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慢性脑低灌注

慢性脑低灌注

慢性脑低灌注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74329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甘肃科技纵横、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国病理生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年会、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十三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等;慢性脑低灌注的相关文献由291位作者贡献,包括章军建、刘晖、王庆松等。

慢性脑低灌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4329 占比:99.94%

总计:174429篇

慢性脑低灌注—发文趋势图

慢性脑低灌注

-研究学者

  • 章军建
  • 刘晖
  • 王庆松
  • 张磊
  • 余昌胤
  • 杨英
  • 龚其海
  • 付剑亮
  • 王志强
  • 刘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郭文娟; 张綦慧
    • 摘要: 慢性脑低灌注被认为是脑小血管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是认知功能衰退和痴呆这一神经退行性改变过程的主要致病因素。基础实验多用啮齿类动物模拟脑小血管病,但至今仍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现综述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以期对脑小血管病的基础研究提供实验指导。
    • 邱新茹; 宗堪堪; 孙周; 崔春爱
    • 摘要: 目的 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流量减慢会导致脑组织受损。文章研究肉豆蔻提取物对慢性脑低灌注诱导的脑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大鼠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肉豆蔻低、中、高剂量组(2.5、5、10 mg/kg),每组8只。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诱导大鼠慢性脑低灌注模型,术后20 d给予不同浓度肉豆蔻提取物干预40 d,运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海马依赖性空间学习功能;运用HE染色技术,检测肉豆蔻提取物对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形态学变化;运用ELISA技术,检测抗衰老因子Klotho水平变化;运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Klotho和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第3天、第5天、第7天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较对照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肉豆蔻干预组与模型组大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肉豆蔻提取物可有效抑制海马CA1、CA2区和齿状回神经元的变性和坏死。ELISA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Kloth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肉豆蔻提取物处理组Klotho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0.55±0.06、0.69±0.08、0.92±0.06)比较,PI3K、AKT和FoxO3a的磷酸化水平(0.80±0.06、1.03±0.04、1.69±0.03)明显升高(P<0.01);肉豆蔻提取物可以逆转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使其表达降低(P<0.05),明显抑制了PI3K/Akt/FoxO3a的活化。结论 肉豆蔻提取物可延缓神经元的衰老,并通过调控PI3K/AKT/FoxO3a信号途径抑制慢性脑低灌注引起的脑损害,改善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可能具有预防衰老和神经炎症的治疗潜力。
    • 董立朋; 霍甜甜; 吕彩霞; 罗欣彤; 贾砚秋; 白文楼; 李娜; 赵景茹; 吕佩源
    • 摘要: 目的 探讨小白菊内酯(PTL)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的认知改善作用以及对海马区神经元的自噬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8w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VD组及小白菊内酯干预组。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BCCAO)建立慢性脑低灌注的VD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认知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形态;透射电镜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内自噬小体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内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LC3)和B细胞淋巴瘤-2相互作用蛋白1 (Beclin1)的表达。结果 小白菊内酯可以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P<0.01),保护海马区神经元,降低神经元内自噬蛋白LC3和Beclin1的表达(P<0.01),降低神经元内的自噬。结论 PTL通过减轻海马区神经元内的过度自噬反应达到改善V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
    • 解丽; 刘山; 秦雪娇; 吕佩源; 董艳红
    • 摘要: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SV)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对沉默调节蛋白1(SIRT1)/叉头框转录因子O3a(FoxO3a)通路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4个组:假手术组、VD模型组、RSV低剂量(30mg/kg)治疗组和RSV高剂量(60 mg/kg)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术(BCCAO)制备V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出双侧颈总动脉、套缝线,但不结扎。治疗组大鼠灌胃给予相应剂量RSV进行药物干预,假手术组和VD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及TUNEL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SIRT1、FoxO3a、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eclin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VD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结论RSV能够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减轻海马神经元凋亡,并激活自噬,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1/FoxO3a通路有关。
    • 李艳; 刘琼; 黄萱; 刘丽江
    • 摘要: 目的 探讨芦丁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及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芦丁低剂量组(20 mg/kg)、芦丁中剂量组(40 mg/kg)、芦丁高剂量组(80 mg/kg)、RhoA抑制剂组(Rhosin hydrochloride,40 mg/kg),每组9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通过结扎颈动脉构建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按照各组给药剂量进行干预处理,每天给药1次,持续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大鼠的认知功能和记忆能力,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状态,TUNEL染色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超微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胱天蛋白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及RhoA/ROC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元超微结构、细胞器结构严重受损,逃避潜伏期、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RhoA、ROCK1、ROCK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芦丁各剂量组及RhoA抑制剂组大鼠神经元数量显著增多,神经元超微结构、细胞器受损等均得到一定的恢复,逃避潜伏期、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RhoA、ROCK1、ROCK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多(P<0.05),且芦丁各剂量组呈剂量依赖效应;芦丁高剂量组与RhoA抑制剂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芦丁可能通过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缓解慢性脑低灌注引起的大鼠神经元损伤。
