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分入渗

水分入渗

水分入渗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4632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农机化研究、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2009年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等;水分入渗的相关文献由543位作者贡献,包括樊贵盛、任长江、刘祥宏等。

水分入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4632 占比:99.69%

总计:34739篇

水分入渗—发文趋势图

水分入渗

-研究学者

  • 樊贵盛
  • 任长江
  • 刘祥宏
  • 张清
  • 王振宇
  • 赵秀芳
  • 王建华
  • 赵勇
  • 龚家国
  • 刘雅慈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子涵; 才璐; 董勤各; 赵小丽; 韩剑桥
    • 摘要: 为探究微塑料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设置5组微塑料添加处理(0,1,2,4,6g/kg),研究了不同微塑料含量对湿润锋运移和累积入渗量的影响,并进一步评价了主要入渗模型在微塑料污染土壤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湿润锋运移速率随着微塑料含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特征,当含量达到T2时(微塑料含量2g/kg),湿润锋运移速度最低,为0.146cm/min,相比于CK处理降低了10.1%(P<0.05).累积入渗量随微塑料含量的增加也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含量达到T2时,累积入渗量最少,为14.68cm.原因可能是随微塑料含量增大,微塑料对土壤的通透性影响增加,在达到T2时影响最大;当含量继续增大时,虽然土壤通透性下降,但微塑料构成了新的入渗通道,加速入渗.湿润锋推进模型、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的拟合效果好,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其中湿润锋推进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微塑料对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提高模型模拟效率提供参考.
    • 郭超; 王璐瑶; 谢潇; 牛岩; 王益权
    • 摘要: 为了研究海绵城市LID设施长期受纳降雨径流后填料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揭示设施运行效率的衰减过程及机理,探索设施合理的使用寿命,以海绵城市LID设施为研究对象,从设施填料理化性质与水分入渗和污染净化能力的关系、入渗性能改变及污染物吸附饱和、LID设施运行效能衰减及运行寿命几个方面,通过文献资料综合评述国内外研究的进展与不足。结果表明:现有研究大多围绕LID设施结构、效果与影响机制展开,对其填料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入渗性能改变及污染物吸附饱和等缺乏系统研究,对设施运行效率的阶段性、动态化衰减过程研究鲜见报道,制约设施运行寿命的机理不明确,影响其合理使用。建议今后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1)明确LID设施填料在运行期间理化性质的动态演变过程,发展基于LID设施水量调控和污染物净化效果的新方法;(2)揭示填料入渗性能和污染物吸附量随运行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从径流水质、材料两个方面探索海绵城市集中入渗条件下,LID设施不同填料发生堵塞和污染物吸附饱和的内在机理及驱动因子;(3)阐明LID设施运行效能衰减机制,建立LID设施运行效能衰减评价方法,进一步研究并确定LID设施合理的使用寿命。
    • 印家旺; 阿拉木萨; 苏宇航; 蒋绍妍
    • 摘要: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的差异,为干旱—半干旱区包气带水分与物质运移等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双环入渗仪野外实测和室内土壤物理性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具有代表性的8种土地利用类型(樟子松林地、小叶锦鸡儿林地、白柠条林地、撂荒草地、草甸草地、疏林草地、玉米农田以及裸沙地)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采用Ka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Philip模型和G-P综合模型对其水分入渗过程进行了拟合,比较其拟合优度。