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湿润指数

湿润指数

湿润指数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8820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地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暨西南区域气象学术交流会等;湿润指数的相关文献由467位作者贡献,包括马治国、张勃、李丽纯等。

湿润指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1.49%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8820 占比:98.33%

总计:8970篇

湿润指数—发文趋势图

湿润指数

-研究学者

  • 马治国
  • 张勃
  • 李丽纯
  • 杨凯
  • 邢文渊
  • 黄小燕
  • 张方敏
  • 张旭晖
  • 李丹
  • 李振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泽江; 李保琦; 赵子岳; 董晓勇; 顾金普
    • 摘要: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区域干湿状况表现出高频率和大振幅的变化。华北平原地区,由于水资源本底差,加之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变化程度更甚。而湿润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干湿状况,是全面表征地表湿润程度的综合指标。为此,本文采用湿润指数,以华北平原82个气象站点1960—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区域地表湿润程度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地表湿润程度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干,在时间上呈现出变干趋势;降水是湿润指数变化的主导因素,其次为相对湿度;风速和太阳辐射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关研究成果对华北平原合理应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可为强人类活动下的水资源本底较差区域地表湿润程度研究提供借鉴。
    • 韩焕焕; 高敏华; 昝梅
    • 摘要: 为探究半干旱区特殊的生态环境下净初级生产力(NPP)驱动因子及其贡献率,揭示半干旱区不同环境属性分区内各环境因子对NPP的驱动能力,以新疆伊犁河谷为研究区,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NPP、NDVI、气象、地形、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于构建NPP环境因子模型。应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各因子与NPP间的相关性及各因子间的相关性,使用因子贡献率来阐明环境因子对NPP的驱动能力。研究表明,研究区NPP主导因子为NDVI、湿润指数和年均气温。半干旱区环境下NDVI、年均降水量、湿润指数、年均气温、干燥度与NPP有显著相关性(P<0.01)。不同湿润指数范围下,各环境因子对NPP的驱动能力差异明显,湿润指数小于0的区域NPP最强驱动因子为NDVI(P<0.01),而大于0的区域则为降水(P<0.01)。不同土壤侵蚀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间NPP主要贡献因子及贡献率差异显著(P<0.01),揭示了各环境条件下气象、NDVI与地形因子对NPP的驱动特点,为半干旱区NPP驱动力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段海花; 贺发胜; 杨家军; 郝建平
    • 摘要: 选取1966-2019年粤东北1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来计算湿润指数,并利用统计方法分析近54年来粤东北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河源自北向南、梅州自西北向东南呈“相对湿润-相对干燥-相对湿润”的分布特征,湿润指数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地形起伏较大和大型水库、水网密集的地区。时间分布上,年湿润指数的线性变化趋势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湿润指数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差异明显,春季的湿润指数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冬春季湿润指数的大值区多位于河源市北部,低值区均位于梅州市南部;夏秋季湿润指数的大值区均位于河源市南部和梅州市东南部,低值区多位于梅州市中、北部。粤东北月湿润指数分布不均,与降水的逐月变化特征基本相一致。此外,相对湿度的显著减少和平均气温的显著升高是粤东北湿润指数减小的主导因子。
    • 巩杰; 高秉丽; 李焱; 靳甜甜; 张云霞; 朱月华
    • 摘要: 基于湿润指数,利用黄河流域及周边1960-2020年113个气象站点日值气候数据,通过气候倾向率、Morlet小波、简单相关分析和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近61a黄河流域干湿状况时空演变特征,预估黄河流域未来干湿变化趋势,以期为流域防旱减灾、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空间上,黄河流域年和季节湿润指数呈现为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流域年、春秋两季以变干为主,湿润指数呈显著下降的站点占总站点的比例分别为5.31%、7.96%、6.19%;流域夏、冬季以变湿为主,湿润指数呈显著上升的站点占比分别为10.62%、13.27%。(2)年际变化上,1960-2020年黄河流域年和季节湿润指数均无显著变化趋势。流域全年、春、夏、秋、冬季分别处于半湿润、半干旱、半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状态。黄河流域年和季节湿润指数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特征,第一主周期分别为3a、26a、14a、3a和15a。(3)降水量、相对湿度与湿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日照时数与湿润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均为黄河流域湿润指数的主要驱动因素。(4)黄河流域年和季节湿润指数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0,表明流域年、春季和秋季气候将持续变干,夏季和冬季气候将持续变湿。
