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1605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9篇、会议论文88篇、专利文献605844篇;相关期刊451种,包括全科护理、齐鲁护理杂志、护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文献由3689位作者贡献,包括廖利民、张泓、艾坤等。

神经源性膀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9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8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05844 占比:99.74%

总计:607411篇

神经源性膀胱—发文趋势图

神经源性膀胱

-研究学者

  • 廖利民
  • 张泓
  • 艾坤
  • 文建国
  • 冷军
  • 许明
  • 鞠彦合
  • 刘承梅
  • 刘静
  • 王庆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郭淑慧; 杨晔; 江杨洋; 许建文
    • 摘要: 背景:miRNA-mRNA调控网络在各种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挖掘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靶点,并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加以动物实验验证。方法:从GEO数据库筛选神经源性膀胱的差异基因,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PPI分析,并通过Cytoscape和ROC曲线筛选关键基因,最终通过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对关键基因进行RT-PCR验证。结果与结论:①共筛选出188个神经源性膀胱的差异基因,GO及KEGG分析发现其主要在炎症反应、Cytokine-cytokine受体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方面显著富集;通过Cytoscape及ROC曲线结果筛选出miR-147-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miR-362-5p-Scn9a 2个关键调控网络;②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大鼠中miR-147、miR-362-5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量上调,Scn9a基因下调;③结果提示,miR-147-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iR-362-5p-Scn9a作为炎症、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调控因子,有望成为诊断和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新靶点。
    • 韩栩珂; 陈一丁; 陈慧臻; 杨小梅; 洪佩佩; 陈秋
    • 摘要: 背景:2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其发病机制不明确,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构建高效稳定的动物模型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的研究有重要意义.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并评价其稳定性.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和模型组(n=45),正常组常规饲料喂养8周;模型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第4周时根据注射链脲佐菌素剂量分为3组(n=15),分别单次腹腔注射20,35,50mg/kg的链脲佐菌素造模,而正常组大鼠注射等剂量的柠檬酸缓冲液.在0,4,8周进行一般情况观察,记录体质量和血糖;第8周检测各组大鼠的尿流动力学指标及膀胱湿质量,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膀胱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与结论:①高脂饮食结合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5 mg/kg组大鼠存活率较高,成模率较稳定(80%);②与正常组大鼠相比,链脲佐菌素35 mg/kg组大鼠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增多,膀胱内压减小,膀胱湿质量及顺应性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提示高脂饮食8周结合35mg/kg链脲佐菌素单次腹腔注射是建立2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的最佳方法.
    • 林品嫦; 莫光英; 周柳红; 范旻珍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功能性磁刺激联合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下肢运动诱发电位、尿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收治的6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5 Hz重复功能性磁刺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15 Hz重复功能性磁刺激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治疗期间进行间歇导尿护理,残余尿量连续7 d低于100 mL时停止导尿。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后残余尿量、漏尿次数、排尿次数、国际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下肢运动诱发电位及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漏尿次数及排尿次数均减少,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I-QOL评分、下肢运动诱发电位波幅(AMP)、最大膀胱测量容量(MCC)及初始尿意容量(FDV)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下肢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LAT)均缩短,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下肢运动诱发电位运动阈值(MT)及储尿期最大膀胱内压(P_(ves.max))、最大逼尿肌压(P_(det.max))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5 Hz重复功能性磁刺激治疗比较,采用15 Hz重复功能性磁刺激联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效果更佳,可有效解决患者排尿障碍问题,改善下肢运动诱发电位与尿动力,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 万玲飞; 何明丽; 廖星宇
    • 摘要: 目的探讨膀胱尿压测评训练联合个体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医院收治的97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膀胱尿压测评训练联合个体化康复护理干预,两组均干预8周,比较两组膀胱功能、24 h排尿指标、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干预8周后,观察组膀胱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两组排尿次数均低于干预前,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排尿次数低于对照组,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期间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行膀胱尿压测评训练联合个体化康复护理可提高膀胱功能,改善24 h排尿指标,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
