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887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生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0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107468篇;相关期刊310种,包括解剖学杂志、生理科学进展、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第五届围产医学新进展高峰论坛、2012第一届中国·北京中国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产业大会、首届疼痛医学华夏会议等;胶质细胞的相关文献由244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曌、王伟、吴冈义等。

胶质细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0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07468 占比:99.44%

总计:108072篇

胶质细胞—发文趋势图

胶质细胞

-研究学者

  • 杨曌
  • 王伟
  • 吴冈义
  • 王少峡
  • 胡利民
  • 杨帆
  • 何成
  • 张磊
  • 徐如祥
  • 谢敏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正桓; 邹红军; 宋志文; 刘锦波
    • 摘要: 背景:以往的研究显示单一改变脊髓损伤区域某一基因表达或者某一细胞的状态,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无显著影响,而大量证据表明调控脊髓损伤后紊乱的细胞微环境是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目的:对脊髓损伤前后细胞微环境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多种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以及细胞外组分对损伤神经修复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y,glial cell,neuron,immune cell,neural stem cell,extracellular matrix,cytokine,extracellular vesicle,regeneration”。文献检索的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最终筛选出64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脊髓损伤后,在细胞微环境的细胞组分中,占比最高的胶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神经元的相互调控作用最为关键。②在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外组分中,利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水凝胶模仿天然细胞外基质,可有效模拟和重建损伤区域内的细胞微环境,促进轴突伸长。③在脊髓损伤后的细胞外调节因子中,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等加剧了细胞微环境的炎症反应,应用受体抑制剂或阻断相关通路抑制上述促炎因子的表达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在脊髓微环境中增加白细胞介素10等抗炎因子的表达,抑制损伤区域炎症发展的研究也陆续出现。④最近被重视起来的细胞外囊泡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在细胞微环境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⑤文章揭示了脊髓损伤后细胞微环境中的包括细胞组分和细胞外组分之间的多组相互调控关系,证实了细胞微环境中各组分之间所发挥的神经修复作用并不是孤立的。
    • 崔连旭; 江文康; 陆大鸿; 许峻荣; 刘小翠; 王丙云
    • 摘要: 背景:创伤性脑损伤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病率最高、最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暂无有效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目的:观察临床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n=15)、模型组(n=15)和干细胞组(n=15),除假手术组外,其余两组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方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造模24 h后,模型组脑定位注射20μL生理盐水,干细胞组注射20μL临床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共1×10^(6)个细胞,细胞移植后1,3,7,14,21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运动;移植后21 d,采用RT-qPCR检测Bcl-2/Bax mRNA比值,RT-qPCR及免疫荧光法检测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IBA1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结构。结果与结论:①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组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大鼠的运动功能明显改善;②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组脑组织Bcl-2/Bax mRNA比值显著升高,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IBA1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差异不显著;③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干细胞组大鼠脑组织缺损、水肿和神经元凋亡等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④结果表明,在创伤性脑损伤后移植临床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抑制胶质细胞过度活化。
    • 郑文锦; 冯龙(指导); 李志慧
    • 摘要: PI3K/AKT信号通路不仅在众多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在艾滋病(AIDS)的相关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近年来与AIDS相关的PI3K/AK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行检索、整理,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不仅对HIV-1的各种靶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胶质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的感染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HIV病毒库的产生、HIV相关的神经认知障碍、炎症损伤等也有一定的影响。本综述将从HIV感染的角度阐述PI3K/AKT信号通路在HIV感染过程的作用。
    • 吴嘉雯; 张圣海
    • 摘要: 青光眼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但是人们对青光眼真正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仅降低眼压并不能完全阻止视神经的萎缩和变性。炎症是所有类型青光眼进展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免疫反应、胶质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慢性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缺血缺氧等机制均参与炎症反应过程。该文旨在对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中与炎症相关的机制进行概述,以期为青光眼视神经的保护策略提供新思路。
