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缺血半暗带

缺血半暗带

缺血半暗带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45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60085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第十三次山东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交流大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等;缺血半暗带的相关文献由100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伟、吴江、唐士婷等。

缺血半暗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0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60085 占比:99.94%

总计:560424篇

缺血半暗带—发文趋势图

缺血半暗带

-研究学者

  • 王伟
  • 吴江
  • 唐士婷
  • 朱文珍
  • 王天乐
  • 王拥军
  • 肖继东
  • 蔺心敬
  • 边钺岩
  • 陈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华鑫; 李瑞雄
    • 摘要: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以自身动脉血中的水分子作为内源性示综剂,完全无创、可重复、安全的灌注技术,在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就3D-ASL脑灌注技术进行介绍,并对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关于侧支循环、缺血半暗带、动脉闭塞、出血转化的临床应用展开综述,并分析其现存的局限性及展望,以期3D-ASL灌注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与科研。
    • 邢威; 黄婷婷
    •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灌注成像(DSC-PWI)及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成像联合DWI成像在预测早期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中的意义,指导临床进行早期病情评估,早期治疗及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挽救IP,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MRI常规扫描,DWI, ASL,DSC-PWI扫描,对比患者在两种检测方式下的一般影像学指标,探讨DSC-PWI及ASL成像联合DWI成像在诊断早期脑梗死IP中的价值。结果 ASL+DWI结果显示:80例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高信号病死灶,且其中70例患者灌注情况一致,10例患者在DSC-PWI+DWI和ASL+DWI图示中均显示病灶存在不同灌注情况(K=0.875);80例患者中经检查发现包含110个梗死灶,且33例患者存在缺血半暗带,对比分析发现,梗死核心区与对侧镜像区DSC-PWI-CBF、ASL-CBF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ASL与DSC-PW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IP、血流灌注方面一致性较好,且ASL有望代替DSC-PWI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IP筛查中,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 胡卫; 刘良进
    • 摘要: 目的探究多模式CT检查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来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62.96±4.23)岁。对患者进行多模式CT检查,处理数据得到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根据美国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系统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51例、侧支循环不良组69例,比较两组的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域的灌注参数以及梗死范围,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评估出血性转化(HT)情况,依据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HT组(41例)及未发生HT组(79例),比较两组灌注参数。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侧支循环不良组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均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不良组缺血半暗带的rCBV、rMTT、rTT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缺血半暗带的rCBF水平为(0.81±0.42)ml/100 g·min-1,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的(0.59±0.17)ml/100 g·min-1(P0.05),HT组的MTT水平为(3.25±0.87)s,低于未发生HT组的(5.06±1.29)s,PS水平为(17.15±4.18)ml/min·100 g,高于未发生HT组的(2.03±0.54)ml/min·100 g(均P<0.05)。结论多模式CT检测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侧支循环、缺血半暗带情况及HT的发生进行有效评估,建立并促进良好的侧支循环能减少梗死病灶体积,改善预后。
    • 袁巍; 徐秋贞; 王孝磊; 赵振; 姜亦伦
    • 摘要: 目的探讨256层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20例发病时间在12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均同时行CT平扫、CTP检查及CT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20例患者经CT平扫检查显示58例可见早期低密度病灶,其余62例均未见明显异常;经CTP检查显示59例患者可见缺血半暗带,且比较梗死区与对侧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缺血半暗带区与对侧CBF、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缺血半暗带区与对侧CBV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区与梗死区CBF、CBV、M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TA检查显示本组120例患者中112例可见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现象。结论联合应用CTP与CTA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推广应用。
    • 宁龙; 黑欢欢
    • 摘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中老年人群的高发病,主要为脑血管狭窄或堵塞所致。早期进行血管再通治疗,能有效疏通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恢复患者神经功能,在AIS预后改善中起到关键作用[1]。但实践显示,血管再通后仍会出现再狭窄/闭塞及出血转化(HT)风险,影响患者预后[2]。HT指发生于AIS后脑内出血现象,会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3]。早期预测HT发生及确定其分型,对于血管再通效果和预后改善意义重大。表观弥散系数(ADC)是反应组织中水分子扩散特性而为疾病诊断提供功能性信息的影像学指标[4]。
