个月后观察并对比两组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恢复及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情况等。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FMA评分、步速、步频、步幅及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6.32%(P<0.05)。结论:NJF技术用于脑卒中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与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总体康复效果提高。
    • 郝照辉
    • 摘要: 目的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FMA)评分、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下肢FMA评分、FAC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下肢FMA评分、FAC评分、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有助于患者恢复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肢体配合度和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 王婷婷; 陈翔鸠; 梁燕娟
    • 摘要: 目的:分析低强度有氧康复运动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原生活方式及运动方式不变,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及低强度有氧康复运动,观察两组护理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氧运动干预后6分钟步行试验(6MWT)行走米数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施有氧运动干预后10次坐立试验(STS10)花费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有氧康复运动有效改善透析患者的消极心理,使其积极乐观面对,同时对于下肢运动功能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