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碱解氮

碱解氮

碱解氮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3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15830篇;相关期刊166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云南省土壤肥料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等;碱解氮的相关文献由1170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恒辉、胡晓波、王儒敬等。

碱解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0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5830 占比:99.74%

总计:116127篇

碱解氮—发文趋势图

碱解氮

-研究学者

  • 孙恒辉
  • 胡晓波
  • 王儒敬
  • 黄伟
  • 刘宜
  • 王敏
  • 高钧
  • 孙洪仁
  • 王磊
  • 周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洪仁; 王显国; 卜耀军; 乔楠; 任波
    • 摘要: 为了给黄土高原紫花苜蓿测土施肥奠定科学基础,搜集黄土高原紫花苜蓿施肥试验文献,提取土壤氮素含量、施氮处理和缺氮处理的产草量数据,采用零散试验数据整合法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新应用公式,开展了该自然区域紫花苜蓿土壤氮素丰缺指标和推荐施氮量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生长第1年紫花苜蓿土壤碱解氮第1~6级丰缺指标为≥73、55~73、39~55、26~39、13~26和<13 mg·kg^(-1),土壤全氮第1~5级丰缺指标为≥1.5、1.1~1.5、0.7~1.1、0.4~0.7和<0.4 g·kg^(-1),土壤有机质第1~6级丰缺指标为≥19、13~19、9~13、5~9、2~5和<2 g·kg^(-1);生长第2年及以上紫花苜蓿土壤碱解氮第1~5级丰缺指标为≥79、51~79、30~51、13~30和<13 mg·kg^(-1);未区分生长年限紫花苜蓿土壤全氮第1~4级丰缺指标为≥1.9、1.2~1.9、0.5~1.2和<0.5 g·kg^(-1),土壤有机质第1~5级丰缺指标为≥24、13~24、6~13、2~6和<2 g·kg^(-1)。当目标产量为9.0~22.5 t·hm^(-2)、氮肥利用率为40%时,第1~6级土壤的推荐施氮量分别为0~0、68~169、135~338、203~506、270~675和338~844 kg·hm^(-2)。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黄土高原紫花苜蓿土壤氮素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为该区域紫花苜蓿测土施氮提供了科学依据。
    • 张海燕; 王磊; 辛宇
    • 摘要: 为了解各高粱品种的生育特性、农艺性状以及在八五○农场的适应性,选出优质、高产、稳产的高粱品种,为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保障,进行了品种筛选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设在八五○农场旱田科技园区,试验区地势平坦,肥力均匀一致。土壤类型为草甸白浆土,质地中壤土,有机质40.5g/kg,碱解氮186.2mg/kg,有效磷48.5mg/kg,速效钾178.4mg/kg,前茬作物为玉米,整地方式为秋翻地、秋起垄。
    • 张兰; 夏红霞; 朱启红; 夏洋漪; 李强; 吕伟国
    • 摘要: 为研究生物炭、水分调节措施对污染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从而为利用水分调节措施进一步提高生物炭修复污染土壤效果提供理论依据,以施用生物炭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分调节对施用生物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低水平水分调节可提高供试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2)进一步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则会降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尤其是土壤田间持水量为100%时,该处理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比对照分别低30.2%、12.7%、31.3%和21.5%,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由此表明,对施用生物炭修复的污染土壤,适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可增加污染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过量增加则会降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
    • 尤育克; 杨帆; 白尚斌; 袁政; 王晓雨
    • 摘要: 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均具有较强的生态扩张性,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以浙江省诸暨市五洩国家森林公园内毛竹林、箬竹林、邻近阔叶林典型样地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3种不同类型样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异(pH值,电导率,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全氮、速效磷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覆盖类型林下土壤pH值、有机碳、碱解氮无显著差异,但电导率、速效钾差异显著,电导率表现为箬竹>阔叶林>毛竹,速效钾为箬竹>阔叶林>毛竹。表明毛竹入侵阔叶林的过程中依赖钾元素富集,土壤钾降低可能进一步影响邻近其他树种,而没有发现箬竹对养分的富集效果。旨在从毛竹和箬竹两种不同入侵竹种为突破口,揭示了不同竹种入侵对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入侵机制。
