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烟道气

烟道气

烟道气的相关文献在1970年到2023年内共计1604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9篇、会议论文49篇、专利文献214650篇;相关期刊319种,包括特种油气藏、气体净化、化工进展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2015焦化行业节能减排及干熄焦技术交流会、2015第十四届中国煤化工产业大会、第37届全国聚氯乙烯行业技术年会暨“宁夏新龙蓝天杯”论文交流会等;烟道气的相关文献由324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留平、尹华、王旗等。

烟道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9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4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14650 占比:99.69%

总计:215328篇

烟道气—发文趋势图

烟道气

-研究学者

  • 陈留平
  • 尹华
  • 王旗
  • 赵营峰
  • 毛松柏
  • 霍延中
  • 张永春
  • 李兆敏
  • 郝剑波
  • 高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狄冠丞; 周强; 陶信; 尚瑜; 宋涛; 卢平; 徐贵玲
    • 摘要: 采用模板法,以MCM-41为模板剂,2-噻吩乙醇和百里香酚蓝为前体,制备了掺硫介孔炭吸附剂,在固定床汞吸附实验装置上研究了其脱汞性能,考察了前体质量比、煅烧温度、烟气温度与烟气组分(O_(2)、SO_(2))等因素对其脱汞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剂的物化特性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其脱汞特性。结果表明:在前体(2-噻吩乙醇∶百里香酚蓝)质量比为6∶1、煅烧温度为900°C时制备获得的掺硫介孔炭MCM-900-1∶6的脱汞效率最高,其比表面积达932m^(2)/g,C质量分数为81.12%,S质量分数为10.24%;MCM-900-1∶6脱汞温度区间较广,在50~150°C下脱汞效率高达90%;MCM-900-1∶6有着良好的抗SO_(2)干扰能力,O_(2)对其脱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煅烧温度上升,掺硫介孔炭的分层现象消失且变得更加规整;FTIR表明900°C煅烧后,掺硫介孔炭的C=S取代O―H成为数量最多的官能团;XPS分析表明,掺硫介孔炭表面主要为噻吩硫与单质硫,它们对脱汞起主要作用。
    • 马颢菲; 苑鹏; 沈伯雄
    • 摘要: 近年来,开发宽光谱响应、高吸附性能和强催化活性的钙钛矿型催化剂用于气态污染物的光催化脱除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全面梳理了钙钛矿型光催化剂的制备和改性方法,并对其光催化脱除典型气态污染物的反应机理、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系统归纳和评述。文中指出:柠檬酸络合法制备所得钙钛矿型光催化剂具有粒径小和光催化活性高的特点,经离子掺杂或复合改性后可进一步提升其可见光响应能力。该类催化剂在光催化脱除烟气中的NO、Hg0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催化反应性,其协同催化氧化Hg0和NO的可行性也得以初步的理论论证。此外,含钛高炉渣衍生的钙钛矿型光催化剂在气态污染物净化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钙钛矿型光催化剂用于气态多污染物协同脱除及含钛高炉渣中钙钛矿型组分的富集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以期为钙钛矿型光催化剂的优化制备及气态污染物光催化脱除效率的提升提供参考。
    • 杨明燕; 师晋恺
    • 摘要: 针对焦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可回收的热量,探讨了焦炉余热回收在国内和山西的发展现状,对余热回收的几种关键技术以及产生的效益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此来探讨余热回收对焦化行业的可行性。
    • 莫乾赐; 叶海波; 林行素; 李国华; 陈伟崇; 卢苇
    • 摘要: 目前蔗渣锅炉存在服役年限较长、燃烧不充分、效率低下、燃料浪费严重以及污染物排放高等问题,对其原因分析欠缺大量现场数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121台蔗渣锅炉进行能效测试,得出锅炉热效率达到标准限定值和目标值的数量分别仅占51.24%和0.83%;热损失最大的排烟热损失达10%,其中所含水分的热损失占到将近1/4;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值达到131.54kg/GJ。深入分析各影响因素与热效率的关系,得出了主要影响因素为烟气温度、过量空气系数和飞灰含碳量。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能效提升措施。若能效均能达到限定值或目标值,每年的蔗渣消耗量将分别减少157kt或568kt,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减少160kt或522kt,其他污染物排放同样会减少,推及到全国的蔗渣锅炉,节能减排潜力更巨大。
    • 孔祥宇; 谢亮; 王延民; 翟尚鹏; 王建国
