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格局

生态格局

生态格局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63021篇;相关期刊171种,包括金融电子化、生态学报、现代园艺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4年泰山学术论坛——绿色建筑设计与理论专题等;生态格局的相关文献由497位作者贡献,包括曾新德、田伟、于海霞等。

生态格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6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63021 占比:99.59%

总计:63279篇

生态格局—发文趋势图

生态格局

-研究学者

  • 曾新德
  • 田伟
  • 于海霞
  • 刘宇
  • 刘明庆
  • 刘畅
  • 吴丽萍
  • 吴可
  • 吴见珣
  • 和丽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景; 陈国光; 张定源; 王冲; 张洁; 牛晓楠; 吴佳瑜
    • 摘要: 湾区的区位优势与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下,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频繁地带,闽江口的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基于福建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成果,针对闽江口生态服务功能区和生态问题风险区内的重要生态要素单元开展了1∶5万环境地质调查,以陆海统筹理念为指导,在“双评价”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湾区实际,增加了沿海山体、沙质岸线防护林、无人低覆被率海岛等多项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指标,建立了湾区陆海统筹双评价方法技术体系并完成了闽江口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为湾区城市群走绿色高质量发展新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基础支撑。研究表明:沿海第一道山体是湾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对沿海城市抵御台风和沙化侵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岛关乎国家海洋权益,面积越小、植被覆盖越差、离岸越远的无人岛屿,生态安全风险越高;海岸带处于陆海交互的连接带,是沿海城市发展的重点区,也是连接陆、海生态斑块的关键区,相对陆域,生态系统更脆弱;岩性为中粗粒花岗岩的沿海裸岩,是水土流失的高发区,也是岸线淤积的风险区。
    • 罗佳玥; 胡伟
    • 摘要: 本文试图结合国内外森林景观恢复的案例与理论指导,通过简要介绍城镇林地景观修复的相关概念,梳理其在景观修复实践上的应用基础,最后探讨城镇林地景观修复在我国当下生态发展战略中的前进方向、发展前景与在实际践行中应规避的问题。
    • 王世恒
    • 摘要: 雄安郊野公园规划面积17.48平方公里,拥有14个主题功能各异、“一园一景”的城市展园,是雄安新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格局中“九片”之一。公园北起南拒马河右岸,南至容东城市组团北侧,西起贾光乡,东至京雄高速。公园融合燕赵大地核心元素,构建森林水系网络,布设休闲体验空间,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打造功能多元的城市森林体系、特色鲜明的城市展园体系和配置合理的景观游览防护体系。通过展示燕赵大地的秀美风光与历史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自然和人文特色,为全国绿博会的举办奠定生态基底。
    • 王沁园; 丁金华
    • 摘要: 苏南乡村是我国乡村发展的先行区,具有复杂的水网空间特征,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殊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水域网络破碎化、乡村生态风险增加等问题凸显。以苏州昆山长白荡片区为例,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克里金插值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景观干扰度分析、景观脆弱度分析,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在风险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基于韧性的适应性、冗余性、鲁棒性特征,从构建抗干扰性生态网络、重组多情景功能分区和完善自适应循环体系三个层面提出苏南水网乡村韧性规划策略,为水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 李宝东
    • 摘要: 数字化转型大潮来临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非接触式金融服务需求的急剧扩张,驱动着传统金融服务从线下逐步转移到线上,各银行开始分析并满足更多长尾客户的金融需求。同时,国家方针和监管政策对普惠金融日趋重视,商业银行越来越关注客群细分和精准营销管理,金融生态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对传统的银行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 郑小龙
