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纵隔淋巴结转移

纵隔淋巴结转移

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特种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9740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现代医用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工程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3年CSCO学术年会、湖北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论坛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文献由54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洲、刘相燕、刘阳晨等。

纵隔淋巴结转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9740 占比:99.52%

总计:39930篇

纵隔淋巴结转移—发文趋势图

纵隔淋巴结转移

-研究学者

  • 王洲
  • 刘相燕
  • 刘阳晨
  • 周绍兵
  • 刘凡英
  • 刘文亚
  • 刘芮
  • 卢万军
  • 叶宏勋
  • 张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为之
    • 摘要: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IMRT)联合紫杉醇+顺铂(TP)同步化疗在食管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食管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80例,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两组。化疗组采用TP化疗治疗,联合放疗组联合IMRT同步放疗治疗,比较两组有效率、免疫水平。结果:治疗7周后联合放疗组有效率高于化疗组(P<0.05);治疗7周后联合放疗组总T淋巴细胞、总B淋巴细胞、CD3^(+)CD4^(+)、NK细胞及Ts细胞水平均高于化疗组(P<0.05)。结论:IMRT联合TP同步化疗用于食管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有效率,有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 樊化; 孙萍; 巫开文; 张怡; 杨璐
    • 摘要: 目的 探讨CT联合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NSCLC患者105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将其分为转移组28例和未转移组77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T检查与血清标志物检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血清学指标、CT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评分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基于CT检查联合血清标志物的评分模型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转移组肿瘤直径2~3 cm、中央型肺癌、肿瘤实性比例≥80%、淋巴结短径≥10 mm、淋巴结SUVmax≥4. 5比例及血清CEA、NSE、Cyfra21-1阳性比例高于未转移组(P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EA、NSE、Cyfra21-1、肿瘤分型、肿瘤实性比例、淋巴结短径、淋巴结SUVmax是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均<0. 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建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评分方程:Logit(P)=-5. 559+0. 599×(血清CEA阳性)+0. 529×(血清NSE阳性)+0. 647×(血清Cyfra21-1阳性)+0. 778×(中央型肺癌)+0. 877×(肿瘤实性比例≥80%)+0. 990×(淋巴结短径≥10 mm)+1. 139×(淋巴结SUVmax≥4. 5),总分0~10分。该评分模型预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916(95%CI:0. 865~0. 994),最佳截断值为7分,此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77. 14%。结论 CT检查联合血清CEA、NSE、Cyfra21-1检测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有一定预测价值。
    • 王永丽; 王静; 刘文亚
    • 摘要: 目的:探讨能谱CT基物质分离技术对肺癌纵隔淋巴结性质预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并接受胸部能谱CT扫描检查的抗肿瘤治疗前的肺癌患者65例,纵隔淋巴结共120枚,其中转移组淋巴结88枚,非转移组淋巴结32枚。将肺癌原发灶与转移组淋巴结,肺癌原发灶与非转移组淋巴结在动脉期及静脉期的碘基值、标准化碘值、水基值及标准化水值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肺癌原发灶与转移组淋巴结在动脉期、静脉期的碘基值及标准化碘值、水基值及标准化水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肺癌原发灶与非转移组淋巴结在动脉期、静脉期的碘值及标准化碘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碘基值及标准化碘值可作为原发肺癌纵隔淋巴结性质预判的重要指标。
    • 王玉成; 陈小宇
    • 摘要: 目的:探讨64排CT结合血清学检查在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非小细胞性肺癌患者70例,通过64排CT扫描并检测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与神经元特异性烯纯化酶(NSE)水平,以探讨CT联合血清学检查对非小细胞性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作用。结果:随着NSCLC分期逐渐提升,CT灌注参数病灶区域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血容量(BV)逐渐提升,平均通过时间(MTT)逐渐下降,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NSCLC分期提升与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增加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经元特异性烯纯化酶(NSE)水平均逐渐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CT扫描结合CEA、NSE、Cyfra21-1等血清学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准确评估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推广价值较高。
    • 王永丽; 崔元龙; 刘文亚
    • 摘要: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对肺癌纵隔淋巴结性质预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胸部能谱CT扫描检查的肺癌患者65例,入组纵隔淋巴结共120枚,其中转移组淋巴结88枚,非转移组淋巴结32枚。将转移组淋巴结与非转移组淋巴结在动脉期及静脉期的碘基值、标准化碘值、水基值及标准化水值、有效原子序数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9为较高,检验水准α=0.05。结果: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淋巴结在动脉期及静脉期的碘值及标准化碘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的碘值、标化碘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8,临界值分别为15.23、0.22。结论:能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可作为肺癌纵隔淋巴结性质预判的诊断依据。
    • 王苏亮; 马淑华; 黎叶芳; 金鑫; 张静
    •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应用能谱CT进行影像诊断的临床结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3月我院呼吸内科和胸外科50例疑似原发性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先对患者实施常规CT检查(作为常规组),而后实施能谱CT检查(作为能谱组),以病理检测结果为判断标准,回顾性比较两组的临床检查情况。结果:临床统计显示,能谱组在总检出准确率(98.00%)显著优于常规组(82.00%)(P<0.05);无转移患者的淋巴结(1.34±0.15)与原发病灶(0.95±0.09)在能谱曲线斜率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能谱组的临床总满意度(94.00%)显著优于常规组(80.00%)(P<0.05)。结论:能谱CT检查能够准确诊断出原发性肺癌患者是否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检出准确率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刘阳; 徐思源; 刘侃; 王晓雷; 刘绍严; 徐震纲; 刘杰