    • 摘要: 新型吸附材料对CO_(2)进行吸附分离并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绿色清洁的优点,是未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选择之一,但在复杂环境CO_(2)的捕集过程中存在无法高效吸附分离以及成本较高的问题。本文简述了CO_(2)吸附材料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主要介绍了金属有机骨架(MOF)、分子筛、多孔碳材料、共价有机骨架(COF)等吸附材料的物化性质等对吸附量和选择性的影响,从催化转化的角度对合成甲酸、甲醇以及烯烃等小分子化合物进行了论述。基于含CO_(2)废气的综合治理问题,探讨了将钢铁行业中的烟道气以及高炉煤气等进行加氢的可行性,在CO_(2)捕集和转化的科学技术进步上开拓了新思路,对CO_(2)更加清洁高效利用,实现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进行展望。
    • 季超; 刘炜; 漆虹
    • 摘要: 以环境空气为冷源,采用硅烷接枝的疏水Al_(2)O_(3)陶瓷膜构建膜冷凝器开展烟气脱湿实验。对比了疏水陶瓷膜与传统疏水钢管的冷凝性能;系统考察了烟气流量、烟气温度、吹扫因子、吹扫气温度、跨膜压差等过程参数对疏水陶瓷膜水回收性能的影响;比较了疏水陶瓷膜冷凝器(空冷)与亲水陶瓷膜冷凝器(水冷)的冷凝性能。结果表明,相同水接触角下(120°),多孔陶瓷膜的烟气温降是致密304钢管的1.3~2.5倍,疏水陶瓷膜能有效强化冷凝传热。疏水陶瓷膜的过程水通量随烟气流量、烟气温度、吹扫因子的增加而上升,随跨膜压差、吹扫气温度的增加而降低。过程水回收率随烟气流量、跨膜压差、吹扫气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吹扫因子的增加而增加,随烟气温度的增加先上升,然后趋于稳定,而后下降。实验工况下,疏水陶瓷膜实现了0.6~5.2 kg·m^(-2)·h^(-1)的水通量和7.6%~57.4%的水回收率。低冷却介质流量下,基于水冷的亲水陶瓷膜的烟气冷凝性能更优异;随着冷却介质流量的上升,疏水陶瓷膜的冷凝性能迅速提升,并达到亲水陶瓷膜的性能。疏水陶瓷膜冷凝器在气体脱湿和水分回收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为改善工业过程的“能源-水资源-环境”关系助力。
    • 陈军光; 李贻晨
    • 摘要: 经过转周注汽、炯井、放喷、转抽下泵等工序,2月18 B,胜利油田鲁胜公司鲁丰采油管理区林7-平22井投产后顺利见油,且日油达5.8吨。2月24日,从生产报表上显示,该井已正常生产7天,产量较措施前日增油4.7吨,累增油31吨。看到这组数据,技术管理室经理李欣长舒一口气。林7-平22井是他们2022年实施烟道气辅助蒸汽吞吐措施的第一口井。
    • 闫方平; 郭永伟; 单秀华; 陈颖超; 曹梦菁; 褚会丽; 王晶; 张笑洋
    • 摘要: 为了明确注烟道气提高页岩吸附气采收率机理,利用低场核磁共振T_(2)谱测试方法,开展了等温吸附实验和注CO_(2)/SO_(2)解吸实验,评价了目标储层页岩对CO_(2)、SO_(2)、CH_(4)和C_(2)H_(6)的吸附能力,并通过微观孔隙结构研究了CO_(2)/SO_(2)作用下吸附态CH_(4)和吸附态C_(2)H_(6)的解吸效率和解吸速率。结果表明:目标储层页岩对SO_(2)吸附能力最强,C_(2)H_(6)和CO_(2)次之,CH_(4)吸附能力最差;SO_(2)作用下吸附态CH_(4)和C_(2)H_(6)的最大解吸速率分别为3.08%/h和2.29%/h,最大解吸效率分别为51.84%和29.89%;吸附态CH_(4)解吸过程与吸附态C_(2)H_(6)存在差异,吸附态C_(2)H_(6)的解吸速率会在注气初期立即达到最大,然后逐渐降低,而吸附态CH_(4)的解吸速率则呈现出先逐渐增大后快速降低的趋势;增加平衡时间可以提高吸附态CH_(4)的解吸速率,但不能增大吸附态C_(2)H_(6)的解吸速率。建议矿场实施中采用烟道气吞吐方式开采CH_(4)含量高的轻质页岩气,采用烟道气驱替方式开采富含C_(2+)以上重烃的页岩气。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高效合理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 武传朋; 李传坤; 杨哲; 苟成冬; 高新江
    • 摘要: SO_(2)由于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有害影响,成为当前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吸附法脱除SO_(2)无含硫废水产生且能实现硫资源的回收利用,是SO_(2)治理的有效方法,其中吸附材料的选择是吸附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关键。本文对近年来固体吸附材料脱除SO_(2)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梳理和分析了不同类型固体材料对SO_(2)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并进一步指出了不同类型固体材料在SO_(2)吸附脱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固体材料吸附脱除SO_(2)研究现状提出吸附法脱硫领域目前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吸附法脱硫技术的开发提供参考,并建议未来吸附法烟气治理领域向着一体化脱除多种烟气杂质的方向发展。
    • 李建奎; 傅连松; 王涛; 杨青青
    •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余热回收式高温氮气综合作业车,利用发动机产生的烟道气对高压氮气进行加热。高温氮气作业时,低压氮气经压缩机压缩至35MPa,压缩后不进冷却器,直接进入余热回收装置进行加热,将高压氮气加热至300°C,获得高温氮气,控制柜可智能控制加热温控过程。需求常温高压氮气时,低压氮气经四次压缩后提升35MPa,经冷却排出常温高压氮气。两种工作模式可自由切换。本文讲解的余热回收式氮气加热系统,产出高温高压氮气,可以用于油井解堵、热氮驱油、清垢、清蜡【1】、降低稠油粘度等工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