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编年

编年

编年的相关文献在1947年到2022年内共计42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1篇、专利文献2篇;相关期刊282种,包括文史哲、杜甫研究学刊、中学历史教学等; 编年的相关文献由390位作者贡献,包括宝木、陈大康、吴伟斌等。

编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1 占比:99.53%

专利文献>

论文:2 占比:0.47%

总计:423篇

编年—发文趋势图

编年

-研究学者

  • 宝木
  • 陈大康
  • 吴伟斌
  • 彭文良
  • 刘琴
  • 曾晓云
  • 曾莉
  • 祝求是
  • 邢丽凤
  • 何泽棠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成璟瑭; 李松海
    • 摘要: 由于地理位置与文化交流的关系,韩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对中国,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史前考古学研究十分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国东北地区新考古资料的刊布以及交流的深入,韩国学术界集中发表了一些有关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积石塚、玉器、祭祀、编年、研究史等方面,并对“辽河文明论”进行背景分析与理论探讨。整体来看,这些研究成果既有宏观视野的比较研究,也有针对细节的微观研究,本文也对这些成果进行了述评。总的来说,韩国学者研究论据充分,论点明确,除一些细节可以商榷之外,大部分成果值得中国学术界思考与借鉴。
    • 骆扬
    • 摘要: 在中国早期史学的发展中,编年史《春秋》的出现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春秋》的编年记录既显示为时间上的连贯性,同时又有着阶段性的区分,体现了将历史发展视作连续与断裂之统一的理解。《左传》在继承《春秋》编年史形式的基础上具有了更高的叙事连贯性,对所记载的众多史事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叙述,以凸显历史的整体相关性,从而构成了一个可以为人们所理解的过程。
    • 谭新红; 黄巧盈
    • 摘要: 《全宋诗》所收跨代诗人的作品,其中有些并非创作于宋代而是五代时期,这类误收的作品分布于宋太祖、朱存、释志端、陈抟、单氏、孟宾于、范质、孙光宪、窦仪、释印粲、许坚、王溥、李昉、范杲、王处厚等人名下。给这些诗歌编年系地,进而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观照,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 付建荣
    • 摘要: 唐刘禹锡《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齐和之宜,炮剔之良,暴炙有阴阳之候,煎烹有少多之取。挠劳以制驶,露置以养洁。"例中的"挠劳"费解,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云:"挠劳:未详。"(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036页)今按,"挠劳"应读作"挠捞",表"搅捞"之义。"挠"表"搅动"义,《广韵·豪韵》:"挠,搅也,呼毛切。"《齐民要术》卷八"作酢法":"尖量曲末,泻著饭上,慎勿挠搅。""挠搅"同义连文,挠"即"搅"义可证。
    • 李源
    • 摘要: 深究陶渊明真实的田园思想及其化而成形,形而具实,实而归虚的始末原委,可以发现这条罕为人知的山水田园路其实几经风霜雨雪,尘世种种,无一不成山水田园路之基奠。本文以陶渊明入仕起始,辅以编年诗文浅析其一路走来的情感、心境变化,体验其波澜飘摇一生,聊为品味:陶渊明少而高志,仕途济世之心不减以求“净”;陶渊明归隐终怀已定,身在仕途而心向田园,可见其“静”;陶渊明隐居生活渐深,归于真实,得之于“境”。
    • 黎飞
    • 摘要: 民国是近现代中国档案教育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各类型、各层次的档案教育并存发展,为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文章通过编年的方法,详细梳理了民国时期档案教育的重要事件,以期助力民国档案教育的研究.
    • 夏汉宁
    • 摘要: 本书以编年的形式梳理、归纳了70年来江西新诗发展大事记,包括重要活动、发表作品、获奖作品、诗集出版、诗歌报刊等内容。作者历时近20年,查阅了大量资料,以客观事实为基准,并配发大量图片,增强史料性。该书不仅呈现了70年来江西新诗发展演进的丰富内涵与曲折历程,还丰富了我国地方诗歌史的研究版图和维度。
    • 刘军
    • 摘要: 民国时期是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西夏学的一个重要时期,而学界历来对西夏学研究史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新中国成立(1949年)后,民国时期则较少.本文采用分类编年的方法,对民国一代的西夏学作一系统完整地梳理.
    • 彭文良
    • 摘要: 冯应榴的《苏文忠公诗合注》是苏诗注释史上的集大成之作,成就颇高,但仍存在明显问题,亟需补正:第一,冯注所收注释材料有严重缺漏,其中所引施注至少缺12卷,可补辑者达二十余万字;第二,冯注注释错误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所引他注原本有误,冯氏未加核实而沿其误,二是原注本不误,冯氏反改误;第三,冯氏在苏诗编年方面功夫甚巨,但仍存在问题,需要重新编定.
    • 谢泳
    • 摘要: 题记:周作人生活的时代,宝卷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周作人一生写了大量文章,无一篇以宝卷为题,但周作人特别喜读宝卷,对宝卷给予很多正面评价,这极为难得。梳理周作人与宝卷的史料,对深入理解周作人一生思想来源及他对整个世界的评价多有帮助。周作人自认自己的学问是杂学,他多次介绍自己主要的知识来源,虽有不少关于人类学及民俗学的内容,但似乎没有专门提到宝卷对自己知识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