    • 刘淑娟; 王薇
    • 摘要: 紫杉烷类是一类作用于微管的抗肿瘤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显著提高患者疾病的治愈率和存活率,然而在其治疗过程中,亦有多种不良副反应,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是紫杉类药物的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临床上CIPN以感觉神经病变为主,可伴有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和自主神经变化。由于其在癌症患者中的高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抗癌治疗,但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CIPN的方法。现对紫杉类药物临床概况及其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免疫系统及神经炎症方面的机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 强婷婷; 胡宪文; 张丽
    •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高效的无血清胎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以此来获得纯度更高、活力更好的海马神经元。方法取孕(18±1)d SD大鼠胎鼠海马组织,经消化吹打制成细胞悬液,种植于Neurobasal或DMEM/F12培养基后分为:无血清培养组、胎牛血清培养组、胎牛血清+5-氟-2′脱氧尿苷培养组。3组细胞培养12 h后均全量换液为Neurobasal培养基,FUDR培养组神经元培养至d 3时加入FUDR抑制胶质细胞生长。观察3组海马神经元在不同培养时间点下的生长状态;检测神经元活力、细胞凋亡率以及鉴定海马神经元纯度。结果与胎牛血清培养组相比,无血清培养组培养出来的神经元活力更高,细胞凋亡率低,神经元纯度更高;然而加入FUDR使神经元活力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结论无血清的培养方法培养出来的神经元活性好,纯度高,且不需要加入胶质细胞抑制剂,是一种可行性较强、较为优化的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
    • 米彩云; 王虎平
    •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以神经退行性病变为主,渐进性记忆缺失、整体认知障碍、行为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影响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1]。随着人口老龄化,AD患病率正逐渐上升,据相关机构研究预测[2],到2050年我国AD患者人数将超过3000万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目前,AD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没有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但其公认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含有β-淀粉样蛋白(Aβ)的神经炎性斑块、tau蛋白异常磷酸化聚集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神经炎症[3]。
    • 古次里娜•托汗; 努尔比亚•艾海提; 金海燕
    • 摘要: 目的观察脑卒中大鼠神经炎症反应、胶质细胞活化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探讨神经炎症反应、胶质细胞活化对脑卒中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只。A组大鼠采用线栓阻断大脑中动脉法制备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B组大鼠仅操作到暴露分离颈总动脉、颈外动脉。C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处理前,处理后7、14、21 d测量3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处理后1个月时采用Morris水迷宫测量3组大鼠认知功能,随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6、干扰素、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表达情况。结果A组大鼠处理后7、14、21 d时的Longa评分和Bederson评分均显著高于建模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大鼠平台穿越次数分别为(2.67±0.67)、(6.33±1.33)、(6.67±0.93)次,B组和C组大鼠平台穿越次数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a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第5天逃避潜伏期与大鼠脑组织IL-6、干扰素、GFAP和Iba-1相对吸光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性(r=0.604、0.585、0.691、0.725,P<0.05),平台穿越次数与大鼠脑组织IL-6、干扰素、GFAP和Iba-1相对吸光度均呈显著负相关性(r=-0.628、-0.591、-0.720、-0.753,P<0.05)。结论脑卒中大鼠认知功能显著降低,与神经炎症反应增强、胶质细胞活化密切相关。
    • 张娟梓; 赵远瑜(综述); 韩江全(审校)
    • 摘要: 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阻塞颅内动脉,从而导致脑缺血、脑组织损伤以及随之而来的神经功能障碍和残疾。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等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惨重的负担。多重病理生理机制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其中炎症细胞参与的炎症反应在其病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粘蛋白-3(T-cell Ig-mucin-3,Tim-3)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检点分子,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
    • 王煜; 赵岚; 阚伯红; 史慧妍
    • 摘要: 目的探究miR-9是否通过调控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影响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方法对健康孕鼠进行NSCs分离培养并将分离出的细胞均分为NO组(无转染NSCs细胞株)、NN组(NSCs转染miR-9-NC)、NM组(NSCs转染miR-9 mimics)、NI组(转染miR-9 inhibitor)。通过免疫荧光鉴定巢蛋白(Nestin),qRT-PCR法检测miR-9、β-tubulinⅢ、GFAP含量,MTT法检测NSCs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NSCs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miR-9、β-tubulinⅢ、GFAP蛋白表达。结果Nestin在90%的NSCs中呈现阳性,且与细胞核共定位,提示NSCs分离成功。NM组NSCs中miR-9 mRNA表达量在四组中最高,说明转染成功。四组中NM组β-tubulinⅢmRNA、蛋白表达量最高,GFAP mRNA和蛋白表达量最低,NI组与之相反(P<0.05)。24 h后四组中NM组NSCs活性最强且呈现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的趋势(P<0.05),NI组的细胞活性较其他三组减弱(P<0.05)。四组中NM组细胞凋亡率少于其他三组(P<0.05),NI组的细胞凋亡率较其他三组升高(P<0.05),NO组与NN组细胞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过表达miR-9通过促进β-tubulinⅢ表达、抑制GFAP表达,从而促进NSCs增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