[结果](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初始入渗率变化范围为1.595~12.020 mm/min,由大到小依次为:裸沙地>白柠条林地>玉米农田>樟子松林地>小叶锦鸡儿林地>草甸草地>撂荒草地>疏林草地;15 min入渗率变化范围为0.617~3.690 mm/min,由大到小依次为:裸沙地>白柠条林地>樟子松林地>小叶锦鸡儿林地>玉米农田>撂荒草地>草甸草地>疏林草地;土壤稳定入渗率变化范围为0.576~3.495 mm/min,由大到小依次为:裸沙地>白柠条林地>玉米农田>小叶锦鸡儿林地>樟子松林地>撂荒草地>草甸草地>疏林草地;(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入渗率与土壤容重、细砂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中砂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稳定入渗率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3)各模型对科尔沁沙地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优度依次为:Horton模型>G-P综合模型>Kastiakov模型>Philip模型,其中Horton模型决定系数最高且相对误差最小,能更准确地模拟科尔沁沙地土壤入渗的实际情况。[结论]科尔沁沙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存在差异,土壤性质对其入渗特征影响显著;Horton模型在科尔沁沙地拟合度较高,可应用此模型来估算水分入渗过程。
    • 申江龙; 张静
    • 摘要: 针对粘质生土土壤水分入渗差、持水能力低、水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模拟土柱实验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生物炭对粘质生土土壤水分入渗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添加明显提高了土壤持水性和保水性,且生物炭添加量越高土壤持水性和保水性提高越明显且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模拟效果表现为Kostiakov模型最优,为今后生物炭改良土壤以及生土快速熟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 曾辉; 温娜; 张建丰; 张杰; 胡克林; 刘刚
    • 摘要: 优先流是土壤水分入渗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孔隙是产生优先流的关键因素。研究优先流对于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研究及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田间亮蓝染色示踪试验和WHCNS(soil water heat carbon nitrogen simulator)模型模拟相结合,研究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存在大孔隙下,强降雨和不同施肥、灌溉情景下土壤水氮运移的情况,以此探讨大孔隙优先流对于土体中水分和硝态氮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明显含有虫洞的免耕土壤入渗深度和染色面积均高于旋耕土壤;免耕土壤的染色面积和稳定入渗速率的Pearson相关性不显著,染色示踪不能定量化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同时WHCNS模拟的0~100 cm土层硝态氮淋洗量结果显示:一方面,相较于无大孔隙情景,大孔隙存在会显著增加硝态氮的淋洗量;另一方面,大孔隙存在下优化施肥模式的硝态氮淋洗量比传统施肥模式减少46.0%。常规灌溉量下喷灌比漫灌处理的硝态氮淋洗量减少15.6%;强降雨导致硝态氮淋洗量增加119.4%。本研究为华北平原地区大孔隙存在条件下的农田水肥优化管理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 齐江涛; 田辛亮; 刘凯; 李明森; 郑铁志; 李光; 范旭辉
    • 摘要: 覆盖混埋耕作主要通过联合整地机对秸秆进行切碎并均匀混入土壤,对降低风蚀水蚀、提高耕层土壤蓄水能力及构建优质种床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覆混耕作中玉米秸秆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的影响,该研究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根据Box-Behnken试验原理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以覆混耕作中秸秆混埋深度、秸秆混埋量、秸秆长度为影响因素,以渗水量为指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二次回归正交试验.通过建立响应面数学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的影响,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对渗水量影响主次顺序为秸秆混埋深度、秸秆长度、秸秆混埋量;当秸秆混埋深度为20 cm、秸秆混埋量为80%、秸秆长度为9 cm时,渗水量达到最优值0.249 L.利用优化后的参数进行试验验证,土壤渗水量为0.247 L.研究结果可为覆混耕作中联合整地机的作业参数调整提供参考和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 曾辉; 温娜; 张建丰; 张杰; 胡克林; 刘刚
