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杨昌济

杨昌济

杨昌济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教育、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28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党史纵横、船山学刊、湖湘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等;杨昌济的相关文献由252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大成、孙海林、王兴国等。

杨昌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6 占比:30.5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628 占比:69.39%

总计:905篇

杨昌济—发文趋势图

杨昌济

-研究学者

  • 彭大成
  • 孙海林
  • 王兴国
  • 魏长龙
  • 张哲
  • 余艳
  • 李佑新
  • 欧阳询
  • 汪澍白
  • 蔡乐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兴国
    • 摘要: 新发现的杨昌济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所编的《修身讲义》,是研究杨昌济和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思想的重要资料。此书第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照搬当时已出版的伦理学教材或修身讲义普遍存在的以西方伦理学为蓝本的模式,全书重点就是讲修己。此书第二个特点,就是强调青年士子修身的第一要义,即是要立志做圣贤豪杰。为此,杨昌济举了圣贤豪杰的五个特质,明确指出进入圣门的下手工夫,十分强调要理会“圣贤气象”。此书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全面发展自己的身体及精神之能力。为此,杨昌济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讲“卫生”。此书第四个特点,是注意将哲学理论与伦理学理论相结合。书中第五部分“张子正蒙”摘录了大量张载《正蒙》的论述和王船山的相关注释。
    • 欧阳询
    • 摘要: 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杨昌济不仅潜心研究与教育有关的伦理道德问题,而且矢志不渝地践行自己的教育伦理思想。杨昌济的教育伦理思想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目的观上,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警惕泛道德主义倾向;二是在教育方法观上,坚持经验主义原则,提倡教授、训练、养护相济为用;三是在师生关系观上,倡导平等交往关系,反对单向的对象化关系。杨昌济的教育伦理思想在当时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尤其是深刻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性格和人格修养。
    • 摘要: 木铎传金声,一百又十年。2022年金秋九月,长沙师范学院将隆重举行建校110周年庆典暨纪念老校长徐特立先生诞辰145周年研讨会。圣人奠基业,红色润长师。1912年,徐特立先生胸怀教育救国之志,在湘江之滨、荷花池畔创办了长沙师范。他坚持“群众本位”的教育观,秉持“经师”“人师”合一的育人理念,广纳贤才,大兴新学,聘请杨昌济、朱剑凡等学界名流执教,培养了国歌词作者田汉、开国大将许光达、长征女杰刘英、著名作家廖沫沙等大批国之栋梁。革命年代,长师人“读书不忘救国”,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 沈鸿雁
    • 摘要: “毛泽东在北京的生活是清苦的,好在每个星期可以到杨昌济先生家吃上一顿可口的家乡饭,见到恩师的女儿杨开慧。就是这一时期,他与杨开慧深深相爱了。这一年,毛泽东刚满25岁,杨开慧19岁。他们漫步在筒子河畔,望着洁白的梅花和悬挂在杨柳枝头的冰柱,憧憬着严冬过去、春天到来的美景。31年后,春天真的来了。那位坐在北大图书馆门前、操着浓重湖南乡音的青年,此时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他和他的战友们离开了一个叫作西柏坡的小山村,重新回到北京来了。”
    • 冯晓蔚
    • 摘要: 陈昌,1894年7月14日生于广西梧州,8岁随父母回到故乡旧居——湖南浏阳土桥炭坡陈家大屋,17岁考入湖南省立初级师范。翌年,湖南省立初级师范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改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第一师范学校”,下同)。第一师范学校是当时办得较好的学校,拥有一批思想开明、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如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黎锦熙等。陈昌十分珍惜这里的学习环境,专心致志地学习。
    • 何勇
    • 摘要: 杨开慧2009年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1957年,毛泽东写下《蝶恋花·答李淑一》,深情怀念杨开慧。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清泰乡板仓(今开慧镇开慧村)。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教育家。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书,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并在这里认识了毛泽东。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举家北迁。这年9月间毛泽东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也来到北京,在这期间,毛泽东和杨开慧有了更多的接触并开始相爱。
    • 陈焱
    • 摘要: 杨昌济作为五四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将大量当时西方与日本现代教育思想与制度引介进入国内,并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在批判西方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学主张.他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作为杨昌济最得意的弟子,毛泽东在其壮年与晚年的革命生涯中,不断有意或无意地实践与贯彻杨昌济的教育理念,这一影响至今仍然留痕于新中国的教育体制与理念之中.
    • 老魏
    • 摘要: 笔者收藏有一张20世纪初期的实寄明信片,明信片的发行和邮递均在国外,但寄信人和收信人却都是中国人。寄信人杨昌济是杨开慧的父亲、毛泽东的老师和岳父。杨昌济(1871〜1920),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人,伦理学家,教育家。1909年春赴英国留学,进入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哲学系,主攻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
    • 蒋纯焦
    • 摘要: 杨昌济与徐特立早年为乡村塾师,居于底层,忙于生计,在清末教育变革中共同经历了教师生涯的转型,但各沿不同的路径展开:杨昌济在新政兴学时考取官费留学,负笈日本、英国,从传统举子转变为新潮知识分子;徐特立通过自学和师范学堂短期进修,从旧式士子转变为新型教师和办学者.民国初年,二人命运交集,同为师范之师,致力于培育青年一代,堪称青年导师.杨昌济与徐特立通过身份转变,成功实现了人生逆袭,从底层塾师成长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反映出教育变革既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新的机会,只有顺应时代,主动应对,才能实现人生转变与事业成就的双丰收.
    • 盛巽昌
    • 摘要: 1962年初,上海图书馆设立由顾廷龙直接支持的"资料组"。它是秉承市文化局方行副局长意旨设立的,业务内容也多是由方行安排的,诸如整理杨昌济《达化斋日记》、许地山《三百年来妇女服装》,而不是武重年先生口述史所称"搞古代近代书目"。当时资料组工作成员仅三人,组长姜长林先生,组员是资深馆员王煦华先生和我。我刚从大学毕业未久,主要工作是主心骨王煦华承担,我只能是客串,跑龙套,做些打杂而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