    • 蔡振宇; 肖俊强; 利进琴; 赖嘉祺
    •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 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灌注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评价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所有入选者均进行3D-ASL、MRA、DWI检查。统计DWI、MRA、ASL检出IP情况以及MRA血管狭窄情况。结果:96例患者经DWI检查均显示弥散受限高信号,检出率为100%,其中大面积脑梗死75例,ASL检查均显示灌注异常;小面积脑梗死21例,其中有8例ASL检查显示灌注异常。21例小面积脑梗死中,MRA检出2级狭窄、3级狭窄各4例,且ASL均呈低灌注表现,其他13例未见异常;75例大面积脑梗死中,MRA检出58例0~2级狭窄,ASL高灌注、高低不等灌注各1例,其他均为低灌注;MRA检出17例3级狭窄,ASL高灌注、内低周高灌注各1例,其他均为低灌注。ASL>DWI组MRA狭窄以0~1级为主,ASL≈DWI组以2~3级为主,ASL
    • 张仕兵; 韩军苗; 曹振
    •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在诊断急性脑梗死(ACI),评估缺血半暗带(IP)、侧支代偿储备,预测出血转化(HT)及近期预后等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全椒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7例ACI患者,均接受常规MR序列、DWI序列及ASL序列检查。根据发病至接受MR检测间隔将患者分为超早期组和非超早期组,比较超早期组(13例)和非超早期组(34例)ACI患者梗死核心(IC)、DWI序列上的统计梗死面积(SDWI)与脑血流量异常灌注面积(SCBF)不匹配区(MACD)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异性指数(rFA)、相对平均弥散系数(rDCavg)差异;分析31例未接受溶栓治疗患者侧支代偿情况与入院时和入院第15天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得分变化,检测接受溶栓治疗的16例患者溶栓治疗前和溶栓治疗后第7天IP面积变化情况;分析不同IC灌注状态HT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在IC区域,超早期组rFA、rDCavg大于非超早期组(P0.05);入院第15天,侧支代偿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非侧支代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溶栓后第7天SDWI、SCBF、IP面积均缩小(P<0.05)。高灌注组HT发生率高于非高灌注组(P<0.05)。结论ASL对ACI具有较高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在预测其近期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 赵文; 钱伟军
    • 摘要: 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参数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诊治的43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DWI、DTI核磁扫描,根据不同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组(发病<6 h, 21例)和急性期组(发病6~24 h, 22例),分析患者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DCavg)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特征。结果:脑梗死不同部位FA、DCavg、ADC值比较,梗死核心区
    • 门首利
    • 摘要: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发病6 h内均接受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MRA、DWI检查,根据MRA显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情况,分为显示M1段闭塞组(n=24)与未显示M1段闭塞组(n=21)。比较两组DWI梗死体积、PWI异常体积,分析MRA-DWI梗死体积不匹配、MRA-DWI梗死部位不匹配情况。结果两组DWI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A显示M1段闭塞组PWI异常体积大于未示M1段闭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中,存在PWI-DWI不匹配36例,占比80.00%;MRA-DWI梗死体积不匹配17例,占比37.78%;MRA-DWI梗死部位不匹配16例,占比为35.56%。结论 MRA、DWI技术对诊断急性脑梗死IP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可为筛选需溶栓治疗患者提供帮助。
    • 梁秀琴; 吴江; 李璇; 朱丽娜; 牛衡; 郝晓勇; 杨朝慧
    •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ASL)[标记后延迟时间(PLD)分别为1.5 s、2.5 s]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评估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6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43例首次发病24 h内单侧中面积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磁共振图像。将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与PLD分别为1.5 s、2.5 s时的ASL图像进行融合,ASL低灌注区面积大于DWI高信号区面积,提示存在IP。根据是否存在IP分为IP组和无IP组。选取病人梗死核心、邻近梗死核心边缘脑组织(BNL)及相应对侧脑组织为感兴趣区,分别测量PLD为1.5 s、2.5 s时各感兴趣区脑血流量(CBF)值,比较平均CBF值差异。观察两组SWI图像梗死核心区周围增粗低信号引流静脉,即突出血管征(PVS)显示情况。由神经内科医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于入院当日、入院后15 d对病人进行评定。结果3D-ASL(PLD=1.5 s)及3D-ASL(PLD=2.5 s)测量的两组梗死核心CBF值均低于对侧正常脑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IP组3D-ASL(PLD=1.5 s)测量的BNL的CBF值低于对侧正常脑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P组3D-ASL(PLD=2.5 s)测量的BNL的CBF值较3D-ASL(PLD=1.5 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P组20例突出血管征(PVS),多于无IP组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IP组入院15 d NIHSS评分低于无IP组,IP组NIHSS评分降低值大于无I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组显效22例,多于无IP组的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3D-ASL与SWI联合应用能较好地评估IP,间接了解侧支循环情况,预估近期预后,为临床进行个性化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