    • 郭文娟; 孙庆玲; 李婷; 魏明清; 倪敬年; 时晶
    • 摘要: 目的通过改良微弹簧双侧颈总动脉狭窄(BCAS)法构建慢性脑低灌注(CCH)小鼠模型,并观察其认知功能。方法本实验时间为2022年4—5月。选取3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15只。模型组小鼠通过改良微弹簧BCAS法构建CCH小鼠模型,主要使用直径0.08 mm的非吸收外科缝合线,将直径0.18 mm的钢丝与颈总动脉(CCA)牢固结扎,然后缓慢抽出钢丝。假手术组小鼠仅分离两侧CCA,随后缝合消毒。术后第1天进行MRI扫描;术后第1天、1个月和2个月,分别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随机选取5只小鼠,检测其脑血流量(CBF)及低灌注区占比;两组小鼠均于术后2个月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以检测其实验第1~5天游泳距离、逃避潜伏期及实验第6天60 s内穿过平台象限的次数。结果T2WI显示,术后第1天两组小鼠均未发生急性脑梗死及其他异常改变。术后第1天、1个月、2个月,模型组小鼠CBF少于假手术组,低灌注区占比高于假手术组(P<0.05);术后1个月、2个月,模型组小鼠CBF多于术后第1天,低灌注区占比低于术后第1天(P<0.05)。实验第3、4、5天,模型组小鼠游泳距离长于假手术组(P<0.05)。实验第1、2、3、4、5天,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长于假手术组(P<0.05)。实验第6天,模型组小鼠60 s内穿过平台象限的次数多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通过改良微弹簧BCAS法构建的CCH小鼠模型弥补了微弹簧无法进行活体MRI扫描的缺陷,且能维持低灌注状态,小鼠存在学习和记忆能力受损,这为探究CCH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建模思路。
    • 赵耀; 付剑亮
    • 摘要: 慢性脑低灌注(CCH)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之一,其相关机制涉及氧化应激、自噬、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其中神经炎症贯穿于CCH所致动物认知障碍的病理变化过程.被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和其他神经胶质细胞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参与神经元损伤、脑白质病变、海马区损伤和β-淀粉样蛋白沉积等,这些损伤最终导致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深入研究CCH中神经炎症的意义以及小胶质细胞的促炎或抑炎作用,可为CCH引起的认知障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张祁; 温世荣; 潘玉君
    •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以"Aβ级联反应学说"、"tau蛋白学说"、氧化应激、炎性机制、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细胞周期调节蛋白障碍等假说为主.随着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AD的发生发展与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等血管因素密切相关.由于血管性因素可通过治疗进行有效干预,AD的"血管假说"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慢性脑低灌注导致AD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文将对慢性脑低灌注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为AD的诊治寻找新的策略.
    • 蔺阳刚; 王丹; 陈长; 刘辉; 王庆松
    •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后大鼠认知障碍及肠黏膜屏障损伤之间的相关性,量化分析慢性脑低灌注所致实验大鼠认知行为改变,以及肠黏膜屏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与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变化.方法 雄性SD大鼠3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慢性脑低灌注组(CCH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15只大鼠.通过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CCH模型,SHAM组大鼠只分离颈总动脉不结扎.4周后采用旷场实验、物体辨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情绪唤醒能力,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力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大鼠回肠组织损伤情况,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检测回肠组织OPN表达水平,ELISA实验检测大鼠血清OPN水平.采用SPSS 23.0及GraphPad 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旷场实验:与SHAM组[(28.70±10.70)次,(1 030.45±81.51) cm]比较,CCH组大鼠站立次数和运动总路程[(16.70±7.13)次,(736.64±136.71) cm]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4.16,均P<0.05);物体辨别实验:CCH组大鼠的辨别指数(0.44±0.26)低于SHAM组(0.91±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P<0.05);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显示,组别和时间主效应均显著(F=383.36,153.87,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与SHAM组比较,CCH组大鼠逃避潜伏期与游泳总路程增加(均P<0.05);空间探索实验显示,与SHAM组[(7.20±1.81)次,(9.96±2.95)s]比较,CCH组大鼠穿越次数[(3.00±0.82)次]减少,穿越潜伏期[(29.70±6.28)s]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7.04,均P< 0.05).肠道黏膜病理评分,与SHAM组[(1.98±0.34)分]比较,CCH组评分[(4.52±0.27)分]更高,肠道黏膜损伤更重(t=18.53,P<0.01);免疫荧光实验显示,与SHAM组(125 028.58±33 077.39)比较,CCH组肠道上皮细胞间的claudin-1累计光密度(47 154.50±7 507.29)降低(t=-16.10,P<0.01);免疫蛋白印迹实验,与SHAM组(0.38±0.11)比较,CCH组肠道OPN表达含量(1.20±0.95)增加(P<0.05);ELISA实验,与SHAM组[(3.42±0.66)μg/L]比较,CCH组血清OPN含量[(14.92±1.45)μg/L]明显增加(P<0.05).认知受损程度与肠黏膜上皮claudin-1表达量、血清OPN含量间均呈负相关(均P<0.01);肠黏膜上皮claudin-1表达量与血清OPN含量呈负相关(r=-0.952,P<0.01).结论 CCH可引发明显的大鼠认知功能受损及肠道黏膜屏障的破坏,血清OPN或可作为CCH致大鼠认知损伤及肠道黏膜屏障破坏的潜在血清学标志物.
    • 张祁; 温世荣; 潘玉君
    •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隐匿起病、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以“Aβ级联反应学说”、“tau蛋白学说”、氧化应激、炎性机制、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细胞周期调节蛋白障碍等假说为主。随着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AD的发生发展与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等血管因素密切相关。由于血管性因素可通过治疗进行有效干预,AD的“血管假说”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慢性脑低灌注导致AD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本文将对慢性脑低灌注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为AD的诊治寻找新的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