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歌史

诗歌史

诗歌史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6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65篇;相关期刊347种,包括文史知识、读书、名作欣赏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2011年管理创新、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国际学术会议、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等;诗歌史的相关文献由56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立群、李元洛、王士强等。

诗歌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7 占比:69.9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265 占比:29.58%

总计:896篇

诗歌史—发文趋势图

诗歌史

-研究学者

  • 张立群
  • 李元洛
  • 王士强
  • 汪剑钊
  • 霍俊明
  • 何言宏
  • 周京明
  • 孙晓娅
  • 张凤芹
  • 程忠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彦峰; 孙银莎
    • 摘要: 东晋以来士人出家渐多,僧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现于诗坛,形成了带有群体特点的诗歌创作风气。东晋僧诗几乎都为五言体,在东晋前中期四言体盛行、五言诗陷入低谷的背景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东晋诗僧群出自中下层家族,比较自然地继承了源自寒素阶层的汉魏五言诗传统,并进一步融合山水、佛理、仙道等内容,开启了晋宋五言诗新的风格,成为晋宋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士僧交往的深入,东晋诗僧群以其五言诗创作实绩,改变了士人以五言为俗体的观念,重新开启了五言诗创作风潮,具有建构五言诗史的意义。在以玄言诗为主流的东晋诗史之外,重新探讨被忽视和遮蔽的东晋诗僧群的五言诗写作实践与诗史功绩,有助于揭开晋宋诗歌史的真相及其发展演进。
    • 周瓒
    • 摘要: 回顾近四十年当代诗歌批评的历史发展,可从中勾勒出一条较清晰的批评线索。始于对“朦胧诗”晦涩的困惑,广义的解诗学批评出现,从诗歌形式分析的兴盛和困境,进入理解诗歌文本与现实关系的重新定位,再到对诗歌写作伦理的关注,当代诗歌批评实现了它内部的成熟和蜕变。在此过程中,批评的主体性增强,近十多年来,批评界集中出现了反思当代诗歌批评的热点现象。从讨论批评与诗歌史写作“分界”,到构想一种新的批评范式,再到对批评学术化的检讨等,这些反思无疑反映了批评者可贵的严肃态度和进取意识。但从更开阔的时间跨度来讲,当代诗歌批评需要重新调整反思的位置,明确批评的总体功能,体认批评的哲学基础并打开批评的政治潜能等,进而,诗歌批评更坚实的成果可望涌现。
    • 于嘉豪
    • 摘要: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文化、艺术都空前繁盛的时期。唐诗不仅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典音乐在经历了长久的历史积淀后也在大唐盛世呈现出别样的辉煌。唐代的音乐与文学相辅相成,相生相长。唐代的文人往往以其诗作入乐进行传播,以显示其创作水平之高。唐代丰富的乐器种类常常以独有的音色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与诗人在文字中实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共鸣。
    • 西渡
