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止血夹

止血夹

止血夹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6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专利文献130743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实用临床医学等; 止血夹的相关文献由118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文俊、唐志、庞秀炳等。

止血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30743 占比:99.91%

总计:130862篇

止血夹—发文趋势图

止血夹

-研究学者

  • 张文俊
  • 唐志
  • 庞秀炳
  • 张融南
  • 曹烽
  • 熊成东
  • 金鸿雁
  • 宋冉
  • 张平
  • 范茗侨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正亚
    •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止血夹、奥美拉唑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PU)并活动性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PU并活动性出血患者124例,接受内镜下止血夹治疗的62例患者设为内镜组,在内镜组基础上接受奥美拉唑治疗的62例患者设为联合组。比较两组疗效、治疗12h、24h及48h止血率、黑便及呕血消失时间、住院天数。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58/62),高于内镜组的72.58%(45/62)(P<0.05);联合组治疗12h、24h、48h止血率高于内镜组(P<0.05);联合组黑便及呕血消失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内镜组(P<0.05)。结论:内镜下止血夹、奥美拉唑联合治疗有助于提高PU并活动性出血患者治疗效果与止血效果,缓解临床症状,缩短康复时间。
    • 李艳艳; 李江涛; 黄兰; 余莲英
    • 摘要: 目的探讨带线钛夹在内镜黏膜下剥除术(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乙状结肠或直肠L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灶发生部位进行分层随机化分组,分为常规组(40例)与牵引组(38例),常规组予以ESD治疗,牵引组予以带线钛夹牵引辅助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剥离病变直径、病变剥除平均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牵引组病变剥除平均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线钛夹辅助能显著缩短结肠ESD中病变剥除时间,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王云丽; 芦红; 宋芳芳
    • 摘要: 目的:分析止血夹联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7月~2021年1月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者90例,接受止血夹联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45例为研究组,以1:1比例匹配接受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及时止血率、再出血率、止血有效率、并发症状况、住院时间、呕血消失时间、肠鸣音复常时间、大便潜血转阴时间及术前、术后1 d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研究组及时止血率、止血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呕血消失时间、肠鸣音复常时间、大便潜血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研究组FBG高于对照组,APTT、PT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研究组血清TNF-α、CRP、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止血夹联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者效果显著,可提高止血效果,缩短康复进程,改善凝血功能、炎性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刘涛; 华传曾; 胡文海; 王桂周
    •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性止血夹预防胃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月于安徽省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行胃息肉切除术的患者100例,根据是否行预防性止血夹治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予常规药物及止血夹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止血情况、术后迟发性出血率、大便潜血转阴及出院时间、术后生命体征及血红蛋白浓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即时止血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止血率高于对照组,术中止血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迟发性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大便潜血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整体分析发现: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内比较:两组术后24 h及48 h较术后12 h收缩压升高、心率下降,术后48 h较术后24 h收缩压升高、心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24、48 h较术后12 h舒张压升高,术后48 h较术后24 h舒张压升高,而对照组术后48 h舒张压高于术后12、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5 d血红蛋白较术后1 d升高,术后5 d较术后3 d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12、24、48 h收缩压及舒张压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术后1、3、5 d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胃息肉切除术中采取预防性止血夹可有效止血,预防迟发性出血发生.
    • 刘一曦; 叶秀芳; 朱伟科; 李诗海; 胡碧玲; 郑柳青
    • 摘要: 目的:探讨胃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止血夹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胃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止血夹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止血有效率与止血时间、6个月后再出血率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止血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管静脉曲张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采用胃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止血夹治疗,可提高止血有效率,减少止血时间,提高止血效率,降低再出血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黎静; 陈亮任; 蔡方宙; 郑丽梅
    • 摘要: 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联合内镜下止血夹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0例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以随机数生成器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20例.对照组内镜下止血治疗,观察组内镜下止血治疗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止血效率,胃内环境酸碱度变化、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4h、48h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内镜下止血夹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其疗效确切,能迅速达到止血效果,并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在安全性上该治疗方案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小并且疾病复发风险较小,临床应用价值高.
    • 曲峰; 赵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下止血夹联合兰索拉唑对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及时止血率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兰索拉唑)和观察组(内镜下止血夹联合兰索拉唑)各50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空腹胃液pH值、血清血红蛋白水平以及及时止血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输血量较少、及时止血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后,两组空腹胃液pH值及血清血红蛋白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止血夹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止血时间,降低输血量,调节胃内pH值及血红蛋白水平,同时提高及时止血率.
    • 黄国兆; 李强; 李海正; 陈妙巧; 黄铭玉
    • 摘要: 目的 分析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内镜下止血夹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出血复发率.方法 88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下止血夹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临床治疗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出血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输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27%、出血复发率2.27%均低于对照组的18.18%、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治疗中采用内镜下止血夹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比较高,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