    • 万晴; 张玉芹; 杨恒山; 张瑞富; 杨雨露
    • 摘要: 于2019—2020年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农牧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以农华101为供试品种,以常规种植(CK)模式为对照,在6.75×10^(4)株·hm^(-2)处理下,研究条带耕作错位种植模式对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条带耕作错位种植模式0~40 cm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土壤孔隙度增加,0~20 cm土层最明显,2年土壤容重分别下降了8.3%和9.0%,土壤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0.5%和10.0%;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全氮提高,20~40 cm土层最明显,吐丝期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1.1%和23.1%,完熟期分别提高了17.0%和14.6%;碱解氮含量显著提高,吐丝期0~20 cm 土层最明显,2年分别提高了24.8%和20.8%,完熟期40~60 cm土层最明显,分别提高了 28.9%和 25.4%;完熟期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20~40 cm 土层较为明显,2 年分别增加了5.5%和6.3%。
    • 盛海君; 田丽云; 蒋昕; 汪晓丽
    • 摘要: 为准确测定包括硝态氮在内的设施土壤有效氮含量,采用碱解扩散法,设置标准土壤中添加NO_(3)^(-)-N的加标回收试验和设施次生盐渍化土壤有效氮检测试验,比较了硫酸亚铁和锌-硫酸亚铁2种还原剂对NO_(3)^(-)-N的还原效果。结果表明,硫酸亚铁对NO_(3)^(-)-N还原作用不明显;锌-硫酸亚铁还原能力相对较强,但不完全,加100和250 mg/kg NO_(3)^(-)-N标准溶液,回收率只有71.3%和70.9%。以锌-硫酸亚铁作还原剂,对设施土壤有效氮含量检测同样表明锌-硫酸亚铁只能还原部分NO_(3)^(-)-N,两种设施土壤中的硝态氮还原率分别为63.5%和64.8%。建议设施土壤有效氮含量用不加还原剂测得的碱解氮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的NO_(3)^(-)-N之和表示,可有效解决碱解扩散法测定过程中使用的还原剂对NO_(3)^(-)-N还原不完全的问题。
    • 宋廷
    • 摘要: 本试验是验证华清源牌“蚯蚓”生物有机肥在凤城市大田玉米上的应用效果,为下一步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时间地点试验时间: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10月5日。试验地点:凤城市大兴镇大兴村三组。农户姓名:曹建胜。1.2试验材料供试土壤:平地。前茬作物玉米,产量610公斤/亩。前茬作物施肥量:氮13公斤/亩、磷5.6公斤/亩、钾5.1公斤/亩。土壤中养分含量如下:有机质14.6克/公斤、碱解氮156毫克/公斤.
    • 陶欢; 马丽
    • 摘要: 针对重度沙化高寒草地土壤存在的漏水漏肥、土质疏松以及有机质含量低的现象,以菌渣、木屑、牛粪和秸秆等不同配比的废弃生物质与矿物质作为改良配方,研究不同的改良配方随时间变化对重度沙化土壤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实验组中土壤大团聚体(粒径>0.25 mm)含量、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各指标增加最显著的组别依次是C组(蒙脱石粉+菌渣)、E组(蒙脱石粉+菌渣+牛粪)、D组(蒙脱石粉+菌渣+秸秆)、F组(蒙脱石粉+菌渣+木屑);与对照组相比,外源物质添加2个月(前期)后实验F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D组土壤有机质(粒径<0.25 mm)、E组土壤碱解氮、F组土壤有效磷分别增加了0.27%、261.72%、50.79%和29.92%;与前期相比,培养8个月后(中期)实验D组大团聚含量最大增长了1 876.19%,E组土壤有机质(粒径<0.25 mm)、碱解氮、速效磷分别增加了39.24%、34.62%和31.43%;与中期相比,培养15个月后E组大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质(粒径<0.25 mm)分别增加了217.39%、20.20%,D组碱解氮和C组速效磷分别增加122.58%、3.58%.由此可知,E组(蒙脱石粉+菌渣+牛粪)对重度沙化土壤改良效果最为显著.
    • 樊小英
    • 摘要: 沙河市金松岭苹果示范园区位于沙河市蝉房乡石盆村,属于深山区,园区范围2 000余亩,中心示范区300亩。土壤属褐土性花岗片麻岩多砾沙壤质中层褐土,根据2015年对基地和周边果园土壤分析,土壤pH值在4.4~7.8,有机质4.4~28.9 mg/kg,碱解氮平均值104.3 mg/kg,有效磷平均值51.6 mg/kg,速效钾平均值90.5 mg/kg。
    • 张启莉; 肖玲; 李涛; 马薇; 何佶弦; 顾会战
    • 摘要: 为探究烤烟油菜轮作及平衡施肥下土壤氮素的动态变化,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测定主因素(冬闲、重蓉油1号、德油早1号和GSX-1)和副因素(常规施肥、减施氮肥和增施磷肥)下作物生长周期内土壤碱解氮和铵态氮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烤烟油菜轮作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碱解氮和铵态氮含量,且在油菜移栽初期(30 d)提升效果最明显。随着油菜生育期的推进,轮作对土壤氮含量的提升效果急剧减弱,整体表现为:重蓉油1号>德油早1号>GSX-1>冬闲。在烤烟整个生育期内,除个别处理外,其他处理土壤碱解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有所下降,降幅分别为8.65%~64.26%、5.41%~77.51%。在所有主副因素处理下,土壤氮含量以增施磷肥处理最高。综上,重蓉油1号油菜与烤烟轮作和增施磷肥时土壤氮含量较高,是当地最优的种植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