    • 向俊玲; 陈红宇; 陈淳; 胡君娥; 张高鹏; 李小萍; 胡桃
    • 摘要: 对国内外研发的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间歇导尿评估工具进行综述,从对病人的心理、执行能力以及并发症3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了各评估工具的测评内容、评分方式、信效度、应用现状及优缺点等,旨在为临床医务人员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王小丽; 唐锐; 张燕琴; 魏坛芳; 毛鸿筱; 赵倩
    • 摘要: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系统性评价不同艾灸方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搜集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6月20日,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和质量评价,并对结果进行交叉核对。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5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涉及8种不同的艾灸方法。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温和灸、隔药灸、隔姜灸、热敏灸、温灸箱灸及益元灸联合常规康复护理优于常规康复护理,累计排序曲线下面积(SUCRA)排序前3位的艾灸方法依次为温和灸、隔药灸、温灸箱灸。在膀胱功能平衡状态方面,温灸箱灸、温和灸联合常规康复护理优于常规康复护理;SUCRA排序前3位的艾灸方法依次为温灸箱灸、温和灸、益元灸。在残余尿量方面,温和灸、隔药灸、隔姜灸、雷火灸、热敏灸、温灸箱灸、益元灸、温针灸联合常规康复护理优于常规康复护理;SUCRA排序前3位的艾灸方法依次为温和灸、雷火灸、隔姜灸。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艾灸联合常规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的排尿功能,其中温和灸和温灸箱灸可能是最优选择。此外,仍应通过高质量RCT对本研究结果加以论证。
    • 孟祥志; 崔慎红; 侯晓倩; 李本源; 张鑫如; 张平; 韩云博; 冷军
    • 摘要: 目的了解神经源性膀胱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中关于神经源性膀胱的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分别绘制作者、机构、国家的知识图谱。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064篇文献。目前对于神经源性膀胱领域的研究处于稳定发展期,该领域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的作者及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国际相比联系不够密切,国内的合作更多在医学院校和各自附属医院之间展开。未来我国可以进一步加强跨地域、跨机构之间的合作。低频电刺激和骶神经调节更大概率是未来的研究热点,儿童神经源性膀胱和机器人辅助技术同样值得国内研究者关注。
    • 李秀敏; 王杰; 刘勇
    • 摘要: 脊髓损伤(SCI)所致神经源性膀胱(NB)是最常见的脊髓损伤神经功能障碍之一,中医范畴属于“痿证”“癃闭”的病因病机,其中暴力外伤占主要原因。根据国内外最新文献,现有治疗方法不能完全修复排尿功能缺损,且以膀胱的规范管理为主,如清洁导尿、无菌导尿、制定饮水计划等。中医的“提壶揭盖法”是以开提肺气、斡旋气机、宣肺利水为治疗原则的治法,具体体现在方剂、针灸取穴的配伍中,且和“补肾温阳”“和营益气”“健脾补肾”等治法相合用,从中医整体辨证,下病上取,能够改善SCI后NB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残余尿量、降低膀胱充盈压,现对其治则治法进行深度剖析,以飨同道。
    • 吴世凤; 石贤科; 梁聪聪; 陶敏; 陈礼娜
    • 摘要: 目的:探讨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尿潴留患者进行调制中频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将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SCI后NB尿潴留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有患者25例。对A组患者进行清洁间歇性导尿、电针、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C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调制中频电刺激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24 h排尿次数、单次排尿量、平均残余尿量及生活质量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C组患者的24 h排尿次数多于A组患者和B组患者,单次排尿量高于这两组患者,平均残余尿量低于这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评分高于A组患者和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SCI后NB尿潴留患者进行清洁间歇性导尿、电针、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其实施调制中频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膀胱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 王立童; 靳丹; 代永利
    • 摘要: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干扰电治疗脑卒中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46例分为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干扰电治疗组(观察组)、留置导尿联合膀胱干扰电治疗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膀胱功能、尿动力学指标如膀胱容量(VH_(2)O)、膀胱的顺应性(BC)、膀胱压力(Pves)、逼尿肌压力(Pdet),连接肌电图测定肛门外括约肌功能,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等。结果:对照组治疗后VH_(2)O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BC、Pves、Pdet、残余尿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H_(2)O、BC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ves、Pdet、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膀胱功能评分下降,ADL评分、排尿次数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括约肌扩张、收缩波幅均高于治疗前(P<0.05);2组上述指标除Pdet和排尿次数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均未见泌尿系感染、肾积水、肾盂肾炎等情况发生。分别对患者治疗后4、8周进行随访复查,观察组停止间歇导尿后均可自行排尿且残余尿量均小于50 ml;对照组疗程结束后仍留置导尿者共7例,其中2例出现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结论:间歇导尿联合膀胱干扰电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增加逼尿肌兴奋性,提高肛门括约肌舒缩功能,促进尿流动力学改善,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缩短留管时间,由此减少尿路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