    • 摘要: 臧棣最近出版了他的新作《诗歌植物学》。这是一本规模宏大的诗集,是诗人关于植物的诗歌全集,收入诗作291首,写作时间长达35年,涉及植物的数目与诗篇数目约略相当。书分三卷,第一卷咏花,第二卷咏树,第三卷则分咏入食、入药各类植物。书腰上说诗集“涵盖了日常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全部的植物,是诗歌史上罕见的集中书写植物的诗集”。前半句语涉夸张,后半句却是实情。即使在农耕时代,中外诗史上似乎也找不到规模相当的同类个人诗集。
    • 杨庆祥
    • 摘要: 1我试图以一种非整体的形式来应对欧阳江河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从研究的角度看,欧阳江河属于那种需要“研究资料汇编”同时又反对“资料汇编”的作者--注意,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同时也是一个作家、一个书法家、一个评论家,也是一个口若悬河的演说者、一个对音乐、美术、威士忌和红酒都有见解的鉴赏家。一个碎碎念的“老男孩”、一个头发漆黑同时目光狡黠的“火星人”。需要“资料汇编”的意思是,他必将在当代文学史和诗歌史上留下他的“令名”,传统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建立在他的传记、文本、访谈、评论,甚至是八卦绯闻的基础之上。反对“资料汇编”的意思是,那些整齐的分类法和貌似严密实则空洞的概念定义会将创造之门焊死,留给我们一具文学史的僵尸标本。所以我寻求灵动的对位法,能够将欧阳江河重新塑形,吹一口气,在他的分身和幻影里不是手足无措,而是能够一起蹁跹遨游,在多重的目光里看到“成千吨的自由落体,/以及垃圾的天女散花”。
    • 李森
    • 摘要: 诗歌史中有关批评、创作、流派、群体的论争,核心是“诗-蕴”生成的论争。但一般情况下,总是形成“诗-蕴闭环”和“非诗-蕴闭环”两种形态。“诗-蕴闭环”,是作品蕴成之美,是具体的、音声形色的“有意味的形式”;“非诗-蕴闭环”,是某种与具体作品“诗-蕴”生成无关的理论、批评概念或逻辑框架。
    • 凌頌榮
    • 摘要: 蘇天爵(1294—1352),字伯修,爲元代中葉館閣文臣的代表人物。其精通史學之餘,亦善於詩文,有總集《元文類》七十卷傳世。《元文類》具備豐富的材料與龐大的規模,以賦體爲始,傳體爲迄,合計收録34類文體,文學史價值不可忽視。本文擬聚焦於《元文類》的詩歌部分,特别是各個類别的開端部分。蘇天爵固然希望建立元詩的主體性,卻必須處理元詩成形以前,與金、宋兩代詩學交雜的時期。這涉及元代對前朝詩歌與文化的認可與接受。是以本文希望從總集的編選手法入手,探討《元文類》對這問題的態度,以及處理手法。本文將分成三部分。首先是整理有關元詩開端之議題的理路,以及其與《元文類》之性質的關係;其次,本文會由元好問於總集中的位置入手,分析金人詩歌進入《元文類》的情況與意義;最後,本文會關注其他金、宋遺民,嘗試梳理隱於總集中的前朝記憶與遺民情感,並考察蘇天爵如何接受它們。
    • 夏汉宁
    • 摘要: 本书以编年的形式梳理、归纳了70年来江西新诗发展大事记,包括重要活动、发表作品、获奖作品、诗集出版、诗歌报刊等内容。作者历时近20年,查阅了大量资料,以客观事实为基准,并配发大量图片,增强史料性。该书不仅呈现了70年来江西新诗发展演进的丰富内涵与曲折历程,还丰富了我国地方诗歌史的研究版图和维度。
    • 摘要: 本期“文学史研究”栏目既包含对思潮源流的考镜,也有版本流变的鉴别明晰;既包含特殊时段文学史现象的再发现和整理,也有对文学媒介、作家写作史的重新梳理。霍俊明的《〈诗探索〉与朦胧诗》以一份刊物与当代诗歌创作史上的重要思潮——“朦胧诗”创作思潮为中心,着重呈现了“朦胧诗”前史的发现、诗人认定、史料甄别以及诗歌史位置,文章材料翔实,史料运用细致得当,是媒介研究方面完成度较高的一个案例。
    • 刘志坤
    • 摘要: 金庸的《笑傲江湖》里,令狐冲和田伯光比武,风清扬指点一下令狐冲出招顺序,田伯光对付起来就有些吃力了。有人借题发挥,大发妙论:"这就告诉我们,写文章要重视结构,天底下的观点没啥特别新鲜的,但排列组合出新意。"这道出了写作中的一个秘诀。揆之于诗歌史,诗人们遣词运思,抒发人生诸般况味,所用语词有限,所用意象常有重复,但呈现的风格和给人的感觉却千人千貌,言人人殊,岂不正是巧妙运用排列组合的结果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