    • 曹丽君; 孙慧兰; 兰小丽; 张乐乐; 卢宝宝; 刘天弋
    • 摘要: 基于新疆天山26个气象站1960—2017年的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各气象站月地表湿润指数,标准化后统计极端干湿事件频率。运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反距离加权法探究了极端干湿事件频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及交叉小波分析分别探讨了气象因子和大气环流对极端干湿事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疆天山极端干、湿事件分别呈减少、增加趋势,年际倾向率分别为-0.40次·(10a)^-1、0.37次·(10a)^-1。夏季为天山极端干、湿事件的共同高发季节,也是极端干旱下降趋势最大的季节,而秋季是极端湿润上升趋势最大的季节。(2)天山北坡是极端干旱事件和极端湿润事件的共同高发区域,极端干、湿事件发生频率高达4.44次·a^-1、2.76次·a^-1,也是极端干旱下降、极端湿润上升速率最快的区域,平均年际倾向率分别为-0.75次·(10a)^-1、0.58次·(10a)^-1。(3)平均相对湿度是导致该区域极端干湿事件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是主要大气环流因素。
    • 陈华凯; 石慧兰; 张建海; 王萌萌; 吕伟绮
    • 摘要: 利用德州市1951—2017年平均气温、平均气压、平均风速、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分析湿润指数、潜在蒸散量和影响因子的敏感系数、贡献率.结果表明:1951—2017年德州市湿润指数气候年均值为0.55,气候倾向率为-0.018/10 a,四季均呈减少趋势;潜在蒸散量气候倾向率5.325 mm/10 a,春、夏季减少,秋、冬季增加;降水量气候倾向率-11.02 mm/10 a,春、秋季增加,夏、冬季减少;年潜在蒸散量对相对湿度的敏感性最大,其次是平均气温、平均气压、平均风速;平均气温对年潜在蒸散量变化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平均气压;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压的贡献率为正,平均风速的贡献率为负,表明潜在蒸散量随气温升高和相对湿度与气压减小而增加,随风速减小而减少.
    • 杜军; 周刊社; 袁雷
    • 摘要: 研究地表湿润指数Hi 的时空变化特征,是认识区域水文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途径,可为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提供依据.根据1971-2018年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气象站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和湿润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方法分析Hi 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突变特征,基于数据处理系统,利用主成分回归方法讨论影响Hi 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1971-2018年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以0.046°C/a的速度显著升高,年降水量每年增加1.18 mm,暖湿化气候特征明显,但年Hi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大趋势,仅为0.001/a,不过夏季Hi 增幅明显;20世纪70-90年代保护区表现出以低湿为主的年际变化特征,进入21世纪代后气温持续升高,Hi 明显增加,表现出暖湿型的气候特征.2)年Hi 在1996年出现由偏干转偏湿的突变,1996-2018年Hi比1971-1995年增加了 19.1%.3)主成分回归分析显示,降水量是影响年Hi 变化的主导因子(正贡献),日照时间也起着次要作用(负贡献);在季节上影响Hi 变化的主导因子都是降水量(正贡献),次要因子有所不同:春、秋2季是日照时间(负贡献)、夏季是气温日较差(负贡献)、冬季是平均气温(负贡献).1996年转折前后影响年Hi 的主导因子都是降水量,不过次要因子存在差异,突变前后分别是气温日较差(负贡献)和日照时间(负贡献).
    • 马艳敏; 高枞亭; 吴玉洁; 李建平; 吴迪; 高岩
    • 摘要: 利用吉林省46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观测资料,采用湿润指数、变化趋势、累计距平、IDW插值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57年来地表干湿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差异.结果 表明:(1)1961-2017年,吉林省具有不显著的年际变湿发展趋势,在1984年、1994年分别向变湿和变干趋势转变;在季节变化上,相对干旱的春、冬季均有明显变湿趋势,而湿润的夏、秋季则有变干的趋势.(2)21世纪1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最为湿润,干湿区的分界线整体向西、向北移动,湿润和半湿润范围扩大.(3)吉林省地表湿润指数呈现出东高西低、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点,大部分地区湿润指数变化趋势为正,以变湿趋势为主导;吉林省半干旱区的南部和湿润区的南部变干趋势明显.(4)湿润指数的变异系数呈现由东向西递增的分布特征,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比半湿润、湿润地区的变异系数更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