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飞行器

空间飞行器

空间飞行器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970篇,主要集中在航天(宇宙航行)、航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3篇、会议论文161篇、专利文献2959627篇;相关期刊228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光学精密工程、计算机仿真等; 相关会议127种,包括第一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2014年第三届载人航天学术大会、2012中国制导、导航与控制学术会议等;空间飞行器的相关文献由2125位作者贡献,包括夏红伟、王常虹、马广程等。

空间飞行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3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6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959627 占比:99.98%

总计:2960211篇

空间飞行器—发文趋势图

空间飞行器

-研究学者

  • 夏红伟
  • 王常虹
  • 马广程
  • 张耀磊
  • 不公告发明人
  • 刘佳琪
  • 吕静
  • 李强
  • 李海岩
  • 王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方; 于瑞霞
    • 摘要: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以下简称“西安分院”)是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核心单位之一,是我国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及电子系统与设备研究、设计及生产的骨干产业化研制基地,建设形成了西安—北京—上海—杭州“四地六区”的发展格局。西安分院参与了自“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的我国历次航天重大活动,成功发射了300余颗星船,为我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分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有效载荷是实现航天器功能的核心载体,是决定航天器水平和能力实现的关键,是衡量航天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
    • 卢天健; 刘少宝
    • 摘要: 装备(空间飞行器、飞机、直升机、海洋平台、舰船、高铁、特种车辆等)主承载结构的轻量化、多功能化是实现性能提升、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高孔隙率多孔材料具有超轻、高比强、高比刚度、高强韧、耐撞击、高效散热/隔热、高效吸声等多样化性能,是实现装备结构轻量化、多功能化的优良材料.然而,装备主承载结构的多功能轻量化设计、制备、验证及工程化应用仍面临着诸多挑战,涉及超轻多孔材料与结构一体化设计理论、多功能复合材料与结构跨尺度设计理论及优化策略、材料和结构先进制造技术、材料与结构测试及多物理场表征技术等研究领域.
    • 邓博炜; 田源; 王悦; 金文
    • 摘要: 考虑质心漂移、轨控推力偏心和推力偏移这几个引起干扰力矩的主要误差源,建立了空间飞行器的姿态动力学方程,选取惯组测得的角速度作为量测变量,通过可观测性秩条件对该系统的可观测性进行了分析,证明各姿态控制通道的总轨控干扰力矩均可观。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对空间飞行器轨控发动机引起的干扰力矩进行在线估计,并进一步在姿态控制中对其做出补偿。数学仿真的结果表明,扩展卡尔曼滤波能够实现较高的估计精度,且干扰力矩补偿后的姿态控制效果有了明显改善。
    • 摘要: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原名《控制工程》)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1674-1579//CN11-5664/V).主要报道空间控制领域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刊登创新性学术见解的研究论文.其内容涵盖空间飞行器、空间活动、空间试验的控制技术,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在空间飞行器、空间活动、空间试验中的应用,上述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的研究、试验与应用,系统与部件的仿真技术、信息处理和可靠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上述控制技术在其他工程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
    • 摘要: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原名《控制工程》)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ISSN1674-1579//CN11-5664/V).主要报道空间控制领域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刊登创新性学术见解的研究论文.其内容涵盖空间飞行器、空间活动、空间试验的控制技术,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在空间飞行器、空间活动、空间试验中的应用,上述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的研究、试验与应用,系统与部件的仿真技术、信息处理和可靠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上述控制技术在其他工程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
    • 航天器工程编辑部
    • 摘要: 《航天器工程》是由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主办的综合性技术期刊,也是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总体专业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专业委员会会刊,是国内全面、综合反映空间技术发展、工程研究、系统设计、集成测试和试验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期刊之一,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 董咚
    • 摘要: “天地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这是中国古代哲人对宇宙朴素而智慧的认知。在漫长的岁月里,前辈先贤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观天象、创历法、释天惑、试飞天,从未停止过探索和思辨。空间时代催生出了空间科学--以空间飞行器为主要平台,研究发生在地球、日地空间、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物理、化学及生命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空间科学到底是什么?空间科学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在空间科学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空间科学领域有哪些“最闪亮的星”?本期专题,小编带你一起走近空间科学。
    • 李颐黎
    • 摘要: 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把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列入其中。经论证,专家建议以载人飞船起步、以发展空间站为目标发展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批准实施我国的载人飞船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试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 张曼倩(整理); 段小琪(制图)
    • 摘要: 1992年9月21日,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30年间,载人航天事业逐步实现了从搭载人到多人升空、从舱内作业到太空行走、从短期邀游到中期驻留再到长期“出差”的历史性跨越。2022年底,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将全面完成,给三十年的赓续奋斗画上圆满的句号!
    • 李青山; 廉宗民; 王璐; 谢生龙
    • 摘要: 空间飞行器在太空飞行过程中需要满足多任务、多工作模式以及大范围机动的需求,其控制系统在大范围机动飞行条件下存在大量的外界干扰和内部参数不确定,同时飞行器的自适应过程受限于资源,人工干预难度大,并且现有的成熟的动态自适应方法并不一定适合空间飞行器控制软件进行自主控制,所以目前对自主控制系统软件的动态自适应调整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提出一种在双层感知—分析—决策—执行(MAPE)控制循环基础上的自适应框架,使用基于规则/策略的决策方法和基于强化学习的决策方法对系统感知到的局部和全局变化进行决策,并且采用基于数据驱动的反馈方法对规则库中的策略信息进行周期性的调整和优化,保证飞行器在太空执行任务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可以动态的完成自适应调整,保障任务的可靠执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