    • 摘要: 优先流是土壤水分入渗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孔隙是产生优先流的关键因素.研究优先流对于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研究及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田间亮蓝染色示踪试验和WHCNS(soil water heat carbon nitrogen simulator)模型模拟相结合,研究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存在大孔隙下,强降雨和不同施肥、灌溉情景下土壤水氮运移的情况,以此探讨大孔隙优先流对于土体中水分和硝态氮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明显含有虫洞的免耕土壤入渗深度和染色面积均高于旋耕土壤;免耕土壤的染色面积和稳定入渗速率的Pearson相关性不显著,染色示踪不能定量化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同时WHCNS模拟的0~100 cm土层硝态氮淋洗量结果显示:一方面,相较于无大孔隙情景,大孔隙存在会显著增加硝态氮的淋洗量;另一方面,大孔隙存在下优化施肥模式的硝态氮淋洗量比传统施肥模式减少46.0%.常规灌溉量下喷灌比漫灌处理的硝态氮淋洗量减少15.6%;强降雨导致硝态氮淋洗量增加119.4%.本研究为华北平原地区大孔隙存在条件下的农田水肥优化管理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 朱锐; 蔡正银; 黄英豪; 张晨; 郭万里; 朱洵
    • 摘要: 渗漏问题是造成北疆供水渠道变形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离心模型试验探究了湿干循环和湿干冻融循环下渠水的入渗特性。结果发现,模型渠道浅层基土在湿润过程中完全饱和。相比于湿干循环下的模型渠道,每次湿干冻融循环后模型渠道顶部区域的饱和程度更高,表明湿干冻融循环中的冻融过程促进了模型渠道顶部区域的水分入渗行为。同时,湿干冻融循环下模型渠道的表面裂隙发育以及连通程度也更高,造成渠道边坡有着自渠顶横向张拉裂隙发生失稳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现场典型渠道渠水入渗分布情况验证了离心模型试验的准确性。本研究为北疆供水渠道维护以及防渗工作提供依据。
    • 刘燕青; 王计磊; 李子忠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水资源短缺、耕地退化仍是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坡耕地作为土壤侵蚀多发地,土地生产力受到土壤侵蚀的严重威胁,秸秆覆盖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地表糙度、促进水分入渗,从而提高土壤含水量;防止外营力与地表土壤颗粒直接相互作用,抑制土壤侵蚀的发生,同时也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地生产力。为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防治土壤侵蚀,保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涉及到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侵蚀在秸秆(覆盖方式、度或量)、降雨和地形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响应,并取得了可观成果。秸秆覆盖量在3~10 t/hm^(2)时,可减少土壤无效蒸发20%~90%,此后增加覆盖量抑制蒸发的效果不太显著。秸秆覆盖虽然在一定条件下会阻隔降雨入渗,但也会抑制潜水蒸发和返盐,最终表现为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秸秆带状覆盖在发挥“保土增墒”作用同时又降低了对播种、出苗带来的不利影响,大量研究认为30%~60%的秸秆覆盖度并结合高留茬可减少水土流失60%~90%,也有研究认为在强雨强条件下(≥100 mm/h),秸秆覆盖于坡度较陡或犁底层存在的耕地,会加剧侵蚀。通过总结秸秆覆盖措施对土壤水和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成果,认为目前秸秆覆盖措施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但还有待更进一步研究的地方: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运动和土壤侵蚀影响效果及机理的定量化研究;秸秆覆盖技术规程的制修定;秸秆覆盖及播种等相关机械研制及改进;秸秆覆盖措施的区域适用性及评价;作物生长模型、水土流失模型中秸秆覆盖参数的确定及校验。
    • 李晓晴; 周蓓蓓; 杨扬; 陈晓鹏
    • 摘要: 土壤盐碱改良剂的应用研究对土壤改良及作物生长有重要意义,其中富含有机酸的改良剂因其无毒无害效果显著被广泛使用。通过室内一维土柱入渗试验,选取“禾康”盐碱清除剂作为典型有机酸改良剂(简称OA),设置4组施用含量梯度(0.140,0.145,0.150,0.155 g/cm^2),以未施加OA的处理作为对照,同时设置不同的OA施加深度(5—10,15—20,25—30 cm),以研究OA对盐碱土水盐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施OA处理中,随着OA施加量的增加,土壤入渗能力减弱,稳定入渗率显著下降,通过Philip和Green-Amp入渗模型对入渗过程拟合,Philip模型较Green-Ampt与拟合参数的一致性较好,更适合于土壤中含有有机酸改良剂作用的入渗过程模拟,吸渗率S、稳渗率A相对误差分别为9.82%,2.23%,吸渗率S、稳渗率A、饱和导水率KS及土壤水吸力Sf均呈减小趋势,土壤的持水性能和土壤脱盐率显著提升。在层施OA处理下,随着层施深度的增加,累积入渗量增大,稳渗率降低,土壤的脱盐率无明显提高。研究结果为有机酸改良剂在盐碱土改良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