    • 摘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运行方式,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5G为代表的新技术也在不断激发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与此同时,银行业的生态格局也深受影响,其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和运营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金融科技创新与传统银行业务的融合逐步深入,大多数银行均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战略重点加速推进。银行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 罗文霞; 钟康正; 周晓娟; 吕晨阳; 谢跟踪; 邱彭华; 张金萍
    • 摘要: 基于GIS和RS技术,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基础上引入不同源地等级的相对阻力因子构建城市扩展生态阻力面UEER模型,并结合水文分析Hydrology模型利用多时相的研究方法对海口市江东新区五个时期(1988年、2001年、2009年、2017年和2019年)的建设用地扩展格局进行动态模拟分析,从生态安全的视角探讨海口市江东新区海岸带城市扩展与生态格局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2018年前研究区重点建设区表现出“摊大饼”式蔓延格局,但在研究时域内重点建设区的面积从49.48 km^(2)增加到61.57 km^(2),建设用地总体上是逐渐集聚的,表现出以重要交通枢纽、现有居民区和商业区为中心向外扩展的趋势。(2)城市扩展是沿着建设用地适宜扩展路径进行的,因受制于生态隔离带并不与相邻建设用地直接相连,由“适宜扩展路径”引导建设用地优化开发,避免建设用地盲目的向外扩展。另外,生态隔离带有逐渐向建设用地渗入,打破了建设用地适宜性区域集中连片的扩展态势。(3)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的存在,使得江东新区东海岸以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中心形成的片状区域是生态安全核心区域,虽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研究区的生态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小,但仍应予以重视及保护。(4)结合研究区实际发展情况,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展现象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现有建设用地在禁止建设区和生态恢复区内面积占研究区总建设面积的比重由0.30%增长到15.65%,说明海岸带及其附近的建设用地虽有向生态用地演变的趋势,整体上也逐渐规范化,但生态格局依旧需要优化。
    • 董黎丽
    • 摘要: 新媒体在推动新闻传播载体与形态变革的同时,也改变了新闻传播的生态格局,成为影响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因素。在新媒体时代,要想增强新闻媒介的传播力、舆论引导力,就须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由刘文阁、李强所著的《新闻传播概论》一书,从基础篇、理论篇、实践篇、时代篇系统梳理了新闻传播的历史演进、理论脉络以及政策实践等内容。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系统了解新闻传播学的基础概念、理论和现状,还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为新闻从业者探索新闻传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启示。
    • 章瑞; 王凯平; 张云路; 李雄
    • 摘要: 市域生态空间是城乡发展的绿色基底和生态基础,其协同联系“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系统,是动植物和自然生态多种过程的空间载体,同时也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是实现市域层面生态系统稳定,协调城市发展和自然保护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实现城市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现有的市域生态空间规划重视不够,其静态的、定性为主的规划方法严重滞后,存在一系列不足与缺陷:1)重城区,轻市域;2)重主观定性,轻客观定量;3)重被动落实,轻主动响应;4)重静态蓝图,轻动态模拟。其空间规划成果远不能达到预期,无法应对城市化对市域生态环境和资源所带来的影响和威胁。以宁波市域空间为对象,以市域生态空间演变为出发点,从生态空间的安全格局、结构特征和用地类型转移3个方面,通过对2000年、2010年和2018年3个时期的市域空间演变的定量化分析,揭示市域生态空间演变的特征与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新型市域生态空间重构的方法和内容,提出空间优化的策略:针对安全格局层面生态适宜性衰退、结构层面连通度下降、地类层面绿色空间减少的问题等,通过确定生态核心,构建绿色空间廊道,筛选关键节点,对其分别进行分级、保护,最终重新构建起良性的宁波市域生态空间体系,并针对优化结果进行评价与修正。从市域生态空间3种类型演变分析入手,以“演变⁃响应⁃重构”为逻辑指导市域生态空间规划,积极探索了应对城市化影响下市域生态空间优化的新方法,为市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综合体的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
    • 楚峰;
    • 摘要: 慢行交通让厦门更有情调文/本刊记者楚峰图/厦门市国土空间和交通研究中心在通往“星辰大海”的海上自行车道畅享骑行乐趣,在串联着诸多景点的山海健康步道悠闲自在漫步,岂不美哉?如今的“海上花园”厦门,正在着力打造与城市山水景观相融的多层次高品质慢行交通系统,变得越来越有情调。得天独厚的优势“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山海相连、城景相依’,不同自然纹理元素相互串联而成的山水网络,将整体城市空间组团化。自然的生态格局为高品质慢行系统提供良好的绿廊系统。”厦门市国土空间和交通研究中心书记、副主任丁明在接受《交通建设与管理》杂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