    •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超声诊断为临床淋巴结阳性(cN1,包括cN1a和cN1b)的248例初治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胸增强CT检查,对可疑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中行可疑区域淋巴结清扫.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和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48例患者中,术后病理提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54例;术后病理分期为T1期86例,T2期94例,T3期17例,T4期51例;N1a期21例,N1b期227例,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T分期和N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影响因素中,超声肿瘤长径>2 cm、超声肿瘤双侧、CT双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球蛋白(Tg)升高、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升高均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术后相关影响因素中,肿瘤双侧、双颈淋巴结转移、肿瘤侵犯周围器官(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或喉)、T3分期、T4分期、总转移淋巴结数目>10枚、Ⅵ区转移淋巴结数目>3枚、Ⅵ区转移淋巴结数目>6枚、Ⅵ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2、Ⅳ区淋巴结转移数目>5枚、Ⅳ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 1/3均与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T双颈淋巴结转移、Tg升高、ATG升高、Ⅵ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2、Ⅳ区转移淋巴结占总清扫淋巴结比例>1/3均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3%和9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结论 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超声检查考虑有淋巴结转移时,需常规行颈胸部增强CT检查.当CT示双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功能检查提示相关抗体异常升高时,需注意有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行颈淋巴结清扫过程中,如发现颈Ⅵ区和Ⅳ区淋巴结转移较多时,需要警惕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达到完整清扫上纵隔淋巴结患者与无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 孙国臣; 王明甫
    • 摘要: 目的:探究基于低放射剂量CT灌注影像提取CT灌注参数以及影像组学参数联合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转移的效能.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20年5月经病理证实为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以及非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前行低剂量CT灌注扫描.术中系统性清扫患者N1及N2站淋巴结,并取肿瘤组织以及淋巴结分别做微血管密度免疫组化检验以及淋巴结病理检测.将所有患者按照分层随机的原则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诊断医师基于CT灌注图像进行肿瘤感兴趣区域分割,并提取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通透性(PMB)以及396个影像组学参数.基于训练组人群的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采用LASSO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联合Radscore以及CT灌注参数构建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转移的可能性.结果:经过特征降维后,利用LASSO构建Radscore,选择惩罚系数log(λ)=0.867,共计7个影像组学.Radscore在训练组中和验证组中评估NSCLC纵隔淋巴细胞转移时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0.840 vs 0.841);训练组中纵隔转移和非纵隔转移患者的CT灌注参数:MTT以及BV具有统计学差异,且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诊断效能高于随机诊断[(0.687 vs 0.698>0.500)(0.672 vs 0.698>0.500)].联合Radscore以及CT灌注参数BV和MTT构建的联合模型Image model的诊断效能在训练组中高于Radscore、BV、MTT(P=0.378、0.014、0.010),在验证组中低于Radscore,高于BV、MTT(P=0.563、0.631、0.093).Image model Hosmer-Lemeshow统计结果显示模型与实际观察情况无显著差异,可拟合(P>0.05).结论:CT灌注参数与影像组学标签可用以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是否转移,同时联合CT灌注参数与影像组学标签可构建联合模型评估纵隔淋巴是否转移.
    • 林志强
    • 摘要: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模型及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本院120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3例,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和对照组(87例,未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采用Cox风险模型分析NSCLC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构建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Cox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SUVmax及脉管浸润是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P<0.05).PI指数方程=0.516X1+0.496X2+0.638X3(X1=分化程度,X2=SUVmax,X3=脉管浸润).ROC分析结果显示PI指数方程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12(s x=0.042,95%CI=0.730~0.894,P=0.000),敏感度为0.758,特异度为0.747,对应PI值为1.154.结论:肿瘤分化程度、SUVmax及脉管浸润是NSCLC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风险模型有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 宋丽华
    • 摘要: 目的:分析在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方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CT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2013年1月份-2020年9月份期间以非小细胞肺癌疾病就诊的7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均以CT为检查工具进行疾病的诊断,以评估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比患者的CT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检查结果为上叶肺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人数相关较多,上叶肺癌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人数较少,且CT检查结果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均呈阳性或阴性的患者人数相对较多,CT检查的阴性预测率相对较低,阳性预测率较高,且具有一定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CT检查诊断方式,可有效检出其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且具有一定的准确率,能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且有针对性的救治,值得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