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8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3347篇;相关期刊576种,包括中国哲学史、船山学刊、徽州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首届地学文献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等;程朱理学的相关文献由103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新民、史革新、姜海军等。

程朱理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8 占比:24.45%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3347 占比:75.21%

总计:4450篇

程朱理学—发文趋势图

程朱理学

-研究学者

  • 张新民
  • 史革新
  • 姜海军
  • 张昭军
  • 田富美
  • 衷尔钜
  • 蔡方鹿
  • 于蕾蕾
  • 何植靖
  • 吴洪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陈郭竞; 张楚宁
    • 摘要: 笔者分析了程朱理学对宋瓷的影响以及具体表现。从礼制与仿古的关系出发,探讨了程颢、程颐提出的有关“器”、“道”的理念以及朱熹的理气论与人格美的关系。程朱理学建立了完整的造物系统,演变成了宋瓷独特的美学观,开创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程朱理学对今后的学术研究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为当今陶瓷艺术的创作启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也对目前社会陶瓷从业人员有着更好的借鉴。
    • 朱彤; 张献忠
    • 摘要: 洪武、永乐年间,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的意识形态,科举考试亦要严格遵从程朱理学的传注。这一方面促进了程朱理学的传播,但另一方面也使其日趋僵化,从而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活力。随着明中期以来士风的凋敝与心学的萌发,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这一点亦体现在科举考试中。丘濬作为当时的“理学名臣”,致力于维护程朱理学的权威,他还曾任国子监祭酒,而且多次担任乡、会试的同考官和主考官,其间多次阐发其举业思想,其理学著述《大学衍义补》等也有很多地方体现了其举业思想。丘濬的举业思想旨在匡正程朱理学之流弊,革除科场上的歪曲风气,不仅彰显了鲜明的经世致用色彩,更是反映了成化、弘治年间科举指导思想的微妙变化。
    • 朱浩
    • 摘要: 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气禀”之说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朱熹认为,“气禀”既是指“血气”之充,更是指滋养人们道德的浩然之气。由探讨“气禀”出发,朱子强调,“气禀”与“气质之性”是彼此互相关联的两个概念。人们禀受之气固化于意识之中,形成了“气质”;而所禀得之气的清、浊则形成了“气质之性”。由此,朱熹又提出了“气禀之偏”的论题,提出“性本是清,但因气禀而生善恶之性”的观点,并对孟子“四端”之说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证。在回答如何才能取气之清者的工夫论问题时,朱子提出了持其志、守其气、正其心的原则,并主张通过格物穷理的方式来实现道德认知的提升。
    • 任晔
    • 摘要: 先秦诸子百家在西周“敬”观念基础上,依各自思想主张,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墨家侧重鬼神崇拜、法家强调“敬上奉法”、道家反对刻意矫饰。儒家将“敬”引入个体道德情感层面,作为外在规范“礼”的内在本源。但先秦时期的“敬”观念,是由诸子百家共同搭建,涉及原始崇拜、处事待人、道德情感等多重层面,具有丰富而多元的思想内涵。
    • 何孝荣; 陈文博
    • 摘要: 丘濬是明代中期的“理学名臣”、宰辅高官。他尊奉程朱理学,视佛教为“异端”,要求禁绝佛教,强调抑制佛教势力,去除日常生活中的佛教习俗,同时他也赞扬、信奉佛教,宣传慧能及广东地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与僧人交游,出入理学与佛教之间。丘濬的佛教观建立在理学根基之上,因此杂糅矛盾,官职、身份地位以及社会大环境、地域小环境等都发挥着形塑作用。丘濬的佛教观是明代中期官员士人佛教观的缩影。
    • 苏露锋
    • 摘要: 明朝思想家李贽有三把“剃刀”。这些“剃刀”,构成了他奇异、矛盾而又决然的一生。第一把剃刀是剃度之刀。李贽出生于福建泉州,家境贫寒,从小就有怀疑精神,尤其反感程朱理学。但为了糊口,他不得不参加科举考试,26岁中了举人,他却说:这只不过是个儿戏!此后也不再考进士,远赴河南辉县做了教谕,后又调任最高学府国子监博士。在云南姚安知府任上,李贽廉洁勤政、秉公执法。上司欣赏,同僚夸奖,士民赞颂,大家都认为他仕途前景无量。然而,他却在大家诧异的目光中,弃官去职,来到湖北芝佛院剃度成了和尚。从此专注学问,著书立说。
    • 陈静; 李钰婷
    • 摘要: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传播学术思想的主要载体,有着丰富的空间文化。选取明清以降复建的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为研究对象,从发展脉络、书院选址、空间布局、建筑规制4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剖析书院建筑群空间形成背后的内在逻辑及文化内涵。
    • 王胜军; 蔡丹
    • 摘要: 沙滩文化是清代中后期出现在黔北地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学术界主要是将之作为一种经学形态加以探讨。事实上,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为代表,沙滩文化中程朱理学的精神在人生信仰、道统意识、学术传播和躬行实践、诗文创作等方面都有表现。总体来看,程朱理学与沙滩文化结缘从属于晚清汉宋合流的区域性思潮,是其在晚清贵州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
    • 吴仲煜
    • 摘要: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格物"、"致知",这两词来源于《礼记》,《礼记·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此书却只提及了"格物"与"致知",并未做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为后世提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宋以来作为儒学两大派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也对"格物致知"作了大相径庭的解读。
    • 张曦月
    • 摘要: 对于情感的讨论和研究古今中外一直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地表现各个时期各个作者不同的看法,明末的汤显祖提出的"至情说"成为了研究情感论独树一帜的一座高峰.为什么在明末启蒙思想的思潮下,在那么多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家中,汤显祖可以突出重围?他的"至情"思想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的"至情"是否真实存在?本文运用归纳法、分析法与比较法,从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入手,归纳其产生"至情"说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因素,解析其"情"与"理"的冲突,揭露其升华后哲学层面的意义,并与西方柏拉图提出的精神恋爱进行比较,进一步阐述"情"与"欲"的关系.同时,浅谈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赋予"至情"以现实的意义并能被普遍接受成为一种价值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